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开发特种野猪前景诱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 ,我国将野猪驯化为家猪已有 50 0 0多年的历史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野猪的某些优异性和基因正逐步退化。随着人类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以及消费理念的变化 ,追求天然的保健食品已形成一股热潮 ,而家猪的营养结构和肉质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人类对健康消费的需要 ,于是人们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通过生产与消费活动作用于环境。人类的生产活动,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源,再将其变成社会所需的物质,与此同时,生产和消费活动又以“三废”形式把多余的物质和能量排入环境而造成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后,又反作用于人类。这样,物质流、能量流和同时以各种不同表  相似文献   

3.
本文确认了全球社会-生态问题(过度消费,道德危机)的主要根源并提出了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愿景,重点要关注精神、道德、心理、生理和人的智力开发(而代替以消费为导主的理念)。讨论了人类发展指标不足所涉及到的因素(寿命预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提出了测量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替代指标,即:健康人口的比例。生态效率也被建议作为转化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的精神,根据生态中心立场(社会-生态幸福)。通过适当的教育和体制政策而实现环境和人类健康、公平和整个人类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著名论断,已被广大干部和群众所接受、这个论断,充分说明了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科学技术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就不是每个人都有深刻的认识了.本文试图对这一则和题做一些初步的探讨。一、科学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过程,首先是从环境中取得资源,然后经过生产过程,便取得的资溉一部分变成了各种产品,另一部分则变成了废弃物。根据物料平衡原理,产品量加上废弃物的星应该等于投入的资源总量。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流通领域而进入消费领域…  相似文献   

5.
《绿色视野》2008,(2):10-11
"化工=污染",甚至于"谈化色变",这是当前一些人惧怕化工心态的真实写照。化工行业作为为人类提供能源、物质和文化消费的一个传统产业,在整个人类的现代文明史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化工行业  相似文献   

6.
环境污染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特别是和一定的生产地域综合体的形成及发展过程相联系而产生的。因而,环境污染与人类生产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为了从实践上描述这种关系,本文通过对渡口市的产业和工业结构、生产和人口状况、  相似文献   

7.
海洋运输与环境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似乎离我们大多数人太遥远了,她的污染看不见,摸不着。绝大多数人相信海洋的大面积污染一定会影响人类的生活,但究竟到什么时候人类才会受到海洋的惩罚呢?大概当灾难降临时,人们又会觉得突如其来而捶胸顿足了吧。海洋造就了人类,毁灭人类的依然是海洋。与海洋联...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一种正在生成和发展的文明范式。它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个高级阶段。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的经济模式是生态经济,这种经济把人类的经济系统视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强行把生态系统纳入人类的经济系统。生态文明强调人类整体利益的优先性,倡导全球治理和世界公民理念。突显自然的整体性及其内在价值的有机自然观是生态文明的重要价值理念。生态文明的价值观既关注人的权利(特别是普遍人权),更强调关怀与责任,倡导和谐与理性消费。  相似文献   

9.
以生态保护工作的实际行动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取得的物质精神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伦理形态。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时代的崇俭消费模式到工业文明时代的高消费、浪费型消费、过度消费等不合理消费模式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破坏,能源、土地、淡水等资源性产品供给日益趋紧约束.生态文明型消费模式所具有的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责任消费等内在规定性及其发挥的重要作用说明它是资源性供给紧约束条件下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居民消费模式.为了适应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突破消费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性供给紧约束之间的发展困境要求我们必须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等三个层面构建生态文明型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1.
关于我国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近代以来人本主义膨胀,人类很少顾及自身行为与自然界的潜在对立,因而在调节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冲突过程中缺乏充分的理性基础。在工业社会早期,人类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取用量尚且有限,同时,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也尚未超过大自然的净化能力,这就给人一种假象: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资源的稀缺性和大自然净化能力的有限性日益显露,人们在尽情地享受工业文明创造的“辉煌成果”的同时,极大程度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地系统的矛盾迅速尖锐化、复杂化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12.
地球日之思     
正4月22日地球日,是人类对地球母亲的忏悔日。让我们想一想,人类过度地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已经给地球造成了怎样的灾难;让我们想一想,我们每个人在这样的灾难中负有怎样不可推卸的责任。当脆弱的生态难以维系,人类的消费将如何持续;当地球患了绝症,人类又能生存多久?地球日,也是人类自身的拯救日。人类既是环境灾难的制造者,也是环境灾难的受害者,更是环  相似文献   

13.
从生态学的角度说,“环境”是指某一区域内的生物学、化学和自然因素的总和。人作为生态中的一类只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环。但是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只有人具有知性,是高度智化、社会化的生物,从人文主义者到当代思想家无不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自然,人也是环境评价的主体。这种以人为本的观念似乎与生态学意义上的人与其他生命具有平等关系的观点相悖,甚至成为肯定人的利己倾向和人类行为的任意性的理论根据。事实上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和掠夺由来巳久,征服与主宰大自然的妄念至今还支配着人类的行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便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冲突过程。那么,一  相似文献   

14.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比,环境友好型社会更为强调生产和消费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人类必须将其生产和生活强度规范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强  相似文献   

15.
环境资源立法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而产生和发展的,与特定时期面临的环境资源问题和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在世界背景下,深刻认识环境资源立法的发展历史,同时结合国情和文化传统,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环境资源立法的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绿色视野》2010,(4):34-37
长期以来,随着人口数量和人们物质消费需求的无节制增长,以及偏重于索取自然资源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在程度、规模、数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这致使自然资源供不应求而趋向枯竭,自然环境消纳污染物的能力难以支撑和环境质量的急剧恶化,最终将导致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生产系统遭到破坏而严重失衡,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陷入困境而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17.
汪树东 《绿叶》2012,(8):41-46
工业化给现代人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现代人也因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尤其是工业化过程对人类生存的自然家园的破坏最为触目惊心。文学家们对这种变化是最为敏感的。他们曾经创作了许多生态文学作品,反思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变迁,为人类诗意栖居的理想而摇旗呐喊。他们曾经诗意地拒斥作为现代文明的典型象征的火车,批判工业化对江河湖泊的污染、对野生动物的伤害、对人类身心的毒害,他们通过生态警示小说呼唤现代人为保护自然家园而努力。  相似文献   

18.
张勇 《新疆环境保护》2000,22(2):126-127
环境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的生活一刻也离不开他所处的环境的空间 ,环境艺术就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展现出来的。符合美学的综合性空间艺术。环境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以建筑学、地貌学、城市规划学、艺术学、民俗学、材料学、生态学为基础 ,是在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前提下对环境的艺术研究。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最起码的要求 ,而美化环境则是人类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现代社会生活拓宽了环境的内涵 ,环境艺术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文化的表现一直是环境艺术的主要内容 ,全球性的自然生态危机更使生…  相似文献   

19.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如换作今日,我认为“亲绿者德,近绿者寿”就是古人所述之意,因为绿色环境是人类长寿的天堂,亲近大自然,亲近绿色,就会健康,就会长寿。树木能够释放氧气。在人类生活过程中,要不断地吸人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树木的光合作用正好与人类相反,吸收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20.
税永红  周宇 《四川环境》2006,25(3):119-122,126
消费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资源消耗的过程。随着地球上有限资源被不断地消耗,因消费而引起的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摆在了人们弱面前。本文介绍了绿色消费及其产生的背景,简析了目前中国的消费现状及国内外绿色消费与环境标志产品,提出了促进中国的绿色消费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