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对测定水中硝基苯类化合物的锌还原-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进行优化,简化了操作步骤,并将参加显色反应的水样体积由4.0 mL增加至8.0 mL,比色皿厚度由10 mm增加至20 mm,方法推荐检出限由0.20 mg/L降至0.05 mg/L,实验室检出限为0.042 mg/L,改进后的方法对标准样品的测定结果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2.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15种硝基苯类化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Oasis HLB固相萃取柱,以正己烷/丙酮混合溶剂(体积比为3∶1)为洗脱溶剂,采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同时测定水中15种硝基苯类化合物,以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标准曲线法定量。硝基苯和硝基甲苯在50.0μg/L~1 000μg/L、其他硝基苯类化合物在5.00μg/L~1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检出限硝基苯和硝基甲苯为0.035μg/L~0.052μg/L,其他硝基苯类化合物为0.003 5μg/L~0.005 6μg/L,加标水样平行测定的RSD为1.4%~4.0%,平均回收率为92%~100%。  相似文献   

3.
采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地表水和底泥中9种硝基苯类化合物。方法在0mg/L—4.00mg/L范围内线性良好,硝基苯和间-二硝基苯的检出限为0.05mg/L(水样)和0.05mg/kg(底泥),其余7种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检出限为0.01mg/L(水样)和0.01mg/kg(底泥),标准溶液平行测定的RSD≤6.5%,地表水和底泥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5.1%—103%和78.4%—106%。  相似文献   

4.
苯胺类化合物含量对还原--偶氮光度法测定硝基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建芬  王锐 《干旱环境监测》2002,16(4):237-238,F003
通过将硝基苯和苯胺以不同比例混合制作标准曲线,讨论苯胺类化合物含量对还原-偶氮光度法测定硝基苯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测定废水中的硝基苯类,使用金属锌粒代替锌粉来还原硝基苯类,可以取得与锌粉还原硝基苯类相同的效果,并且空白值要好,而且还原液易过滤.  相似文献   

6.
针对地表水特定项目有机物中硝基苯类和氯苯类的测定,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前处理技术,用毛细管色谱柱进行色谱分离,用ECD检测器进行测定。SPME富集效率达118~1352倍,检出限为0.00004~0.05μg/L,方法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63~0.9999,RSD为2.0%~11.0%,加标回收率为87.0%~108%,所有技术参数均可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该方法简单、快捷、无污染且省时省力,具有较好的推广性。  相似文献   

7.
还原蒸馏法分析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还原偶氮比色法中锌渣、滤纸吸附对分析硝基苯类化合物有较大影响,文章采用还原后蒸馏的方法分析硝基苯类化合物,该法比滤纸过滤分析结果准确,精密性好,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8.
刘洁  陈勇  陈贺 《中国环境监测》2015,31(2):114-117
采用四极杆质谱和离子阱质谱,分别测定硝基苯类化合物,进行曲线的拟合。对结果详细分析并探讨2种质谱仪在分析硝基苯类化合物时的异同。结果表明,二次曲线比一次曲线更加适用,离子阱质谱的线性全面优于四极杆质谱。  相似文献   

9.
硝基苯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染料、炸药、制药和制革等工业废水中,常采用还原一偶氮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的一硝基和二硝基。由于梅州市某化工原料公司氯霉素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呈黑褐色,成分复杂,含有大量无机和有机物质,存在严重干扰,无法用文献[1]中方法测定。现经改进后用该方法测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液相色谱法直接测定水中的10种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方法,C18色谱柱为分离柱,检测波长为254 nm,以甲醇和水为流动相,前处理过程水和甲醇以9∶1的体积比混合,水样过微孔滤膜后直接进液相色谱分析。该法分析10种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检出限为4.3~5.5μg/L,加标回收率为79%~136%,精密度为6.8%~13%,符合监测要求。  相似文献   

11.
对固城湖水生植被现状和动态变化进行研究,为水生植被控制和恢复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同时也为长江中下游流域中的类似湖泊提供沉水植被科学管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SPE—GC—ECD法测定水体中五种硝基苯类化合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固相萃取(SPE)-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检测水中硝基苯类的方法。5种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测定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在高、中、低3种浓度水平下,被测物的回收率在71.6%~87.8%之间,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在1.6%~9.3%之间。5种硝基苯类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15μg/L和0.015μg/L。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实际水样中硝基苯类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
洪泽湖溧河洼水生植物体内重金属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洪泽湖溧河洼区域的水生植物进行了Cu、Zn、Pb、Cr和Cd等重金属元素的污染调查与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水生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与积累反映了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水平,不同水生植物对各种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富集状况具有相对一致性,即Zn>Cu>Cr>Pb>Cd。水生植物对各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富集系数大小顺序为:Cd>Cu>Zn>Cr>Pb,这与各元素迁移性强弱的顺序也是相一致的,Cd、Cu、Zn等各元素较易为植物所吸收,而Pb的移动性较差。大部分水生植物根部的重金属含量比茎叶部分高。研究表明:可以从中筛选出具有高富集作用的植物,作为修复水体或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实验植物,为植物修复作用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截止至2021年6月报道的长江源区气候、水资源、水质、藻类、大型无脊椎动物和鱼类资源等水生态系统健康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开展长江源区水生态系统健康研究与生态保护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江源区水生态相关研究主要关注于气候变化,其次为水资源变化和草地退化。②1948—2019年,长江源区全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增长速度为0.2~0.5℃/10 a;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增长速度分别为1.1~26.6 mm/10 a和0.2~9.1 mm/10 a;全年平均径流量呈增加趋势,增长速度为11.8~79.6 m3/(s·10 a);蒸发量呈增加趋势,增长速度为7.6~71.6 mm/10 a。③1969—2002年,冰川面积减少了68.1 km2,年均减少2.0 km2。1969—2015年,格拉丹东冰川面积减少了14.9~79.0 km2,减少速度为0.5~10.0 km2/a。1975—2015年,湖泊面积增加了2.7~831.6 km2,增速为0.3~96.2 km2/a。④1986—2015年,大部分河段水质为Ⅱ类及以上,且无明显年际变化。⑤针对水生生物的调查和研究非常匮乏。总体而言,长江源区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良好。近年来其气象因子以及水资源状况有所改变,未来气候变化可能会进一步影响长江源区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今后亟须加强对长江源区的本底调查,完善基础数据,关注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和水质的影响,并探索气候变化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洪泽湖沉积物中磷的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改进的七步连续提取法对洪泽湖9个采样点沉积物中的各形态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测洪泽湖沉积物中总磷(TP)含量范围为580.7~1 447.7 mg/kg,无机磷(IP)是TP的主要部分,占TP含量的64.32%~88.60%;有机磷(0P)占TP的11.40%~35.68%.受河流注入和人为活动的影响,TP、I...  相似文献   

16.
以洪泽湖2008—2010年的连续监测资料为基础,运用多元逐步回归统计方法,选择水温等12项环境因子与藻类叶绿素a等5项生物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找出与生物因子显著相关的因子,建立多元逐步回归方程,预测洪泽湖藻类密度的变化情况,初步进行了洪泽湖蓝藻水华的预测预报。结果显示,总磷、总氮、氨氮和水深为洪泽湖藻类密度的显著相关因子,透明度、水温、水深为蓝藻密度的显著相关因子。  相似文献   

17.
以鱼肉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波法提取鱼肉中的硝基苯类化合物,并通过凝胶色谱进行净化、浓缩,最后用气相色谱定量分析,得到生物样品中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检出限,同时与传统的索氏提取法进行加标回收试验比较。结果表明:用超声波提取鱼肉样品中的硝基苯类化合物方法可行,回收率稳定,并且得到检出限为0.13~2.72 ng/g,加标回收率在60%~78%,RSD在0.04%~3.2%。  相似文献   

18.
固相微萃取是一种快速、简便、集萃取浓缩进样于一体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具有分析时间短、灵敏度高、无需有机溶剂的优点。文章用固相微萃取富集水中9种硝基苯类及5种氯苯类化合物,毛细管气相色谱ECD检测器分离分析,整个分析过程只需25min,检出限可达0.0002~0.02μg/L,已用于地表水、海水与工厂废水中硝基苯类及氯苯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9.
Synthetic pyrethroids have been detected in recent California surface water monitoring. Filtration is avoided during sample workup because pyrethroids are extremely hydrophobic, tending to sorb to most surfaces. The resultant analytical pyrethroid concentrations reflect both dissolved pyrethroid and pyrethroid associated with suspended sediment in the water column. Such “whole-water” analytical data are not directly comparable to aquatic acute toxicity effect concentrations measured in laboratory sediment-free water. Consequently, any potential aquatic toxicity risk is indeterminate. In this study a simple probabilistic model was developed to allow a screening-level assessment of pyrethroid whole-water monitoring data.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water column toxicity of pyrethroids is possible in California's agriculturally-dominated tributaries, and indicate that additional monitoring to better characterize pyrethroid water-column concentrations are warranted. Model refinement will depend on future work that more firmly establish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yrethroid partitioning and bioavailability, and that addresses the potential influence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on pyrethroid sorption and bioavailability.  相似文献   

20.
我国淡水水生生物对硝基酚基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对硝基酚对中国淡水水生生物毒性效应,包括15个属18个物种的33个急性毒性数据和大型溞(Daphnia magna)与虹鳟鱼(Oncorhynchus mykiss)的无观察效应浓度(NOEC)慢性数据。应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法推导了我国的淡水水生生物对硝基酚基准最大浓度为163.47μg/L,基准连续浓度为36.01μg/L。与我国水体中对硝基酚的浓度相比,对硝基酚尚未对水生系统产生影响,其潜在风险不大。研究结果为我国的对硝基酚水质标准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