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对浑河沈阳城区段水体“休养生息”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结合“休养生息”内含,探讨了浑河沈阳城区段水体“休养生息的”的必要性及意义。通过对现有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强化准入制度,把“休养生息的”制度化、法律化;通过采用污水处理厂建设,实施雨污分流及生态恢复等措施,达到浑河沈阳城区段水体“休养生息的”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七五"以来浑河沈阳段水质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五"至"十五"二十年的时间里,浑河沈阳段水质经历了轻污染~污染~重污染~污染的变化过程,2005年,浑河沈阳段水质由连续13年的重污染级首次降到污染级.近年来,浑河沈阳段水质改善的原因主要得益于沈阳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过程中,对浑河城市段采取的综合整治、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及环境水的调配等措施;但目前浑河沈阳段由于存在着季节性自然补给水不足、部分城镇污水直接排入地表水系、城镇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等问题,全河段仍为劣Ⅴ类水质."十一"五期间,沈阳市将通过采取继续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对污染源进行总量控制等措施,使浑河沈阳段水质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3.
荆治严 《环境保护科学》2011,37(1):53-55,62
历经近10年的综合整治,沈阳市的"母亲河"-浑河已发生巨大变化,污水的收集与处理、两岸与河道建设以及河流功能修复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和效益,但距生态城市建设和河流水质目标的要求尚存在较大差距和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本文将据此分析探讨其水环境建设主要任务、技术对策以及主要对策实施途径,为浑河沈阳段水系"十二五"建设提供...  相似文献   

4.
浑河沈阳段“十一五”期间水体构成及污染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家玲 《环境保护科学》2012,38(2):40-42,93
介绍了浑河沈阳段"十一五"期间水体的构成,分析了其支流水质状况以及浑河沈阳段主要污染来源。结果表明,支流河是浑河补水的主要来源,污水处理厂尾水已成为支流河和浑河干流的主要补水来源,其中上游径流38%,污水厂排水8%及细河、蒲河、满堂河和白塔保河等5条支流河补水54%;浑河沈阳段污染源数量最多的是农业源,占浑河流域沈阳段污染源的55.33%;其次是生活源,占浑河流域沈阳段污染源的26.19%;再次是工业源,占浑河流域沈阳段污染源的18.43%;最少的是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占浑河流域沈阳段污染源的0.05%。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同志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系统阐述,鲜明提出"让透支的资源环境逐步休养生息"。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新时期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资源环境问题说到底是自然生态系统问题。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就是充分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给自然生态以必要的人文关怀和时间空间,使自然生产力逐步得以恢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6.
水环境规划保证江河湖泊休养生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5月18日,国家环保总局周生贤局长在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让松花江休养生息.近日,周生贤局长又撰文"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系统阐述了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科学内涵、重大意义、基本原则和主要对策,提出了我国水环境保护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7.
浑河沈阳段“十一五”水环境建设技术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浑河是沈阳市水系的水脉,也是沈阳市建设与发展的命脉。“十一五”期间,沈阳市对浑河实施的大规模综合整治,实现了浑河水环境由“厌氧型严重污染水体”向“好氧型轻度污染水体”的转变。对于“十一五”浑河水环境的建设,则应以水质升级达标和生态环境建设为目标,重在“污染控制与水质改善”“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三个方面取得新突破和新成果。  相似文献   

8.
基于"3S"技术,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手段,通过建立水环境和部分重点污染源的在线监测系统,并运用水污染控制系统研究成果,对水环境污染事故实施有效监控.采用卫星遥感与浑河流域水质准同步监测技术,实现天地一体化模拟实验;采用航天卫星、低空微航、地面监视监测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实现水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控监测;采用GPRs无线传输技术,构建基于"3S"技术的浑河流域水污染事故应急监控系统,实现跨流域江河水质污染自动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  相似文献   

9.
去年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淮河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恢复生机,极大地统一了人们的思想认识,使"休养生息"从政策措施上升到了治理江河湖泊的指导思想.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全面贯彻,逐步恢复重点流域山清水秀、江河安澜的自然风貌.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沈阳市主要地表水浑河、辽河生态系统的构成,并依据生态系统的特点建立了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从而评价了其生态健康状况。浑河、辽河沈阳段生态健康状况属于病态。浑河河岸稳定性属亚健康状态,亲水景观建设和与周围自然斑块连通性属不健康状态,水质属病态状态。辽河水质和珍稀鱼类存活状况属病态,防洪标准属不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1.
浑河上游(清原段)水环境中重金属时空分布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为了解浑河上游(清原段)水环境中重金属污染水平及其污染程度,对浑河上游(清原段)表层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Fe、Mn、Cu、Zn、Cd、As)的含量及时空分布分别进行了研究,并分别采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和地累积指数评价法对表层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4种重金属(Cu、Zn、Cd、As)的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浑河上游表层水体Mn、Cu、Zn、Cd、As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丰水期含量高于平水期和枯水期.表层水体Fe、Mn、Cu、Zn、Cd的沿程变化趋势基本相似,均在H7站出现最高值.不同水文时期的水体pH值、硬度和DO值对水体重金属含量分布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水体重金属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显著性相关关系,说明它们之间可能具有一定的同源性.浑河上游表层沉积物中Cu、Zn、Cd、Fe这4种重金属的季节变化规律均为: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表层沉积物中Mn、Cu、Zn、As、Cd这5种重金属的沿程变化相似,均在中间出现一个最高值.采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表明,浑河上游水体大部分水质良好,个别站位重金属污染比较突出.采用地累积指数法评价表明,浑河上游表层沉积物主要以Cu、Cd、As污染为主.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95年至2010年浑河干流7个常规监测断面的历年监测数据,通过统计分析确定浑河水质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和生化需氧量(BOD)。并指出1995~2000年间,浑河有机污染突出,2000年以后,浑河水质氮、磷污染更为突出,有机污染有所改善。并详细分析了这四项主要污染指标的时间及水期间分布规律,为浑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及编制流域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王振宇 《环境保护科学》2004,30(5):28-29,40
介绍了沈阳市地下水水源地分布状况、浑河沿岸水文地质条件与河水的渗漏、浑河污染对地下水源的影响及2 0 0 2~ 2 0 0 3年浑河治臭工程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辽河流域4条河流中浑河2004--2008年入河总量监测数据为基础,统计浑河COD和氨氮入河总量变化及特征,分析污染物主要来源及所占比重,统计抚顺和沈阳两城市河段的比例。由此得出,2007年和2008年浑河COD和氨氮入河总量较前3a有所下降,但仍居于辽河流域4条河流前列,浑河COD和氨氮入河量主要来源于支流和直排市政排污口,重点污染源对总量贡献率较小,沈阳城市段由于城市污水排放量大,COD和氨氮入河总量明显高于抚顺,特别是氨氮入河量占总量的90%左右,是浑河氨氮污染的主要来源,2008年抚顺段COD入河量所占比重增加。  相似文献   

15.
基于MIKE11与EFDC模型的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预测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沈阳市浑河流域水环境的调查,基于Mike11与EFDC建立浑河流域沈阳段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并对突发污染事故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Mike11与EFDC模型应用于浑河流域的预警模型在率定期和验证期的模拟结果均良好,所确定的参数能准确反映河道特征。因此,此预警模型可应用于浑河流域突发性水环境风险应急预测,并且能够对浑河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进行准确模拟预测,模拟结果能够为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技术支持,达到流域应急预警功能需求。  相似文献   

16.
李霄  都基众  张哲  王晓光  崔健  柴璐 《环境科学研究》2013,26(11):1162-1170
为研究有机组分在地下水中的运移规律及影响因素,并预测水质的破坏程度,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浑河中游区域特征有机污染组分1,2-DCA(1,2-二氯乙烷)的溶质运移模型,分析1,2-DCA在浑河中游地下水中的运移规律,并预测了其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细河与浑河中1,2-DCA的补给浓度(以ρ计)分别为4.50和6.40μg/L,预测期为10a,在运移模型中考虑弥散、吸附、降解作用的影响. 模拟结果显示,预测期内1,2-DCA在细河污染区的最大影响面积为1.80km2,峰值浓度(以ρ计)为3.50μg/L,污染物向北西方向运移;在浑河污染区的最大影响面积为3.78km2,峰值浓度为5.00μg/L,污染物向西南方向运移,表明污染物对地下水水质影响程度较低. 预测初期的200d内,吸附及生物降解的共同作用使细河、浑河污染晕中心的ρ(1,2-DCA)分别下降了0.12、0.10μg/L;随后,对流-弥散作用成为溶质运移的主要驱动力,并且使1,2-DCA的污染程度持续增强;黏土对1,2-DCA的运移具有阻滞作用,1,2-DCA在细河污染晕的扩散幅度略低于浑河.   相似文献   

17.
以水热平衡模型对浑河、太子河源区及大伙房水库上游各流域自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浑河流域NPP均值为5.2t/hm2.a,生态承载能力较大,其次为苏子河和太子河流域,其NPP均值分别为5.0和4.9t/hm2.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