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开展建设项目碳排放核算,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有效控制新增碳排放,推动企业尽早实现碳达峰。我国尚未建立国家层面统一的建设项目碳排放评价核算方法。文章以某乙烯项目为例,选用“国标方法”“发改委方法”“广东省方法1”“广东省方法2”“北京市方法”“上海市方法”6种温室气体核算方法,核算出CO2排放量分别为399.49×104,359.02×104,345.65×104,357.09×104,375.33×104,298.7×104 t/a。6种方法在燃料燃烧、火炬燃烧、工业过程、净外购电力、热力等方面的核算内容、量化公式、排放因子上均有所不同,导致核算结果差异较大。考虑到环评阶段活动数据和排放因子等可获得性低、准确性差的特点,建议企业工业过程和装置层面碳排放核算统一采用碳质量平衡法,将委托第三方处置废弃物产生的碳排放纳入间接排放,增加装置层面的碳排放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
探索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特征演化对制定区域化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重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对我国2009—2016年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特征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由2. 64×10~9t增长到3. 35×10~9t,地均排放量由1038. 42t/km~2增长到1189. 83t/km~2;强度在研究期内整体呈下降趋势,截至研究期末排放强度下降到0. 55t/万元。②排放总量和强度重心迁移方向一致,总量以西移为主且速度趋缓,强度以北移为主且速度趋强;地均排放量重心总体向西南迁移。③排放总量、地均排放量和强度均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关系,空间集聚显著。排放总量"热点"区稳定,"冷点"区由新疆和四川两地向川贵一带变动;地均排放量和强度的"热点"区与"冷点"区均相对稳定。因此,减排增效政策着力点应往西部偏移,积极引导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借助RS和Arc GIS技术,采用直接碳排放测算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农用地变化与碳排放的互动关系,并运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2020—2040年农地利用碳排放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15年黄土高原地区农地利用总面积呈现下降趋势,15年间农地利用总面积减少了79.11万hm2。(2)黄土高原地区农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呈现下降趋势,碳源主要产区为陕西省和甘肃省,碳汇主要产区为青海省。(3)黄土高原农地利用类型变化与农地利用碳排放灰色关联序为耕地草地未利用地水域林地。(4)2020—2040年的农地利用碳排放预测结果分别为312.857万t、308.82万t、304.835万t、300.902万t、297.019万t。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碳排放预测与碳达峰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2000—2019年福建省碳排放量数据,基于STIRPAT拓展模型,利用岭回归并结合情景分析法模拟福建省2020—2050年碳排放量进行实证研究,预测不同情境下福建省碳达峰的时间与碳排放峰值,为探讨福建省实现碳达峰的最优路径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福建省在2000—2019年期间未达到碳排放峰值,且人均GDP与碳排放量没有出现倒U型曲线;(2)在基准情境下,福建省将在2040年实现碳达峰,峰值为4.730×108t;在产业结构优化情景、节能情景和粗放情景下,福建省碳排放峰值分别约为3.979×108t、4.502×108t和6.799×108t,分别于2034年、2040年和2040年实现碳达峰;在绿色发展情景下,福建省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碳排放峰值为2.976×108t。对比之下,绿色发展情景是福建省实现碳达峰的最佳发展路径。最后,从法律政策、能源体系、产业结构、碳交易市场等方面探讨福建省如何实现碳达峰的最优路径。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建设用地扩张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海市2000—2015年为时间序列,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分析了该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特征;依据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测算方法,计算了耕地、草地和林地的碳排放量;通过IPCC能源碳排放测算模型对建设用地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利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上海市建设用地面积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5年上海市建设用地面积总体呈现扩张态势,年均扩张率达4.06%;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2000—2015年呈现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达1.09%;上海市建设用地面积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建设用地扩张在短期会导致碳排放量增加,而从长期分析来看这种正向作用会逐渐减弱。从短期来看,碳排放量增加会加速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从长期来看,碳排放量的增加会逐渐制约建设用地扩张。  相似文献   

6.
区域碳排放核算是衡量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制订低碳经济发展策略的重要前提和依据。借鉴IPCC及国内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区域碳排放、碳汇及碳补偿率测算的方法,并以河南省为例进行了初步研究。其结论为:①1989—2008年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为128941.44万t,整体呈递增趋势,年均增长率为7.16%;②就碳排放构成而言,煤炭消费的碳排放量构成了河南省碳排放的主体,占碳排放总量的91%;③河南省人均碳排放量低于同时期全国平均水平,而碳排放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就碳排放的区域差异而言,平顶山碳排放量最大,开封市、漯河市和周口市碳排放相对较低;⑤林业碳汇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远远不足以补偿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碳补偿率由14%下降到不足8%。  相似文献   

7.
物流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碳排放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基于1995—2012年河南省物流企业的统计数据,运用消耗能源折算法对河南省物流行业的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进行了估算,构建了河南省物流企业碳排放的EKC模型曲线,分析了河南省物流企业碳排放的发展历程和规律特征,预测了河南省物流企业碳排放的发展阶段和未来趋势。研究表明:河南省物流企业的碳排放量正处于继续上升的阶段,碳排放强度整体稳中有降,物流碳排放与行业发展呈现出反"N"型的曲线结构,如果加强环境管制、积极发展"低碳物流"将促进碳排放"拐点"提前出现,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8.
基于我国1995—2015年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数据测算碳排放总量,借助弹性脱钩模型分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利用等维灰色递补GM(1,1)模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①1995—2015年长江经济带碳排放量逐年增长,约70%的碳排放来自于工业部门;原煤和电力碳排放量占总量1/2左右;江浙、湖南与四川分别成为东、中、西部地区的碳排放中心;②长江经济带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先后经历:较理想的弱脱钩状态恶化为增长连结甚至扩张的负脱钩状态,逐渐改善为增长连结或弱脱钩状态,再进一步改善为弱脱钩或强脱钩状态;③2016—2026年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碳排放及GDP均持续增长,导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均呈现出弱脱钩状态,而排放与能源消费呈现出增长连结状态,该状态与理想的强脱钩状态尚有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9.
厘清黄河流域各省区隐含碳排放特征及其空间转移路径,对制定该区域的碳减排战略至关重要。基于MRIO模型,测算了2012年、2017年黄河流域9省区生产侧、消费侧及隐含碳排放转移量,分析了该流域产生隐含碳的关键产业和地区、隐含碳转移的地理源特征。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整体隐含碳排放生产侧大于消费侧,2012—2017年生产侧和消费侧隐含碳排放呈不断增长趋势。②黄河流域9省区内需碳排放产生的主要部门是重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调出与调入隐含碳排放产生的主要部门是重制造业和能源工业。③黄河流域9省区输出隐含碳的主要地区是江苏、广东、浙江,输入隐含碳的主要地区是黄河流域区域内及周边地区,具有地理邻近效应。④黄河流域区域内合作减排比各省区单独减排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有了显著的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出口的快速增长有效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碳排放水平日益提高,已成为全球最大排放国。为了更好地管控碳排放,研究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外贸易与碳排放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1995—2011年29个省(市、自治区)的FDI、对外贸易对碳排放的动态效应分析发现,FDI与进出口水平的提升均有利于降低我国碳排放的水平,“污染天堂”假说在我国并未得到证实。同时,本文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我国的存在,证实了我国的碳排放水平与人均GDP存在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5—2015年湖南省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种主要能源的终端消费量,计算逐年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运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MDI)探讨了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对于碳排放强度的贡献率。结果表明:2005—2015年湖南省碳排放强度降低了0.339 t/万元。其中,能源强度对碳强度降低的贡献率最大,为94.5%,能源结构偏小,为16.4%,而产业结构抑制了碳强度的降低,贡献率为-10.9%。因此,湖南省节能减排应着重从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强度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方法,基于1995—2013年的安徽省样本数据,通过构建VAR模型对安徽省碳排放与物流业之间的动态响应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业发展是碳排放量增加的格兰杰原因;安徽省物流业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引起能源消耗量的快速增加,使碳排放量不可避免地增加;但物流业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阶段之后,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加强,碳排放量会出现下降。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促进物流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聚焦辽宁省电力行业现阶段发展现状、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等情况,提出基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减排策略,指出辽宁省面对严峻的碳减排形势,应对老旧电厂进行淘汰或改造;大力发展新能源发电方式,不断降低火电比重;将燃煤电厂与CCUS技术结合形成碳捕集电厂;形成“一圈一带两区”,分区域发展新能源及CCUS技术的一体化模式。  相似文献   

14.
我国虽然提出了减排目标,但缺乏对建筑业碳排放现状与减排目标效率水平的对比分析。在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对建筑业碳排放投入指标影响的基础上,以2005年建筑业碳排放强度降低45%为减排目标单元,构建建筑业碳排放效率评价的广义DEA模型,从八大区域分析我国建筑业碳排放效率水平。以2003—2014年我国建筑业碳排放为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建筑业碳排放效率逐年提升,投入指标冗余逐年降低;建筑业碳排放技术效率水平分为三个层次,北部沿海、东部沿海为高效区,大西北为低效区,其他区域为中效区;建筑业投入指标冗余现状表现为资本存量和碳排放冗余较高,机械设备冗余居中,劳动力冗余较低。从提升区域建筑业碳排放效率和降低区域建筑业投入指标冗余两方面提出减排策略,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化建筑业减排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根据IPCC模型计算1995-2009年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结果发现,河南省碳排放强度在1995-2002年间呈下降趋势,2002-2007年出现反弹,2007年后再次下降;居民生活碳排放变化不大,农业和批发业碳排放量较小,交通部门近年有所增加,电力和工业部门是主要碳排放源,占80%以上;煤炭消耗是河南省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占总排放量的93%以上,石油和天然气相对较小.因此,电力和工业部门应作为河南省碳减排重点,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2002~2012年青海省主要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统计数据,对青海省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碳汇效益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截至2013年末,青海省总土地面积为71.21万km~2,青海省各类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6.39%、4.47%和29.14%。在空间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产生的碳排放情况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2)2002~2012年青海省耕地、林地和牧草地的碳吸收效应逐年增加,其中林地变化较为明显,2012碳汇量是2002年碳汇量的3.2倍。耕地和牧草地变化不明显,碳汇量分别介于7.155~7.982万t和770.637~804.445万t之间。(3)2002~2012年青海省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为427.75~1 570.286万t,利用同期的耕地、林地和牧草地的碳汇量,分别为7.155~7.982万t、1 210.843~3 936.506万t和770.637~804.445万t。计算得出2002~2012年青海省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净碳排放量介于802.346~3 178.312万t,近11年平均净碳排放量为1 314.686万t。表明耕地、林地和牧草地碳汇量明显大于建设用地碳吸收量,区域整体表现为碳汇。  相似文献   

17.
计算了1985—2010年中国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量。结果表明,近25年来中国碳排放量快速增长,期间又可分为两个明显的阶段:1985—2002年的缓慢增长阶段和2002—2010年的快速增长阶段。运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对中国经济总量和碳排放量的长短期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经济总量和碳排放量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经济增长在短期和长期对碳排放具有正向调节效应,短期正向冲击效应有增加趋势,长期冲击效应出现减弱趋势,提出了减少碳排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IPCC清单编制法,对四川雅安某社区2015~2017年的碳排放进行核算,并通过可视化表达,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以期为促进社区节能减排,推进低碳发展提供建议。结果发现该社区2015~2017年碳排放总量分别为13 726 t、19 857 t以及25 353 t,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但各贡献源的排放各有不同,电力使用贡献最大。不同功能建筑之间的碳排放强度也存在明显差异,高层住宅商铺低层住宅企事业单位。  相似文献   

19.
我国出口贸易中的碳排放转移测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田泽  顾莹 《中国环境管理》2016,8(3):73-76,105
国际贸易中碳排放转移关系到贸易双方的碳权分配与碳排放责任,处理好贸易出口和碳排放关系非常重要。本研究应用投入产出法及模型,对我国2002—2011年出口贸易的碳排放进行测算。结果显示,出口贸易与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呈现出同比增长关系,从出口规模和结构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基本金属及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的碳排放位居前列,行业高碳结构性特征明显;短期内出口贸易与出口隐含碳的正相关关系不会有明显变化,但从长期来看二者的正相关关系将会趋于减弱。本研究提出以碳减排为约束,转变出口贸易结构,促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发展低碳贸易产品和绿色产业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采用我国长江经济带1995—2016年省域面板数据,基于扩展STIRPAT模型定量分析了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碳排放各驱动因素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化水平因素对我国东部地区具有负向抑制作用,而对中部和西部地区具有正向驱动作用。(2)碳排放与人均GDP因素之间存在着倒"U"型曲线关系,目前只有东部地区通过了碳排放拐点,中部地区接近拐点,而西部地区碳排放量在较长时期内将持续增长。(3)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因素对碳排放均产生显著影响,且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影响远远大于东部地区,创新水平对碳排放影响微弱。(4)外商直接投资与金融发展因素对碳排放具有负向抑制作用,贸易开放度和环境规制因素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