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钰 《环境保护》2014,(12):57-59
为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我国制定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办法》。通过实地考察,汇总了县域生态考核省份吉林省汪清县等地实施县域生态考核的具体做法、环境现状,以及县域生态考核对于该地区的影响和未来工作开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根据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的业务流程以及县级、省级和国家三个层次的应用需求,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及空间数据库技术,研发了由县级数据填报、省级数据审核和国家数据综合管理与评价三套软件,构成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业务系统,并成功应用于2013年、2014年的考核工作中,极大提高了该项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同时形成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级生态环境数据库,为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以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央转移支付资金项目为契机,切实统一地方政府部门认识,建立健全统计考核监测体系,严格数据审核,全省考核组织工作不断加强,环境监管能力显著提升,数据报告质量逐年提高,有力推动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4.
为了保护水源区生态环境和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在评价桐庐县现有生态补偿现状的基础上,整合优化财政补助结构,提出了建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各乡镇的生态补偿资金分配与地区对县域生态环境贡献率、交界断面水质考核和资金使用绩效挂钩的生态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地区生态分区管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是京津冀地区发展战略,未来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将加剧区域生态问题,加强地区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识别京津冀生态保护重要地区的基础上,将京津冀地区划分为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功能保障区和生态防护修复区,根据各区特征和问题,明确了不同区域的生态保护目标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杨根宏 《环境导报》2003,(11):34-34
自2000年6月扬州市邗江区被批准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以来,全区上下积极开展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的各项工作,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3年下半年,国家环保总局将对邗江区创建工作进行考核验收。回顾几年来,邗江区环保局在建设生态示范区工作中做的几个决策,实践中已见成效。  相似文献   

7.
针对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反溢出效应”,有学者认为占用外省市自然资源的地区应给予输出自然资源的地区一定的经济补偿,也是生态转移支付的一种形式,试图以此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平性。文章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建立这种补偿的理论基础并尝试确定补偿的标准。结果显示:有13个省市需要向其他地区支付一定的生态补偿。应支付生态补偿的地区多为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应接受补偿的地区多为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8.
2011年,青海省门源、祁连等26个县被列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被考核县。为了更好地完成考核工作,通过三年的工作实践,探索建立了适应青海实际的监测与评价工作体系。本文从组织领导、工作机制、业务培训、建立信息数据平台、进行考核试点示范以及强化考核结果应用等六个方面对青海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进行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9.
2011年以来,国家环保部、财政部联合开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考核结果为每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调节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有35个县域纳入国家的考核名单,涉及防风固沙和水源涵养两种生态功能类型。本文就内蒙古自治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的开展情况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罗毅  陈斌 《环境保护》2014,(12):10-13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限制开发区。为保护好这一区域,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央财政自2008年起对其实施转移支付政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就是要评估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果,帮助和引导地方人民政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践表明,该项工作意义重大,取得了明显成效,已经建立起定期考核评估工作机制,考核结果连续三年运用于调节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额度,是一种比较成功的环境绩效评估模式。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需要继续完善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现场核查,并督促地方切实提高环境监测能力,持续深入地推进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的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广东省2001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生态足迹占用已远远超过其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赤字为0.8198hm~2,总人口的生态赤字达6.20×10~7hm~2,表明广东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强度甚高。造成广东高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是:该省在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高能源消耗及耕地资源流失量大。尽管广东可利用其经济优势,通过贸易来弥补部分的区域生态承载力不足,但由于当前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经超过了当地的生态承载力,因此从长远看,广东应主要考虑在不降低人们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减少生态足迹的需求,提高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2.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问题是西部民族地区社会转型中出现"类发展困境"的典型表现,以对西部民族地区生态境遇的检视为切入,从制度层面论证了生态补偿的可能贡献,并以批判的思维对中国当前生态补偿相关法律制度进行了深入的解构与反观,进而对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法治化做出了制度的现代性重构.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国内先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考核指标体系,分析了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提出广州市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构建框架,并对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指标可达性进行分析,提出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环境保护科学》2017,(6):71-77
为明确生态屏障地区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绩效及其影响因素,文章通过采用DEA和DEA-Malmquist指数法对浙江省重要生态屏障地区——丽水市的生态补偿资金绩效进行了评估,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探究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1~2015年,丽水市生态补偿资金静态绩效整体水平不高,规模报酬效率的递减是造成相关县(市、区)绩效损失的主要原因;丽水市生态补偿资金动态绩效总体呈上升态势,青田县是绩效最优的地区;生态补偿参与者生活水平提升类指标对生态补偿资金绩效的影响大于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类指标,对于生态屏障地区来说,生态补偿式扶贫开发将是一条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绿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山西右玉县数万群众坚持不懈,硬是用汗水把一块不毛之地妆点成了风景如画的塞上绿洲,创造了生态脆弱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右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为生态脆弱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不懈,艰苦奋斗;必须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和各部门的积极参与;必须强化配套政策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必须树立超前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正损害生态环境将依法赔偿作为国内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今日起施行,生态文明建设得好不好,将纳入政府部门的考核目标.根据《条例》,贵州省生态环境脆弱县将取消GDP考核,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将成为政府部门的考核目标.禁止开发区、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公益林地、水源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将被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将按规定对禁止开发区域实行单位第一责任人生态环境保护考核"一票否决",对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足迹供给模型的生态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供给模型是定量计算地区生态承载力的有效工具。对黑龙江省鹤岗市、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以及四川省泸州市规划实施前后的人均生态足迹供给量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鹤岗市与奈曼旗生态足迹供给水平较高,人均生态足迹供给在2.5ha左右,均高于1.5ha的国内生态足迹和2.2ha的全球生态足迹平均水平。泸州市生态足迹供给约为0.508ha,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属弱可持续。但由于不同地区的同种土地利用类型存在较大差异,还需要针对各地具体情况开展基础研究工作,才能使生态足迹供给模型更有效、更科学地利用到生态承载能力评价当中。  相似文献   

18.
“保护生态”,人们听得多了,但要“为生态作补偿”却是很多人还不熟悉的事。这是一笔怎样的开支呢?就说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森林吧。森林中的木材是有形产品,可以拿到市场上交换,卖树的人就赚到了钱。现在原始森林和天然林全部禁伐,树,换不成钱了,但森林依然有重要价值———它体现在生态上,是“无形”的财富。不能卖木材使林区人的收入没有或减少了,但更大范围的人们却得到了生态保护的效益———不公平出现了,因此需要补偿。这就是“生态补偿”的由来。人们对生态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态地区”经济开发的限制也就越来越多,解决…  相似文献   

19.
围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绩效评估目标,确定了以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值作为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果的评价依据,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基本表征要素,建立了以自然生态指标和环境状况指标为代表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成功应用于近两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估中,考核结果直接对转移支付资金进行调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20.
佟新华 《环境保护》2014,(12):46-47
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对生态功能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生态功能区的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滞后、产业结构水平低、科技力量薄弱、开发资金短缺等问题,导致区域可利用资源量不断减少,生态环境日益脆弱,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为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生态功能区应基于本地特色建立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系统,提高环境保护力度,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从而加强技术创新,构建区域生态文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