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运用城市流强模型,对不同年份内蒙古城市的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进一步分析城市间联系特征和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内蒙古各城市的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年际间变化显著;外向功能量高值与城市流强高值城市不完全匹配.②内蒙古区域空间呈现出“西强东弱”的空间分异特征,且各城市的城市流呈现明显的梯度差异.③“呼包鄂”城市间要素流动最显著,互补协作明显;城市流低值城市存在产业结构同质化现象,阻碍了城市间要素流动.④资源禀赋、资本逐利性、市场作用和区域发展政策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以关中城市群为研究区,选取2004年和2014年两个截面数据,构建服务业综合实力指标体系,从联系强度、服务功能和竞合关系三个角度出发,借助引力模型、城市流模型、地缘经济关系模型对关中城市群服务业空间相互作用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关中城市群联系强度逐年增大,地区差异较大,呈现出以西安为中心的"中心—外围"空间结构;(2)服务功能差异较大,外向服务功能高度集聚于中心城市,城市流强度也较大,外围城市服务业外向性较差;(3)竞合关系在与中心城市之间以互补型关系为主,外围服务业欠发达城市之间竞争型关系占主导,整体上向竞争与互补不确定型演变。  相似文献   

3.
采用旅游流强度模型,比较了全国27个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外向功能量及旅游流强度,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将它们划分为5个等级体系,并对各级旅游中心地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我国旅游中心地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态势与我国经济发展态势基本吻合,从发展水平看,沿海高于内陆,东部高于西部,南方高于北方;旅游流强度能较好地刻画旅游中心城市的等级,旅游流强度大的城市,旅游中心地级别愈高,旅游业愈发达,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4.
以2009年和2010年中国各省区入境旅游流的相关数据为依据,通过计算各省区入境旅游流流量与市场份额,并结合旅游流流质指数分析各省区的旅游流质量,采用二维组合矩阵分析中国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空间错位.结果显示,中国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存在显著的省域空间错位.北京、江苏、辽宁、福建的入境旅游流流质高于流量,是正向错位,旅游流质量较高;东部的广东省,边境省区的云南、新疆,中部的湖北、安徽、河南等省发生反向错位,旅游流质量偏低.研究表明,旅游流的流量和流质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而是存在明显的错位现象.  相似文献   

5.
借助城市流模型,定量分析了"4+1"滇中城市经济圈内城市间的经济互动联系。结果表明,该经济圈处于发育初期,总体城市流强度较弱;各城市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差距较大,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与城市流强度要远高于其他城市;昆明、曲靖两市总体经济实力较强,但对外辐射带动能力不足,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该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综合竞争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我国31个省区1994—2010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从财权、事权、人事权和产权等方面构建了中国式分权结构模型,描述了中国各省区中央与地方分权的相对规模与变化。运用DEA方法分析了各省区不同年度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率,并分析了中国式分权水平与区域经济运行效率的关系。同时,对不同关系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式分权水平对区域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存在一定的跨地域和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并指出市场经济发育水平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旅游流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1999-2009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入境游客抽样调查资料>为主要数据来源,以陕西入境旅游流外向扩散为研究对象,选取陕西入境旅游流外向扩散的15个典型旅游省市,借助SPSS、Excel等统计软件,从流量变化、流入指数等方面对陕西入境旅游流外向扩散进行数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陕西入境旅游流主要流向上海、北京、重庆、四川和广西等经济发达地区或具有垄断性旅游资源的省市.研究结果为各省市入境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调整旅游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节能减排的关键在于提高碳排放效率,考虑到能源消费结构差异的影响,建立交叉效率DEA模型对我国各省份碳排放效率进行动态评价。在对我国30个省区2005—2014年的碳排放量进行测算的基础上,根据能源消费结构对30个省区进行聚类分析,进一步构建基于交叉效率的DEA模型。基于2005—2014年各省区的面板数据,对我国30个省区的碳排放效率进行动态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4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碳排放效率较为稳定且呈现出缓慢递增趋势,西部碳排放效率增长速度最快;碳排放最大和最小的地区差距有逐年缩小的趋势;我国碳排放效率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特征,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东部地区碳排放效率最高,新疆、宁夏、青海等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采用市场集中度指数、区位基尼系数和统计归纳法,探究了入境旅游在中国区域的分布特征及其动态,分析它们之间的客源对接及其变化,并对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多维视角的科学分类。研究发现:(1)各客源市场在我国省区的集中程度差异较大,同时几乎所有客源市场的集中程度在逐渐削弱,削弱原因在于:高比例省区之间、高比例省区和低比例省区组群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2)各客源市场的主要分布省区构成变化较小,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成为各客源市场对接的主要分布密集省区。根据系统聚类、分布特征和客源对接等结果,各客源市场被划分为高度集中型、较高集中型和分布递减型。  相似文献   

10.
基于海洋经济与信息化内涵,运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分别对2001—2015年我国沿海省区海洋经济与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及两者间的协调度和响应关系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1)我国沿海省区海洋经济与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及两者间的协调度均呈波动性上升趋势;(2)我国沿海省区海洋经济与信息化协调度由低中值区逐渐上升到中高值区;(3)我国沿海各省区海洋经济与信息化之间的响应关系存在平稳型和波动型响应两种类型。在海洋经济对信息化的响应中,河北和浙江为平稳型响应,其他省区为波动型响应;在信息化对海洋经济的响应中,天津、辽宁、广东、广西和海南为平稳型响应,其他省区为波动型响应。  相似文献   

11.
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旅游流客源地分布及其预测问题的研究成为近年旅游领域的一大热点。基于南京市智慧旅游大数据监测平台上2016年的旅游流数据,以重要节假日期间的旅游流为例,研究南京市旅游流的客源地分布特征。主要讨论旅游流的预测问题,利用百度指数,建立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对南京每日接待游客量进行预测研究,为节假日期间各旅游景区提供及时准确的管理决策意见。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3年我国31个省区的截面数据,分析了星级酒店平均租金的省际差异及影响因素。首先将各省区星级酒店平均租金划分为三个等级,并以各省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化率、每百人接待游客量为自变量,构建星级酒店平均租金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定量分析了三个因素对星级酒店平均租金的影响。其中,人均GDP与城市化率的边际影响最大,分别为5.129和2.655,游客密度的边际影响为0.037。研究结果可为酒店企业定价和旅游者目的地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入境客流空间流动为研究对象,构建客流流向偏好指数模型。基于2010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的入境旅游数据,分析中国主要客源国对31个省区的流动选择偏好。结果表明,中国主要客源国的流向偏好差异很大,等级鲜明,且表现出很强的距离衰减规律和地域相关性,中国大陆地区各省区应将海外市场进行合理分级,区分自己的核心市场、潜力市场和机会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展海外营销。各省区的偏好客源国各不相同,这也为错位竞争与市场细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海岛旅游建设中,旅游流与旅游要素是重要建设指标。旅游流的发展离不开旅游要素保障类公共服务的支持,旅游流的增长会促进旅游要素保障类公共服务的提升。在理论分析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建构了两个系统的耦合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以平潭岛为例,定量研究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平潭岛旅游流与旅游要素保障类公共服务两个系统间存在明显的耦合发展特征,系统间各要素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两者之间彼此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部分和非基本活动部分.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是城市对外服务部分,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内部驱动力.以安庆市为例,以2001-2007年城市经济活动基本部分的扩展为切入点,用城市经济活动基本部门从业人数的扩展描述城市外向功能量的发展,再用城市流强度量化城市对外服务功能.结果表明,安庆市近几年对外服务能力呈明显增长态势,城市经济活动基本部分的扩展决定了城市对外服务能力的增长,并且城市第二产业的对外服务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6.
以我国“一带一路”沿线18个省区为考察区域,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构建科技创新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对两大子系统发展、综合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区科技创新与旅游经济子系统呈相对稳定或显著上升发展特征,长三角和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发展等级较高,而西北内陆省区较低。②2006—2018年,多数省区科技创新与旅游经济综合评价水平呈稳定上升态势,且优势型省区均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③科技创新与旅游经济系统间联系不断增强并向良性协调方向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多数省区实现两系统协调发展的重点。④旅游人力资本、创新支撑环境和科技创新产出是两大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采用层次分析—熵值法结合D-S证据合成理论确定权重并建立评价模型,分析我国沿海11省区2002—2015年的海洋资源开发强度及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整体的海洋资源开发强度从2002年的0. 199提升到2015年的0.370。(2)核密度曲线分布特征由"尖峰对称"分布向"宽峰长尾"转变。(3)海洋资源开发强度空间格局变化明显,高开发强度的省区由2002年的0个增加到2015年的2个,低开发强度省区由8个减少到3个,空间分布上以天津、河北最高,其次是江苏,其他省区开发强度均较低。(4)我国海洋空间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强度以天津、河北、江苏、上海等较高,海南、福建等较低;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强度天津、河北远高于其他省区,各省区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强度均很高,天津等6省区均在0. 75以上,江苏等3省区逐年下降;近海养殖强度以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较高,上海较低,近海捕捞强度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较高,广东、广西、海南较低。(5)经济发展水平对海洋资源开强度有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 047,产业结构水平影响系数为0. 838,正向影响明显;社会投资水平对海洋资源开发产业的影响系数为2. 28E-06,表明对海洋资源开发强度的增加有一定的影响;人力科研水平具有明显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109. 764;对外开放水平的影响系数为-0. 0003,影响较小;政府扶持力度的影响系数为-2. 097,负向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利用DEA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方法对中国30个省区的生态效率及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平均综合效率一般,各省区之间差异较为明显,只有少数省区达到了效率最优,东中部地区生态效率高于西部地区,呈现出与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相似的特征。Malmquist指数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2年间生产率变化呈现出弱衰退的趋势。从影响因素来看,技术变化指数对生产率变化起着促进作用,而生产率的下降主要是受技术效率衰退的影响,技术效率下降主要是受纯技术效率下降所影响,规模效率变化对生产率变化和技术效率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9.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模型,将辽宁省14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各城市的内在经济联系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出下列结论:①全省整体集聚和辐射作用较强,现已形成"沈阳—大连"双强局面和"沈阳—阜新"两极分化现象;②城市内部产业各部门分配差异较大导致经济发展不均衡;③大部分城市的对外综合服务能力与总体经济实力两者之间不协调统一;④空间结构分布上形成以沈阳为中心的中心外围结构。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中国30个省区2003—2014年的面板数据,构造了非线性面板门槛模型,从财政状况、技术创新、FDI和居民生活水平四个角度分析了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假说得到了验证,大约有33%的省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表现为负相关,而多数省区的经济增长仍将推动碳排放上升。2在财政状况、技术创新、FDI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门槛作用下,环境规制表现出对碳排放的倒"U"型特征和省区异质性。因此,政府要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在制定环境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外部因素的门槛效应和地区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