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近岸海域使用现状为海域管理和填海造地用海审批的重要依据。文章利用ARCGIS工具从数据挖掘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海域使用现状数据的获取过程。以辽宁省近岸海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较为准确地反映了辽宁省近岸海域使用的基本情况,得出以下结论:(1)辽宁省近岸海域使用潜力较大,仍然存在未确权用海现象;(2)辽宁省近岸海域使用以渔业用海为主,用海方式为开放式养殖;(3)辽宁省深海使用规模较大,且以底播养殖为主;(4)辽宁省近岸海域渔业用海集中分布,用海方式由陆地到海洋呈规律性的带状分布;(5)近5 a来辽宁省未确权用海现象明显减少,深海底播养殖用海规模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海域经济鱼类的重金属污染及其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广东省海域24种代表性经济鱼类肌肉中的 Cu、Pb、Zn、Cd、Cr和 Ni 6种重金属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还测定了部分鱼样的内脏、鳃、骨、皮、鳞5种器官组织中的重金属。广东省海域经济鱼类的重金属含量,与国内外一些非污染海域或轻微污染海域经济鱼类的重金属含量相近,远低于“海洋生物污染评价标准”和“人体消费卫生标准”,这反映了栖息于广东省海域的经济鱼类受重金属污染的影响不明显,基本上处于良好状态。重金属在鱼体不同器官组织中的分布存在差异,肌肉中的重金属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3.
随着海洋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海域资源稀缺性日益凸显,不同产业用海矛盾不断加剧。海域资源立体化配置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未来海域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海域资源立体化配置以海域立体空间的分层和分配为重点,首先根据海域空间的立体属性,把海域空间分为水面上方、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五部分。其次,根据用海活动的需求,把用海主体占用的海域空间分为主要空间、附占空间和维护空间。最后,基于"空间排他性"原则,并综合考虑海域空间连续性、用海活动安全性、景观性及海洋环境质量等因素,对不同用海活动分层使用海域的可行性进行了判别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中的海岛数据,以海岛海岸线向外延伸2海里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此区域内的渔业用海现状权属数据的分析,阐述了我国海岛海域使用渔业用海的现状、发展趋势及未来发展预测,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东海海岛海域的渔业用海确权面积最大,其中福建省海岛海域确权渔业用海面积占海岛海域使用面积的比率最高;(2)我国海岛海域使用渔业用海利用结构中,开放式养殖确权面积最多,占海岛海域渔业用海面积的75.82%;(3)我国海岛海域渔业用海面积处于增长趋势,而增长速度逐年减缓,预测到2015年海岛海域渔业用海面积可达10.2万hm2。  相似文献   

5.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域生态环境评价作为承载力研究的基础,在近海生态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关注. 针对海洋生态环境研究中评价指标体系简单、标准相对单一及不利于实际应用等问题,以生态系统为研究视角构建了基于环境因子和生态响应的近海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指数计量方法,根据环境因子指数和生态响应指数在交叉判断矩阵中的位置,将近海生态环境状态分为优、良、中、差和劣5个等级,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域评价. 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整体环境因子指数为0.41~0.84(平均值为0.67),生态响应指数为0.17~0.75(平均值为0.45),综合评价等级为良,但已非常接近中等级别;其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溶解无机氮负荷较高、重金属和浮游动物密度负荷过低. 不同海域生态环境状态存在明显差异,25个近岸海域中等级优和良的共占60%,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东部和西南部;海域等级为中和差的各占16%,另有8%海域等级为劣. 该评价模型与方法从生态环境整体性揭示海域存在问题,可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长兴岛附近海域为研究区,以2005年和2015年两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GIS技术手段,提取及分析了长兴岛及其附近海域围填海分布、面积及利用类型信息,计算了海域利用类型动态度、海域利用转移矩阵、海域利用结构信息熵及海域开发资源环境压力指数,分析了长兴岛附近海域2005—2015年海域开发利用的动态变化,从而对该海域开发资源环境压力强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2005—2015年长兴岛附近海域港口用海扩张速度最快,动态度高达11.09%,未利用扩张速度次之,而盐业用海面积呈现负增长状态,动态度为-0.16%;(2)10 年间围填海类型主要转变方向为海域转为围海养殖、港口和未利用类型;(3)研究期间信息熵由2005年的0.96增加到2015年的1.40,海域利用结构均衡度加强,海域利用结构趋于多样化、均衡化;(4)2005年和2015年长兴岛资源开发环境压力处于中等强度及以上的海域所占比例分别为56.14%和62.97%;海域开发资源环境压力指数变化量大于零值的面积高达80.7%,海域资源开发环境压力强度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7.
湛江海域浮游藻类生态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岸海域富营养化导致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影响海域生态系统平衡。对湛江海域浮游藻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结构等进行冬、夏二季调查,得出湛江海域以硅藻门(Bacillariophyta)为主要优势类群。夏季种类多样性高于冬季;赤潮生物种类、数量均夏季高于冬季。  相似文献   

8.
秋季珠江口外海海域的生态环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5年9月(秋季)对珠江口外海海域不同深度水体中的营养盐、溶解氧(DO)和叶绿素a(Chl a)进行了调查,通过分析它们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对珠江口外海海域的生态环境进行了研究。调查期间,营养盐、DO和Chl a的浓度和分布情况表明珠江口外海海域的生态环境总体较好,该区域的近岸受一定程度的陆源影响。在垂直分布上,珠江口外海海域水体的温度和盐度层化明显,导致营养盐、DO和Chl a的垂直分布均出现明显的差异。珠江口外海海域浅层水体(约小于50 m)的营养盐由于受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而具有较低的浓度,深层水体(约大于50 m)的营养盐由于受有机物氧化分解的影响而具有较高的浓度。基于营养盐浓度和比值初步判断调查区域的营养盐限制情况,发现珠江口外海海域大部分浅层水体的营养盐可能同时存在氮限制和磷限制。综合分析营养盐、DO和Chl a之间的关系,发现2015年秋季珠江口外海海域的水体整体上处于异化作用占主导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海域分等定级为海域估价、征收海域使用金和制定海域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以0.01°×0.01°栅格为评价单元,通过对海域自然环境条件、海水理化性质、海水营养盐含量、生物资源丰度、区位条件以及海水污染物和政策等限制因子的综合分析,采用综合指数加权求和法对江苏省海域养殖增殖用海进行了评估,评价结果等间距划分为7 个等级。如果不考虑限制因素,较低级别海域(1-3 级)占整个研究区域的30.72%,较高级别(4-7 级)占69.28%。如果考虑污染因素,4 638 km2的海域不适合用于养殖;经过调整后较低级别的海域(1-3 级)占整个研究区域的27.79%,较高级别(4-7 级)占56.71%,等外级占15.50%。如仅针对海洋功能区划中划定的养殖增殖用海(5 655 km2)海域定级,68.70%分布在4-7 级,另外有24.88%的养殖增殖用海位于污染物超标区域(等外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CA-Markov模型与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从空间分布和数量控制的角度,研究了大连市海域使用结构的发展趋势,模拟其演变规律,并进行了预测。其中,通过遥感解译获得1992年、2002年和2012年大连海域使用现状及海域使用结构多时序变化趋势;基于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建立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目标方程,求解海域使用结构中各用海类型的最优配置方案;利用CA-Markov模型对大连市海域使用结构的空间布局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1992-2002年和2002-2012年两个时期,渔业用海面积占比具有绝对优势,为70%~80%,但是一直呈负增长态势;旅游娱乐用海、交通运输用海、保护用海、造地工程用海均持续增长,而工业用海面积则先下降后增长。(2)CA-Markov模型和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相结合,可发挥各模型优势,对于从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两方面模拟、预测海域使用结构及其空间布局具有较高应用价值。(3)研究结果有助于研判海域使用结构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可为海洋开发和保护程度的评价、海洋空间规划的调整等提供借鉴,为更加科学地管理和利用海洋空间资源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ARCGIS平台上对比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域使用现状数据,指出了辽宁省养殖用海、港口用海、旅游用海和围海造地用海不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数量和位置,针对海域使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辽宁省海域使用的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12.
选取港口工程、船舶、电力、石化工业和其他产业类型为典型产业用海,对中国东部沿海省份产业用海的海域利用效率进行测算,并确定其控制值.结果表明除港口工程外,其他临海产业的用海效率南北和省区差异不明显.港口工程、船舶工业和石化工业的控制值应大于0.65,电力工业不得小于0.55.建设并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体系,健全和规范海域使用权市场流转机制等,有利于提高临海产业部门的海域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粤西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的动态变化及多样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1998~1999年4个航次粤西海域浮游植物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特征,并对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水平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鉴定浮游植物267种,其种类组成以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的数量最多,占总数量的29.5%,其次为短角弯角藻(Eucampia zoodiacus),占21.8%。不同季节浮游植物的优势种即有交叉又有演替。根据多样性阈值的评价,粤西海域绝大部分沿岸水域的浮游植物均处于多样性差或一般水平,而离岸水域基本处于多样性丰富或非常丰富水平。  相似文献   

14.
西太平洋热带海域降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8年在西太平洋热带海域采集雨水样品,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样品偏酸性(pH<5.6).雨水的化学组成结构主要受海盐的影响,这与我国大陆上雨水的情况很不相同.将西太平洋热带海域降水化学特征与南印度海域和西大西洋海域的降水情况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前两个海域雨水中的SO~(2-)受非海盐源的影响比西大西洋海域的小.  相似文献   

15.
近岸海域风电场等海洋工程产生的水下噪声可以影响海洋环境。本文以如东海域为研究区域,划分为港口区、风电场区和鱼类洄游区,分别监测其海洋环境噪声,获得水下噪声和水文气象要素数据,计算海洋环境噪声功率谱值,对噪声的频谱和区域分布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海洋工程的影响下如东海域不同频率段的噪声功率谱显著增加,同时噪声功率谱峰值也有所增多。港口区低于140 Hz的水下噪声出现浅层大于深层的现象,异于其他区域;风电场区域噪声功率谱的极值增加最大;鱼类洄游区海域的噪声功率谱在1000 Hz以下出现多个峰值。港口区和风电场区海域水下噪声呈现近岸海域大于远岸。如东海域的水下噪声在海洋工程的影响下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噪声主要频率与该海域部分海洋生物的敏感频段相似,噪声功率谱临界甚至超过其听觉阈值,这会干扰海洋生物的听力和生存,严重者可直接致死,因此亟须对如东海域水下环境噪声进行长期的监测和治理。  相似文献   

16.
庙岛湾海域石油类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庙岛湾海域位于黄、渤海交汇外,是渤海海水环的主要出口,面积116.5万平方公里,是闻名全国的海珍品增、养殖基地。多年来,长岛县环境监测站对该海域水质状况进行了持续定期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庙岛湾海域石油类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该海域石油类污染现状进行分析,并对防治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海域使用权一级市场,海域使用权以行政审批方式出让为主,竞争性方式所占比重较小,市场的作用有限,导致海域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海域使用效率低下。沿用这种模式无法解决海域资源配置效率问题。在完善行政审批制度的基础上,应区分公益性用海和经营性用海,分别设置海域使用权出让的条件,公益性用海采用行政审批方式出让,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经营性用海采用竞争性方式出让,优先选择挂牌或拍卖方式,提高海域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海域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8.
为定量评估近岸海域开发利用水平及沿海城市经济产业结构对海水环境质量的影响,本文以辽东湾近岸海域为研究对象,运用水质综合评价指数、内梅罗指数和主成分指数对近岸海域水质环境进行了评价;基于方差分解分析,研究了近岸海域开发利用水平、经济产业结构等对海水环境质量的影响贡献率。结果表明,大连和葫芦岛近岸海域水质环境显著优于辽河口附近的盘锦、营口和锦州;海洋功能区和海水质量指数具有一定的空间关联性,但不同功能区之间差异性不显著;海域开发利用水平和海水水质综合评价指数及内梅罗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性,沿海城市人均GDP和海水水质指数呈“倒U形”的库兹涅兹曲线关系;方差分解分析表明,海域开发利用强度能够累计解释海水环境质量变化的42.3%,经济产业结构能够累计解释海水环境质量变化的31.8%,海域开发利用水平和经济产业结构直接影响贡献率为16.5%,而自然地理位置与海域开发利用强度以及自然地理位置与经济产业结构交互作用的累计解释贡献率为58.9%。研究结果表明,围填海管控、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及沿海产业结构优化对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利用离散点插值扩展法评价大连湾水质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利用离散点插值扩展法对大连湾海域的水质污染空间分布情况进行了环境评价,通过计算污染区域的面积得出各类水质的海域空间分布,克服了以往逐点评价的海域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20.
厦门海域海漂垃圾对海洋生态系统潜在生态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垃圾漂浮于海面将影响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健康将产生潜在的风险。本文通过收集2009年厦门海域海漂垃圾清理与清运资料,系统地分析厦门岛海漂垃圾的来源和分布,以期揭示海漂垃圾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生态风险,提出切实合理的整治意见,为海洋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