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新编 M_3>4(3/4)级历史地震目录及1970年以来 M_L>4.0级地震目录,对渤海及其邻区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图象及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等值线显示该区地震主要受北西向天津—蓬莱断裂带和北北东向郯庐断裂带及其分支断裂的控制,而北西带的活动性更强烈;1970年以来4级以上地震在空间上沿活动构造带定向迁移与丛集,而以活动构造为基础划定的统计单元内4级以上地震随时间呈线性、指数或幂函数增长三种类型;海城和唐山大震发生于4级以上地震局部集中且呈指数增长过程中。结合地质构造及岩石破裂实验,讨论了上述地震现象的构造物理涵义及地震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地处华北地震区,郯庐、聊考两大活动构造带纵贯山东中部和西部.燕山—渤海活动构造带和南黄海活动构造带展布于山东半岛两侧海域,具有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有历史记载以来,山东内陆及近海曾发生5级以上地震70余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7次,8.5级地震1次;在20世纪,山东内陆及近海平均每10年发生一次5  相似文献   

3.
构违地貌是地壳构造运动的产物。构造地貌类型及其特征由各种形式的地壳构造活动所控制。沂沭断裂带是一条典型的构造地貌带。本文试将沂沭断裂带的构造地貌划分为地堑地垒式构造、蛇曲形水系、断陷盆地、断层三角面和断层陡崖、断褶山及玄武岩火山地貌等六种类型。构造地貌与地震的关系密切,研究这种关系,将对地震危险区段标志的寻找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通过精确修订震源位置后,小震呈现线性或带状分布规律,使用数学方法对线性或带状分布的中小地震拟合一个空间的平面作为震源断层,来揭示地震空间分布与活动构造的关系。以1976年唐山7.8级地震、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和2013年芦山7.0级盲断裂地震为例,对大震区余震的震源断层进行拟合,获得了3次地震发震断层在震源深度上的几何结构和运动方式,且拟合结果与深部构造探测比较吻合,表明震源断层方法对于活断层探测有重要的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5.
简述了苍山MS5.2地震的基本概况,分析了苍山52级地震构造背景,据这次地震的余震空间分布、等震线长轴、震源机制解、地震活动条带和地质资料分析认为北西向的苍山 新泰断裂和北东向的荣成 临沂断裂可能是苍山52级地震的地震断层。在1985年6月以前,鲁南地区的地震活动呈随机分布,1985年6月以后ML≥3.0地震主要集中在新泰 苍山 莒县之间的三角地带,来回迁移;1974年以后沿苍山 尼山断裂的ML≥3.0地震都发生在52级地震震中附近,说明在苍山 尼山断裂与沂沭断裂带交汇区西侧较长时间的能量积蓄。苍山52级地震前最后发生的两个ML≥2.0地震与苍山52级地震震中形成沿地震断层的临震小震活动条带。  相似文献   

6.
甘肃古浪—九条岭地区,自1927年的八级大震后,小震的活动一直延续至今。本文分析了该区地震活动的特征,并结合深部地球物理资料和活动性构造的研究,对该区地震发生的成因机制、小震活动背景以及强震危险性的判定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发震构造研究现状与存在的科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龙门山区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是一次震惊世界的灾难性地震,四川省汶川、北川和青川等县均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截至2008年9月,因地震死亡69197人,受伤374176人,失踪18209人。同时,本次地震也为国内外地震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深入剖析逆冲型地震构造特征、地震破裂过程、深部孕震构造环境、发震活动断层地质滑动速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历年来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结合海域地震活动性和南黄海6.2级地震所反映的各种实际材料,对这次地震的震源应力场及发震构造背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汶川8.0级地震前后陕西地震活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军 《灾害学》2008,23(Z1)
在陕西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对汶川8.0级地震前后陕西地震活动的分析,认为汶川地震对陕西地区的促震作用明显,对陕西未来地震趋势的影响不容忽视,需加强监测预报和抗震设防工作.  相似文献   

10.
新疆乌恰—伽师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构造环境,频繁发生强震。本文对该区域构造、现代应力场的分布和强震活动特征以及这样一个地震重灾区的防震减灾对策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区内活动构造极为发育,为强震活动提供了背景;强震震源机制解研究表明,区内主要受近南北向的水平压应力为主,震源断错具有不同性质。近半个世纪以来该区遭受多次7级强震、数次6级地震灾害,特别是1997年1月21日至4月16日伽师县连续发生7次6级强震,给该县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文中就如何提高该区防御地震能力,减轻震害损失提出了几点具体对策和适合该区大震应急的实施办法,可供乌恰—伽师多震区综合防震减灾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 据地应力测量结果表明,当今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的主应力为近东西方向,即近东西方向的水平挤压应力为现代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主要动力源。1983年菏泽5.9级地震的应力场也是如此。聊考断裂带是鲁西南一条较大规模的断裂构造带,也是一条地震活动带,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破坏性地震。该断裂带南起河南省兰考,经堌阳、东明集、范县、聊城西至夏津附  相似文献   

12.
《防灾博览》2014,(1):14-17
正2013年,全球地震活动频繁,7级以上强震频发,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我国地震活动也十分活跃,5级以上地震达50次,显著超过历史平均水平。2013年全球大震活动2013年共发生7.0级以上地震23次,高于1900年以来的年平均水平(18.3次,年),全球地震保持活跃态势,其中5月24日,在鄂霍次克海发生的8.2级地震,为2013年全球最大地震。  相似文献   

13.
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导致的构造应力累积是引发青藏高原地震的动力机制,但地震是开放系统的产物,通过对青藏高原强震发震时间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白赤交角变化周期、高原冰川消融时间呼应关系的分析,探讨了青藏高原近期的强震活动幕和特大地震活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强震的发震时间大多处于太阳黑子数量由峰值到谷值的转化阶段和白赤交角由极大值至极小值的相位时段;冰川消融对地壳表层负载平衡的破坏作用导致青藏高原最近5次8.0级以上强震中除1950年察隅地震之外其余的4次特大地震均发生于春夏之交和秋冬之交的冰雪冻融过渡时期。结合青藏高原地震的天文背景、地文因素及地震的空间位置迁移规律,预测2025-2032年青藏高原巴颜喀喇断块可能迎来一次地震活动丛集期,2025年前后在该次级断块偏西区域可能发生8.0级左右的特大地震。  相似文献   

14.
太湖周边地区处于华北与华南二个不同构造单元的过渡地段,发育四套盖层,历次运动导致四组构造叠加。在现今区域应力场作用下,构造间相关活动,形成构造组合活动模式,经过受压—平衡—加压—破裂发震四个阶段,发生常熟—太仓Ms5.1级地震。  相似文献   

15.
综合分析本世纪以来华东地区地震资料相对可靠的中强地震活动,发现前后两阶段有着不同的空间分布类型。第1阶段地震活动集中在苏鲁近海、菏泽一带及大别山地区,呈环状分布。而1971年以来的第2阶段中强地震全都分布在菏泽至溧阳北西向一线的东北一侧,并呈网络性分布。其中已经发生的3次6级以上地震都分布在上阶段较少地震活动的苏南至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同时分析研究了各阶段地震活动特点,以及由于受北东、北西向构造控制影响,所划分华东地区三大部分地震活动在两阶段出现的震场迁移。最后指出该地区目前应重点注意苏南至长江口及邻近地区的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6.
以实地考察资料为基础,确定了1995年9月20日苍山52级地震宏观震中,地震等震线、发震构造,并对地震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苍山52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苍山县沂堂乡台井和塞子一带(北纬34°585′,东经118°08′);工程地质和地形地貌条件,构造环境和震源破裂是影响地震烈度分布的主要因素;其发震构造系共轭破裂,北西向为主破裂,北东向为辅助破裂;研究认为本次地震发生在一条规模较小的北西向断层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沿这条断层不会再发生5级以上地震。  相似文献   

17.
安徽地区地震活动周期表将公元288 年以来M≥4 .0 地震活动划分为与华北二至七周期相对应的六个地震周期,每周期分为与华北相似的初震段、前震段、主震段和余震段四个地震段。安徽地震周期超前于华北地震周期,每周期4 级以上地震从皖渐交界一带的皖东南地区开始活动,各阶段最大地震震中由南向北迁移。第七周期4 级以上地震活动至1979 年固镇5 级地震已结束,未来将进入第八周期初震段。近几年皖东南地区的广德县或旌德县可能发生4-3 级左右地震。  相似文献   

18.
地下搞清楚: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地震活动断层填图计划,由"喜马拉雅计划——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察"和"我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两个项目组成,计划完成我国大陆破坏性地震多发地区和主要活动构造带地震多发地段的主要活动断层条带状填图和关键构造部位深浅构造关系探测,建立区域地震构造模型,在此基础上编制主要活动构造带地震多发  相似文献   

19.
地震造成的地表破坏,如地裂缝、喷沙冒水、滑坡等,对于研究震害,分析和判断发震构造、构造应力场、探索地震成因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在考察1983年11月7日菏泽5.9级地震地表现象的基础上,讨论了该次地震的地裂缝及喷沙冒水特征。  相似文献   

20.
    
<正> 渤海地区是华北亚板块内强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400年来曾先后发生四次7级以上地震(1548年9月12日,7级;1597年10月6日,7级;1888年6月13日,7.5级;1969年7月18日,7.4级)。就强烈地震的频发性而言,不仅对华北,甚至对东部大陆地区堪称为首屈一指的。1969年渤海7.4级地震后不久,相继在海城,唐山发生7.3级,7.8级地震,它们在时间上,空间上相隔都很近,这种状况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所以,渤海地区的地震活动包含着丰富的科学问题。究竟是什么条件,什么原因造成渤海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