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2010年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为度量,基于假设抽取法,测算工业行业之间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排放关联,分析共同特性和规律,发现隐藏在基础性行业背后的污染物排放源,探索工业行业减排的新路径。分析结果显示: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在工业行业之间发生了转移,且产业关联特性基本相似;基础性行业,如造纸、纺织、食品、化学、金属冶炼等,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直接排放最高,但不同行业的影响因素略有不同;服装鞋帽、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通信设备、通用专用设备、非金属矿物制品等制造业,虽然直接排放较低,但将大量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转移到基础性工业中,是隐藏的排放源;根据工业行业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的产业关联特性,抓住污染物排放和转移的关键切入点,挖掘减排潜力,制定相适宜的行业减排政策,更有利于实现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2.
经济结构调整的污染减排效应:以COD减排为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名升  周磊  陈远航  李茜  张建辉 《环境科学》2014,35(8):3212-3218
经济结构调整是减少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手段.为定量分析经济结构调整对污染减排的影响,将全国分为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4个子区域、工业分为39个行业,以化学需氧量(COD)为例,通过构建模型分析区域结构和行业结构调整对总量减排和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0年:1中国COD排放量由1445×104t降至1 238×104t,11 a间共排放14 950×104t.其中东部地区排放量最多,占总量的比重约为35.6%.2在工业COD排放量中,造纸及纸制品业排放量最大,占工业COD排放量的35.8%.3四大地区经济结构变化减少COD排放420×104t,使COD排放强度降低1.29%.4工业内部行业结构的变化减少COD排放533×104t,使COD排放强度降低3.1%.研究结果对指导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2007年上半年主要污染物减排状况表明,COD排放总量同比增长0.24%,减排形势依然严峻。目前,我国纸及纸板的生产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2位,造纸行业对COD排放贡献最大,成为全国COD减排的关键。[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采用投入产出分析和结构分解分析方法,将影响中国"十二五"期间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变化的因素分解为污染物排放浓度效应、强度效应、技术效应和最终需求效应。并对各效应引起水污染物排放量变化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污染物排放浓度因素和强度因素对水污染物的减排具有积极效应,而技术因素和最终需求因素均起到负面作用。(2)总体而言,影响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变化程度大的行业具有一定的集中性,工业方面主要集中在化工、食品、造纸、纺织、冶金、煤炭、石油和供应行业,大多为高耗水、高排放的行业。  相似文献   

5.
《环境工作通讯》2008,(9):69-69
宁夏回族自治区召开全区节能工作会议,提出铁腕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自治区副主席齐同生要求,凡属高耗能、高排放的项目,核准和备案权全部上收至自治区发改委和经委。各市县、其他部门一律不得批建铁合金、小型及不属于资源综合利用的火力发电等高耗能项目。对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超标企业、未开展规划环评的工业园区、未完成污染减排任务的地区,  相似文献   

6.
通过改进LMDI模型,将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分解成生产部门和生活部门能源活动相关和非能源活动相关的10种效应,以此分析1995-2010年福建省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变化的驱动力,探索其温室气体减排途径。结果表明:(1)1995-2010年,福建省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下降了29%,排放强度呈阶段性变化;(2)就效应而言,生产部门能源强度下降是减排的最大动力(贡献率最高可达83%),而生活部门能源强度上升是主要阻力(贡献率最低可达-20%);(3)工业在各个时间段对减排的影响均为最大,从累积效应看,第一产业对减排的贡献最大。总体而言,福建省应把提高生产部门特别是工业的能源效率作为减排的重要途径,把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作为减排的长期战略同时加大力度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构建2011~2015年水污染物排放及社会经济数据库,选取COD、氨氮2项指标,解析“十二五”时期长江经济带水污染物的减排过程与时空特征,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定量解析减排空间效应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5年间长江经济带水污染物减排过程的集聚特征显著,高排放-高减排区主要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而环境效益趋差的高排放-低减排区仍然存在.空间效应对长江经济带水污染物减排具有一定影响,本地排污增加不利于邻地减排.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和农业经济份额是驱动长江经济带水污染物排放的主导因素,到2015年,人口规模和农业经济份额因素的驱动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城镇化水平的驱动力仍在提升.外商直接投资和工业化水平分别对COD和氨氮排放呈正向驱动,需警惕外资流入和快速工业化进程给相应特征污染物造成的减排压力.亟需推动本地和邻地就排污标准与减排总量达成规制共识,协同建立环境准入、污染付费等深层次减排模式;工程减排的同时共抓结构减排,针对长江经济带驱动因素与污染排放的空间耦合性,从源头倒逼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种植结构、资本结构等向清洁化转变.  相似文献   

8.
工业是城市能源活动CO2排放的最重要部门,核算工业部门CO2排放以及合理的减排情景分析是城市碳减排的关键内容。该研究以区域终端消费电热力产品CO2排放系数为基础,建立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核算方法,比较了终端法和直接法核算2007年厦门工业能源消费CO2排放量、行业分布和排放强度的差异,分析了影响工业CO2排放的主要因子和各情景下工业CO2减排潜力。研究结果表明:2007年厦门市工业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量为7 940 kt CO2,排放强度为1.182 t CO2/万元GDP,排放强度较高的行业依次为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和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影响排放强度的主要因子为行业能源消费强度、电力能源结构、工业能源结构和工业行业结构;采用终端法核算的厦门工业能源消费CO2排放行业结构与直接法核算结果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建立的CO2减排潜力估算方法,预测在规划情景和理想情景下,2015年厦门市工业CO2排放强度将分别下降30.4%和41%,在工业增加值为1 500亿元情景下,CO2排放总量分别为12 358和10 475.9 kt CO2,比2007年增长55.4%和31.7%。  相似文献   

9.
汪鹏  戴瀚程  赵黛青 《环境科学学报》2014,34(11):2925-2931
为了评估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设计对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及经济发展可能发挥的作用,本文建立GD_CGE模型研究了在碳强度约束目标下碳交易政策的实施效果.首先分析了无减排约束和有减排约束情景下广东宏观经济(GDP)、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扩展减排约束情景,考察了在全省碳强度减排目标约束下,把电力、水泥、石化、钢铁、造纸、纺织六大部门纳入碳交易体系,并分别按照历史法和潜力法确定行业碳排放约束上限时,实施碳交易政策对宏观经济和能源消费量的影响,模拟了碳市场的交易情况和碳价格.结果表明:在碳强度目标控制下,实施碳交易政策可显著降低部门的减排成本,减小控制碳排放可能对全省GDP的影响,起到了促进广东省低成本节能减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军霞  吕卓  杨勇  白煜  张迪 《环境工程》2017,35(6):166-169
根据2000—2014年统计数据,对全国及各省造纸行业的化学需氧量产污状况、污染治理投入和治理效果、排污状况等进行评价,得出以下结论:在严格的总量控制制度实施前、"十一五"、"十二五"3个时间段均有减排效果,"十一五"期间减排绩效最为明显,其次为"十二五"期间;排污强度下降超过产污强度,COD污染治理水平整体提高;除辽宁以外的东部地区,造纸行业COD减排绩效普遍好于中西部地区;造纸行业COD减排对工业源的总体减排有明显贡献。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山东省聊城市在污染减排方面采取得力措施,截至2008年底,COD排放总量比2005年下降10.48%,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上升2.5%,两项污染物排放强度则均有大幅下降,污染减排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2.
京津冀区域生产和消费CO2排放的时空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浩  陈操操  潘涛  刘春兰  陈龙  孙莉 《环境科学》2014,35(9):3619-3631
区分消费和生产二氧化碳排放是对开放的经济区域进行排放责任划分的基础,日渐受到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利用经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分析模型,对京津冀区域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消费和生产二氧化碳排放时空特征及二氧化碳排放平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消费和生产二氧化碳排放呈约4%的年均增长;贸易隐含二氧化碳排放比例为30%~83%,并以国内贸易隐含二氧化碳排放为主;河北的消费和生产二氧化碳排放占区域主导,增速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于北京和天津;京津冀区域为二氧化碳排放净流入区域,存在部分排放责任转移;京津为二氧化碳排放净转入地区,冀为二氧化碳排放净转出地区;京津冀三地二氧化碳排放关键部门分布集中且相似度较高,可以考虑区域联合控制.其中,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对二氧化碳排放的依赖性最大,承担较大的其他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责任.投入产出分析解析了地区生产和消费二氧化碳排放情况,有利于区域减排的精细化管理和制定相应对策,并促进区域减排合作.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产业能源消费氮氧化物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快速增长的能源消费导致大量的氮氧化物排放,研究能源消费的氮氧化物排放的影响因素对于减排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扩展的经济-能源-氮氧化物排放的投入产出模型,首次尝试将结构分解方法(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SDA)运用于氮氧化物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实例分析了1990-2010年中国生产部门能源消费的氮氧化物排放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0年中国生产部门能源消费氮氧化物共增排1 522万t,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因素变动对增排贡献最大(贡献率为107.2%),氮氧化物排放系数因素变动对减排贡献最大(贡献率为-27.3%)。进一步分析表明,经济规模扩大是带动氮氧化物增排的主要原因,而技术水平提高是抑制氮氧化物增排最有效的措施,未来经济结构优化、能源强度降低和技术进步具有较大潜力,交通部门应受到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世界最大的镁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镁工业面临着温室气体减排的巨大挑战。研究分析了中国原镁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随时间的变化,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方法确定了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因素,从技术和政策方面提出了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自2003-2013年,中国原镁产量增长了125%,而温室气体排放仅增长16%;吨镁能耗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从28.4t CO_2eq降至6.6 t CO_2eq。自2009年开始,原镁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中,直接排放的比重为47%,已小于间接排放,说明中国镁工业在节能减排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生产规模特别是国际市场对镁产品的需求是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而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是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5.
制糖行业是云南省工业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大户,削减制糖业COD排放量是完成“十一五”云南省工业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的关键,本文结合近年来云南省制糖业污染减排的经验以及国家最新要求,提出云南省制糖业污染减排和核算思路。  相似文献   

16.
国家对河北污染减排的总体要求是:到2010年,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控制在56.1万吨以内,削减率为15%;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控制在127.1万吨以内,削减率为15%。[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周侃  王强  樊杰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7):1483-1495
基于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数据集,构建影响因素计量模型,探讨经济集聚同水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效应及其在不同规模城镇下影响程度的差异性,采取双变量空间自相关解析中国经济集聚对水污染物排放的溢出效应,以期为促进经济集聚与污染减排良性互动提供参考。结论如下:(1)从全国总体样本来看,经济集聚能有效降低区域水污染排放强度,经济集聚度每增长1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将分别减少0.491%和0.166%;(2)经济集聚对中小城市水污染排放的减排效应更为突出,在化学需氧量估计模型中,中等城市、小城市样本的经济集聚度弹性系数分别为-0.679、-0.546,而大城市及特大城市样本仅为-0.252;(3)经济集聚同水污染物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且呈现高集聚—高排放、低集聚—低排放、低集聚—高排放等空间关联模式,其中,高集聚—高排放区从京津冀向山东半岛绵延分布,还包括哈长城市群、苏北和苏中、长株潭、珠三角等地区。政策启示包括:积极培育中小城市并发挥其经济聚集的减排效应,促进生产技术更新和扩散,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投入;合理控制大城市经济与人口规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落后产能淘汰,强化环境规制以防止“污染避难所”效应;遏制经济集聚对水污染物排放的溢出效应,重点推进高集聚—高排放区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  相似文献   

18.
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水中,高氯离子废水是比较常见的一类,其中存在的大量氯离子是化学需氧量(COD)测定中的主要干扰物。本文选择了几种常用的测定废水中的COD方法,从氯离子对COD测定的影响角度方面进行比对分析,为高氯废水COD测定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制糖行业是云南省工业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大户,削减制糖业COD排放量是完成"十一五"云南省工业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的关键,本文结合近年来云南省制糖业污染减排的经验以及国家最新要求,提出云南省制糖业污染减排和核算思路.  相似文献   

20.
研究粉煤灰处理印染废水方法,包括粉状粉煤灰直接吸附处理印染废水和颗粒粉煤灰处理印染废水,并且与颗粒活性炭处理印染废水进行对比试验。粉状粉煤灰处理后印染废水COD和色度都达到了GB4287-92《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排放标准,其中COD达DB21/1627-2008《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颗粒粉煤灰处理后的印染废水达GB4287-92的一级排放标准,但未达到DB21/1627-2008排放标准。在试验条件接近或相同的情况下,粉煤灰对COD值和色度值的处理效果均优于颗粒活性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