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恶臭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臭作为一种扰民污染,其测定方法与常规的大气污染物相比,有其独特性。除采用分光光度法、色谱法等分析仪器进行恶臭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外,还需以人的鼻子为检测器对恶臭样品进行嗅觉测定,以评价恶臭对人的感官影响。本文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恶臭的测定方法和仪器,客观地评价各种测试技术。  相似文献   

2.
恶臭气体污染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臭气体污染与评价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李应芝本文综述了恶臭气体的有关概念、恶臭污染物的嗅觉阈值和气味、恶臭强度分级以及恶臭物质的浓度与臭气强度的关系;并介绍了恶臭气体污染的评价方法。为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参考。1恶臭污染物及其产生源恶臭...  相似文献   

3.
恶臭污染的测定及评价方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概要地介绍了仪器测定法、三点比较式臭袋法、六阶段臭气强度法、嗅觉感受器测定法等常用的恶臭物质测定方法,并对以大气扩散式为基础的恶臭预测、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今后恶臭测定及评价工作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高浓度有机硫废水的厌氧生物除臭处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去除蛋氨酸合成时产生的恶臭有机硫废液的恶臭气味.试验结果显示,UASB可以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主要恶臭物质甲硫基丙醛.在进水中甲硫基丙醛浓度高达8000mg/L的情况下,经两级串联的UASB处理后,其去除率达100%,而且使废水的恶臭消失.  相似文献   

5.
对气味指数计在恶臭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与三点比较式臭袋法(GB/T 14675-93)进行实验分析比对,对稳定模拟环境条件下和复杂实际环境条件下的测定结果分别比较,结果表明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气味指数计具有不同的准确性和适用性;除此,还对气味指数计的连续监测功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功能对掌握恶臭气体的排放规律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可同时实现污泥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水泥回转窑处置污泥时须先对污泥进行干化使其含水率达到要求.污泥受热干化时会释放恶臭物质,易引发恶臭污染,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影响.以污泥直接干化产生的尾气为对象,基于目前国内外恶臭污染相关规定,综合考虑污泥直接干化产生的尾气中物质浓度、嗅阈值、阈限值、气味安全级别以及饱和蒸气压,通过指标权重评分方法筛选出污泥直接干化产生尾气中的主要恶臭污染物.以恶臭污染潜力为评价目标,风险指标和臭气排放强度为评价指标,通过韦伯-费希纳定律构建污泥直接干化产生尾气的恶臭污染潜力分级评价模型,形成适合污泥直接干化产生尾气的恶臭污染潜力分级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7.
国外恶臭污染管理办法对我国管理体系构建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GB 14554-19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当前我国控制恶臭污染的主要手段,该标准的制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恶臭污染造成的不利影响,但随着投诉情况的逐年增加,已无法满足当前复杂严重污染形势的需要.为了全面系统地控制恶臭污染、提高恶臭污染管理工作能力、改善整体恶臭污染形势,需要掌握我国恶臭污染情况,并借鉴国外管理经验建立我国的恶臭污染管理体系.从法律法规、控制标准和评价方法3个方面,深入研究公害法、无组织源排放标准、有组织源排放标准和技术标准、安全防护距离、气味强度范围、气味指数、投诉标准和综合因素评价法等10种国外常用的恶臭污染管理方法,分析我国恶臭污染情况和恶臭污染管理现状,并结合国内外对比分析结果指出我国恶臭污染管理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我国恶臭污染管理存在起步晚、法规标准体系不完善、环境监管手段缺乏、恶臭污染防治系统缺失以及公共宣传、教育不到位等问题.建议将恶臭污染防治与管理纳入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法规体系;筛选、开发有效的检测技术,建立科学的标准化监测技术体系,提升监管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恶臭污染评价体系,形成企业积极采取措施开展控制技术升级改造的良性循环;加强与受控方、高校等科研单位和机构的交流合作,提高制订政策的有效性和执行性;加大公共宣传和教育力度,推动恶臭污染知识普及和建立民众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8.
由于多数恶臭物质的嗅阈值较低,使其恶臭浓度的测定较为困难。感官测定法因其可直接反映恶臭对人们的影响成为普遍使用的恶臭测定方法。国标方法三点比较式臭袋法存在一些缺陷,而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采用高自动化和高准确度的动态嗅觉仪法进行恶臭浓度测定。采用硫化氢和氨气进行实验,将两种方法测定结果进行关联研究,以推动动态嗅觉仪法在我国的应用。研究表明,两种测定方法对硫化氢和氨气的测定结果,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在臭气强度的测定上,动态嗅觉仪法表现出更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正>企业生产时,治污设施是否正常运行?区域内发生污染时,如何快速锁定污染源?实施蓝天保卫战,降低臭氧指标数值,控制挥发性有机物,到底该管什么?……在珠海市金湾区,这些问题通过"挥发性有机物及恶臭气体污染精准管控系统"都可以快速找到答案。去年底,金湾区"挥发性有机物及恶臭气体污染精准管控系统"正式上线,系统进行"点(企业排放口)—线(企业厂界)—面(区域环境空气)"三位一体相结合的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环评对于恶臭污染评价大多采用《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中的各污染物的厂界浓度值和排放浓度限值,以是否达标作为评价的依据。此种评价缺乏一定的指导性。本文采用综合指标臭气浓度来对恶臭污染进行等级划分,并进行了举例验证。此方法对于恶臭污染防治措施的提出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顺应沿江开发战略,沿江地区设立了多个化学工业园。随着因区企业的陆续建成投产,在不利气象条件下化工园排放的有机污染物异味扰民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化工园周边地区群众的生活。某化学工业园废气特异指标氯苯类、贲亭酸甲酯和异戊烯醇是异味的主要来源,其相应的监测分析方法氯苯类国内有标准方法,贲亭酸甲酯和异戊烯醇国内未见报道。为了掌握第一手监测数据资料,笔者对某化学工业因特异指标氯苯类、贲亭酸甲酯和异戊烯醇的监测分析方法进行了探索,获得了一种简便可行的定量监测分析方法。此方法使用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析和GC—FID(气相色谱-氢火焰光度法)分析一并完成3个化舍物的分析,简单快捷、成本低廉,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用"感官6级分类法"和"三点比较式嗅袋法"两种感官测试方法对三家制药厂恶臭污染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和人民群众日益重视的恶臭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3.
嗅觉测定技术的进展与恶臭污染管理政策的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湘中 《环境科学》1999,20(2):107-109
介绍了3种有关恶臭的测定方法及其发展趋向,即色谱质谱法(GC/MC),电子算法和嗅觉测定法,目前世界上广泛采用以臭味浓度作为恶臭污染的控制指标,嗅觉测定法是广泛接受的臭味测定方法,本文就嗅觉测定法的定义,设备及其质量控制的方法作了详细的介绍,并比较了欧洲、美国、溴大利亚以及香港等地区当前对于恶臭污染的将嗅觉测定法进行标准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方一丰 《环境工程》2012,30(4):70-72,100
某卷烟厂根据"十一五规划"进行异地扩建,重新建设一套异味气体污染治理工程。针对车间排风量大和异味气体释放点源多特点,采取治理工艺各有不同,既达到相应处理效果又节省投资;采用注入式低温等离子体工艺强化对异味气体处理,解决了设备受污染和大风量异味气体难处理等问题,成为整套治理工艺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国内恶臭污染物优先控制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国内恶臭污染控制现状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了优先控制恶臭污染物的筛选原则和筛选方法,建立了恶臭物质的定量评估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评分法对主要恶臭物质进行筛选和排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30种优先控制恶臭污染物名单。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国内外给水处理中嗅和味的现状,水源水中嗅味物质的来源及致嗅和味物质的分类及测定方法等。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化学氧化法、微生物抑制法和pH值调节法对广州某景观水体恶臭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采用pH调节法可以有效抑制水体发臭,使水体臭强度大幅降低,除臭效果最佳的pH值为8.6~9.5。运用该除臭方法进行工程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短期内迅速降低水体臭强度,除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选择双氧水作氧化剂,将具有恶臭气味的涕灭威生产的副产物甲硫醚氧化成无臭的二甲基亚砜。通过实验,优化了工艺条件,减少了安全隐患,提高了二甲基亚砜的产率,消除了恶臭污染。  相似文献   

19.
恶臭污染源环境影响评价要点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城市恶臭发生源的无组织与无组织排放方式及臭气成分复杂且大多属复合臭气成分的特点,重点对恶臭源的监测、组分分析方法以及源强综合评价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填埋场臭气的治理一直是阻碍大中型卫生填埋场发展的难题,以北京市朝阳区高安屯卫生填埋场为例,分析了填埋场臭气产生的原因,介绍了其在渗沥液臭气治理、填埋气臭气治理以及空间除臭三方面的实践经验以及结果,这些对其他卫生填埋场的臭气治理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