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0 毫秒
1.
南昌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生命周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生填埋法是当前我国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依据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及分析框架,借助eFootprint软件对南昌市卫生填埋法处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生命周期分析以期找出各处理过程的突出环境影响及原因并提出针对性改善建议.结果表明:卫生填埋法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环境影响类型为全球变暖(GWP)、初级能源消耗(PED)、水资源消耗(WU)、酸化(AP)、光化学臭氧合成(POFP)、生态毒性(ET)、淡水富营养化(FEP);电力盈余作为副产品参与分配使得各环境影响类型指标潜值减小,其中最突出的是PED,其次是WU;收集运输过程最突出的环境影响类型为POFP,其次依次为ET、PED、FEP,该过程应减少柴油运输车使用,适量引用节能环保或清洁能源汽车;卫生填埋过程在垃圾处理各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最大,该过程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AP,其次是GWP,再者是PED、FEP、ET,该过程应改善工艺以提升填埋气收集效率,采用清洁能源减少柴油使用;填埋气发电过程因填埋气发电产生盈余电力,实现能量回收后对环境的正效益,该过程应提升填埋气收集以及燃烧发电效率;渗滤液处理过程的环境影响较小,主要表现为WU和FED,需在注重节能的同时优化升级处理工艺,改善当前处置工艺存在的弊端并排除隐患.  相似文献   

2.
针对传统垃圾填埋工艺存在分区作业时间长、填埋气引发臭气污染等问题,结合阿苏卫垃圾卫生填埋场实际情况,采用单元包封密闭式填埋工艺,利用旱季垃圾堤坝进行分区填埋操作、渗滤液导排盲沟作为填埋单元分隔、构建填埋气及渗滤液收集系统等技术措施,有效地实现了雨污分流. 实施单元包封密闭式填埋工艺后,2010年填埋场渗滤液产生总量减少了约76 000 t,比前4 a平均产生量减少了35%;填埋气收集量增加了12×106 m3,收集总量比前4 a平均值增加了139%;臭气排放指标达到GB 14554—19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排放标准. 该工艺的实施可以使填埋场运行管理更加规范.   相似文献   

3.
垃圾填埋场的二次污染物以渗滤液和填埋气最为普遍。渗滤液含多种有毒、有害及致癌物质,一旦渗漏将对地下水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防治渗滤液污染一是要做好防渗.一是要对渗滤液收集后进行净化处理。可通过探地雷达(GPR)和垂向电阻率测深(VES)等物探方法监测渗漏。填埋气存在140种以上的成分.90种以上普遍存在,这些气体含量虽低.但其挥发性强,毒性较大.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通过溶剂吸收、吸附分离、膜分离等方法对填埋气净化后可用于发电、加热燃料和民用燃料及汽车燃料等。  相似文献   

4.
细河污泥含重金属和复杂有机污染物,填埋处理后产生的渗滤液会含一定量污染物质,对渗滤液的污染水平和污染特征进行了研究,对处理方法进行了比较和筛选,从而为渗滤液的最终无害化处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污泥卫生填埋是其大批量快速无害化消纳的主流技术。本论文以Darcy定律为理论基础,建立集气井抽气条件下的污泥填埋气一维压力分布简易模型,并进一步确定竖井抽气系统的最佳影响半径,优化污泥填埋气竖井收集系统。集气井的服务半径Roi可达到10~11.5m。填埋气导气竖井采用穿孔导气管居中的石笼,导气管管底与渗滤液收集干管相连通,管顶露出改性污泥覆盖层表面1.0m。导气竖井由里到外依次为:Φ160mm的HDPE穿孔花管、0.64m厚的级配碎石填埋气导排层、钢丝格网、200gm~(-2)机织土工布、0.3m厚的矿化垃圾(或建筑垃圾)保护层和200gm~(-2)机织土工布。每个污泥填埋库区设置3个导气竖井,导气井间距为20~25m;各导气竖井出气口由水平软管相互连通后,集中输送至总气体收集井,再通过HDPE集气干管送至填埋气发电区;填埋气导气井出口和集气干管应安装阀门和甲烷检测端口。  相似文献   

6.
垃圾填埋气制汽车燃料气的主要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垃圾填埋气的危害、垃圾填埋气制汽车燃料气的环境影响、压缩垃圾填埋气代替燃油的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垃圾填埋气制汽车燃料气既降低了垃圾卫生填埋场的安全隐患,减少包括温室气体在内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又可代替不可再生能源,降低汽车尾气的污染程度,环境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
应用生命周期评价和层次分析法,分别对干化焚烧、简单填埋2种污泥处理方式进行综合性能评价,获得了2种处理方式的环境、资源、经济及其综合性能指标,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在环境方面,污泥填埋工艺呈现出高潜值,人体毒性和固体废弃物为主要的环境影响类型,人体毒性对焚烧环境影响的作用较大。在资源消耗和经济成本方面,污泥干化焚烧较高。各指标权重相同时,污泥焚烧技术的综合性能优于填埋,且经济成本对干化焚烧的综合性能作用最大,而环境性能对填埋的综合指标的影响较大。随着环境要求的提高,干化焚烧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及水收集系统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垃圾处理方式之一。垃圾在卫生填埋处理中对环境产生的危害主要来源于渗滤液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因此科学合理地控制渗滤液污染成为垃圾填埋的关键。本文综合介绍了国内外在填埋场防渗系统、清污分流系统,以及渗滤液收集系统设计方面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9.
我国目前约有95%左右的城市使用填埋法处理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的填埋处置会产生大量的渗滤液,渗滤液水质复杂多变,具有高CODcr含量、高重金属离子和高NH3-N含量的特点。如果垃圾渗滤液进入环境,会对土壤和地下水带来严重的污染。本论文采用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并覆土的模式,模拟生活垃圾填埋场的运行状况,同时收集渗滤液并研究渗滤液回灌法对垃圾渗滤液的p H、CODcr、NH3-N等各项指标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0.
对三峡库区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现状进行了分析,建议三峡库区污水厂污泥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污泥堆肥的土地利用为主路线,卫生填埋等作为补充手段,并应因地制宜开发污泥资源化的方向,包括垃圾填埋日覆盖材料、建材材料。  相似文献   

11.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土壤-植物中汞含量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贵阳和武汉市的4座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研究了其中的生活垃圾、土壤和植物中的汞含量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城市生活垃圾的汞含量分布极不均匀,浓度为0.170~46.222 mg.kg-1,几何均值0.574 mg.kg-1,一半以上的样品汞含量低于0.5 mg.kg-1,个别含量异常偏高,可能是被混入的含汞废弃产品污染了,而各个填埋场的垃圾汞含量几何均值相差不大。不同垃圾填埋场覆盖土壤的汞含量差异显著,反映了填埋场所在区域的土壤背景值以及垃圾填埋活动对覆盖土壤的污染程度,有时覆盖土壤的汞含量超过区域土壤背景值的2~23倍。填埋场附近的农田土壤存在一定的汞污染迹象。填埋场生长的植物因生活习性的不同汞含量分布特征也不同,无喙齿冠草为叶>根>茎,狗牙根和硬质早熟禾为地下部分>地上部分。随着填埋场运行时间的增长,附近生长的苔藓汞含量不断升高,封闭填埋场种植的玉米果实有一部分汞含量超过了食用标准,这些都说明填埋场的运行会给周围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汞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2.
污泥固化/稳定化技术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固化/稳定化技术能够解决污泥处理处置中的难题,是一种高效、经济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但是目前对于固化/稳定化处理设备以及运行工艺方面缺少研究,对现场处理后的效果也缺少相应的评价。结合苏州甪直污水处理厂污泥固化/稳定化处理现场中试试验的需要,研制了一套污泥固化/稳定化处理设备,采用自主研发的固化/稳定化材料开展了污泥固化/稳定化处理的现场试验。现场研究的结果表明,所研制的设备及工艺能够满足污泥固化/稳定化处理的要求,处理后的污泥能够进入填埋场进行安全填埋。  相似文献   

13.
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溶解性有机物光谱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彭莉  虞敏达  何小松  刘思佳  张鹏 《环境科学》2018,39(10):4556-4564
垃圾填埋为我国垃圾处理的最主要途径,填埋过程中渗滤液的泄漏将导致附近地下水污染.地下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能示踪外来污染物的来源、形态和迁移转化过程,其组成、结构和分布的差异具有重要的环境指示意义.联合现代光谱技术及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运行年限填埋场地下水中DOM来源、组成和分子结构特征,探究了不同年限地下水DOM动力学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填埋场地下水DOM以微生物来源为主,其次为自生陆源.填埋前期阶段其微生物来源DOM较多,而在填埋后期微生物来源DOM减弱.填埋年限较短的填埋场地下水DOM主要为一些新生成腐殖化程度较低的易降解类色氨酸和类酪氨酸,其促进微生物活性,且各点位差异性较大,应提高预警措施.填埋时间相对较长的填埋场地下水有机质腐殖化率高,难降解的大分子物质累积,微生物活性减弱,填埋垃圾趋向稳定对地下水影响减弱.  相似文献   

14.
利用垃圾渗滤液富集培养氨氧化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确保活性污泥中适当的氨氧化菌(AOB)的数量及活性对污水生物除氮过程至关重要,投加富集AOB是增加活性污泥中AOB浓度的方法之一. 为了经济有效地获取富集的AOB并有效处理难降解的垃圾渗滤液,对利用垃圾渗滤液富集培养AOB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 采用烟台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垃圾渗滤液作为培养基,利用辛安河污水处理厂A2/O工艺二沉池的回流污泥进行接种,通过更代方式富集培养AOB. 结果显示:更代4次后,菌液中AOB的浓度增至原来的5.6倍;向活性污泥中投加14.5%的经过4次更代富集培养的AOB,氨氧化速率提高了65.4%,从而验证了利用垃圾渗滤液富集AOB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覆盖土吸附能力的有效评估对填埋场中挥发性氯代烃(VCHs)污染物的控制有重要意义.全面考察了二氯甲烷(DCM)、三氯甲烷(TCM)、1,1,2-三氯乙烷(1,1,2-TCA)、四氯化碳(CT)、顺-1,2-二氯乙烯(c-1,2-DCE)、三氯乙烯(TCE)、四氯乙烯(PCE)和氯苯(CB)8种VCHs在填埋场覆盖层中的吸附特性.结果显示,氯代烷烃和氯代芳烃在覆盖层土壤中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R2=0.65~0.87),氯代烯烃在覆盖层土壤中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R2=0.87~0.96).基于拟合结果预测了覆盖土对VCHs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VCHs的吸附速率随氯取代数的增多而增大;具有相同氯原子取代数目的氯代烃,覆盖土对氯代烯烃和氯苯的吸附量大于氯代烷烃.因此,在填埋场运行管理中,VCHs中浓度较高的氯代烷烃应该是优先治理的污染物之一.覆盖土中VCHs的吸附平衡时间约为20h,吸附速率变化范围为26~250 μg/(gsoil·h),远高于文献报道中覆盖土对VCHs的最大降解速率.可以推断,强化覆盖土的生物氧化活性可更有效减少VCHs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不同垃圾填埋单元土壤--植物系统中汞的污染和迁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上海老港垃圾填埋场不同年份填埋单元的表层履土,以及典型植物中汞的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自1989-2001年共13a间不同时间的垃圾填埋单元表层土壤中,汞浓度与填埋时间有一定关系:从1989年到1993年,土壤汞浓度呈逐年递减趋势;从1998年到2001年又呈递增趋势;而中间几年出现汞浓度异常现象。土壤总汞、结合态汞和可挥发汞的浓度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147、0.8045和0.8213。另外,被调查植物体内汞的分布特点为:叶汞>根汞>茎汞。填埋时间较长的几个单元中,典型植物(加拿大黄花)的根汞与土壤可挥发汞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垃圾填埋过程中产生的成份复杂、高浓度的垃圾渗滤液,如果不加处理而直接排放,就会对大气,水体及土壤造成严重的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寻求一种高效经济的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阐述了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法,物理化学法和其他方法.其中,生物处理法包括: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厌氧-好氧生物处理法;物理化学法包括:Fenton法,电解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和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其他方法包括:土地处理法,回灌法和有效微生物(EM)法.  相似文献   

18.
何思远  郑军  金琳  陈晴  韦林  李伟  李永涛 《环境科学研究》2018,31(10):1803-1810
城市垃圾填埋后,降水或地下水往往对垃圾产生淋滤作用,使得垃圾中的污染物溶解或悬浮于渗滤液中,易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检测渗滤液污染范围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以武汉市长山口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为研究对象,基于地下介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变化特征,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测深法监测受污染区域范围及扩散规律,利用化学元素分析方法探究产生电性差异的原因,开展不同时空的渗滤液迁移监测物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①同体积的不同液体(填埋场渗滤液、自来水)在迁移过程中,在同一时刻相同位置渗滤液污染的土壤视电阻率明显比自来水浸入的小得多,其量值为自来水的1/5左右.②通过对渗滤液样品的导电粒子分析发现,污染土壤出现的较低电阻率主要是渗滤液中存在的多种导电粒子所引起.③渗滤液扩散过程可以分为2个阶段.渗漏初期,污染液主要是作横向迁移,此时采用电阻率测深法可有利于快速检测出渗漏点位置并加以防治,从而减少损失;渗漏中后期,渗漏点周围土壤含水饱和,渗滤液加速向下迁移并扩散至深部原始地层.研究显示,电阻率测深法可有效地监测渗滤液迁移、划分和评价土壤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19.
Although a lot of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energy recovery and recycling of valuable materials from wastes to reduce loads on landfills, landfilling is still an inseparable part of solid waste management. Since landfills potentially pose a risk to human health an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landfill site selection is an important endeavor that has to be carried out with great care. Choosing a suitable location for landfills depends on several factors and is a complicated procedure. In this paper,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landfill site selection methods, with an emphasis on multi 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 has been presented. Assessments indicate that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methods are weighted linear combination (WLC), ordered weighted averaging (OWA),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AHP), TODIM, fuzzy TODIM,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ANP), fuzzy-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F-ANP), and grey systems theory, each of which is discussed. The most widely used factors for selecting a landfill site are groundwater depth, surface water vicinity, elevation, land slope, soil permeability, soil stability, flooding susceptibility, lithology and stratification, faults, land use type, nearby settlements and urbanization, cultural and protected site vicinity, wind direction, roads, railways, proximity to building materials, pipelines and powerlines, and proximity to airpor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