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周林 《干旱环境监测》1992,6(3):139-145
通过对伊犁地区部分矿泉水水质分析,展示了该地区矿泉水中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分布的特点,为今后开发和利用水地区的矿泉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我国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拥有丰富的生物和矿产资源。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我国“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发展目标的提出,西部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如何利用中西部地区丰富的土地资源,以实现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本文关注的话题。提出了中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及其制约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因,并提出了保护和开发中西部地土地资源的几种可行性手段。  相似文献   

3.
2006年11月采集了镇江地区69个土壤表层样品,利用ASE萃取后使用GC(ECD)法测定样品中的BHC和滴滴涕的含量。结果表明,镇江地区土壤中的BHC的检出率不高,但是滴滴涕的检出率比较高;冲积平原的检出率高于林地和滩涂;蔬菜和水稻种植区域的污染比草地、灌木丛和林地严重。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新疆吐鲁番盆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为分析计算项目区地下水开采量,利用农用井的用电量数据和地下水长观资料,推求出了相对准确的该区十年期逐月各乡镇地下水开采量,为其他无资料地区地下水开采量的推求工作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河上游阿克苏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0—2002年新疆阿克苏地区TM影像解译结果,对阿克苏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进而对该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相应对策做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6.
分别在典型电子垃圾拆解区(E)和其参考区(S)采集了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样品,利用等离子体电感耦合质谱(ICP-MS)检测了13种元素。结果表明,E地区大气TSP中各元素含量均高于对照区,特别是污染元素Zn、Cu、Cd、Sn和Pb。E地区和S地区TSP中元素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趋势相似,TSP中地壳元素质量浓度夏季高于冬季,而污染元素冬季高于夏季。E地区和S地区TSP中Cu、Zn、Sn和Pb的富集因子(EF)100,E地区EF值高于对照区,说明这些元素主要来源于电子垃圾处理过程;而Mg、K、Ca、Ti、V、Mn、Fe、Co和Cd的EF值为1~10,说明元素主要为自然来源。  相似文献   

7.
低山丘陵地区大气稳定度的一些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在低山丘陵地区的几次双向风标风速仪观测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采用σψ方法和Pasquill方法对当地大气稳定度等级进行了划分和讨论,并对此类地区大气稳定度的一些特征进行了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8.
兰州市西固地区冬季地面风场、温度场和湿度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5-01-20~03-07日西固地区最新的地面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西固地区地面风场、湿度场和温度场特征以及这三个要素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固地区冬季主导风向为东风或偏东风,平均风速较小.温度变化呈正(余)弦变化。相对湿度变化与温度场呈相反的不太平滑的正(余)弦变化.风速变化与温度变化有很强的一致性。相对湿度变化与温度变化呈反比关系.  相似文献   

9.
我国县域尺度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8年的县域数据,按照《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的方法和指标,评价了全国县域尺度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分析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我国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以"良"和"一般"为主,占国土面积的72%;东部地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好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以"良"为主,西部地区则以"一般"为主;在空间分布格局上,各生态环境质量类型受气候、大的地形地貌影响明显,与重要的气候分界线、山脉分布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以卧龙自然保护区土壤中POPs的含量为研究对象,利用MS-MS方法测定POPs在该地区土壤中的含量,其中PCBs含量范围为0.046~1.14ng/g,DDT含量范围为0.42~8.88ng/g,HCH含量范围为0~56.61ng/g,HCB含量范围为7.77~28.41ng/g,并与它们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含量进行比较,论证了其作为清洁对照区研究POPs迁移规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利用互联网上USGS提供的公益性Landsat-7SLC—OFFETM遥感数据下载服务,建立了太湖地区2003年-2008年ETM遥感影像数据库,开展蓝藻水华面积解译和暴发特征分析。统计结果表明,2007年和2008年太湖蓝藻水华暴发呈加剧态势。  相似文献   

12.
利用GC-ECD方法测定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及高海拔地区表层土壤中的有机氯农药。有机氯农药变幅为2.4~78.7 ng/g,平均15.9 ng/g。最高值出现在江门。总HCHs变幅为ND~19.2 ng/g,平均2.91 ng/g, 最高值出现在佛山。总DDTs变幅为ND~74.6 ng/g,平均值为9.91 ng/g。最高值出现在东莞。六氯苯在佛山较高。灭蚁灵在深圳的污染较其它地区严重。总体来说,HCHs污染程度较低,但部分地区有林丹的使用;有些采样点DDTs的污染程度超过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一级自然背景值,且有些区域可能有非三氯杀螨醇的DDTs外源输入。  相似文献   

13.
长湖流域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09—2014年长湖5个水质监测点数据,采用时间序列法分析了长湖水质的时间变化规律,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流域水污染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时间上,长湖水污染物质量浓度季节变化明显,COD、TN、NH3-N均为7、9月较低,1、3月较高,丰水期水质好于枯水期。入湖地区TP质量浓度7月达最高值,且7月份入湖地区的桥河口、关沮口的NH3-N、TN含量稍高于5月。空间上,西北部入湖地区水质劣于湖心及东南部出湖地区。工业、生活等点源污水,以耕地为主的农业非点源以及天然降水量和径流量是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入湖排污量、降水量和径流量与长湖水质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4.
利用长三角地区123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日4次能见度和日平均相对湿度数据,对霾与气象条件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周边地区多年平均年霾日数大部分在0 d~25 d之间,中部地区在25 d~75 d之间,浙江北方中部的极个别城市在100 d~125 d之间;长三角地区霾日呈现为冬季多、夏季少、春秋季居中的特点;长三角地区年均霾日及四季霾日均呈极显著的增加趋势,其中浙江省中北部地区的年霾日及四季霾日增加速率最大,长三角地区平均年霾日以每十年9.23 d极显著增加;年代际上,年及春秋冬季霾日逐年代递增,而夏季则在20世纪70年代后递增。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利用需氧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干菌及真菌等微生物指标测定大气污染的结果.经统计学分析,需氧菌类浓度与有害的大气污染物TSP与SO_2有正相关性.在此基础上监测了南京地区不同功能区的大气污染,对其环境质量作出空气清洁度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出该城市地区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不同功能的大气采样点,存在着不同程序的污染,市区50%为清洁空气,50%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有10%已被严重污染;郊区以清洁空气为主,占88.4%.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黑充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阐明了近年来由于中游地区增加了用水量,造成下游水资源短缺,使原已很脆弱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威胁着额浏纳绿洲的生存。同时提出了现阶段防治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的基本措施,以供流域综合规划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利用后向轨迹模式研究上海市PM2.5来源分布及传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后向轨迹模型,结合上海 PM2.5的浓度数据计算了2012年6月27日-2013年6月26日以上海为起始点的后向轨迹,并通过轨迹相关的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来源区域对上海 PM2.5浓度的贡献影响。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的排放对上海的贡献最为显著;苏北、山东等地区的排放对上海也有较明显的贡献;来自海面的贡献总体低于大陆。所采用的轨迹多元回归分析法为 PM2.5的来源分布及传输特征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1984—2015年太湖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遥感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收集整理了1984—2015年太湖区域342幅Landsat系列卫星遥感影像,利用ENVI软件FLAASH模块计算获取了区域大气能见度均值,通过太湖周边苏州、无锡、常州3市地面自动站能见度监测值加以验证,并在此基础上对1984—2015年该地区大气能见度遥感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太湖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能见度水平相对较好,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下滑,总体呈下降趋势。2015年遥感反演能见度均值为14.80 km,与1984年的21.46 km相比下降了31.05%,下降速率约为0.21 km/a。  相似文献   

19.
河西走廊区移民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中部和南部贫困山区向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实施的开发性扶贫移民行动,缓解了贫困区人口资源环境的巨大矛盾冲突,促进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为贫困农民解决温饱创造了条件。但面对河西走廊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如何实施迁入区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CBERS-2B数据提取平原区细小地物系数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andsat TM等中等分辨率影像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监测与评价时,由于影像分辨率的局限性,仍有许多地物无法解译出来,如农田中的道路、水渠等,文章主要研究了利用图像融合增强和人机交互式解译等技术方法,对CBERS-2B的CCD影像和HR影像进行处理,提取平原区农田中道路面积比系数,从而将农田中未解译的地物扣除。结果表明,CCD影像与HR影像经过融合增强处理后,可以进行平原地区村级及以上道路的提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