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一个自然资本绝对稀缺的"满的世界",如何在生态环境的极限内实现人类福利水平的不断提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在Daly思想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由生态足迹作为投入和人类发展水平作为产出的生态福利绩效的概念。研究生态福利绩效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两者关系演变的原因,对于帮助我们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理解经济增长的绩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程度,以及指导我们在自然资本稀缺的情况下实现福利水平的不断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7年涵盖了124个国家和地区的横截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生态福利绩效和经济增长是倒U型关系,转折点发生在人均GDP为3 000国际元的时候,即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生态福利绩效随着经济增长不断提高,单位自然消耗可以带来递增的福利水平,人类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向着可持续发展不断靠近的;当人均GDP达到3 000国际元后,生态福利绩效开始随着经济增长递减,单位自然消耗带来的福利水平递减,人类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在逐步远离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通过对生态福利绩效组成要素的分解,本文发现趋于平稳的自然消耗的经济绩效和一直降低的经济产出的福利绩效是制约生态福利绩效不断提升的重要因素。生态福利绩效和经济增长的倒U型关系证明了脱钩发展即经济增长和自然消耗的脱钩以及福利水平提升和经济增长的脱钩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如何实现脱钩发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特别是我国脱钩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上海作为大都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上海作为大都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发展的价值取向,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但结合我国政府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关内容的强调,从操作性的角度可把可持续发展战略概括为:可持续发展是以能力建设为动力和保障,追求以人为本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这是因为可持续发展不是经济、社会、生态某个单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仅仅把可持续发展看成是经济、环境或者是社会问题(这在当前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诠释或行动实施中都有表现),都没有覆盖可持续发展的全部内涵。贯彻可持续发展是要求现…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反思伴随工业文明而至的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锐减以及全球性人口激增、贫困加剧等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和延续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立在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基础之上的一种发展战略,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尽管邓小平没有直接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但他关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却包涵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当我们从自然、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视角观照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时,就会看到邓小平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所做出的重大历史贡献,他的一些基本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成为我国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4.
赫尔曼·戴利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标、政策等有独到的研究,“目的-手段”框架是其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认为可持续发展应该聚焦最终目的——福利水平和最终手段——自然资本,为了能够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本来提升福利水平,现行的增长经济应该转型为稳态经济;经济增长具有生物物理属性,受到热力学定律、行星边界等制约,因此无限增长是不可能的;当边际环境和社会成本大于边际经济收益,经济增长就会成为“非经济增长”,因此无限增长是不必要的。稳态经济是增长经济的替代,主张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内增进居民福祉,要求物质财富存量实现高效和公平合理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较好途径。该研究围绕可持续发展要求增长经济转型为稳态经济这条主线,有内在逻辑地就“经济生产的新视角”“无限增长的不可能性”“无限增长的不必要性”“稳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兼容”等戴利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主要方面进行评述,深化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该研究提出戴利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可以从另一个视角为中国当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启示,为研究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打开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5.
"里约+20"峰会成果文件《我们憧憬的未来》重申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决定启动可持续发展目标讨论进程;肯定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决定建立更加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框架;敦促发达国家履行官方发展援助承诺。这是"里约+20"峰会取得的重要成果,这项成果开启了可持续发展的新里程,其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将是学术界不懈努力的方向。在《我们憧憬的未来》的框架下,整合现有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综合考虑各国独特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的特殊性,认为可持续发展研究需要在以下6个方面做出努力:①绿色经济的概念、发展模式与政策创新研究,主要包含了绿色经济的内涵;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绿色经济与就业、脱贫等之间的关系;衡量绿色经济的具体指标体系;对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经济发展绿化程度的测度;绿色壁垒的形式以及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发展绿色经济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与政策创新研究等。②自然资本核算、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主要包含了自然资本的内涵;自然资本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各种生态服务之间的耦合关系;如何建立基于自然资本核算方法体系的多层次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投融资及其运行机制和生态补偿方式;如何从法律、体制、机制、政策等多层面构建一套完整、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态补偿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等。③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治理机制研究,主要包含了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与冲突机制及有效的全球环境治理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管理体制的研究;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应该如何应对在未来全球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压力和责任及经济全球化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等。④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包含了科技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度;各类型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或者是低碳技术、绿色技术等)的识别、评价和预测;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创新机制研究;如何通过加强可持续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等。⑤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机制研究,主要包含了提高可持续发展中转移支付、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基金)、生态税、税收差异化等财政手段效率的体制和机制创新问题;如何推进投融资渠道和方式多元化,实现资金供给与资本结构优化的协调互动和资金配置与运作效率的高效互动等。⑥可持续发展利益相关方的有效参与机制研究,主要包含了系统研究可持续发展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创新的可行路径,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分析框架;研究与设计能够在宏观(或共性)层面和微观(或个性)层面有效运行的参与机制;研究可持续发展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创新的制度相容性和实践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天人关系的基本认识,主张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一思想对于生态保护与天人关系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全球化时代。探寻“天人合一”向“天人和谐”可持续发展观的现代性转化的途径,将有助于我们重瓤认识自然,正确把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培养人类的道德责任意识及科学实践精神,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出发,测度出1998-2009年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包容度,发现中国经济的包容度处于基本包容状态,具体而言,工业化中期形成的高投资、高消耗的增长模式使得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压力日益严重,这些都阻碍了可持续包容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投资拉动型特征更加明显,再次使得可持续包容度呈现下降趋势。从区域差异来看,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的可持续包容度依次递减。在此基础上构建动态面板数据,通过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可持续包容度的影响因素,结论表明从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包容度的角度来看,更高的的研发投入水平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有利于包容性增长的实现;能源使用效率的低下则阻碍了包容性增长;市场化程度与FDI对包容度的影响不明确;经济发展水平则与包容度之间具有显著的U型关系。由此,相应的政策建议是要提高可持续包容,可以加强研发投入力度,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市场化程度,并根据各地区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革命是人类在发展理念和发展范式方面一场深刻变革,是人类认识到对自然的开发存在极限,通过主动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永续共生的发展过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塑。可持续革命与可持续发展在本质意义上相一致,前者侧重于行动,而后者侧重于理念。可持续革命已经开始,但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并随着可持续发展内涵不断丰富以及人类的主动转型而加速孕育能量。可持续革命有五个基本特征: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目标逐渐从追求GDP增长转向追求人的福祉全面提升;二是发展模式由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转向绿色、低碳和循环;三是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首要动力,创新生态将进行系统性变革;四是世界各国以及各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加强,通过全球行动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五是人类逐渐建立理性而富有远见的新认知,人类素质大幅提升。展望未来,可持续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但其五个特征发展路径的差异性以及全球性问题的日益复杂性决定了这一进程将充满挑战,需要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坚持不懈地努力。  相似文献   

9.
自然资本,科技进步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资本存量保持基本恒定,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尝试性地将自然资本引入反映投入产出关系的生产函数,探讨了科技进步、自然资本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了发展进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从“里约+20”看绿色经济新理念和新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果说20年前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确立的核心概念是可持续发展,那么2012年"里约+2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提出的新概念就是绿色经济。本文概括了"里约+20"大会绿色经济的三个关键问题,并对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提出一些探索性的看法。①当前的绿色经济是世界绿色浪潮发展演进的新成果,具有与以往的绿色思潮不同的时代背景,具有对传统的褐色经济进行范式更替的革命意义。②绿色经济对传统以效率为导向的经济模式增加了两个重要维度。绿色经济试图将空气、水、土壤、矿产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利用计入国家财富预算,强调经济增长要控制在关键自然资本的边界之内;绿色经济试图将"公平"或包容性变成与传统经济学中的"效率"同等重要的基本理念。③按照甜甜圈的理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需要有不同的绿色解决战略。发达国家大多数有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但是生态足迹超过了地球人均,处于甜甜圈的外圈;发展中国家大多数生态足迹低于地球人均,但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足,处于甜甜圈的内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需要从不同的方向走向地球边界和社会边界之间的中间圈。中国不能沿袭发达国家的褐色经济增长模式,需要大幅度提高绿色增长的效率。绿色经济对于中国未来10-30年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绿色经济意义上的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应该具有经济高效、规模适度、社会包容的特征,人均生态足迹保持在发达国家水平之下,有与人均GDP 1万美元相匹配的人类发展水平,同时大幅度降低穷富之间的差距。中国可以运用绿色经济中自然资本消耗规模要控制、资源分配要公平、资源生产率要提高的一般原理和量变关系,构建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推动绿色转型。第一是绿色经济的生态规模政策。对耕地、能源等重要的自然资本,要实行总量控制,形成倒逼机制,限制GDP的规模和速度过快增长。第二是绿色经济的分配公平政策。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机会,要把资源环境总量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到各区域。初始分配体现公平,特别是贫穷人口的生态权利。第三是绿色经济的效率提高政策。通过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资源环境的生产率,自然资源要通过市场机制配置到最有效率的地方去。从区域看,沿海发达地区是生态优化功能区,应该在提高经济社会水平的同时降低生态足迹;中部地区是重点发展功能区,要尽可能提高生态效率,用较少的生态足迹增加实现有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在生态禁止发展和限制发展功能区,重点是降低贫穷人口比例,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1.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experienced great development and change at different levels of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since 1960s and 1970s when it was first proposed.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y,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has been continuously deepened over the years. When it came to the end of 2015, it is necessary to examine the results of the United Nations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post-2015 framework and guida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the global level were to be made, including the ideas, action plans, key areas that would guide the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developed a 5P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being people-centered, global environmental security, sustained economic prosperity, social justice and harmony and partnership promotion, including a political declaration, 17 overarching goals and 169 specific targets, specific ways of implementation, as well as the follow-up. It is the road map to achieve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its origin, its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to the propos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ts strategic impact on China.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Contrast with artificial environment, the multi-level self-organizational system of nature has great gain. Sustainable material environment should respect nature: non-rubbish and super-cycle quality of natural ecosystem offers the material source of human development, fractal structure of nature offers new field of space and information source to this high-density and information-based society, dissipative structure of nature links the new system of energy with whole ecosystem organically, and life-chain regulation is the base of sustainable life environment. Nature guarantees the physical healthy environment by its all-dimension healthy factor, constructs the mental healthy environment by its quality of co-ordinate and chaos, so that guarantees the whole emerge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the ‘super-science’ level. In the view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green economy and human health are basic fields. With the concept of ecosystem regulation, we can relate these fields organically and fulfill the task of human health, welfar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system regulation is the bas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 new paradigm.  相似文献   

13.
城市作为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巨复杂系统.它的运行需要进行不断的描述、评价和解释,以供城市发展调控部门进行动态的有效的调控。从而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对城市系统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以及它们相互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可持续发展度的计算公式.并根据城市可持续发展度以及城市发展度、协调度和持续度的整合状态,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各种状态进行分析.得出一种警度分析表.为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预警系统提供基础。城市可持续发展预警是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基础上,对城市发展的序参量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相态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的结果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度进行预警。  相似文献   

14.
在可持续发展和扶贫框架下发展绿色经济与国际可持续发展制度建设及改革是当前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也是"里约+20"峰会的两个主题。首先,绿色经济是体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绿色经济的核心是以低的自然资源消费、低排放、低污染,达到高的自然资源利用效益,实现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供高的生活水平和优良的生活环境。全球绿色经济的发展潮流,将引发社会形态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虽然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当前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任务,但也必须探索新型的绿色低碳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在实现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积极应对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中新的经济、贸易、技术竞争规则和格局的变动,加强先进技术创新,提升自身的低碳竞争力。其次,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成为国际可持续发展制度建设和改革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代际公平",又要关注欠发达地区消除贫困,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国别公平"、"人际公平"。因此,国际可持续发展制度框架的建设和改革,要体现世界各国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全面均衡地反映不同国情和发展阶段国家的利益诉求。主要表现在公平享有全球环境空间、公平获得现代优质能源服务、公平适应全球环境变化、公平承担责任义务及公平的国际制度和机制。中国需要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走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最后,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特征,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又面临比发达国家更多的困难和更严峻的挑战。在全球发展绿色经济,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协调推进。在国际上积极参与国际制度的建设和改革,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在国内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走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主要战略对策包括加速转变发展方式,强化节能优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CO2排放总量的过快增长;加强能源结构的低碳化,逐步建立并形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加强城乡统筹,地区平衡,促进生态城市建设;适应国际可持续发展制度改革的趋势,加强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设;抓住机遇,顺应世界绿色低碳发展潮流,自主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把传统的资源依赖型、粗放扩张的发展方式转变到新型的技术创新型、内涵提高的发展方式上来,基本走上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5.
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球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环境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环境和谐与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国际社会积极推动实施《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执行计划》,各种形式的国际和区域环发合作深入开展,各个国家为促进可持续发展付出了巨大努力,在消除贫困和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方面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全球在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方面正在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形势,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从经济、环境与社会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表明:全球经济发展依然不平衡,不稳定性在加大,而且世界贫富差距明显,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官方援助不足;全球能源结构没有根本性改变,CO2排放不断增加,气候变化问题突出,而且一些国家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世界总人口数不断增加,各国就业水平难以提高,各国教育水平非常不均衡,而且欠发达国家人均医疗卫生支出水平低,居民健康状况堪忧。针对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①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可持续发展没有统一的模式,各国的发展阶段、条件和能力的不同必须予以正视;要区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国情,要充分尊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要为发展中国家向可持续发展转型提供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方面的强有力支持。②加强各国政府在环境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仅要重视全球性环境问题,而且更要优先考虑区域性环境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③积极推动全球社会朝向均衡、普惠和共赢的方向发展。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应有权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以及不断改进和优化治理机制,而且全球治理结构应该向发展中国家倾斜;要积极消除贫困、减少不平等现象、使增长具有包容性、使生产和消费更可持续;要增强人们做出可持续选择的权利,特别是妇女、年轻人、失业者以及社会最弱势和最脆弱群体的权利等。  相似文献   

16.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held in Johannesburg during 26 August and 4 September 2002, was a truly remarkable event, not least because it identified and committed the world community to what has to be done to realise Agenda 21 objectives. Discussion begins with the "means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Johannesburg Plan of Implementation (JPI). Education for, and raising awarenes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the key commitments in the "means of implementation". The issues central to these commitments are discussed. The crucial role of moral philosophy in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n discussed. Defining the "problem" as lack of progress (in fact negative progress between Rio and Johannesburg) towards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cause–effect relationship of the "problem" is developed based on a systematic and logical analysis. It shows that the "cause" is West's profoundly materialistic, environment-degrading and exploitative attitude and activities to satisfy grossly unsustainable, hedonistic and insatiably avaricious Western life-styles – life-styles that are held up by the West as "ideal" frui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be aspired by all. The "effects" are pollution of air, water and soil; mounting loss of biodiversity, ecosystems and species; relentlessly widening north–south divide, etc. It is argued that whi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n address some of the "effects", they cannot address the "cause". Only moral philosophy can by fundamentally re-orienting moral values genuinely to respect na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Based on sound and tested principles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proposal is then made for including moral philosophy in the formal curricula (content and pedagogy) of primary, secondary and higher education for instilling in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genuinely environment-respecting moral values. To this end a generic syllabus for the secondary level is proposed. Finally, it is argued that if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really believes that science or technology alone can radically change the pervasive environment-degrading moral values to those that genuinely respect the environment, thus paving the way to real global sustainability, then it must demonstrate how this could be done and explain why, despite their abunda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developed nations are the biggest polluters and consumers with grossly unsustainable life-styles. Certainly, examples would be much more convincing than rhetoric or tired old clichés about ho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one could deliver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发展战略。资源型区域常常会面临资源枯竭、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等"资源诅咒"问题,其可持续发展潜力受到严峻挑战,及时了解资源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对促进其走向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通过理论推演分析,对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界定,提出创新支持能力与转型支持能力是该类型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子能力,并从生存支持能力、经济支持能力、环境支持能力、社会支持能力、创新支持能力、转型支持能力六个子能力系统方面构建了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以及距离协调度测算法,以典型资源型省域山西省为实证分析对象,对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前后各两个时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级及其协调度变化情况进行了测度比较。结果表明:2010年"综改区"设立后,山西省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由2007年的IV级弱持续发展水平提升到了2014年的Ⅱ级中可持续发展水平。但环境支持能力与转型支持能力两个子能力系统仍处在较低水平。同时,可持续发展能力系统内六大子能力系统的协调度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环境支持能力与其他各子能力系统极度不协调的现象。实证结果对山西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也反映了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通过社会发展环境、生活质量及人口素质等六个评价准则构建了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客观赋权法和主观赋权法赋权的基础上,通过相对熵优化理论对四种权重进行组合赋权的方式确定最优权重,建立了人的全面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并对中国典型的10个副省级城市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系统总结了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以来,联合国为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重要行动,对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差距进行了评述。认为,人类环境会议特别是环发大会以来,联合国为实现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许多领域推动形成了重要的共识和多边国际公约,促进了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加快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行动。但是,从目前来看,所取得的进展远低于需要达到的水平,突出地体现在千年发展目标进展缓慢、环发领域谈判举步维艰、国际履约明显不足、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的效果并不理想等。基于这一现实,本文认为"里约+20"大会应努力在如下四个方面取得进展:一是重振里约精神,加快已有政治承诺的落实;二是在坚持里约原则的前提下,围绕气候变化等重大全球性挑战做出新的政治承诺;三是在坚持里约原则的前提下,勾画出人类绿色发展的未来蓝图;四是促进以南南合作为重点的国家合作。  相似文献   

20.
Based on the stakeholders management theory,this paper provides a new strategic management method for the 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By taking China’s 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Management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identifies all the stakeholders involved and then assesses stakeholders from two dimensions,namely "Importance" and "Attitude",by which all of the stakeholders are divided into six categories.On this basis,further analysis is made to work out strategic management programme by scheduling the strategic emphases,steps an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stakeholders so as to provide theortical evidence for the practice of 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nent Strategy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