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农药企业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典型农药化工厂区及周边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本研究选择京津渤地区某农药企业,对其厂区和周边表层土壤中Cu、Ni、Cd、Zn、Cr、Pb、Hg和As等重金属进行了监测,并采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美国环保署(USEPA)的人体暴露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了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企业内部存在明显的As污染,尤其是生产区土壤中As的浓度达到土壤三级标准的2.59倍,企业周边土壤也存在普遍的Cd、Pb和Hg累积现象,历史生产过程含砷辅料的使用是造成厂区As污染的关键原因。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来看,企业内部生活区及周边土壤重金属平均总潜在生态风险水平为低度;生产区土壤的重金属总潜在生态风险水平为重度。所有重金属各种途径的非致癌风险叠加均未超过1,非致癌风险在安全范围内,其中主要的非致癌风险贡献元素为Cr、As和Pb。四种致癌重金属Ni、Cd、Cr和As的致癌风险指数从大到小排序为As>Cr>Ni>Cd,Cr、Cd和Ni在企业厂内以及周边土壤中的健康风险值均小于10-6,致癌风险较低,不会对人体造成致癌危害;As在厂内生活区以及厂外周边土壤的致癌风险水平在10-6-10-4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致癌危害;然而,厂内生产区土壤中As的致癌风险值为1.2×10-4,有显著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2.
阐述长江流域铀矿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包括铀矿资源的特点、开发及水冶加工,铀矿开发与环境的问题。分析铀矿开发的技术经济问题,总结了经验,并提出铀矿资源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乌江流域石灰土中铀等元素形态与铀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西南乌江流域石灰土为例,运用逐级提取(Sequential Extraction,SEE)技术,并结合化学成分和相关参数数据,研究了石灰土中铀(U)等元素的形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石灰土中U的活动性及释放潜力,旨在增进对U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了解,同时也为流域U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石灰土中Mn主要存在于锰(氢)氧化物中,Ca主要存在于碳酸盐和硅酸盐矿物中,P主要存在于硅酸盐矿物和有机质中,U主要赋存于硅酸盐等残留部分中,其次赋存于有机质结合部分和碳酸盐矿物中;②石灰土剖面中活动态U所占的比例为10%~30%,平均17%,说明石灰土中的部分U在酸性和氧化-还原界面等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迁移活性,即在上述条件下,石灰土中的部分U可释放进入周围水体或植物中;③石灰土中U的潜在释放量为036~150 g/t,平均U潜在释放量为076 g/t,因此,在酸雨和侵蚀等作用下,石灰土U释放可显著提高乌江河水U通量。  相似文献   

4.
The activity concentrations of natural uranium isotopes (238U and 234U), thorium isotopes (232Th, 230Th and 225Th) and 226Ra were studied in soil and vegetation samples from a disused uranium mine located in the Extremadura region in the south-west of Spain. The results allowed us to characterize radiologically the area close to the installation and one affected zone was clearly manifest as being dependent on the direction of the surface water flow from the mine. The activity concentration mean values (Bq/kg) in this zone were: 10,924, 10,900, 10,075 and 5,289 for 238U, 234U, 230Th and 226Ra, respectively, in soil samples and 1,050, 1,060, 768 and 1,141 for the same radionuclides in plant samples. In an unaffected zone, the activity concentration mean values (Bq/kg) were: 184, 190, 234 and 7251 for 235U, 234U, 230Th and 226Ra, respectively, in soil samples and 28. 29, 31 and 80 in plant samples. The activity concentrations obtained for 232Th and 228Th showed that the influence of the mine was only important for the uranium series radionuclides. The relative radionuclide mobilities were determined from the activity ratios. Correlations between radionuclide activity concentrations and stable element concentrations in the soil samples helped to understand the possible distribution paths for the natural radionuclides.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南昌市夏季和冬季街道104个灰尘样品中的V、Cr、Co、Ni、Cu、Zn、As、Cd和Pb含量,并利用地积累指数(Igeo)计算其污染程度,并参考美国国家环保局(US EPA)推荐的健康风险模型评价灰尘重金属暴露的人体致癌和非致癌风险,通过主成分和相关分析识别南昌市灰尘重金属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南昌市街道灰尘中重金属Cr、Ni、Cu、Zn、Cd和Pb含量均显著高于江西省土壤背景值,而V、Co和As含量与江西省土壤背景值含量相近。重金属V、Co和As含量无显著季节差异,但冬夏季节含量的空间异质性较高,而Cu在季节和空间分布上均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差异,其它重金属的高值区均分布在南昌市中心及老工业园附近;Igeo结果表明Cd、Cu、Zn和Cr的污染程度相对较高,而V、As和Co污染程度较轻;重金属3种暴露途径的风险排序为手-口暴露>皮肤接触暴露>呼吸暴露,其中儿童会遭受更大的非致癌风险。除了灰尘As和Cr对儿童的暴露在局部区域HQ和HI值大于1,其它重金属对不同人群的HQ和HI值均小于1。总体而言,南昌市灰尘重金属的致癌风险CR均在安全阈值范围内,大小排序为Cr > As > Co > Ni > Cd。南昌市灰尘重金属的来源广泛,其中As、Co和V主要来源于岩石风化,其它重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于交通和工业等人类活动。 关键词: 街道灰尘;重金属;时空分布;健康风险;南昌市  相似文献   

6.
围绕民用核电的发展,核能利用的产业链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江西省是全国最大的铀矿资源基地,有较齐备的核技术产业体系、国内核学科门类最全的高校、丰富的核电厂址资源等优势,其应加深认识,充分发挥该省铀矿基地优势,通过积极与国家有关涉核单位协作、完善促进核产业链形成的政策措施、加大核领域人才培养力度、加强核技术在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中的运用、适当发展核供热产业等具体措施培育和发展核产业链,为该省经济增长提供能源支持,实现江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并能改变该省目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碳排放,保护其清洁环境,实现低碳目标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西南乌江流域石灰土为例,运用逐级提取(Sequential Extraction,SEE)技术,并结合化学成分和相关参数数据,研究了石灰土中铀(U)等元素的形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石灰土中U的活动性及释放潜力,旨在增进对U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了解,同时也为流域U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石灰土中Mn主要存在于锰(氢)氧化物中,Ca主要存在于碳酸盐和硅酸盐矿物中,P主要存在于硅酸盐矿物和有机质中,U主要赋存于硅酸盐等残留部分中,其次赋存于有机质结合部分和碳酸盐矿物中;②石灰土剖面中活动态U所占的比例为10%~30%,平均17%,说明石灰土中的部分U在酸性和氧化-还原界面等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迁移活性,即在上述条件下,石灰土中的部分U可释放进入周围水体或植物中;③石灰土中U的潜在释放量为036~150 g/t,平均U潜在释放量为076 g/t,因此,在酸雨和侵蚀等作用下,石灰土U释放可显著提高乌江河水U通量。  相似文献   

8.
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安徽铜陵某矿区耕地和人工林地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应用Tomlinson污染负荷指数法和生物富集系数评价研究区土壤重金属Cd、Cu污染水平和植物重金属富集水平。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土壤Cd、Cu全量2.34和161.25 mg/kg,均高于林地Cd、Cu全量1.26和80.15 mg/kg,二者均超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GB 15618-2018,pH≤5.5)和铜陵市重金属背景值,耕地和林地污染水平分别为中度污染和轻微污染。耕地糙米Cd(0.95 mg/kg)超标严重,黄山栾树地上部Cd、Cu富集系数均低于水稻地上部。综上,黄山栾树人工林地Cd、Cu污染轻于耕地,退耕还林是研究区更佳的土地利用选择。  相似文献   

9.
基于南方地区9个省份41个气象站点1956~2015年共60 a逐日降雨量资料,采用线性回归、Kriging插值等方法分析了南方地区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方地区降雨以侵蚀性降雨为主,且比较集中,区域强降雨事件出现的频次在增加。南方地区年均降雨侵蚀力变化范围在3 477.30~24 878.65 MJ·mm/(hm~2·h·a)之间,平均值为9 919.93 MJ·mm/(hm~2·h·a),总体由南往北逐渐减少的分布规律。在季节分布上降雨侵蚀力主要集中在夏季。60 a来南方大部分地区年降雨侵蚀力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海南、浙江、江西3省上升趋势较为明显,说明这些地区面临较大的土壤侵蚀潜在压力。  相似文献   

10.
食物波动与效率是食物安全的重要研究内容。1993~2003年江西省平均食物生产全要素相对生产率为0.974,其规模效益基本上呈现常数规模效益与规模效益递增交替波动现象。灰色关联分析表明,粮食产量、油料产量、肉类产量、糖料产量等与食物总量具有显著关联性,其灰色关联序为:粮食产量>油料产量>肉类产量>糖料产量>禽蛋产量>水果产量>牛奶产量,所以要保证食物总量安全,必须首先保障粮食、油料、肉类等的生产。  相似文献   

11.
川东丘陵区青花椒种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川东丘陵区退耕青花椒林、弃耕地和农耕地为研究对象,对青花椒林分(2 a、5 a、9 a和14 a,分别以QHJ2、QHJ5、QHJ9和QHJ14表示)及对照农耕地(CK)和弃耕地(14 a,QGD)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进行研究,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探究青花椒不同种植年限对土壤肥力特征的影响,以指导青花椒种植和培肥改土。结果表明:青花椒林和弃耕地的土壤持水量、孔隙度、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均为高于CK,且随青花椒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相反,花椒林和弃耕地的土壤容重低于CK,且逐渐随青花椒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土壤肥力综合值呈QHJ14QHJ9QGDQHJ5QHJ2CK的变化规律,林地均显著高于农耕地,QGD与QHJ14差异显著而与QHJ9差异不显著;土壤肥力综合值与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含量、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呈显著相关(P0.05)。说明种植青花椒具有显著的培肥效应,对于提高川东丘陵区土壤肥力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作用,土壤肥力综合值能综合反应土壤肥力高低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