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钢铁行业是我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及CO2排放行业,推动钢铁行业低碳绿色发展已成为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环节。为此,研究围绕能源结构调整、工艺结构优化、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和CCUS技术应用4方面,通过设置基础情景、稳定发展情景和强化减排情景3类情景,利用边际减排成本曲线对我国钢铁行业34项减排技术的减排成本和减排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稳定发展情景下,我国钢铁行业平均减排成本为433元/tCO2,所有技术的总减排成本为2100亿元,总减排潜力为4.9亿t。在各项减排技术中,废铁-电弧炉炼钢具有较高的减排经济效益,其以较低的单位减排成本贡献了钢铁行业近50%的碳减排量。未来,我国应加快推进长流程炼钢向短流程炼钢的发展,推动钢铁行业生产工艺的结构性调整。  相似文献   

2.
分析在低碳经济大背景下钢铁行业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钢铁企业成本上升;低碳技术性制约钢铁行业的发展;低碳贸易壁垒严峻,严重制约我国钢铁行业出口。提出低碳经济背景下加强钢铁行业管理的措施:加强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降低钢铁生产成本;加强钢铁低碳技术的研究,提高我国钢铁行业竞争力;高度重视低碳贸易壁垒,保证钢铁行业的高效出口。  相似文献   

3.
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技术及其在国内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萌  苏艺 《环境工程》2010,28(2):59-62
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实现新兴工业化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大户,是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调查了我国目前钢铁行业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的实际情况,分析与国际先进水平在技术应用方面的差距,并计算节能潜力,从技术的可行性和节能减排效果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应优先采取的节能减排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国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及钢铁排放系列新标准(2012版)的实施,标志着对钢铁行业环保问题的重视,本文分析钢铁行业大气污染治理的技术现状,进而提出实现钢铁行业大气污染环保提升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对我国钢铁行业颗粒物排放控制的需求,从钢铁行业的发展状况、颗粒物排放特征以及控制技术现状等方面进行了细化分析。研究显示,钢铁行业的颗粒物排放源数目繁多、无组织排放量大,控制难度较高;我国钢铁行业的颗粒物控制在企业技术与管理水平、环境统计机制以及监测技术规范等方面仍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吴铁  赵春丽  刘大钧  顾睿 《环境工程》2015,33(4):146-149
针对钢铁行业废水特点,分析了目前钢铁行业各工序及全厂主要废水污染控制措施,重点分析了二级反渗透工艺的主要流程及进出水水质,以及该工艺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大型钢铁集团的现场调研,以太钢采用的反渗透和蒸发结晶工艺为例分析了钢铁行业真正实现废水零排放的技术可行性。该技术可以很好解决钢铁行业浓盐水的外排问题。  相似文献   

7.
冯光宏  张宏亮  张培 《环境工程》2012,30(6):113-115
在分析钢铁行业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技术范围与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循环经济3R原则、清洁生产技术评价的方法调研并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建立了钢铁行业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技术的分析评价方法模型,并采用德尔菲方法进行专家多轮讨论修正,完善了模型的评价体系,为我国钢铁行业推行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技术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自2004年11月斯德哥尔摩公约对我国正式生效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加大对二噁英的污染防治力度,并提出了"2015年重点行业二噁英单位产量排放强度在2008年基础上削减10%"的目标。钢铁行业作为我国二噁英污染防治的重点行业之一,要实现上述削减目标面临巨大挑战。本文在分析钢铁行业二噁英排放量、产生机理、污染防治措施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以实现钢铁行业二噁英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9.
中国钢铁行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钢铁行业是我国重要的CO2排放源. 作为典型的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钢铁行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尽早实现碳达峰并有效降碳,既是行业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支撑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客观要求. 本文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资源能源利用、工艺结构调整、低碳技术应用等因素影响,开展了基于情景分析的钢铁行业CO2排放达峰路径研究,对不同情景下钢铁行业CO2的排放趋势进行测算,识别钢铁行业CO2减排的主要驱动因素,判断推动钢铁行业碳排放达峰的关键举措,为制定“双碳”目标背景下钢铁行业CO2排放控制策略提供参考. 测算结果表明,我国钢铁行业CO2总排放量有望在2020—2024年期间达到峰值;行业CO2总排放量峰值为18.1×108~18.5×108 t,达峰后到2030年降幅将超过3×108 t. 研究显示,粗钢产量是决定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能否快速达峰的关键,加大废钢资源利用、推进外购电力清洁化以及提高系统能效水平是2030年前钢铁行业实现碳排放达峰并有效降碳的重要途径. 到2030年,粗钢产量降低、加大废钢资源利用、推进外购电力清洁化、提高系统能效水平以及氢能炼钢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前沿技术对钢铁行业CO2减排的贡献率分别为11%~52%、34%~52%、7%~20%、5%~13%和2%~3%.   相似文献   

10.
2013年,中国钢铁产能高达7.79亿吨,产能占了全球48.5%。产能全面过剩、集中度偏低、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钢铁全行业进入微利时代,钢铁行业该怎么办? 2013年,宝钢继续保持钢铁企业的前三强。从宝钢实践来看,技术创新和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是中国钢铁业发展摆脱资源和环境束缚的新支点。宝钢作为中国钢铁行业先进制造技术的引领者,实现"二次创业",在推进这一战略转变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原始创新:第三代高强钢全球首发 宝钢始终认为:面向用户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需求应当来自于市场,成果应当在市场中检验。  相似文献   

11.
“双碳”目标下钢铁行业控煤降碳路线图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薛英岚  张静  刘宇  陈瑜  孙健  蒋洪强  张伟  曹东 《环境科学》2022,43(10):4392-4400
钢铁行业的低碳绿色转型和率先煤耗和碳排放达峰,将对我国实现整体碳达峰目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基于碳排放-能源集成模型,对我国钢铁行业"双碳"目标下控煤降碳路径开展情景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钢铁行业很有可能在"十四五"前期实现碳达峰,峰值16.4~16.7亿t (含过程和间接排放),作为主要消费能源的煤炭也将一起达峰,峰值4.6~4.7亿t标煤(含焦炭),在最激进的强化情景2035年煤炭消费和碳排放将降至2020年的38%和49%;粗钢产量很大程度上主导了钢铁行业的碳达峰进程,推进全废钢电炉短流程和加大废钢利用是碳达峰阶段最主要的控煤降碳措施.基于预测结果提出的钢铁行业控煤降碳路线图显示,需求侧方面,粗钢产量在不考虑"双碳"目标约束的情况下也会随工业化、城镇化水平逐渐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而达到峰值并开始下降,新能源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在实现碳中和期间带来的钢材需求增长体量相对有限;技术进步方面,推广长流程节能降碳技术应用是短期内性价比较高的措施,应重点推进高炉高效喷煤等技术的应用,同时增大高炉球团矿平均配比,远期碳捕集封存技术将具有较大的碳减排潜力;产能结构方面,推进全废钢电炉短流程是钢铁行业在碳达峰阶段的主要措施,到"十四五"末期电炉钢占比将提高至15%~20%,在碳中和目标下氢冶金是唯一具有超低碳排放潜力的生产工艺,在未来随着可再生能源或余热余能生产的绿氢供应量提高,氢冶金将成为与基于废钢的电炉短流程并重的钢铁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12.
基于钢铁行业17家上市公司2011—2016年财务年报,通过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研究,首先计算钢铁企业技术补助、低碳补贴与节能减排补贴数据,利用Tornqvist指数法计算钢铁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然后通过引入外部融资能力强度、研发强度、技术人员比例和存续时间作为控制变量,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在解释变量包含非政策变量,单一政策变量和控制变量,多政策变量和控制变量3种假设条件下,估计钢铁行业节能减排补贴政策技术进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节能减排补贴政策能够显著促进钢铁行业技术进步,技术补助模式能显著提高钢铁行业生产效率,而低碳补贴模式无明显影响效应。最后提出我国钢铁行业技术进步节能减排补贴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钢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工业产业。随着我国钢铁产业的迅猛发展,铁矿资源的能源消耗不断增加,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影响,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瓶颈。那么,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研究如何将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是现在钢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战略模式,同时,通过对钢铁行业废弃物进行技术处理,达到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宋晓聪  杜帅  邓陈宁  谢明辉  沈鹏  赵慈  陈忱  刘晓宇 《环境科学》2023,44(12):6630-6642
钢铁行业是中国碳密集度最高的工业行业之一,为分析钢铁行业生命周期碳排放及碳减排潜力,从生命周期角度构建碳排放核算模型,以2020年为例开展实证分析,通过优化废钢使用量、化石燃料燃烧量、电力碳足迹因子以及清洁运输比例4项变量,对钢铁行业生命周期碳减排潜力作预测评估,同时使用敏感性分析确定影响钢铁生命周期碳减排因素的关键程度.结果表明,2020年中国钢铁行业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CO2)排放总量约24.04亿t,其中原料获取和加工生产阶段是钢铁行业碳排放的关键环节,占钢铁行业生命周期CO2排放总量的98%以上.从CO2排放源类别分析,化石燃料节约和外购电力清洁化是钢铁行业降碳的重中之重.到2025年,通过推广低碳技术、优化电力结构、增加废钢炼钢量、提高清洁方式运输比例,分别可使钢铁行业实现20%、 6%、 5%和1%的碳减排潜力.化石燃料燃烧量对钢铁行业生命周期CO2排放的影响最显著,电力碳足迹因子和废钢炼钢使用量次之.关于钢铁行业节能低碳技术,短期内以推广轧钢工序与高炉炼铁工序低碳技术为主,未来随着电炉...  相似文献   

15.
<正>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河北省迁安市人民政府、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日前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签订后,北京市科委、钢铁联盟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通过节能减排与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诊断、先进适用成熟技术成果优先示范、组织联盟企业在迁安建立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等方式,与迁安市政府共同实施迁安钢铁行业  相似文献   

16.
<正>从2006年起,我国首次实现钢材净出口,成为钢材出口大国。此后钢材出口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而钢材进口量则逐年下降,钢材贸易顺差量不断扩大。与此同时,钢铁行业对外贸易所拉动的生产过程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环境代价。钢铁行业作为传统的  相似文献   

17.
钢铁行业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是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节能技术是钢铁行业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和减少空气污染的关键。运用节能供给曲线方法对长三角地区钢铁行业技术节能成本进行评价,并对2030年长三角地区钢铁行业技术节能潜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钢铁行业28项技术在2030年预计为长三角地区累计节能875.74 PJ,约为2020年长三角地区钢铁行业总能耗的34%;考虑不同收益项时的技术节能成本存在差异,当不考虑任何收益时技术的节能成本最高,当将协同效益纳入考虑后,技术的节能成本降到较低水平;贴现率、温室气体或污染物交易价格等因素会对技术的节能成本产生影响,贴现率越高意味着资金成本越高,技术的节能成本也相应越高;温室气体或污染物价格上升会增加技术节能的收益,从而降低技术的节能成本。  相似文献   

18.
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余热,是重要的二次能源。随着余热回收技术在钢铁行业的推广应用,这些余热资源被逐渐回收利用起来,产生了明显的节能和经济效益。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铁行业的余热回收利用率仍然偏低,仍有较大的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19.
正大量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贡献。环境技术创新在原有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融入环境要素,以新知识、新产品和新工艺等减少人类活动的环境负荷,推动经济增长实现绿色化。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对环境技术创新的需求愈发迫切。环境技术创新大致可以遵循两条路径:一是接受环境技术领先国  相似文献   

20.
建立自下而上的综合动态优化模型,在节能、大气污染物(SO2、NOx和PM2.5)减排和节水的综合约束下,研究京津冀地区2015~2030年钢铁行业48项节能减排技术优化发展路径,并预测该地区钢铁行业能耗、大气污染物排放和水耗.结果表明,国家应优先鼓励推广干熄焦,小球烧结技术等22项技术,此类技术可以有效协同控制能耗、大气污染物排放和水耗.京津冀地区钢铁行业具有很大的节能、大气污染物减排和节水潜力,到2030年在实现大量节能、大气污染物减排潜力的同时可以实现节水10.08亿m3.虽然计算得到的购水成本仅约占总成本的2%,但是京津冀地区面临着严重大气污染和极度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仍然需要兼顾节能减排技术对水资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