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安全科学的若干基本规律与概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安全问题所涉及客观事物的安全规律性进行了论述。在强调划分"受损事物"和"致损事物"之意义的基础上,给出判断某事物属于"安全"概念范畴的"受损事物"所应满足的4个安全特性,以及判断某事物属于"安全性"概念范畴的"致损事物"所应满足的3个安全特性。这些安全特性构成了安全科学的基本规律。对安全科学的重要概念"风险"和"危险"进行讨论,澄清了模糊认识。指出"风险"概念与受损事物相关,"危险"概念与致损事物相关,并分别给出二者的定义。两个概念不仅适用对象和定义不同,而且安全规律不同,计算方法亦不同,给出了二者的理论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2.
论安全科学的基础规律与知识体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安全科学的发展面临基础规律缺乏、知识体系混乱的难题。笔者研讨了"综合属性"论对安全科学发展的阻滞作用,认为普遍存在于各类事物中的安全现象及其规律是安全科学的专属领域;提出安全问题涉及到受损事物、致损事物和二者耦合关系3个要素;论述了受损事物要素的损害可能性和损害防护性问题及其4个理论命题;致损事物要素的损害能力相关性和损害能力可变性问题及其2个命题。分析了耦合关系要素的3种类型及其特点和主要存在领域。在"三要素"安全规律的基础上,给出了安全科学知识体系的3个知识类型和13个知识门类,为构造安全科学的核心知识集提供了整体性思路。  相似文献   

3.
为厘清安全科学的本质问题,探究系统科学思维下的安全基本定义和学科体系。以刘潜安全定义和“3要素4因素”系统原理为基础,探讨其科学逻辑。通过文献调研阐述主流安全定义,分析人类安全认识历史,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解释刘潜安全定义及其内涵。基于刘潜安全定义的内涵,推断出其具有的4大外延,同时提出刘潜安全定义的特征。根据科学哲学、系统科学和科学学的基础理论,刘潜建立安全“3要素4因素”系统原理,对系统原理的内涵进行阐述。最后,分析刘潜安全定义的科学价值。结果表明:刘潜安全定义能够为安全科学奠定系统性、科学性和共性的认识基础,在安全基础概念中起到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提高安全生产职业培训有效性的角度,提出"安全本质"的哲学机理与数理机理,以及安全本质的认知对安全生产职业培训的积极意义。针对当前安全生产培训教育中,多限于事故案例警示教育、法律条文解释和一般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的宣教的现状,提出深层认知安全本质的方法及其认知价值。通过安全本质的认知定义域划分,安全本质哲学机理和数理机理的定义,安全本质定义的认知价值,分析与探讨了安全科学体系中"安全本质"定义的构造。目的是在辩证认识中,既认知"事故发生可能性"存在的绝对性,又认知一定时空条件下,事故是可以预防的相对性,从而强化培训对象的安全生产管理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职业培训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思索生产安全事故频发共性表象"违法、违章"背后的原因,提出"生产安全事故基因"概念。分析得出"去小概率性"、"社会责任缺失"和"非货币化产出分析能力短缺"3种生产安全事故基因,前两种基因是不可去基因,后一种是可去基因,三者会在不同的条件下以显性或隐性的形式呈现,并作用于生产过程;提出企业组织安全进化的常规对策——完善市场经济环境,创新对策——教育要为"安全"生产服务,强调学历教育系统在创新对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基因"分析及其对策,为安全生产培养安全管理人员和相关人才,推动安全生产,实现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安全氛围三“心”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安全氛围定义为一种知觉特性;在勒温的场理论基础上,通过对影响员工安全绩效的环境因素中的行为进行分析,构建安全氛围的通用模型,其包括3个因素:安全管理承诺、员工安全卷入和组织安全沟通;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某石油化工公司两个生产厂一线职工的353份有效数据,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及相关分析的结果分别说明,"三因素"模型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预测效度。通过对3个因素的进一步分析,结合实践,提出安全氛围的三"心"模型:领导关心、员工上心、上下一心。要获得安全水平的持续提高,需要3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
刘景凯 《安全》2021,42(7):83-88
为进一步探讨安全生产的内涵和外延,更好地发挥安全生产在企业管理及社会实践中的作用,本文从安全管理理论转变与安全生产实践的发展研究出发,通过对社会化大生产和"大安全"管理格局下安全生产的思考,借鉴质量管理、业务连续性管理(BCM)等现代化管理思路和研究成果,提出安全生产"是指组织在既有管理体系及资源条件下,抵御各种风险因素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保障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实现可接受目标水平的能力"的定义.基于"能力"的安全生产定义,更加全面地诠释安全生产内涵与外延,把安全生产从"活动"学说提升为基于"能力"的学说.  相似文献   

8.
基于化工园区整体风险量分析的安全规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园区安全容量和危险量的分析,得到园区整体的风险评估值;提出并定义园区危安比最大临界点,用其反映园区的最大可接受风险量;运用"二八法则",确定危安比上限;当危安比在3种不同值域区间下,对应的园区安全规划的重点不同;从园区整个生命周期考虑,提出包含各个阶段的园区安全规划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事故致因因素和危险源理论分析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基于事故的致因因素,国内外提出了各种危险源的概念和分类方式,如能量单元的危险源、两类危险源和三类危险源。我国安全生产法规和标准对事故致因因素也有"危险因素"、"有害因素"、"不安全因素"、"事故隐患"等术语形式的表述。为准确理解和运用系统安全理论和方法,应基于事故致因理论,系统分析事故致因因素,在该基础上,诠释各种危险源理论,明晰各种涉及事故致因因素的概念。分析表明:事故致因因素包括能量物质或载体、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管理因素;各种危险源的概念和分类,都是基于事故致因因素的划分和表述。  相似文献   

10.
危化品企业安全信用及信用制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信用"与"信用制度"内涵的探讨,给出危化品企业安全信用概念、危化品企业安全信用及信用制度的内涵;指出危化品企业安全信用制度建设应包括企业内部安全信用制度建设和企业外部安全信用制度建设,其中企业外部安全信用制度建设包括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两部分;提出危化品企业安全信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建设危化品企业安全信用制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危化品企业安全信用及信用制度的建设对危化品企业投资、融资具有现实的意义,同时促进了政府对企业的监管。  相似文献   

11.
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视角出发,论述安全发展观的哲学内涵:辩证统一的安全利益关系,工人、企业责任人和安全监督人员等不同安全主体应树立正确的安全利益观;统筹安全社会技术系统,统筹不同安全行业,统筹人员、机械设备、环境和管理等安全要素;安全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依靠安全可持续;建议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安全发展观。采用系统思考方法构建安全系统动力学模型,在人员、机械设备、环境、管理4个变量因子的影响下,安全系统安全度水平下降,造成安全系统从可持续安全状态进入临界可持续安全状态,最终跃迁到不可持续状态,导致伤亡事故发生,并结合安全木桶安全要素讨论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为全面辨识系统风险并准确评估系统安全状况,从3元空间(信息-物理-社会)融合视角出发,界定安全态势感知概念并解读其内涵,提出安全态势感知概念模型和理论模型,并解析安全态势数据采集层、觉察层、理解层、投射层和预警层的具体内涵和功能。研究结果表明:3元空间融合视阈下的安全态势感知,能够通过物联网和互联网同步采集安全态势数据,在现有安全态势感知(安全态势信息输入、处理、输出)基础上,实现对人、机、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感知,有效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安全态势,为安全态势感知体系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为更好地建设企业安全文化,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笔者提出了安全形象的概念、内容构成;分析了企业安全形象与企业安全文化异同点及其相互关系。企业安全形象是社会公众和企业职工对组织安全方面所作所为的总体认识、印象和评价。它包括:安全物质形象、安全行为形象、安全精神形象、安全成果形象等。企业安全形象与企业安全文化在理念、制度、外观、作用等有许多交叉和联系的地方,在着眼点、认知顺序、评价层面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范畴;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决定企业安全形象,企业安全形象对企业安全文化具有反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关于“四沿”化工安全的战略性思考与探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基本能浓缩中国化工概貌的江苏省沿江、沿河、沿湖、沿海化工企业为背景,依据其形成和发展及基本概况,结合重大化工事故灾难,以安全与环境相耦合,对"四沿"化工安全进行了战略性思考,试图勾画临水化工本质安全的模型,提出在"四沿"地区构建化工本质安全化科技支撑体系的宏观构架,即建设"江苏省四沿区域化工本质安全和化工事故防范及应急系统"的思路、探索与实践。还提出了立法深化研究和技术标准制定、严格区域规划设计与建设的监督、强化监管执法力度等急需关注的问题。以江苏省"四沿"区域的化工安全为背景所提出的思路与对策,应该对整个华东地区乃至全国临水性化工企业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借鉴意义,对我国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有重大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

Each year, there are at least 100,000,000 occupational accidents and 100,000 occupational deaths in the world. In the United States, one of the safe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n which to work, there were more than 5,400 workplace fatalities and 5.9 million workplace injuries in 2007. The cost to American industry and taxpayers is estimated to be at least $170 billion per year. Further, as illustrated by accidents such as Three Mile Island and Bhopal, industrial accidents potentially impact a much wider sphere than that of the injured worker and his or her employer. As the repercussions of organizational accidents reverberate through organizations and are felt from human resources to accounting, firms are beginning to incorporate messages of safety in their missions and strategies. As firms organize to achieve safer work environments, they are faced with decisions on how to structure their activities in terms of, among other things, size and differentiation.

Metho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mpact on accident rates of size and differentiation at the corporate and mine levels of mining companies in an effort to create a framework for thinking about organizational accidents from a structural perspective.

Result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larger mines are safer than smaller mines, and that mines with less task diversity are safer than mines with greater task diversity. The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at the corporate level, task diversity decreases mine accidents. These results may help mining executives and engineers structure their corporate activities and individual mines more effectively to help reduce accid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