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1990年2月10日江苏常熟—太仓间发生5.1级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太仓县沙溪乡,东径121°04′,北纬31°35′。震中烈度为Ⅵ度,其面积达23平方公里,高烈度值的点沿沙溪乡洞泾至胜利大队,呈北西西向分布,衰减慢,北东方向烈度衰减较快。烈度值分布具有不均匀性特征,出现烈度异常点和异常区,这次地震极震区等烈度线分布的方向和范围,与北西向新生代断陷盆地及控制盆地发育的边界断裂十分一致。  相似文献   
2.
用地球化学方法对郯庐断裂带江苏段隐伏断裂的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郯庐断裂带在江苏境内,大部分为松散层所覆盖。作者采用氡气、α径迹、汞、~(210)钋等四种方法对其进行测量,以确定其位置及产状,其结果与钻孔资料、人工地震和精密磁测成果一致。通过综合分析,认为郯庐带江苏段是一条活动性断裂,但断层气测量结果表明,其新活动水平不高。  相似文献   
3.
<正> 郯庐断裂带是一条规模巨大的第四纪活动断裂。一些地震学者对其在江苏境内的最新活动期持有不同看法:1.全新世早期有活动。2.不仅全新世早期有活动,而且人文历史时期亦有活动。3.晚更新世晚期有强烈活动。笔者认为,意见分歧的关键是对区内断裂有无错断全新世地层及一些典型剖面中全新世地层变动的认识。为了弄清全新世断裂活动,笔者对郯庐断裂带上一些有争议的剖面进行重新开挖,并将结果公布于下,以供鉴别。  相似文献   
4.
<正> 全国构造地球化学座谈会,于198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湖南省长沙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贵阳地化所、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及空间科学系共同筹备召开,全国41个单位53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地学部主任涂光炽教授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会议对构造地球化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对象、目的意义及其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了广  相似文献   
5.
对南京地区已发生的滑坡与崩塌区进行调查。用园弧法计算滑坡前的安全系数在考虑在地震力作用下,用静力法对边坡稳定性作定量分析。以期对本区地震滑坡与崩塌危险区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了地震重点监视区震灾快速预测方法,并用此方法对江苏省部份地区进行模拟预测,给出了可能的最大震灾范围及损失的粗略计算结果,最后提出了初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区内中强地震震例、地震构造背景、地壳深部构造、居里等温面埋深变化及地震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提出区内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判别的主要标志,重点讨论了区内中强地震与中地壳层内的深变质岩系和居里等温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郯庐断裂带江苏及邻区第四纪断裂分布、活动性质、活动方式、活动期及活动强度在各段发展的差异,将研究区内划分为三段:安丘—郯城、宿迁—泗洪、庐江—广济段。第四纪晚期以来断裂活动由北往南逐渐减弱,北段活动由西向东迁移,南段由东向西迁移,这些特征对潜在震源区的圈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 前言α径迹法是一种确定土层α射线强度的新技术,通过埋设在不同空间的测片上留下的痕迹密度差异,分析断裂构造的展布位置及活动程度。早在六十年代中叶地质工作者就开始利用裂变径迹来测定地质年代,地下氡气含量,研究岩石放射性在土壤里的分布规律。继后,径迹探测技术又被广泛地应用于核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找矿及找水等领域。八十年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