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厦门围垦、围建等涉海洋工程必然对邻近海域产生影响。结果表明:11999—2013年厦门海域面积减少了63.69km2,年平均变化率约-0.92%;滩涂面积减少了47.08km2,年平均变化率约-5.2%。2厦门海域岸线类型复杂,1999年和2006年自然岸线与人工岸线比例分别为1∶1和1∶4.95,人工岸线以1.54%比率增加;2006—2013年岸线整体比例无较大变化,局部岸线改造工程显著。3厦门海域悬浮泥沙含量分布相对稳定,局部海域受沿海建设及政策支持的影响有突出变化。  相似文献   

2.
以辽宁省长海县为研究区,选取2002年、2006年、2009年和2013年遥感影像数据与土地利用数据,参照已有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成果,基于长海县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后,对长海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初步估算。结果表明:12002—2013年,长海县的土地利用变化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面积增幅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幅明显,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动态度为1.12%;2长海县2002—2013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趋于减少,11年间减少了591.99万元;3长海县生态系统单项服务功能价值多数呈减少趋势,水源涵养和废物处理所占比例最多;4长海县各地类敏感性指数小于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随着价值系数变化的变化量小,对其敏感性小。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多源多时相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Arc GIS、Erdas、Envi等遥感地信软件为信息提取处理平台,对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原湖泊进行遥感监测分析。结果显示:1该区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主要为草地、水域湿地、人工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其中草地为主要类型,占区域总面积的68.04%;2调查区以中、小湖为主,共占全区湖泊总数量的91.46%,其中小湖泊占71.95%,面积大于1km2的湖泊总面积3 018.85km2;32006~2013年间,区域内湖泊数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其中较大湖泊保持不变、大湖泊增加1个、中湖泊减少2个、小湖泊增加3个。西北部的勒斜武担湖和东北部的库赛湖变化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采用GIS和数理统计方法,以及景观生态学中的空间格局指数对天全县1992~2002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占的比例最大,且呈逐年递增趋势,2002年达79.14%,但年变化率则很小,只有0.29%;耕地占的比例很小,仅有5.50%,而且10年间面积减少了4813.3hm2,但年变化率比林地大,高达2.68%.受人类活动的影响,10年间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上升趋势,而优势度指数不断下降.由此得出产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机制是受地形条件和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更受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以及政府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的驱动.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生态发展模式的建议,以期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利用色差Canny算子计算方法提取岸线,分析了辽宁省1980—2017年的海岸线空间变化速率稳定性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海岸线空间位置变化经历了平衡、失衡、明显和加速4个阶段,与辽宁省海域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变化趋势耦合。②海岸线以稳定岸线和强烈岸进岸线为主,稳定岸线集中在丹东市、葫芦岛市和大连市,强烈岸进岸线多分布于盘锦市和大连市。③自1980年以来,海岸线的稳定性指数逐渐降低,40年下降了0. 89,盘锦市岸线稳定性指数始终小于1,大连市、葫芦岛市和丹东市稳定性指数均高于1。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是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文章选取了青海省玛多县2005年、2009年和2013年Landsat卫星影像数据,利用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对玛多县近九年来该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景观结构与格局进行分析,并结合Markov模型,预测玛多县未来十几年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草地是玛多县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2005~2013年,玛多县草地和人工用地面积增加,人工用地动态度最大;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总变化面积为12 983.87km2。2005~2009年玛多县景观异质性不断减小,空间连接性增加,景观团聚程度高,各类型斑块分布较集中;2009~2013年玛多县景观异质性增强,景观破碎化程度高、团聚程度低;景观趋于多样化和丰富化。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参照相关研究成果,根据土地利用变化对渭干河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999—2007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水域面积减速和建设用地面积增速最快;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34.58亿元;生态系统各单项服务价值呈减少趋势,水源涵养与土壤形成和保护所占比例最大;敏感性指数小于1,研究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8.
以包头市为例,根据包头市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利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和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研究了包头市近十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表明,包头市1996—2006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189.49亿元增加到192.34亿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上升了2.85亿元,价值变化率为1.48%,说明包头市土地利用环境整体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但是各单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展还不十分平衡。  相似文献   

9.
利用新湖农场1998—2007年气象、社会、经济资料及实测植被、土壤数据,分析了近10年来防沙治沙情况,并选取定量、定性指标,建立效益评估模型,对植物治沙产生效益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植被覆盖率由1990年1.63%提高到2007年5.37%,植物种类、土壤碱解N、速效P随栽植年限增加而上升,沙化面积比例由1990年的2.90%减少到2006年的0.59%,风沙天气由1998年的27次减少到2007年的4次;农场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人均林草面积由1990年人均0.02hm2增加到2006年0.15hm2。  相似文献   

10.
张志军  李飞  马燕  祁佳丽  陈冬勤 《青海环境》2013,(4):195-196,202
摘要:2013年8月,为全面掌握湟水流域河符区的开发建设活动情况,采用印度IRS—P5、法国Spot6、美国快鸟和同产资源02C等多源遥感数据对湟水流域河谷区的裸地状况进行监测,建立了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监测技术流程。结果表明:2012年冬季,湟源一乐都段裸地威块数为848块,面积为60.4888km2,与2011年冬季相比,斑块数增加了173块,面积增加了21.8891km2;2013年夏季,海晏一民和段裸地斑块数为1078块,面积为76.5562km2,与2012年冬季相比,斑块数增加了111块,面积增加了11.12km2,表明湟水流域河符区开发建设活动不断在增加。通过此次监测表明: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凋佥方法是监测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1989、1994、2000和2005年的4期Landsat/TM,ETM+遥感影像,在几何校正、辐射定标、大气校正的基础上计算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建立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方程对多时相NDVI进行同化处理,基于二分模型提取植被覆盖度并转换成荒漠化指数(DI),对理塘县城附近约103.1km2范围的分类研究结果表明:(1)分为无沙化、轻度、中度、重度和严重沙化5级,其中2005年中度、重度和严重沙化面积分别为2.562km2、2.925km2和1.576km2;中度沙化比1989年减少9.69%,重度和严重沙化分别增多35.79%和161.8%;(2)2005年中度以上沙化面积比1989年增加1.470km2,增加了26.3%,年增加率为1.47%;(3)沙化面积呈前期小、中期大幅增加、后期增加减缓的总体趋势;(4)降水量和风速因子的变化趋势有利于缓解沙化,气温变化趋势没有反映出对沙化的促进作用。人类活动是造成沙化趋于恶化的主要因素;(5)沙化增加趋势与同类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2.
据2016年胶州湾水质自动监测的数据结果,分析了水质变化趋势,并统计和评价其水质超标情况。结果表明:2016-04—11水质自动站海域溶解氧质量浓度和pH 的日均值均达到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达标率为100%;活性磷酸盐年均值为0.023mg/L,无机氮年均值为0.154mg/L,以硝酸盐为主(64.9%);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率均为16.7%,而且集中在降雨量较大的8月、9月,营养盐指标超标基本与海泊河的淡水输入有关;叶绿素a质量浓度与溶解氧、pH 和浊度呈显著正相关,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对该海域表层海水的水质参数影响较大;自动站监测和人工监测的营养盐在年际变化上呈现较一致的趋势,说明运用水质自动站监测该海域的营养盐变化趋势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13.
环境意识是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红线意识。以环境知识、环境评价、环境关注和环保自觉性指标对环境意识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利用Logit模型估计社会资本对居民环境意识的影响,并基于时间序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利用潜在类别模型将我国居民环境意识分为高环境意识、中等环境意识和低环境意识;(2)我国居民社会资本和环境意识均不断提高,社会资本对居民环境意识的影响十分显著;(3)2003—2013年,社会资本对居民环境意识的影响程度加强,年平均变化率为1.42%。在可持续城市规划方面,采用适当措施改善社会资本是提高居民环境意识、实现保护环境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以清流河流域琅琊山周边815km2的区域为研究样区,通过预处理后的1∶1万DEM、1∶5万DEM、1∶25万DEM、90mSRTM3-2、30mASTERGDEM五种DEM数据和ArcGIS中内置水文模块Hydrology提取了河网和子流域等水文因子,并以1∶1万DEM提取的水文因子为基准,得到基于其余四种DEM数据的河网套合差、子流域周长差、子流域面积差,分析了四种不同源DEM数据在提取水文因子中的精度差异。实验表明,在较大尺度范围的非平原区内进行水文分析,且上游汇流面积达到0.625km2时,1∶5万DEM、90mSRTM3-2、30mASTERGDEM三种DEM提取水文因子均可获得较理想的结果。就提取水文因子的整体精度而言,其中1∶5万DEM较高,90mSRTM3-2次之,30mASTERGDEM稍差,1∶25万DEM较前三者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生态景观理论为基础,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为支撑,对岷江流域三江交汇区三期遥感数据,1990年TM、2002年TM、2014年ETM+数据进行图像分类、景观指数提取、空间分析,同时采用面积转移矩阵统计各景观面积的转移情况,分析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14年三江交汇区景观类型面积排序为:农田林地草地水域居民地裸地。优势景观为耕地,所占比例由72.83%下降到63.32%,面积减少了3480hm2。草地所占比例呈现波动变化,总体增加了2.81%。林地比例由15.98%上升到18.79%,增加了700hm2。居民地所占比例升高了4.1%;(2)1990年研究区内草地景观易受到外部干扰,其分布形状复杂。林地景观整体聚合度较高同时具有较低的异质性,分布通透性好、规模连续。农田分布较为分散且斑块较小。2002年农田斑块分布复杂化,同时具有聚集度高的特点。2014年研究区内农田优势地位下降。此时农田分布比较破碎并且呈现集中的态势。草地分布规模性较好、分布较为完整,但是内部存在一定的破碎性;(3)三江交汇区景观类型相互转化的主要原因:一是,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海拔超过500m的丘陵山地区域,建立生态保护区。二是,成绵乐铁路和高速路网的完善,使得三江交汇区的土地类型向建设用地转化加快,主要集中在乐山市中区和周围城镇。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3—2013年福建省9个设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DEA-BBC模型测算水资源相对效率,应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各设区市水资源利用效率静态与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3—2013年福建省水资源年平均利用效率几乎没有变化;在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方面存在较大冗余,平均可削减率分别为10.26%、9.61%;TFP指数呈倒"S"型,但区域差异明显,沿海地区水资源相对效率高于内陆地区,年均增长率小于内陆地区。  相似文献   

17.
根据Costanza等人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测算结果,分析了1996-2003年邹城市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邹城市的耕地、园地和林地土地面积在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用地面积在增加.由于水域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高,7年间邹城市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处于增加状态.邹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1996年的95.9704×106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104.5830×106美元,7年间增加8.6126×106美元,变化率达到8.97%.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近年南海明珠项目、葫芦岛、秀英港扩建工程等人工填海工程对海口湾冲淤变化的影响,基于FVCOM海洋数值模型,对研究区人工填海前后潮流场、波浪场及冲淤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人工填海后,综合各条件下的冲淤情况,海口湾受潮流和波浪共同作用大部分区域处于淤积状态,年淤积量预测值为0.1~1.0 m;白沙角等局部区域处于侵蚀状态,年冲刷量预测值为0.1~0.3 m;受海口湾人工填海工程的影响,秀英港航道的水动力条件减弱,对通航条件改善有利,需加强航道的水深监测和定时的清淤工作;在南海明珠人工岛南侧波影区泥沙堆积会形成向海的舌状的突出体,其两侧海岸形成侵蚀后退带,需人工补沙等措施以保证岸线稳定。  相似文献   

19.
<正>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13日表示,与2003年的第一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同口径比较,2013年中国湿地面积减少了3.396 3万km2,减少率为8.82%。为此,国家林业局在刚刚制订出台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中划定了湿地保护红线,即到2020年,中国湿地面积不少于53.36万km2,减少率为8.82%。为此,国家林业局在刚刚制订出台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中划定了湿地保护红线,即到2020年,中国湿地面积不少于53.36万km2。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的关中地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子,建立1km×1km栅格单元的人居环境基础数据库,构建了基于人居环境指数的关中地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并采用GIS技术定量评价了关中地区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揭示了关中地区人居环境的自然格局与地域特征.研究表明,关中地区人居环境指数整体呈现由南向北递减趋势,人居环境指数可综合反映区域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程度,关中地区人口明显集中分布于人居环境适宜程度较高的地区.评价结果显示,关中地区人居环境一般适宜区和比较适宜区面积最大,约5.5489×104km2,接近全区总面积的99.98%,相应人口约为2294.95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99.98%;人居环境临界适宜地区8km2,占全区总面积的0.02%,相应人口2200人,零星分布在陇县西北的黄土高原地区;关中地区人居环境高度适宜地区面积3km2,人口1400人,由于适宜度高、面积小,导致人口密度最大,达467人/k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