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新疆布尔津县禾木村为例,通过测量图瓦妇女的社区旅游参与程度、场所依恋及旅游开发态度,并构建结构方程研究三者间关系.结果表明,禾木村图瓦妇女社区民族旅游参与和地方依恋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场所依赖对场所认同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场所依恋对社区妇女的旅游开发态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经济发展促进了绿洲城市居民休闲活动持续增加,但同时也造成了绿洲城市的环境压力。环境责任行为作为行为主体自觉保护环境的重要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区域,采用问卷调查、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居民的休闲场所依恋和环境责任行为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居民主动型环境责任行为受情感性场所依恋的显著正向影响,居民遵守型环境责任行为受功能性场所依恋的显著正向影响。结合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的实际情况,提出提高湿地公园开放程度、加强湿地公园设施建设、注重营造情感依恋场所、强化居民情感体验管理、提高湿地公园管理水平等建议,以提高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居民场所依恋程度,促使居民环境责任行为形成。  相似文献   

3.
旅游本真性与地方依恋是旅游地理、旅游行为等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依托本真性理论,从人与物、人与人关系的视角出发,通过结构方程建模,探讨了单向本真、互动本真与情感体验、地方依恋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表明:(1)单向本真与互动本真对情感体验、地方依恋具有积极影响;(2)旅游者的情感体验不但对地方依恋具有积极影响,而且还能部分中介旅游本真性与地方依恋之间的作用关系。此外,研究还在二维本真性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依照标准的量表开发程序和原则,开发了单向本真与互动本真量表,为本真性相关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4.
李異平  曾曼薇 《中国环境管理》2019,11(5):107-114,31
垃圾无害化处理是环境治理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不仅关系城市居民生存环境的健康程度,更直接影响公众对政府环境治理政策和治理效果的认知与评价。本文运用环境心理学理论,对折射出居民环境认知、个人偏好、预期目标和情感联系的地方认同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社区居民对城市垃圾治理成效的评价及其对政府垃圾治理能力的评价与其地方认同呈正相关关系,同时,居民对政府关于垃圾治理法律法规的认同也能增强其地方认同感。本文建议,未来关于地方认同的研究需要聚焦于城市环境治理政策的传播效果,总结和归纳城市居民对环境治理成效的归因模式与其地方认同之间的交叉关系。  相似文献   

5.
基于流动性理论,以400份北京居民的调查问卷为样本,分析了乡村旅游者流动中的地方感差异,从游客地方感角度为流动市场中的乡村发展寻找途径。结果表明:不同游客群体间存在明显的地方感差异,且地方感知(自然维度、人文维度、服务感知)对地方情感(地方依恋、地方忠诚)存在显著影响,地方情感对重构乡村地方、延续乡村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研究结论,建立乡村旅游者地方感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旅游"融合发展使浏览网站成为旅游者获取旅游信息的主要方式,而旅游意向和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网站信息的影响。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引入心流体验作为中介变量,探究网站特征的四个维度(互动性、生动性、关系强度、内容丰富度)对旅游行为意向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旅游情境中,心流体验部分中介网站生动性和互动性对旅游行为意向的影响,完全中介关系强度对旅游行为意向的影响;内容丰富度对心流体验不存在显著影响,但对旅游行为意向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7.
文旅融合新格局之下,戏曲作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戏曲非遗旅游对实现中华传统文化认同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构建主客互动(社会互动、服务互动、互动质量)、感知价值(情境价值、教育价值、情感价值、审美价值)、沉浸体验为前因变量,将游客文化认同作为结果变量,对长三角地区3个代表性非遗剧目旅游案例地展开问卷调查与比较分析,探索多个因素对游客文化认同的影响路径与多元组合形式。研究发现:(1)就影响游客文化认同的单项因素来说,教育感知价值的一致性最高,然而任一单变量均不能构成游客文化认同的必要条件。(2)8个单变量因素共有256条可能组合生成,其中有9条组合满足充分条件要求,总体覆盖率约为0.830 9,构成情感参与模式、教育融合模式、主客共创模式、情境体验模式四类路径模式。(3)除路径9外的所有组合路径均包含至少一个感知价值的二阶变量,其中以教育感知价值出现频率最高。当教育感知价值与情感感知价值组合时,原始覆盖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基于情感凝聚理论,从遗产旅游者角度出发,运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模型法探索遗产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情感凝聚的结构维度,引入满意度为中介变量、性别为调节变量,构建情感凝聚对旅游者忠诚度的影响机制模型。研究发现:(1)遗产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的情感凝聚包含情感欢迎、情感亲密、情感认同、共情理解4个维度;(2)情感凝聚直接影响旅游者满意度与忠诚度;(3)情感凝聚通过满意度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旅游者忠诚度;(4)性别对情感认同与忠诚度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湖南省柳子景区的开发,游客的"场所依恋"水平呈缓慢上升的趋势,说明景区开发对场所依恋有着正向的影响。在景区开发过程中,个人感情和从业者的行为与态度两个影响因素对场所依恋的贡献较小,景观质量、知名度和旅游环境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和改善,从而导致游客场所依恋水平增加,且前期的增幅要超过后期,显得后劲不足。湖南省柳子景区未来应当挖掘场所认同,强化与游客的感情联系,并注意持续扩大该景区的知名度,提高从业者的素质,用以促进游客"场所依恋"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旅游促进文化传承发展,文化促进旅游提质升级,文化与旅游需深度跨界融合,形成新的具有地方文化内涵的经济增长极。历史文化街区是基于场所精神塑造的"文旅"融合,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梳理了相关概念的关系脉络,引入文化接触和文化认同为中介变量,以文化动机为调节变量,构建了游客参与、文化接触、文化认同与目的地忠诚之间的关系模型,选择福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为案例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创意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价值共创行为是游客与旅游地及其相关事物的互动,关系感知是旅游者基于自身视角对旅游地的整体评估。从游客真实体验视角出发,以游客涉入度为前因变量,关系感知、文化认同为中介变量,文化学习为调节变量,研究文创旅游地游客价值共创行为。结果表明:①游客涉入度正向影响价值共创行为;②关系感知通过文化认同的部分中介正向影响价值共创行为;③文化学习在模型中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旅游照片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达旅游体验和目的地形象的重要方式,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较少研究游客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旅游照片对潜在游客旅游意向的影响。以微信朋友圈旅游照片为例,建构并验证以旅游照片为前因变量、符号属性感知为中介变量、旅游意向为结果变量、关系强度为调节变量的概念模型,研究结果为目的地营销组织了解游客行为和偏好,制定更有效的营销推广策略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曲晴 《环境教育》2006,(5):28-29
城市是人类社会人口密集、工业集中、经济活动频繁,资源、环境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尤其中国的城市,自50年代以来,重生产、轻生活,过分追求大而全的生产格局,致使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突出。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环境优化、城市发展的双重突破,成为环境保护最高主管部门的头等大  相似文献   

14.
旅游者满意度是旅游地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旅游者与旅游地的关系对旅游者满意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通过引入自我效能感和社会责任感两个因素构建旅游者地方感与满意度关系模型,分析探讨了旅游者地方感、自我效能感、社会责任感和满意度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通过对世界遗产地苏州古典园林、黄山和三清山的问卷调查,利用AMOS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旅游者地方感对旅游者自我效能感和旅游者社会责任感具有显著直接的正向影响,旅游者自我效能感和旅游者社会责任感分别对旅游者满意度具有显著直接的正向影响。这些为研究旅游者地方感与满意度之间的复杂心理关系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这种复杂的心理关系对旅游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社交媒体生成的大量交互内容正影响着游客对目的地形象感知和最终旅游意向的形成。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游客对社交媒体内容的接受情况和接受目的地信息后对旅游意向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游客对社交媒体使用强度越大,越会依赖社交媒体进行目的地相关信息搜集;(2)游客接受社交媒体的程度会显著影响对目的地的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形成,其中认知形象的影响程度更深;(3)游客对目的地的形象认知中社交媒体影响游客旅游意向的完全中介变量,其中整体形象感知显著影响游客的旅游意向。基于此,建议旅游目的地管理部门积极参与到社交媒体口碑的经营之中,进一步提高游客在社交媒体中对目的地的形象感知。  相似文献   

16.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十多年,始终遵循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环境建设“三同步”的方针,严格贯彻执行环保法律、法规,着力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在经济超常规、跳跃式、突破性进展的态势下,环境污染已基本控制,总体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创出了一个“经济高增长,环境低污染”的新区开发建设模式,集中体现在:一、着力参与高层决策,在影响宏观调控上寻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的分立,使政府不再直接干钡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进行宏观调控。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决定了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7.
环境信访是中国公民环境利益表达的重要途径,也是其参与环境治理的重要通道,引导公民有序进行环境信访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环境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环境信访的参与主体——公民入手,基于社会心理学中规范激活理论的连续模型,构建了公民环境信访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并运用AMOS 20.0对S市9个行政区500位市民的问卷调研结果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公民环境信访行为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规范激活理论的连续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中国公民的环境信访行为,其中环境信访结果认知正向影响环境信访责任归属,公民的个体规范需要通过责任归属得以激活,从而影响公民环境信访行为意向。因此,政府可以通过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完善环境信访相关法律法规来提升公民环保意识和环境信访责任归属感,同时可以通过环保政策法规的宣传、畅通环境信访渠道以及对公民环境信访行为的有效处理来促进公民对环境信访行为积极意义的认知,从而推动公民有序进行环境信访。  相似文献   

18.
方言差异对个体环保行为的影响主要依据是文化认同理论,个体对其所属文化群体的情感认同和身份认知,涵盖了对特定文化传统、价值观、信仰、习惯和语言的深刻认同感。该理论指出,文化认同不仅影响着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也影响着他们对他人、社会群体,以及整个社会的态度和行为。本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2013)数据,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了方言距离对流动人口环保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方言距离总体上显著降低了流动人口的环保行为,且经过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研究发现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方言距离降低私域环保行为要比公域环保行为更明显,且方言距离降低短期居住者和听说普通话能力较低者的环保行为也更显著。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较高的环境污染认知、环境重要性认知以及地区环境规制水平均能显著缓解方言距离对环保行为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通过分析蓄电池企业超威集团313份有效员工问卷数据,检验员工的环境知识、环境知识共享、绿色行为意愿对绿色行为的影响机理,分析时在环境知识共享与绿色行为意愿之间引入了组织绿色支持感知调节变量。结果表明:①环境知识对环境知识共享、绿色行为意愿表现出正向影响,并通过绿色行为意愿间接对绿色行为产生正向影响。②环境知识共享对绿色行为意愿和绿色行为均表现出正向影响,同时环境知识共享在主观环境知识和绿色行为意愿之间起中介作用,在客观环境知识和绿色行为意愿之间不起中介作用。③组织绿色支持感知在环境知识共享和绿色行为意愿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环境意识水平高低对整个社会环境意识水平有着长远的影响,提高其环境意识水平是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环境问题尤其是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以昆明水环境教育为例,从水环境认知、水环境态度、水环境道德、水环境行为和参与,指出提升高校学生的水环境意识,对实现水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共生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