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江流域湿地现状与变化遥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与湿地环境问题早已引起国际与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基于多时相卫星遥感数据(MSS、TM/ETM、CBERS 02等),以ERDAS、ARCGIS、MAPGIS等软件为平台,在长江流域系统开展了1975、2000、2007年等不同时相湿地遥感信息提取、编图及以次级流域为单元的统计分析,全面掌握长江流域主要湿地类型、面积、结构、分布现状以及30余a的湿地变化规律,分析其自然及人类地质营力作用机制,研究其变化态势,为流域内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大区域基础资料。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湿地现状总面积为7931 9×104 km2,其中河流、湖泊、沼泽、人工湿地各占4233%、2093%、1853%、1821%;湿地类型发育齐全,空间分布广,但次级流域或局域湿地分布严重不匀且[JP2]类型结构不全;从1975~2007年的30余a,湖泊湿地总量消减889×102 km2,沼泽湿地消减591[JP]×102 km2,河流湿地增加350×102 km2,人工湿地增加了6302×103 km2,湿地总量累计增加了5172×103 km2;湿地变化方式主要是面积的增减和类型的转换,变化受制于自然与人类活动地质营力共同作用;湿地变化阶段性特征明显,2000年前为湿地不良变化期,2000年后为良性缓变期,长江流域湿地环境表现为总体趋好、局域问题较多态势  相似文献   

2.
鄱阳湖典型苔草湿地生物量季节变化及固碳功能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进一步评估鄱阳湖湿地碳平衡,量化湿地固碳功能,于2009年9月~2011年5月,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择以灰化苔草为建群种的洲滩湿地,采取收获法测定了灰化苔草4个生长季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及净初级生产力(NPP)。结果表明:1)苔草地上、地下生物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模式,变化范围分别为14608~1 77067 、1 80627~4 03256 g/m2;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的比例变化范围为208~1744,平均值为519。2)苔草地上地下生物量、NPP均表现为春季高于秋季。3)受洲滩淹水时间影响,苔草生物量、NPP具有显著的年际差异, 2010~2011年度苔草NPP仅相当于2009~2010年度的625%;NPP的下降地上部分较地下部分更明显。4)鄱阳湖湿地苔草固碳潜力巨大,2个年度固碳量分别为1 92383,1 23121 gC/m2  相似文献   

3.
雅砻江流域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ArcGIS软件,对雅砻江流域湿地1986和2000年遥感数据进行解译、矢量化处理,用Apack软件进行湿地景观格局指数计算,研究了近15 a雅砻江流域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近15 a雅砻江流域湿地景观面积减少,减少量为49404 hm2,占2000年湿地总面积的0506%;(2)两个时期内湿地斑块密度保持不变,湿地景观的聚集度都很高,均在099以上,湿地景观集中分布,破碎化水平低;(3)雅砻江流域湿地景观的多样性指数水平和均匀度水平较低,而且两指数在两个个时期内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且各类湿地景观比例差异相对较大,沼泽湿地景观控制的程度较高;(4)雅砻江流域的5类湿地景观分布质心基本上未发生变化,但总体格局分布质心向南偏移001°,再向西偏移023°,整体上向西南方向偏移了2532 km  相似文献   

4.
神农架大九湖亚高山湿地环境背景与生态恢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神农架林区大九湖亚高山湿地退化问题,在联合科学考察基础上,分析区域环境背景状况及生态退化原因,提出湿地保护、利用和生态恢复相关建议。调查内容包括:区域地形地貌状况,地质构造、地层、岩溶发育规律和落水洞分布状况,河流水系的分布、流量变化和水质状况,沼生植被的分布和演替规律,湿地演变过程及人类活动对湿地影响等方面。〖JP2〗研究发现:神农架大九湖湿地演变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受水利工程直接影响,1986年以来大规模开挖人工沟渠、疏通落水孔、排干沼泽开垦种植等活动,是湿地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因素;湿地退化主要反映为湖泊水面消失、沼泽湿地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向陆生生态系统演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泥炭资源遭受破坏,水质下降。根据调查结果,从原则、措施方案、管理机构、产业、资金等方面对大九湖湿地的保护、利用和生态恢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ENVISAT ASAR数据的东洞庭湖湿地植被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湿地资源监测的需要,以东洞庭湖湿地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ENVISAT ASAR数据的湿地植被遥感监测研究。湿地遥感影像分类是湿地遥感研究的一大难题,通过分析雷达影像的后向散射系数发现,由多时相的同极化、交叉极化波段合成的雷达影像对湿地地物的区分能力最强。研究表明:将基于原图像的灰度级共生矩阵所提取的Contrast纹理特征与滤波后图像的灰度特征组合用于分类,以此实现相干斑噪声的抑制,同时减少地物固有结构信息的损失,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可以提高湿地分类精度,其总体精度达到8759%,Kappa值为0822 8,将东洞庭湖湿地划分为水体、芦苇(荻)滩地、草滩地(苔草、虉草等)、森林滩地(杨树、柳树等)、优势种不明显的植物滩地和沉水植物、裸露泥滩地.  相似文献   

6.
利用混合水体指数模型(CIWI)提取滨海湿地水体的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滨海湿地区域光谱特性分析和背景信息的反射特点,对主要的水体信息提取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将混合水体指数模型(CIWI)应用于TM遥感影像,针对滨海湿地区域水体信息进行提取实验,并与近年得到广泛应用和承认的水体指数模型: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DWI)、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等进行比较。实验证明CIWI的区分度最高,水体与植被、水体与城镇、植被与城镇之间的区分度分别为505%、292%与267%;水体、植被、城镇像元之间的差异比NDWI和MNDWI增大,减少了混淆信息的影响,对江苏盐城滨海湿地研究区的水体信息提取精度达到949%,实现了滨海湿地区域水体信息的准确快速提取。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与流域生态管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必须从流域管理角度进行规划和保护,应由过去主要是单块湿地保护向按流域系统保护的转变。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在流域内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对流域湿地进行保护与合理利用,合理布局,统一规划;按湖泊流域和物种分布整合现有保护区,建立新的湿地保护区,解决目前管理上的制约问题;大力开展湿地修复重建;推进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等工程建设,发挥森林治理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的作用;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利用长江中下游湿地资源,开拓新的生产力;同时加强湿地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湿地是世界上最具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态系统之一,湿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时空动态变化对物种生境、分布及多样性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江苏盐城海滨湿地是全球丹顶鹤最重要的越冬地之一,湿地景观的变化势必会影响丹顶鹤生境结构及其质量。本研究以盐城海滨湿地带相对连续的16期遥感解译影像为空间数据源,分析了8个丹顶鹤越冬栖息热点地区的湿地资源利用以及丹顶鹤越冬生境及其质量的时空动态变化,利用逐步回归和典型相关等方法分析湿地资源利用变化对丹顶鹤生境的影响。结果显示:研究区自然湿地大面积地被转变成人工湿地以及非湿地,其主要变化特征是碱蓬、芦苇等自然湿地被围垦成耕地、水产养殖塘等人类活动强度较高的覆被类型;丹顶鹤适宜生境面积持续下降,补充生境及非生境面积都大幅度增加;综合生境因子在每个热点地区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热点地区丹顶鹤生境质量都呈现出分时段、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丹顶鹤生境质量受到多种覆被类型的综合影响,其中,芦苇湿地和碱蓬湿地对丹顶鹤各种生境因子都有显著影响,主要发挥改善和提高生境质量的作用;盐田、建筑用地和水产养殖塘所产生的干扰是不利于生境质量提高的覆被类型。研究分析表明:芦苇湿地和碱篷湿地作为丹顶鹤越冬最适宜生境,宜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盐田和水产养殖塘等人工湿地作为补充生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丹顶鹤提供了食物和水分,但其经营管理活动所产生的干扰则影响了生境质量,因而需减少其在越冬季节的干扰活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白茆沙、扁担沙、中央沙、九段沙和崇明岛等长江口南支湿地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含量的测定,研究河口岛屿沙洲湿地陆向发育过程中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变化。结果得出:长江口南支岛屿沙洲湿地陆向发育过程中,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含量逐步增加。处在发育前期的岛屿沙洲湿地,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低,如白茆沙仅1057%,随着岛屿沙洲的发育,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含量逐渐升高,如发育较为成熟的崇明东滩湿地达3176%;另外,从高程较低的光滩到发育较为成熟的芦苇带,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也逐渐增加,其中芦苇带的含量最高(3004%),海三棱藨草带次之(1812%),光滩较低(1436%);再者,随着岛屿沙洲湿地的陆向发育,其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分布越来越不均匀,也说明了岛屿沙洲陆向发育过程中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这表明河口岛屿沙洲湿地陆向演变过程中,表层沉积物发挥着积极的有机碳汇聚功能  相似文献   

10.
以植被生物完整性评价梁子湖湖滨湿地生态系统健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湖滨湿地植被是湖滨带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以湖滨湿地植被为对象可评价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状况。通过对梁子湖湖滨湿地植被的详细调查,共鉴定出植物182种,隶属于52科128属,其中湿生植物147种,水生植物35种。水生植物中有20种挺水植物,6种浮叶植物和9种沉水植物。采用植被生物完整性(VIBI)方法评价梁子湖湖滨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对21个备选指标进行筛选分析,建立了以挺水植物物种数、多年生植物物种数、外来物种百分比、香农多样性指数、植物区系质量指数FQAI、耐受性物种百分比、敏感性物种百分比为核心指标的评价体系,三分法对指标进行赋值,将梁子湖湖滨湿地划分为健康、良好、一般和较差4个等级。评价结果表明,梁子湖湖滨湿地22个调查位点中,处于健康状态的有3个位点,良好6个,共占总位点数的41%,一般和较差分别为7个和6个,共占59%。总体上看,东梁子湖和牛山湖湖滨湿地位点健康状况较好,而西梁子湖湖滨湿地差异性较大,山坡湖南部湖湾和前江大湖北部位点健康状况良好,张桥湖湖滨湿地健康状况一般,评价较差的6个位点集中在宁港湖周围和前江大湖南部沿岸。底质和人类活动如水位调控、围网养殖、放牧等是影响梁子湖湖滨湿地植被生物完整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为了客观认识大别山五针松(Pinus dabeshanensis)与其所在群落中主要优势种的种间关系,采用样方法进行群落调查,然后用χ2检验、Ochiai关联指数、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对天马自然保护区大别山五针松群落中大别山五针松与其它14个优势树种的种间联结和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灵敏度较高,表明大别山五针松(Pinus dabeshanensis)与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短柄枹(Quercus glandulifera var brevipetiopetiolata)、栓皮栎(Quers variabilis)、天目杜鹃(Rhododendron fortunei)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茅栗(Castanea seguinii)、五角枫(Acer mono)呈显著正相关。与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蜡瓣花(Corylopsis sinensis)、荚蒾(Viburnum dilatatum)呈显著负相关。据以上分析,可把大别山五针松、黄山松、短柄枹、栓皮栎、天目杜鹃、茅栗和五角枫划为一个生态种组。保护和管理大别山五针松时,控制群落中非同一生态种组的物种,如白檀、蜡瓣花、荚蒾等,从而促进大别山五针松尽快郁闭成林  相似文献   

12.
湿地资源非使用价值评估,有利于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开发和利用湿地资源。在理解湿地管理决策机制的基础上,用CVM法对长沙市湿地资源非使用价值进行了评估;利用415份问卷调查数据,采用Tobit模型探讨了长沙市居民对于长沙市湿地资源非使用价值的支付意愿;调查数据主要来自长沙市五区。研究表明:长沙市湿地资源非使用价值支付意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被访者的社会经济特性、被访者对湿地的了解程度、被访者在湿地的休闲时间、湿地的距离远近等;长沙市湿地资源非使用价值为0437 6亿元/a,其中存在价值为0253 8亿元/a,遗产价值为0096 3亿元/a,选择价值为0087 5亿元/a。所计算出的非使用价值是一个动态变化的量,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环境意识将随之增强,对于湿地生态资源的支付意愿也将呈现出增长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雅鲁藏布江异齿裂腹鱼生活史对策和种群资源利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采集到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1 126尾,对其生活史对策和种群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异齿裂腹鱼的总死亡系数(Z)雌性为0.090/a,雄性为0112/a;自然死亡系数(M)雌雄分别为0053/a和0064/a;捕捞死亡系数(F)雌雄分别为0037/a和0048/a;开发率(E)雌雄分别为0415/a和0428/a。以达氏鳇(Huso dauncus)和尖头塘鳢(Eleotris oxycephaoa)作为参照物,运用模糊聚类进行分析,表明异齿裂腹鱼属于比较典型的K 选择类型鱼类。在现捕捞死亡系数、现起捕年龄和现自然死亡系数下,异齿裂腹鱼的繁殖潜力比雌雄分别为5280%和5164%,都大于目标参考点40%。通过单位补充量亲鱼生物量模型分析,显示目前雅鲁藏布江中游异齿裂腹鱼种群资源的开发水平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4.
以三峡水库小江消落区为研究区域,于2009~2011年研究了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消落区坡度、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小江消落区有维管束植物146种,其中草本植物有134种。优势度大于0.02的物种主要有苍耳、香附子、狗牙根、马唐、白茅和小白酒草等19种。坡度影响土层厚度和土壤容重,进而影响植物分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植物鲜重与地形坡度负相关(P<005),与土壤全氮(P<001)、全磷(P<005)、全钾(P<001)、有效氮(P<001)和有效钾(P<005)含量正相关,而土壤有效磷和pH值对植物鲜重的影响不显著(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植物鲜重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土壤容重和全氮。冗余分析(RDA)表明影响植物重要值的主要环境因子为高程和土壤有效氮。2009~2011年,物种的优势度发生了变化,狗牙根、水蓼和醴肠的优势度增加,而荩草、鬼针草、黄花蒿和艾蒿的优势度下降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甘孜州松茸栖息地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3S技术结合野外调查,对甘孜州松茸栖息地10 a间(1994~2004)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根据建群种的生活型可将松茸栖息地划分为3大栖息地类型(12个群系),分别为硬叶常绿阔叶林栖息地、针阔叶混交林栖息地以及针叶林栖息地;(2)松茸栖息地破碎化整体上呈增加趋势,主要表现为最大斑块指数减小,斑块边界总密度、形状指数及多样性指数增大;(3)至2004年松茸栖息地总面积达1 728 96309 hm2,较1994年面积增加4329%;新增川滇高山栎川西云杉混交林和高山松黄背栎混交林两大斑块类型,面积分别为409 95468 hm2和24 61428 hm2;栖息地面积、类型及数量的增加,对破碎化的发展速度起到一定的延缓作用;(4)鳞皮冷杉林、高山松林、川滇高山栎川西云杉混交林以及高山栎鳞皮冷杉混交林为栖息地的优势斑块类型,有必要对其乔木层片与灌木层片中栎类植物的组成比例进行调整,改善栖息地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6.
微齿眼子菜与马来眼子菜对水深变化的适应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深与水位波动是影响湖泊中沉水植被分布格局和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子。在洱海开展为期2个多月的原位实验,从大型浮台上悬挂吊盆模拟不同的水位梯度(2、4和6 m)和水位变化模式(水位上升、水位下降和水位波动)对微齿眼子菜和马来眼子菜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深梯度和水位变化模式对两种植物的生物量、株高、节数和叶片数具有显著影响,推测微齿眼子菜在洱海的临界生长水深约为5 m,马来眼子菜的临界生长水深为35 m;超过临界水深后两种植物生物量和叶片数下降、株高和节数不增长。在2 m初始水深处光照相对充足,生物量随时间稳定增长,水深增加(20 cm/6 d×60 d)对两种植物的生物量均未造成显著影响,株高和节数随水深显著增加,具有响应空间增长的潜力。在初始水深为4 m时,进一步增加水深(20 cm/6 d×30 d)会抑制微齿眼子菜生长,继后减少(-10 cm/6 d×30 d)水深仍无法使其恢复生长;但先减少水深后增加水深可以小幅促进其生长。在初始水深为4 m时,3种水位变化模式对马来眼子菜的生物量影响不大,但减少水深后增加水深可以小幅促进其生长。初始水深6 m抑制两种植物的生长,并导致马来眼子菜死亡。实验结果表明,微齿眼子菜比马来眼子菜对弱光耐受性更好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围垦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水鸟的影响,于2011年11月~2012年5月对上海市崇明东滩湿地公园、北八滧鱼塘、98大堤内抛荒鱼塘、以及捕鱼港互花米草控制示范区的芦苇塘4类人工湿地开展水鸟调查,在冬季共统计到水鸟20 050只,隶属于5目9科34种,春季共统计到水鸟5 080只,隶属于6目7科47种。方差分析表明,冬、春季4类人工湿地水鸟种类、密度、多样性均有显著差异。运用相关分析对水鸟种类、密度、物种多样性、均匀性指数等群落特征及调查样方内明水面面积、平均水位、人为干扰、裸露浅滩面积、植被面积等环境因子进行水鸟生境因子选择分析,结果表明,冬季水鸟种类、多样性与明水面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水鸟种类与植被面积呈极显著负相关;春季种类、密度、多样性都与裸露浅滩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崇明东滩人工湿地在水鸟保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据不同水鸟对生境因子的要求,冬季应保持较大的明水面面积和一定的水深,为雁鸭类建立合适的栖息地。春季应保持一定的裸露浅滩面积,为鸻鹬类提供良好的避难所。因此,水位调控成为崇明东滩人工湿地自然保育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对春剑野生种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再引入生态重建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川东平行岭谷区野生春剑伴生植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生春剑主要分布在松科与壳斗科针阔混交林、壳斗科常绿 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松树林植物群落,伴生植物有40科58属70种,优势种主要是乔木层的马尾松、青冈、巴山松、油松等,灌木层的杜鹃花、马桑、山茶花等,草本层的蕨类和地被层的苔藓。其中,马尾松、杜鹃花、蕨类、苔藓具有较高的重要值,可作为野生春剑栖息地的指示植物。春剑伴生植物种类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和选择性,与其它群落相比,群落3、群落4和群落6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都相对较低,松科和壳斗科植物个体数量较多并占有突出地位,春剑种群的生态密度也相对较高。虽然川东平行岭谷区野生春剑的适生生境条件依然存在,但春剑种群数量总体较小,种群的生态密度在11~60株/hm2,人为破坏性的滥采,是其濒危的直接原因。加强野生春剑资源的就地保护和生境保护,突破春剑种子野生环境共生萌发技术瓶颈,积极开展春剑的“再引入”工作,是春剑保育策略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以安徽省铜陵市林冲尾矿复垦地(Reclamated Copper mine tailings)为研究对象,按照尾矿库内部自然生长的3种优势植被(芒、矛叶荩草、野豌豆)进行土壤采样,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分析不同优势植被下土壤养分含量特征及各养分之间的相关性,为尾矿地生态恢复的优势植被选择及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3种优势植被下土壤有机质(180~286 g/kg)、全磷(0276~0438 g/kg)、全钾(160~207 g/kg)含量差异显著,全氮(414~467 g/kg)变化幅度不大。其中以芒草覆盖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全钾含量最高分别达到286和207 g/kg;全磷以矛叶荩草覆盖下含量最大达到0438 g/kg;野豌豆次之,芒草最小;全氮与全磷在不同植被覆盖下呈现的规律一致。(2)野豌豆覆盖下的土壤各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较为密切,大体呈中度及以上正相关,差异不显著,芒草覆盖区有机质和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全磷与有机质以及全磷和全氮均呈显著不相关;矛叶荩草覆盖区有机质和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全磷与有机质、全氮以及全钾与全氮均呈显著负相关。(3)3类植被下全磷和全钾均呈现显著正相关,而且在对pH值和重金属Cu的降解能力上呈现野豌豆>矛叶荩草>芒  相似文献   

20.
〖HTSS〗洞庭湖土壤镉污染严重,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L.)是在洞庭湖湿地新发现的一种对镉具有较强富集能力的优势植物,已证实该种植物对土壤中的镉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和潜能,将来可作为洞庭湖土壤镉污染的理想修复材料。以南洞庭湖Cd污染土壤为栽培基质,分别在蒌蒿幼苗期、成株期添加EDTA等7种螯合剂和调控物质,研究了不同添加物对蒌蒿生长状况及Cd富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HEDTA、EDTA、DTPA等3种螯合剂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蒌蒿地上部分的生物量,但增加了土壤中有效态Cd的含量,使蒌蒿茎叶中Cd的富集浓度分别上升了35.5%、984%、421%,可显著提高蒌蒿的修复效果;生石灰的添加则使土壤有效态Cd明显减少,抑制了蒌蒿对Cd的富集;有机腐殖质和复合肥的施加虽促进了蒌蒿生长,但未对其富集效果产生显著影响;幼苗期施加调控物质,在植株生物量、Cd富集浓度及土壤有效态Cd含量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均大于成株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