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台风是广东省沿海地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基于心理距离,以公众灾害风险感知为主线,通过比较湛江市和珠海市两地居民在心理距离六个维度上的差异,并分析两地居民的灾害风险可接受性,从而反映心理距离对公众台风灾害风险感知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除了概率距离外,湛江居民对台风灾害风险感知的时间距离、空间距离、情绪距离、人际距离皆比珠海居民远,在信息距离上两地居民差异不大。根据灾害风险可接受性评价方法计算得出,湛江居民的台风灾害风险可接受性大于珠海居民。因此,公众感知台风灾害风险的心理距离越远,灾害可接受风险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2.
了解公众对区域水灾的感知情况,为开展有效的风险沟通和风险管理提供基础依据。本文从公众层面入手,在长江流域的上中下游选择重庆、江西、安徽作为调查样区,调查公众对当地水灾的感知状况,共访谈10余个区县的207位居民,每人的访谈时间都在40 min以上。据此分析公众区域水灾感知水平与灾害风险沟通间的关系。调查中发现,在风险沟通的渠道方面:电视是村民接受风险信息的主要渠道,很少有人通过报纸或网络了解水灾水情。在风险沟通的内容方面:在灾害中不同的角色因其职责、信息渠道等的不同,风险沟通的内容有别。水灾认知中,存在着由于期望差异、乐观侥幸心理等导致的认知偏差。在风险沟通的手段方面:对于受灾居民而言,可以通过水灾知识普及、加强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等方式减少水灾带来的负面影响。另外,需要引导公众认识到防洪科技的有限性,减少麻痹、盲从心理及其行为。  相似文献   

3.
论文根据对甘肃省土地沙化区农民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基于环境公平的视角探讨土地沙化区农民特征与其感知的环境灾害风险的关系。从个体特征上讲,受访者性别和婚姻状况与其感知的环境灾害风险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受访者受教育程度与其感知的环境灾害风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从经济特征上讲,农民所感知的环境灾害风险主要体现在土地经营收入的损失上,且感知的环境灾害风险与其家庭年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呈现倒“U”型趋势;从生态环境特征上讲,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有利于降低农民感知的环境灾害风险。通过分析认为农民所承受的环境灾害风险的不公平一定程度上是农民在社会经济领域所受到的不公平的体现,农民对环境不公平的感知在家庭年总收入10万元左右时最明显,环境不公平主要体现在环境灾害风险对土地经营收入的影响上。农民对生态环境治理效果的认知与对环境公平的感知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论文根据对甘肃省土地沙化区农民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基于环境公平的视角探讨土地沙化区农民特征与其感知的环境灾害风险的关系。从个体特征上讲,受访者性别和婚姻状况与其感知的环境灾害风险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受访者受教育程度与其感知的环境灾害风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从经济特征上讲,农民所感知的环境灾害风险主要体现在土地经营收入的损失上,且感知的环境灾害风险与其家庭年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呈现倒"U"型趋势;从生态环境特征上讲,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有利于降低农民感知的环境灾害风险。通过分析认为农民所承受的环境灾害风险的不公平一定程度上是农民在社会经济领域所受到的不公平的体现,农民对环境不公平的感知在家庭年总收入10万元左右时最明显,环境不公平主要体现在环境灾害风险对土地经营收入的影响上。农民对生态环境治理效果的认知与对环境公平的感知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社区居民的贡献意愿研究是进行湿地保护的重要切入点。以大庆湿地社区为案例地,设计了“仅金钱”“仅劳动”“两者皆愿意”“两者皆不愿”4个贡献意愿类型,通过问卷调查统计社区居民的贡献意愿现状,并运用MNL模型分析社区居民个人特征对贡献意愿选择偏好的倾向性影响及边际影响。研究结论如下:第一,79.8%的社区居民对湿地保护具有贡献意愿,劳动贡献意愿高于金钱贡献意愿;第二,性别、年龄、月收入、受教育程度、加入环保组织、接受过环保教育为社区居民贡献意愿选择偏好的关键影响因素;第三,提高社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月收入、让社区居民加入环保组织和进行环保宣传可以显著提升社区居民的贡献意愿水平。研究将劳动作为一种直观的贡献价值进行体现,使对贡献意愿的研究不再仅仅局限于货币形式。建议湿地管理者应重视针对湿地社区的环保宣传与环保组织运作,重视劳动形式在环保贡献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山东省东营市的586份问卷调查数据,运用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行动理论和治理理论分析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间的差异及其障碍因素,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社区情境因素欠缺及居民体验差、推动措施力度偏低、心理认同不足和自身异质性特征是垃圾分类从意愿到行为转变的主要障碍;社区情境因素、情境体验及推动措施既直接对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的差异程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并通过心理认同感的中介作用对缩小其差异程度产生间接影响;各因素对意愿和行为差异程度的作用机理表现出一定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差异。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完善社区设施、活动与组织建设,增强垃圾分类措施的针对性及加快制度和管理体系建设是推动意愿到行为转变的跨越路径。  相似文献   

7.
针对资源与需求不匹配的实践难题,依据风险感知与风险沟通理论,对城市居民应急宣教培训问题进行了研究。调查数据来自于北京市海淀区的1444份有效问卷。按照个性特征、灾害、社区等维度划分居民类型,在城市居民的风险感知、培训意愿和培训偏好三个方面开展分析。研究发现:城市居民风险感知状况存在差异、应急培训意愿强烈的参与意愿、应急培训偏好呈现复杂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急宣教培训体系构建思路:一是从需求调研与专家库和师资库建设方面科学制定应急宣教培训计划;二是从组织机构、常态机制、内容体系、软硬件建设等方面开展标准化的应急宣教培训活动;三是适应社会化趋势创新应急宣教培训方式,适时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强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并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测评等。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基于福岛核事故在田湾核电站所在地江苏省连云港市开展核风险感知调查。结果表明:所研究的5个风险感知因子均值由高到低分别为:影响度>收益度>信任度>接受度>了解度。公众对核电信息了解较少,电视和网络是公众获取核电信息的最主要来源。影响公众核风险感知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和家庭月收入等。对福岛核事故关注度不同的人群在了解度和影响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关注度高的公众对这2个风险感知因子的感知程度均较高,而高、低关注度的两类人群在信任度、收益度和接受度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以宝钢湛江钢铁项目周边居民为研究对象,分析公众对项目建成后的空气、海水及土壤环境风险感知状况,同时对相应的环境要素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分析主观感知风险与客观环境质量之间的偏差。结果表明:公众对宝钢湛江钢铁项目建成后的环境风险感知,与客观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人们对空气和海水环境风险趋向于高估;然而客观环境质量评价显示,湛江湾沿岸生态环境良好,相较之前并未发生太大变化。人们过高地估计了他们所面临的环境风险,其风险感知偏差主要受污名化效应引起的担忧情绪、公众对环境风险的熟悉程度低、公众对钢铁企业的信任不足等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现代石油农业在取得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也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的数据为基础,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环境污染认识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居民对农业环境污染认知处于高认可水平;个体的户口、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的个人年收入和受教育年限,环境感知的环境问题严重程度、环境问题关注程度显著影响居民农业环境污染认知.提出通过引导居民形成高度的环境保护意识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确保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1.
赵锐  刘婕  周宇羽  杨林川 《环境工程》2022,40(4):209-216
基于2015—2019年环境舆情信息,采用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识别出公众对大气环境质量风险感知影响因素,建立了风险感知指标评价体系,分析了风险感知水平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影响公众风险感知的首要因素是个体健康担忧,其次是环境质量变化。2)公众风险感知水平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性;从时间上看,风险感知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从空间上看,风险感知水平呈现北方高南方低、东部高西部低的特征。3)河南、四川两省的风险感知水平在研究时间段内最高,且风险感知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4年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环境风险源和环境风险受体数据,构建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案例城市进行环境风险水平评价和环境风险类型分类。结果显示,从环境风险空间分布角度,东部城市环境风险水平两极化严重,主要影响因素是污染物排放水平的差异;西部城市环境风险处于中等偏高水平;中部城市环境风险处于中等水平;东北城市环境风险偏高,需要尽快转变经济发展结构。根据环境风险类型分布,识别出6类环境风险管理重点城市及其风险管理重点方向。资源型城市和一线城市环境风险管理的重点是污染治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城市环境风险管理的重点是风险抵御,其余城市需要进行环境风险综合预防和管理。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地震灾害风险认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认知是人们对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种因素的心理感受和认识,是测量公众心理恐慌的指标。开展风险认知社会调查,研究大学生对灾害风险的认知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不仅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地震灾害意识,而且还能为政府的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和地震灾害管理提供决策依据。选择桂林市5所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675份有效...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社区对维持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贡献意愿,研究选取三江平原5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其社区,依据条件价值评估法设计双边界二分式问卷,进行实地走访调查,从居民社会经济背景等方面探讨影响贡献意愿的因素、居民支付意愿(WTP)和劳动意愿(WTW)的差异。结果表明:1)居民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劳动意愿(73.57%)高于支付意愿(55.65%),居民的抗议支付率随WTP和WTW投标值增加呈上升趋势,人均WTP为387.25±7.08元/a,WTW为31.40±0.39 h/月;2)月收入水平较高及对支付金钱有较高接受程度的受访居民,其WTP相对较高;加入环保类协会、对付出劳动的接受程度较高、受教育程度较高及男性的受访居民,则有较高的WTW;3)49.46%的居民愿意同时贡献金钱与劳动,远高于其他贡献意愿类型。建议在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管理实践中鼓励社区参与,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乐于提供志愿服务时间的贡献意愿。  相似文献   

15.
滑坡灾害风险管理是实现滑坡灾害防灾减灾的有效途径。以三峡库区万州区为例,从分析万州区滑坡灾害风险管理的现状入手,总结了万州区滑坡灾害风险管理采取的主要手段和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从区域和单体(单个灾害点)两个尺度,提出了万州区滑坡灾害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主要包括:在区域上,加强全区滑坡灾害点调查和监测工作、完善滑坡灾害应急预案、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优化各职能部门的组织结构及协助模式、建设风险动态管理系统、加大滑坡灾害风险控制投入、优化城市建设规划方案以及加强公众的教育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议等;在单体上,加强监测系统建设、提高相关职能部门及民众对滑坡及其次生涌浪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油库大气环境风险评价中引入安全防护距离概念,并对某原油库案例进行研究,确定其安全防护距离为厂界外500m,建议对安全防护距离内区域及事故时CO浓度超过短时间接触允许浓度区域(26666.9m)一并进行管理,从而验证了评价程序与方法的可行性及安全防护距离的实际意义。实践证明,根据油库储存介质的类型选择适当模式对油库火灾爆炸事故的后果进行预测,明确受事故严重影响的范围,结合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及卫生防护距离,提出安全防护距离要求,能够为油库的风险管理提供对策、建议,对油库项目大气环境风险评价及风险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SCS模型的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识别,可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提高城市应对内涝灾害水平。针对采用暴雨强度公式进行模拟降水量输入、存在生成的面雨量分布精细化程度不高等缺陷,提出采用自动气象观测站降水资料,运用皮尔逊Ⅲ型曲线法获取不同重现率下的面降雨量分布的方法。结合SCS-CN水文学模型估算不同重现期降雨产流量并作为致灾驱动因子,综合考虑地形情况、植被覆盖等自然因素和人口密度、地均GDP等社会经济条件,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3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定量化开展城市内涝灾害风险等级划分。以贵阳市区为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区域及周边31个气象站点近10年的最大持续降雨量资料,结果表明:最大连续面雨量分布大致呈现由北向南递减;降雨产流高值区随重现期的减小、面降雨量的增加而变化,分布在西北部的白云区、观山湖区及老城区周边两个区域;高风险区域集中在老城区、花溪大道中部及南二环区域、龙洞堡等部分区域。  相似文献   

18.
郑慧  赵昕 《海洋环境科学》2012,31(4):552-554,560
频发的海洋灾害给人类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总结日本灾后重建经验,本文认为提高居民防灾减灾能力、建立海洋灾害保险机制是我国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有限的海洋灾害风险统计数据会降低传统的参数估计方法在海洋灾害保险费率厘定中的有效性,故本文引入非参数模型中的核密度估计方法对海洋灾害风险损失数据进行拟合,得到相应的期望损失,并以此为基础厘定海洋灾害保险的纯保费;在考虑风险附加后,文章对海洋灾害保险的费率进行了校正,以风暴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最终完成海洋灾害保险纯保费的厘定,并针对如何提高我国海洋灾害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灾害风险认知能力是进行减灾教育的基础,受众获取灾害知识与信息的方式是影响减灾教育方法的重要因素,而受众获取灾害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则会直接影响灾害内容的传递效率和效果。本文针对以上所关心的问题,为了建立合理有效的大学生减灾教育计划,应对大学生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不足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和研究了来自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灾害风险认知水平、获取灾害知识和信息的方式与途径。从自然灾害风险认知的视角,通过寻找不同特性大学生群体获取减灾知识与信息的差异和趋同性,提出了现势条件下针对大学生的减灾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20.
灾害风险认知能力是进行减灾教育的基础,受众获取灾害知识与信息的方式是影响减灾教育方法的重要因素,而受众获取灾害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则会直接影响灾害内容的传递效率和效果。本文针对以上所关心的问题,为了建立合理有效的大学生减灾教育计划,应对大学生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不足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和研究了来自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灾害风险认知水平、获取灾害知识和信息的方式与途径。从自然灾害风险认知的视角,通过寻找不同特性大学生群体获取减灾知识与信息的差异和趋同性,提出了现势条件下针对大学生的减灾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