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研究低温条件(15±2)℃下投加方式对剩余污泥碱性发酵的影响,将剩余污泥分别在NaOH、KOH、Ca(OH)2和混合碱(Ca(OH)2和KOH) 4种碱性(pH=10±0.2)系统中进行发酵,并在系统稳定后依次改变污泥投加方式(1次投加污泥、平均2次投加和平均3次投加),分别对发酵体系的剩余污泥溶液化、溶解性蛋白质、溶解性多糖、挥发性脂肪酸(SCFAs)和关键酶(水解酶和辅酶420(F420))进行研究.研究发现,4种碱性发酵体系中,不同投加方式对剩余污泥的水解和酸化性能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SCOD随着污泥投加次数的增加略有减小,但是发酵液中可溶性的蛋白质和多糖有增加趋势.水解酶活性随着污泥投加次数的增加而降低,但是在NaOH和KOH发酵体系中,辅酶420随着投加次数的增加而增大,混合碱发酵体系中其活性基本不变,而在Ca(OH)2发酵体系中其活性则降低.NaOH、KOH和混合碱发酵体系产酸能力随投加次数的增加而下降,但是Ca(OH)2 发酵体系酸化能力则先增大后少量降低,由此发现,Ca(OH)2发酵体系水解及产酸能力较为稳定,同时该体系中乙酸/SCFAs最大,高于其他发酵体系的10%左右.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剩余污泥降解效能和废水中六价铬还原效能,研究了CaO2对微生物燃料电池同步处理剩余污泥和六价铬废水的影响,考察了不同CaO2投加量下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剩余污泥的降解效能、阴极六价铬的还原效能及产电效能.结果表明,当阳极室CaO2投加量分别为0,0.1,0.2,0.4,0.6,0.8gCaO2/gVSS时,运行120h后,阴极六价铬还原率分别为73.38%,78.91%,99.47%,97.70%,97.04%,96.37%,运行30d后,阳极剩余污泥TCOD降解率分别为72.4%,76.9%,81.0%,78.2%,75.7%,74.2%.证明投加CaO2后,六价铬还原率和TCOD降解率都有提高.当投加量为0.2gCaO2/gVSS时处理效能最好,输出电压最大为1.15V.六价铬还原率提高了36.08%,TCOD降解率提高了11.88%.此外,投加CaO2后微生物燃料电池电化学活性有所提高,表明CaO2投加对电池电子传递过程有促进作用.结果说明CaO2有利于提高对微生物燃料电池同步处理剩余污泥和六价铬废水效能.  相似文献   

3.
以聚丙烯(PP)微塑料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浓度PP微塑料对污泥厌氧消化产CH4和产酸效能的作用影响,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检测了乙酸激酶(AK)和mcrA基因在不同PP微塑料作用下的丰度变化.结果表明,PP微塑料对污泥厌氧消化产CH4和产酸效能具有促进影响,CH4和乙酸累计产量随PP微塑料投加量的增大而升高,当PP微塑料投加量为0.2g/g VSS时,CH4和乙酸累计产量与空白对照相比分别提高148.2%和15.2%,达227.1mL/g VSS和1291.2mg/L.相应地,mcrA基因丰度随之提高98.2%,表明PP微塑料对产甲烷菌的生长和繁殖具有促进作用,进而强化污泥厌氧消化产CH4效能.  相似文献   

4.
张强  李咏梅 《中国环境科学》2021,41(3):1219-1227
以在污水处理过程中采用化学强化除磷而产生的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硫化钠(Na2S)投加量对污泥释磷以及厌氧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S/Fe物质的量比为0.3~1的范围内,投加的Na2S越多,污泥厌氧释放的磷越多,当S/Fe物质的量比为1:1时,污泥S1和S2上清液中磷浓度分别达到了170和150mg/L(污泥释磷率分别为22.2%和27.23%);投加Na2S会导致pH值升高,碱性条件会促进有机物的释放以及产酸微生物的生长,并因此促进VFAs的产生;VSS/TSS越高的污泥,对pH值的缓冲能力越强,释放的NH4+-N也越多;此外,投加Na2S后会导致污泥上清液中Fe(Fe2+与Fe3+之和)和Al3+的浓度上升,而生成的FeSx会使沉淀沉降性能变差.S/Fe物质的量比为0.3和0.5时,对生物多样性影响不大,但大于1:1后Shannon指数下降.综合考虑释磷与后续厌氧发酵以及污泥沉降性能,推荐按S/Fe物质的量比为0.3:1~0.5:1投加Na2S,既可以保证上清液磷浓度大于50mg/L,又将上清液中Fe和Al3+等杂质金属离子的浓度控制在较低的水平(<10mg/L),利于后续用鸟粪石法回收磷,同时促进产酸(VFAs为对照组的8.3倍),且污泥沉降性能受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为了有效提高污泥水解效率、缩短厌氧消化时间,以K2FeO4为氧化剂破解剩余污泥,考察K2FeO4投加量(50~500 g/kg,以干质量计)对污泥破解率的影响,分析水解液各项特征指标并对其可生化性能进行预测,探究该方法作为污泥厌氧预处理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污泥水解效率随着K2FeO4投加量的增加而升高,当搅拌速率为500 r/min、反应时间为2 h、K2FeO4投加量为500 g/kg的条件下,可实现最高的污泥破解率(34.6%).污泥水解液中有机物以多糖、蛋白质为主,并有少量挥发性有机酸;污泥破解过程也伴随着P和NH4+-N的释放,上清液中ρ(TP)最高可达496 mg/L,且以正磷酸盐为主(约310 mg/L),可对其进行回收.采用三维荧光体积积分的方法对污泥水解液的可生化性能进行预测,发现污泥经K2FeO4预处理后,水解液中RB(易降解有机质)和PB(难降解有机质)荧光强度均明显增加,当K2FeO4投加量为50 g/kg时,Fdigestion(生物可降解性指数)达到最大值(4.75),预测此时污泥的可生化性能最佳.以K2FeO4为氧化剂预处理污泥可有效提升污泥水解效率,但若作为厌氧消化预处理,应综合考虑污泥破解率和可生化性能.研究显示,搅拌速率为500 r/min、反应时间为2 h、K2FeO4投加量为50 g/kg预处理条件下污泥的可生化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6.
臭氧接触池臭氧投加方式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臭氧接触池内臭氧(O3)投加方式是影响臭氧接触池反应效率的关键因素. 以密云水库水为处理对象,对臭氧接触池内臭氧投加方式进行优化,通过考察气液接触方式和投加点个数对ρ(O3)、传质效率及有机物去除率的影响,确定最优臭氧投加方式. 结果表明,适当增加布气点个数可有效增强气液传质,提高有机物去除率,但当布气点个数高于3个时,臭氧传质效率无明显提升,而且造成出水ρ(O3)过高,不利于后续工艺的进行. 采用三段式臭氧投加方式,臭氧投加比为3∶3∶1时,密云水库水中臭氧传质效率达78.1%,有机物去除率为47.5%; 向密云水库水中添加3mg/L腐殖酸后,该投加比下臭氧传质效率为76.8%,有机物去除率为40.3%,出水ρ(O3)为0.26mg/L,不会对后续工艺产生影响;并且该条件下臭氧利用率最高,BrO3-生成量最低,为最佳臭氧投加比.   相似文献   

7.
对单独臭氧(O3)、臭氧与过氧化钙(O3/CaO2)联用技术降解甲基红染料废水进行了研究,考察了O3流量、温度、废水初始pH值、CaO2投加量、处理时间以及不同水基质等因素对甲基红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O3流量为48L/h,温度为26℃,初始pH值为6.2的纯水中降解10min,单独O3处理对甲基红的降解率为86.1%.在此条件下投加CaO2,投加量为6.9mmol/L时,O3/CaO2联用技术对甲基红废水的脱色率可达到94%.水基质中草酸的存在并不会对O3/CaO2联用体系的降解作用造成抑制.O3/CaO2联用体系在多种复杂水基质中都能达到较好的脱色效果.通过对比试验发现,O3/CaO2联用对甲基红的降解起协同作用,CaO2不仅可以产生H2O2促进染料被O3降解,而且CaO2的吸附作用也有利于染料和污染物质的氧化去除.该联用工艺可高效地去除印染废水的色度,达到出水水质处理标准.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不同发酵方式对剩余污泥厌氧发酵性能影响及微生物对其发酵液的利用情况,将剩余污泥分别在Ca(OH)2(pH=10±0.2),Ca(OH)2+NaCl(pH=10±0.2),游离亚硝酸盐(FNA) (pH=5.5±0.2),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盐(PM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及自然条件下进行发酵,发酵后期将发酵液用于生物脱氮研究,分别对发酵系统内的剩余污泥溶液化(SCOD)、溶解性蛋白质、溶解性多糖、可挥发性短链脂肪酸(SCFAs)和关键酶(水解酶和辅酶420)、NO3--N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个发酵系统中,剩余污泥的水解酸化性能及发酵液利用具有显著的差别,其中Ca(OH)2+NaCl 发酵系统中SCOD、SCFAs、水解酶、污泥减量效果等最佳,Ca(OH)2发酵系统次之,自然条件发酵系统最弱.同时发现,FNA发酵系统中蛋白质和多糖含量较高,但是由于水解酶活性较低,F420活性最高,导致较低的SCFAs积累量.发酵液作为碳源进行生物脱氮试验研究表明,以Ca(OH)2及Ca(OH)2+NaCl发酵系统中的发酵液作为碳源具有良好的脱氮效果,与乙酸钠做为碳源效果相似,同时出现NO2--N积累现象,但是FNA, PMS, SDBS发酵系统的发酵液由于存在大量的消毒剂等化学物质导致生物利用性较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厌氧消化液的不同投加方式对AOA-SBR(厌氧/好氧/缺氧序批式反应器)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在温度为20.0 ℃、生活污水与厌氧消化液体积比为24∶1、污泥中AOB(氨氧化菌)所占比例为7.34%条件下,考察了不投加、厌氧阶段开始一次性投加、好氧阶段开始一次性投加和好氧阶段分次投加等6种厌氧消化液投加方式(分别记为SBR-a、SBR-b、SBR-c、SBR-d、SBR-e、SBR-f)下AOA-SBR系统中SCODCr(溶解性化学需氧量)、PO43--P、NH4+-N的处理特性. 结果表明:厌氧消化液的投加方式对SCODCr的去除基本没有影响,但厌氧消化液的投加使系统中PLR(PO43--P进水容积负荷)提高了104.88%,导致除SBR-a外各试验组出水ρ(PO43--P)均大于2.0 mg/L,为AOA-SBR处理生活污水与厌氧消化液联合废水的主要限制因素. SBR-b~SBR-f的SNPR(比亚硝酸盐生成速率)均高于SBR-a,表明厌氧消化液的添加有助于稳定污水短程硝化. 研究显示,厌氧开始阶段一次投加厌氧消化液(SBR-b)对系统脱氮效果影响最小,为最佳进水方式,此时SAUR(比氨氧化速率)为0.168 0 g/(g·d),SNPR(比亚硝酸盐产生速率)为0.136 3 g/(g·d),SND(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率为26.64%.   相似文献   

10.
有效抑制或淘洗亚硝酸盐氧化菌(NOB)是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PN/A)工艺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的关键.以因NOB大量增长受到破坏的城市污水PN/A系统为对象(硝酸盐(NO3--N)生成比例为0.90),考察了羟胺(NH2OH)投加浓度和投加方式对其恢复的效果.结果显示,当序批式反应器中初始NH2OH投加浓度为10mg/L时,每天投加1次,连续投加20d后,NO3--N生成量占NH4+-N消耗量的比例由0.90逐步降低至0.11.表明NH2OH(10mg/L)可原位恢复PN/A工艺.NH2OH停止投加59d后,出水NO3--N生成比例再次小幅度上升至0.15,此时继续投加5d NH2OH(10mg/L),PN/A工艺运行良好,因此间歇投加NH2OH可以维持PN/A工艺稳定运行.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在投加NH2OH(10mg/L)后,NOB的丰度不断下降,从(4.52±0.44)×1010copies/g VSS(第6d)下降到(2.30±0.80)×109copies/g VSS(第157d),说明NH2OH的投加有利于抑制和淘洗NOB.  相似文献   

11.
矿化垃圾对剩余污泥厌氧水解、酸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向剩余污泥发酵系统中加入不同剂量的矿化垃圾的方法,探究了矿化垃圾对剩余污泥厌氧水解、酸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1/3g/g TSS(总悬浮固体)剂量以内的矿化垃圾能显著提高WAS的水解、酸化过程,且矿化垃圾的最佳投加量为1/3g/g TSS,在此条件下,试验组SCOD/TCOD以及最大产酸量(183.45mg COD/g VSS,发酵时间为6d)均高于空白组(79.45mg COD/g VSS,发酵时间为10d).机理研究表明,矿化垃圾能够促进污泥的溶解、蛋白质和多糖的水解以及氨基酸和葡萄糖的酸化.在投加矿化垃圾的反应体系中与水解、酸化有关酶的活性也均高于空白试验组,进一步证实了矿化垃圾能够强化污泥厌氧发酵的水解酸化反应.  相似文献   

12.
为打破传统厌氧发酵过程中污泥破壁溶胞困难和产酸效能低的瓶颈,探究了紫外光(UV)耦合游离亚硝酸(FNA)预处理对污泥发酵产酸的影响,并与热(H)和超声法(US)耦合FNA预处理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UV辅助FNA联合预处理(FNA-UV)对细胞破碎和胞外聚合物的剥离具有协同效应,·OH和·O2-作为反应中间体,其强度远高于其他预处理组(FNA-US和FNA-H),与·NO,·NO2及ONOO-等中间产物共同促进了溶解性有机物的释放,溶解性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含量相比FNA组分别提升60%和90%,进而为后续水解产酸过程提供了充足的底物.FNA-UV组短链脂肪酸(SCFAs)浓度于第4d达到峰值,为(201.8±4.8) mg COD/g VSS,相比FNA组提升67%,乙酸占比高达56.8%.通过发酵末期对各体系进行碳平衡分析表明,紫外耦合FNA预处理在污泥减量、溶解性有机物的释放与转化、SCFAs的产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FNA-UV对功能菌群的富集发挥重要作用,表现为厌氧发酵菌和反硝化菌的有效增强,相比其他各组提升了23.7%~270.6%.  相似文献   

13.
盐度强化剩余污泥碱性发酵产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链脂肪酸(SCFAs)是生物脱氮除磷的优质碳源,为提高剩余污泥碱性发酵SCFAs的产量,分别在20℃和35℃条件下,考察了不同盐度(0~25g/L)对剩余污泥碱性(pH=10)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和35℃条件下,投加适量的氯化钠均可提高SCFAs产量,且氯化钠投加量为15g/L时SCFAs产量最大,较不投加时分别提高了42.3%和15.0%.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适量的投加氯化钠促进了生成SCFAs所需底物(蛋白质和多糖)的释放,同时提高了发酵系统的C/N(SCFAs/NH4+-N).因此,盐度联合碱性pH值可强化剩余污泥发酵产生SCFAs,同时达到剩余污泥减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结合响应面方法Box-Behnken实验设计,对过氧化钙降解代表性糖皮质激素曲安奈德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过氧化钙投加量、溶液初始pH值、反应时间、糖皮质激素初始浓度)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出最优反应条件为:过氧化钙投加量4g/L;溶液初始pH值5.7,反应时间15.7min,初始TA浓度为0.06mmol/L.最优条件下模型预测的目标物降解率(88.6%)和实验得出的降解率(82.8%)数值接近,说明此响应面模型能够较准确预测过氧化钙对糖皮质激素的去除效果,并用电子顺磁共振仪对过氧化钙降解有机物过程中的作用自由基进行了检测.研究结果对过氧化钙技术去除有机污染物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了优化最适宜的预处理条件,探究了不同高铁酸钾(PF)亚硫酸钠(Na2SO3)投加量对污泥EPS剥离和有机物转化短链脂肪酸(SCFAs)的贡献情况.结果表明,Fe(VI)/S(IV)联合预处理对污泥结构,尤其是紧密附着层EPS有较强的分解作用.当PF/Na2SO3的物质的量比从0/1(单独Na2SO3组)增加至2/3时,SCFAs的最高产量由1169.5mg COD/L增加到4796.9mg COD/L(第4d),是单独Na2SO3和PF实验组的4.5和1.6倍.同时,当PF/Na2SO3物质的量比为2/3时,溶解性糖类和蛋白质释放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60.1和2212.2mg COD/L.因此,适宜剩余污泥发酵产酸的最佳PF/Na2SO3物质的量比为2:3.基于本研究结果,结合传统厌氧发酵各个阶段,阐明了Fe(VI)/S(IV)强化污泥产酸的机理,为采用基于SO4·-的高级氧化方法强化污泥发酵产酸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The accumulation of short-chain fatty acids (SCFAs), a preferred carbon source for enhanced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microbes,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hen waste activated sludge (WAS) was fermented at pH 10. The kinetics of WAS hydrolysis and SCFAs production at pH 10 were investigated. It was observed that during WAS anaerobic fermentation at pH 10 the accumulation of SCFAs was limited by the hydrolysis process, and both the hydrolysis of WAS particulate COD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SCFAs followed first-order kinetics. The hydrolysis and SCFAs accumulation rate constants increased with a increasing of temperature from 10 to 35℃, which could be described by the Arrhenius equation. The kinetic data further indicated that SCFAs production at pH 10 was a biological process.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 of pH uncontrolled (blank test), both the rate constants of WAS hydrolysis and SCFAs accumulation at 20℃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hen WAS was fermented at pH 10.  相似文献   

17.
对比考察了二价铁(Fe2+)、零价铁(ZVI)、超声波(US)3种活化方式对过硫酸盐(S2O82-)预处理剩余污泥的溶胞性能,并研究其对污泥厌氧发酵产酸进程的促进效能.结果表明,相对比未预处理污泥,S2O82-能够明显促进剩余污泥溶胞和发酵产酸进程;同时,活化后的S2O82-预处理效果明显优于未活化预处理实验组,其中S2O82-+Fe2+预处理体系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Fe2+、ZVI和US活化S2O82-的3组溶胞率分别为42.6%、36.5%和32.9%,相比未活化实验组(22.3%)提高了10.6%~20.3%;3组活化体系最大挥发酸浓度分别为8052,6613,4996mg COD/L,而未活化组仅为3296mg COD/L.此外,不同方式活化S2O82-预处理对溶解性有机物溶出及挥发酸组分分布也有一定影响.从环境和经济角度来看,S2O82-+Fe2+体系对促进污泥发酵进程具有更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