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江苏省排放水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强调了排污许可与排污指标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在法规上的有效衔接,为推进全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提供了政策法规依据,这是在全国相应法规内容上的一大突破。  相似文献   

2.
《环境》2008,(2):48-48
近日,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批复江苏省在太湖流域开展以水污染物排污指标为主要内容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试点主要包括四点内容:一是要建立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初始价格,将排污指标作为资源实行初始有偿分配;  相似文献   

3.
纵观天下     
<正>江苏:《江苏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发布日前,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主要污染排放物将实行有偿使用和交易,并根据环境质量改善要求和排污单位承受能力,对现有排污单位逐步实行排污权有偿使用,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新增排污权,通过交易取得。  相似文献   

4.
近期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批复江苏省在太湖流域开展以水污染物排污指标为主要内容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此项试点主要包括4点内容:一是要建立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初始价格,将排污指标作为资源实行初始有偿分配;二是2008年在江苏省太湖流域开展化学需氧量(COD)排污权初始有偿出让,建立化学需氧量排污权一级市场,2009年在太湖流域适时推进氨氮、总磷排污权有偿使用试点;  相似文献   

5.
姚毓春 《环境保护》2014,(16):58-59
确定科学合理的排污权有偿使用费征收标准和征收模式,对排污权交易市场的高效有序性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综合分析我国试点省市排污权有偿使用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合理确定排污权有偿使用费应遵循的差异原则以及平衡排污收费与排污权有偿使用关系的差价征收模式,以期为新一轮排污权有偿使用与排污交易试点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排污权交易体系的设计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英煚  杜斌  彭林  杨花  成娜 《环境工程》2014,32(5):138-141
山西省排污权交易体系采用总量控制模式,利用总量核算法,核定分配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量,为企业发放排污许可证并对其排放量进行动态管理。基于总量控制和全周期管理原则,开发了排污许可证总量核定管理系统和排污权交易在线管理系统,实现了初始指标分配、排污许可证管理、总量动态管理、在线交易、交易监管等一系列连续而又互相支持的功能,为排污权交易提供了支持平台和交易保障。  相似文献   

7.
黄卫 《环境保护》2014,(18):39-41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15年试点地区全面完成现有排污单位排污权核定,到2017年底基本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本文介绍了湖北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探索与落实情况,重点阐述了湖北省在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工作中面临的阻碍、具体应对措施及现阶段取得的成绩,以期为全国排污权试点工作的稳妥推进提供经验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8.
《环境》2017,(1)
正2016年12月5日,佛山市环境保护局召开新闻通气会透露,佛山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将于2017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推行试点将排污权由当前行政分配、无偿取得的传统方式,逐步转变为由市场竞争分配、有偿占用的方式获取,有效促进佛山稀缺的环境容量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佛山市环境保护局总工师赵颖介绍说,企业排污不再付费购买排污指标,但排污权未来将成为企业生产资料和无  相似文献   

9.
新风     
《环境》2014,(4):68-68
排污权交易试点3年内或推至全国 近日,财政部对外发布消息称,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力争2~3年内在全国主要省(市)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对具备条件的省(市)均支持其开展试点,将更多的排污单位纳入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减排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政策实施以来,各试点省市纷纷构建了管理平台。依据各地开展试点的思路不同,这些平台的构建也各具特色。本文对全国11个获批试点省市的管理平台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合各地特色深入探讨了在试点过程中出现的IC卡总量管理系统、基于刷卡排污与排污许可的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平台、基于总量预算制度的综合性管理信息平台等做法。据此本文提出了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通用平台的框架设计的基本理念,即构建一套能够实现污染源综合管理的系统平台。  相似文献   

11.
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关于总量控制的战略目标,在采用排污收费政府管制手段防治污染的同时,把排污权交易制度作为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的主要手段来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就排污收费制度与排污权交易制度各方面存在的异同,讨论并指出排污权交易制度存在的必要性,把排污权交易制度作为一种过渡性措施加以构建,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排污权交易的经济优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经济学原理,分析了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和经济学对策,对排污权交易理论和市场优化机制进行了研究,并说明我国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够发挥出无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三种不同性质的治污手段,其运行机制有本质上的区别,也使得其实施的过程以及效用存在质的差别.本文通过对此三种治污手段的比较,意在揭示政府管制与市场调节两种不同的治理机制对我国环境法治进程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我国环境法治进程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具有丰富的制度内涵,在当前强化排污单位污染防治主体责任的政策目标下,对有效形成企业持证排污、政府依证监管格局,提升固定污染源污染防治的法治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法律价值。当前应以《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的制定为契机,以排污许可证整合企业污染防治义务,厘清政府和企业的权力义务边界,明确排污单位污染排放控制的责任范围,具体化监管要求,增强企业污染物排放管理的预期,激励和推动企业强化对自身排放行为的管理,主动承担环境治理主体责任,提升污染源监管制度效能。  相似文献   

15.
广州市机动车尾气排放系数及污染趋势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美国EPAMOBILE5尾气排放系数模式,结合广州市实际情况,进行了机动车排放系数的探讨,并据此预测了广州市机动车尾气排放浓度,估算了广州市机动车尾气排放在环境空气污染中所占的比例和所起的作用。对指导城市机动车污染排放控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符合法定条件的排污许可证应当允许其有偿转让。可转让的排污许可证必须以污染物申报登记为基础,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前提,以环境标准为依据,转让活动应当在政府严格监督下进行。可转让排污许可证制度通过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必将有效地促进污染防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环境管理的角度,提出了排污效果这种有效控制污染的管理手段,并从国外的经验、国内背景、具体操作程度等方面论证了我国推行排污交易时机已成熟。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工业污染排放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模拟江苏省1991年以来经济增长和工业污染之间的动态演进关系,应用分解分析法对2001~2004年间部分污染物排放变化的成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工业污染排放量和人均GDP之间的关系类型有U型、倒U型、U型+倒U型以及N型4种,目前大部分污染物呈增长态势.将污染物排放变化的成因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广义技术效应3类,结果显示,规模效应促进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结构效应和广义技术效应的作用方向不确定,但广义技术效应对污染物控制有决定性作用,强力的环境政策和管理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污染物排放.  相似文献   

19.
杨志  牛桂敏  兰梓睿 《中国环境科学》2021,41(11):5446-5456
基于流域跨界水污染问题多关注于上下游矛盾而忽视左右岸的"公地悲剧",本研究构建左、右岸地区和流域政府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探索奖惩、补偿及复合机制下的主体决策和演化格局差异,结合仿真实验给出推动左右岸协同治理政策路径.结果显示,实现左右岸地区达标排放的关键在于显化达标排放收益与超标排放损失.流域政府倾向于选择奖惩或补偿的单一机制,奖惩机制在不同政策组合中显示出必要性,补偿机制具有加快达标决策、减缓超标决策的收敛速度的积极意义.政策路径是首先采取"阶梯惩罚政策"并增加严重超标惩罚额;继而依次增加奖励和惩罚额促成"奖惩机制",或依次增加奖励额和左右岸之间的补偿额促成"补偿机制",同时给出了上述额度的量化表达式.  相似文献   

20.
矿山开发对地下水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山开采中的环境地质问题目前引起了足够重视,含水层破坏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将会影响到地下水资源.文章以个旧矿区为例,探讨了矿山开采引起的含水层结构破坏、地下水水位变化、地下水补径排条件改变和水质污染等现象,对矿山地下水综合利用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提出参考建议,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