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岛市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多年,仍然存在居民垃圾分类准确率低、垃圾分类习惯没有养成等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完善相关制度、采用分类垃圾定时投放等建议,以实现垃圾分类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考察我国垃圾分类政策的演化过程、阶段特征和取得成效,是合理制定和有效执行垃圾分类政策的重要基础,有助于新时代垃圾分类体系和垃圾分类制度的加快建立和实施。以垃圾分类政策制度的历史演变为主线,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垃圾分类政策历史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1)基于垃圾回收利用的分类收集启蒙阶段(1957—1991年);2)生活垃圾分类法律法规制定的初期阶段(1992—1999年);3)基于垃圾分类实践的分类标准制定阶段(2000—2015年);4)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筹建阶段(2015—2016年);5)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确立和实施阶段(2017年至今)。分析表明,我国初步形成了符合国情且较为完善的垃圾分类政策制度体系,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可显著改善生活环境,节约资源,提高社会文明水平,对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环境危机,垃圾分类收集已成为热点话题.在此介绍了国内外垃圾分类收集现状和技术,以及我国在垃圾分类收集方面的政策.通过对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垃圾分类收集的相关调查,分析了矿大南湖校区垃圾收集现状,并对垃圾分类收集提出了改进建议,阐明了垃圾分类收集在矿大南湖校区运作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王晓楠 《中国环境科学》2020,40(8):3495-3505
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和A-B-C理论,结合强政策背景下上海垃圾分类的实际,完善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测量量表,改进并区分居民垃圾分类目标意愿和执行意愿,构建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行为影响路径理论模型.基于“2019年上海居民垃圾分类行为”调查数据,覆盖上海16个区县的2555有效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强政策背景下居民环境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垃圾分类行为影响路径.结果表明:环境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分别对居民垃圾分类目标意愿和执行意愿有显著正向的影响.环境态度分别通过目标意愿和执行意愿对垃圾分类行为产生间接效应.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并没有通过两类意愿对垃圾分类行为产生间接效应.垃圾分类的政策效能感在目标意愿对垃圾分类行为效应中起到了调节作用.虽然环境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可以促进公众垃圾分类行为目标意愿和执行意愿的形成,但仅有环境态度可以通过激发公众目标意愿和执行意愿进而形塑居民垃圾分类行为.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相反却很严重。因此,实行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提高城市处理水平的根本途径。本文主要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了解了秦皇岛海港区的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周边地区的垃圾分类处理现状,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数据分析,对分析结果进行了思考,最后针对有效进行垃圾分类处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城乡垃圾治理难题,分析了传统垃圾处理技术的作用及缺陷,指出引进西方国家先进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垃圾分类综合体创新模式,即:垃圾机械分选技术、生活垃圾联合批嘂技术、干垃圾碳化裂解技术、自控系统、城乡统筹垃圾分类管理系统,以期实现垃圾资源的二次利用.  相似文献   

7.
梳理我国垃圾分类相关政策,分析生活垃圾处理及分类现状,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宜我国国情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和技术发展趋势:城市应建设静脉产业基地,区域布局可再生回收体系,重视有害垃圾的收集处理,发展高效的餐厨垃圾处理技术,提升厨余垃圾设施处理能力;农村应推行多样化有机废弃物处理方式,建立因地制宜的可回收物收集模式,区域统筹其他垃圾的处理,部门协同管理有害垃圾的回收处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宝鸡文理学院高新校区为试验区,通过实地调查和垃圾分类回收试验,考察了高校垃圾种类、来源和数量,分析了垃圾分类的现存问题和影响分类效果的限制因素,初步构建了适宜高校的垃圾分类回收模式。分类回收试验表明:高校可回收垃圾中含量最高的依次为纸类、塑料类和金属类;在高校进行垃圾分类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校应积极开展垃圾分类活动,并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9.
创建绿色学校是学校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具体表现,中国目前建成的绿色学校基本进行了垃圾分类回收,但其垃圾分类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在分析了校园垃圾分类回收的必要性,并分别对垃圾的产生量和主要成分进行了研究;在分析对比三种垃圾源头分类方式后得出,学校适合采用”源头细分类”的方式;建立起了垃圾收集负荷的计算模型,并研究了教学区、宿舍区、食堂的垃圾回收模式;最后对校园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的运行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资源化利用有助于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本文综述了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发展历程;收集了国家和地方在推广生活垃圾分类过程中所做的工作;提炼出了生活垃圾分类过程中还存在的障碍和瓶颈;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分析表明,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经历了开始(20世纪90年代)、试点探索(2000~2015年)和快速发展(2016年至今)3个阶段.目前国家和地方正逐步采用可操作性强的垃圾分类方法、融合互联网+的宣传方式、实用性的法规章程、完善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循环链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甚至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还逐步向市场化方向发展.我国将走出一条切实可行、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效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后期加强全民参与及大众自觉回收的责任意识、出台更细化具体、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重视学校儿童的垃圾分类教育、充分利用国内拾荒人员,对快速推进我国生活垃圾分类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的实践现状和存在问题,以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为例,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开展研究。自2019年7月以来,织里镇采取"二定四分"的收集模式(其中,"二定"指定时和定点,"四分"指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2020年,织里镇易腐垃圾收集量达到22219.98 t,相比2018年增加了67.5%;其他垃圾的收集量为116493.92 t,比2018年减少了22%。生活垃圾分类行为使得织里镇易腐垃圾与其他垃圾的收集量呈负相关,干湿分类效果显著。织里镇针对特色服装行业所产生的废旧布条采取"因地制宜"的垃圾管理模式,实现固体废物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2020年分类收集废旧布条41100.07 t。然而在垃圾分类过程中发现干湿分离率不高、资源回收利用不足、有害垃圾的商业化运作有待提高等问题。结合当前现状,给出以下3点建议:1)提高公众垃圾干湿分类的责任意识;2)全面建立垃圾资源化标准体系;3)推行生产者责任制度,促进有害垃圾的商业化运作。  相似文献   

12.
部队实行军事封闭管理,官兵日常训练、工作、生活都在营区内,人员相对集中,便于管理,能做到令行禁止。然而,目前部分官兵垃圾分类意识不足,部队垃圾分类工作进展缓慢,没有将巨大的行政优势转变为实效。本文对部队实行垃圾分类工作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给出三点建议,为推动部队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目前我国居民普遍存在的"不想分类、懒得分类、分类标准难把握"等垃圾分类痛点问题以及打破市面上的智能垃圾分类装置难以实现垃圾精准分类导致的"垃圾投放‘分了类’,垃圾处理一锅烩"的尴尬局面。本文介绍了一款基于条码识别、二维码识别以及图像识别技术的智能垃圾精准分类系统,并探讨了基于智能垃圾精准分类系统的从业人员来源及如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资源条件实现垃圾分类行业的创收,为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沈立 《环境》2013,(9):18-20
纵观当下世界,面对垃圾围城的困局,没有谁敢承认自己是真正的赢家。正因如此,成功经验的交流与分享显得尤为重要。当下,中国垃圾填埋难以为继,垃圾焚烧则四处碰壁。而垃圾回收在很多地方的现状是:居民没有分类意识,垃圾分类步履蹒跚,明明可以作为肥料甚至产生更大经济价值的垃圾被简单地送进填埋场或焚烧炉,成了环境的杀手。因为制度性的匮乏,我国甚至成为世界垃圾推销的首选地,各种洋垃圾汹涌而来,令垃圾问题雪上加霜。  相似文献   

15.
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逐年增加,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不同垃圾组分有其各自适宜的处理与利用方式,因此,有效的垃圾分类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有的以人工为主的垃圾分类方式存在效率低、成本高、准确性差等弊端,而垃圾智能分类技术是解决相关瓶颈的重要手段.本文简述了中国代表性城市生活垃圾分布和近年变化趋势,从密度、电、磁、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合理处置垃圾,是实现城市资源、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据我国国情,提出采取适合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的措施:即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选择从源头分类收集、回收利用;综合利用堆肥、焚烧和卫生填埋等技术,实行分类处理处置;建设垃圾产业化结构和加强垃圾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7.
垃圾分类是疏解“垃圾围城”困境的良方,也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燃剂。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借助CiteSpace对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1998—2022年收录主题为垃圾分类治理的325篇CSSCI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析我国垃圾分类治理研究领域的基本特征、热点主题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垃圾分类治理研究领域的发文量整体呈增长趋势,大致可分为萌芽期、探索期和爆发期3个阶段。该领域的学者和机构,尚未形成高度密切的合作;关键词共现聚类表明:垃圾分类的产业链、理论指导、影响因素和治理主体是研究的热点主题;2019年以来,环境治理、乡村振兴、城市治理、社会资本、公共政策成为垃圾分类治理研究的前沿话题,呈现出重视垃圾分类行为城乡异质性、强化垃圾分类意识行为统一性和细化垃圾分类公共政策指导性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正>2019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上海召开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要求从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19年7月1日开始,《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开始步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中国是较早  相似文献   

19.
朱玫 《环境保护》2016,(11):58-60
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是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破解我国"垃圾围城"问题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垃圾分类回收工作存在认识不到位、法律法规政策不完备、产业链及市场机制不健全等困境。文章分析指出物联网可以提供的技术支撑能力,第三方治理可以创造渠道的多样性,因此,物联网+第三方治理是实现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供给侧改革的新思路,并提出了实现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供给侧改革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0.
浅析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有别于混合收集,是垃圾收集的一种新趋势。结合我国垃圾的特点,阐明了当前垃圾分类收集的现状,并指出了我国垃圾分类回收的意义;根据当前垃圾收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化的对策。通过垃圾的分类回收,减少了垃圾的最终处置量,提高垃圾资源化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