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核心理念和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的梳理,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方面探究国外基于低影响开发的雨洪管理中的成功经验,目的在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外雨洪管理先进经验,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研究结果表明国外基于低影响开发的的雨洪管理措施都因地制宜地促使城市排水系统可持续发展,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与低影响开发下的雨洪管理紧密相关。可见由于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这些成功经验对建设海绵城市理论、方向和技术有很深远影响的启示,包括海绵城市的系统性规划、加快"海绵体"建设和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和自然循环的有机结合等,同时对目前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类型和特点进行了归纳,并对编制生态规划所必须进行的生态调查和生态区划进行了概述,提出了编制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等若干问题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3.
徐梦佳  刘冬 《中国环境管理》2019,11(1):123-127,131
城镇化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重要方面。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推进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成为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基于全球视角从总结借鉴国际上主要国家城镇化过程、模式以及在此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经验入手,从科学规划、科技发展、法律制度、公众参与等方面总结国外经验,并从构建空间治理体系、治理环境突出问题、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公众参与力度等方面探索构建我国新型城镇体系下生态环境管治的策略方案。  相似文献   

4.
"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应对城市雨水问题的新举措,目的是改善城市水文环境,促进城市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已进行了多年的雨水利用理论研究与实践。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加以借鉴,将有助于促进我国"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文献分析法检索了世界知名出版社和数据库的相关论文,对国外近年来雨水资源利用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分类。结果表明,国外的雨水资源利用在雨水采集系统、技术应用、风险评价、社会学研究、低影响开发与最佳管理实践等领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研究深度、广度和尺度上对我国的相关研究具有启发性。我国的"海绵城市"研究应吸收国外的优秀成果并与中国的城市特点相结合,全方位、系统性地开展研究和实践,为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绿叶》2016,(3)
"海绵城市"遵循六字方针的"点"式方法,对城市雨水进行收集和利用,突破了以"排水"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是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城市水资源利用的重要措施。"活水城市"则整合了城市功能,它以"面"为主建立城市水资源循环体系,同时也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实现科学利用城市水资源终极目标的有效途径。"海绵城市"为"活水城市"奠定了基础,"活水城市"也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必要条件。二者密切关联,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6.
<正>当农田、湿地、河流等自然生态被高楼、硬地、马路所代替,硬地过多、排水能力不足、排水系统欠账太多等使得城市可"呼吸"的通道被封锁,"城市看海"频发。如果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自由吸收并释放雨水,那么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就具有良好的"弹性"。为此,建设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开启了全国推进海绵城市建  相似文献   

7.
海绵城市建设实质上是对涉水规划的系统设计,以此达到对城市水环境及城市水资源综合整治和利用的目的,而非碎片化、零散化、独立化的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效如何,关键看各分散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能否有效运作,如何将地块及建筑属性有机串联,发挥协同作用。目前住建部关于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中的显示度类别把连片示范效应作为重要指标来考核,但尚未提出一套系统成形的理念。本文提出以控规单元为核心进行海绵城市区域化建设的思路,为提高海绵城市建设质量做出进一步探讨及研究。  相似文献   

8.
自2014年11月住建部出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以来,全国掀起了建设海绵城市的热潮。目前,国内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此大背景下,从低影响开发、雨洪调蓄系统、控制指标以及在城市洪涝灾害中的作用等方面分析了对于海绵城市建设在认识上的误区,以期对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是城市市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和扩大环境容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全国重点城市环境综合评价考核工作中,也将城市园林绿化做为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指标.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的省会,全国60个重点绿化城市之一,应当有一个清洁、舒适、安静、优美的生态环境.因此,无论从省会城市的地位,还是从社会经济环境,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等方面,都必须迅速发展西宁市的园林绿地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具有"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特点。在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成为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基于城乡耦合系统理论,提出通过城镇规模和空间优化、功能完善提升生态环境管治。针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本文认为新型城镇体系下的生态环境管治应基于城镇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努力夯实生态环境的基础性地位,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约束的先导作用,并通过实施有效的城镇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治策略、提升生态环境空间管治效率、构建政企民共同参与的新型城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等措施来提升生态环境管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在发展中如何改善生态环境,生态良好的地区如何加快发展,这是安徽生态省建设需要探索与解决的两大问题。绩溪等12个地区被确立为生态省建设首批综合示范基地,铜陵进行循环经济试点,马鞍山进行清洁生产试点,合肥、芜湖、马鞍山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都是生态省建设的有益实践,为更大区域的生态省建设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2.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苏州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苏州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的若干对策措施,对苏州生态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发展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具有指导意义,对经济发达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城市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水的再利用是开源节流、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城市缺水的有效途径之一,《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明确规定了2020年水回用20%的要求。经处理的城市污水厂出水回用普遍面临建设及运行费用高、微污染物残留及氮/磷深度削减难、生态安全不明确等问题。生态处理虽然具有节能、低碳优势,但日益严重的城市水环境污染导致城市水生态功能退化、生态净化功能难以发挥。因此,如何建立低碳、高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绿地是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进行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予以充分重视。一、城市绿地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随着城市走向现代化,城市环境的污染日益加剧,人们生存环境的质量日益恶化。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固然是一个办法,但实际上有些排放源是不可能完全控制的,而且费用极高。而城市绿地却在这方面具有十分独到的作用。因此有人把城市绿地比作城市的肺或肝脏,既具有呼吸  相似文献   

15.
马国鼎 《青海环境》2006,16(3):114-116
乐都县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农业大县,搞好浅山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对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针对乐都县浅山地区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治理和改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市生态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翔  余红英  万鹏  杨渺 《四川环境》2009,28(3):89-93
城市建设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城市建设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好途径。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有一定的评价体系作为支撑,本文综述了国内基于AHP方法建立的应用较为广泛的城市生态评价体系和方法,并对国内城市生态评价的现状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关于西部开发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各地共同繁荣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环境安全的迫切需要。西部是我国重要水源发源地,也是各种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但是,西部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环境容量极为有限,环境问题关系到下游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入手,实施科学的开发与建设,是实现西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把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西部开发必须首先解决好的前提条件和根本切入点。加强环境保护已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  相似文献   

18.
《绿叶》2016,(10)
正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地构建不同类型的保护地体系,才能使具有地域特色和稀缺性的保护地资源在提供绿水青山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彰显城市的形态特色和文化特色,实现三生统筹。水岸公园体系建设是珠三角实现三生统筹的重要手段。但当前存在着地、钱、法等三方面约束,需利用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大数据,是反映生态环境状况,污染物来源、构成及排放主体,公众环境诉求等方面的数据集合,是预测环境质量变化、评价污染治理效果、解决紧迫环境问题的科学基础。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对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绿色环保产业发展,优化社会治理结构,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应加强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的顶层设计,以改善环境质量和服务民生为核心,完善法规标准,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为公众提供便捷、高效和低成本的公共环境信息服务,让公众看得见、感受到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生活环境的宜居,确保信息安全。  相似文献   

20.
<正>城市黑臭水体不仅给群众带来了极差的感官体验,也是直接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水环境问题。目前,我国城市黑臭水体较为普遍,已经成为水污染防治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目前,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已经成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一项重要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