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毫不令人吃惊,通过保护濒危物种,诸如老虎、犀牛和大熊猫,全世界大多数人都与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和著名的大熊猫标志有联系.然而,为什么WWF会对人类在地球上的住宅感兴趣呢?  相似文献   

2.
毫不令人吃惊,通过保护濒危物种,诸如老虎、犀牛和大熊猫,全世界大多数人都与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和著名的大熊猫标志有联系,然而,为什么WWF会对人类在地球上的住宅感兴趣呢?  相似文献   

3.
毫不令人吃惊,通过保护濒危物种,诸如老虎、犀牛和大熊猫,全世界大多数人都与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和著名的大熊猫标志有联系,然而,为什么WWF会对人类在地球上的住宅感兴趣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本文的金字塔形图  相似文献   

4.
观点     
1.世界野生生物基金和自然保护 基金会(WWF)是什么组织?它如何 转向研究当今的问题? 美国的WWF是从事世界性保护 濒危野生生物和荒原的最大私营组 织。它是在五大洲近40个国家拥有代 表和100多个项目的国际WWF家族 的组成部分。美国WWF正在不断使 其各项计划适应我们周围世界不断变 化的挑战。1990年,我们把2个起源 和使命截然不同的下属组织合并起 来。40多年前成立的自然保护基金会 素以在国内污染和自然保护问题上独 立的政策分析著称。我们的WWF成 立于1960年代初,一直侧重于保护濒 危物种和有科学价值的生境,主要通 过在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的野外工 作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5.
选取6只成年健康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1只成年亚健康大熊猫,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其肠道内细菌及真菌组成,研究性别和健康状况对成年大熊猫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分析不同年龄段大熊猫肠道菌群的差异.结果表明,在门水平,成年大熊猫肠道内细菌主要为Proteobacteria和Firmicutes,真菌主要为Ascomycota和Basidiomycota.在属水平,成年大熊猫肠道细菌为Escherichia、Streptococcus、Clostridium及Leuconostoc,真菌为Humicola.雌性和雄性大熊猫肠道菌群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健康大熊猫肠道细菌Esherichia、Clostridium(53.33%、1.10%)的含量比亚健康大熊猫(2.48%、0.00%)高,Streptococcus(22.88%)的含量比亚健康大熊猫(48.15%)低,健康大熊猫肠道真菌的多样性高于亚健康大熊猫.与文献比较发现,大熊猫肠道内菌群多样性为成年老年亚成体,随年龄增长,成年时Streptococcus(22.88%)、Leuconostoc(2.97%)和Clostridium(1.10%)的含量升高,Shigella(6.25%)和Citrobater(2.50%)的含量降低,老年时Weissella(16.67%)的含量升高,Leuconostoc(2.97%)和Clostridium(1.10%)的含量降低.本研究结果表明身体健康状况和年龄对大熊猫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组成有影响,成年大熊猫性别对肠道菌群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肠道微生物对大熊猫的消化吸收和代谢免疫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解上海、四川两地成体大熊猫肠道微生物结构的差异及其与消化纤维素能力的关系,对两地大熊猫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纤维素酶活性以及两地环境差异、食物性质等进行分析,并对成体大熊猫肠道微生物性质与纤维素酶活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上海成体大熊猫肠道菌群结构较四川成体大熊猫更加丰富,两地成体大熊猫肠道优势菌和特异性菌有较大差异.上海成体大熊猫具有更高的纤维素消化能力,这可能得益于其肠道中具有更丰富的细菌多样性和较丰富的芽孢杆菌属(Bacillus)及山野壳菌科未知菌属(Unclassified_f_Montagnulaceae).两地成体大熊猫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消化纤维素能力的差异,可能是由食物性质、海拔等外在环境因素导致的.总体而言,不同地区成体大熊猫肠道微生物结构差异明显,且对大熊猫肠道的消化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图3表7参37)  相似文献   

7.
大熊猫是具有植食性转化阶段的特殊的食肉动物,但本身对纤维素的消化能力极低,主要依赖于肠道微生物的作用;处于食物转化阶段的大熊猫幼仔是敏感而脆弱的,对纤维素的适应消化能力也是保证其存活的关键.通过分析食物转化期大熊猫幼仔粪便中纤维素酶活性和肠道细菌多样性的变化,探讨大熊猫幼仔食物转化阶段肠道细菌性质和纤维素酶活性的相关性,以期为优化食物转化期大熊猫的饲养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结果显示,大熊猫幼仔食物转化阶段纤维素酶活性变化较大,特别是增加竹子的摄入量后,大熊猫个体纤维素酶活性普遍显著增加.大熊猫肠道细菌的结构和数量在食物转化阶段也存在较大变化,且与幼仔消化纤维素密切相关,如Lactobacillus、Romboutsia等典型的肉食动物肠道菌的丰度在大熊猫幼仔肠道中数量减少,而纤维素降解菌属Cellulosiyticum的丰度明显增加,特别是大熊猫肠道优势菌属Streptococcus也表现出与其纤维素消化的密切联系.总体而言,食物转化阶段的大熊猫幼仔对纤维素有一定的适应性消化能力,其和肠道细菌菌群的演变有较大的相关性.(图3表6参30)  相似文献   

8.
大熊猫作为旗舰种和伞护种,以其为代表开展保护活动能在保护大熊猫的同时保护其同域物种.与大熊猫一样,大熊猫同域物种也面临着栖息地破碎化而导致的隔离问题,因而需要建立廊道连通被隔离的种群.目前全国已经规划了多条大熊猫廊道,为评估大熊猫廊道能否缓解其他同域物种栖息地破碎化问题,探索以大熊猫为代表的多物种廊道规划方法,以已经规划的拖乌山大熊猫廊道为例,分析4种同域物种(豹猫、中华鬣羚、毛冠鹿和小熊猫)的廊道需求与大熊猫廊道的关系,探讨多物种廊道的规划方案.结果表明,研究区域4种同域物种的栖息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破碎化,而108国道和G5高速是造成栖息地破碎化的最大隔离因子.共识别出32条廊道需求,其中豹猫2条、中华鬣羚9条、毛冠鹿10条、小熊猫11条,而大熊猫廊道仅与中华鬣羚的1条廊道重叠,各同域物种之间廊道的重叠范围也较小.可见,以大熊猫廊道为基础规划的多物种廊道只能满足少数物种的部分廊道需求;因此在实际保护工作中,不能简单地以大熊猫廊道代替其他物种的廊道.(图3表1参28)  相似文献   

9.
准确调查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是大熊猫保护的基础.目前两种主要的大熊猫种群数量调查方法(距离-咬节区分法与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准确性、可操作性、成本等方面尚存在争议.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主要分布区域,同时利用距离-咬节区分法与分子生物学的方法估算大熊猫种群数量.结果表明,与分子生物学方法相比较,传统的距离-咬节区分法估算的结果相对保守,估算结果不到前者的50%.结合大熊猫移动模式特征,建议在大熊猫高密度分布区域适当降低距离区分阈值,以提高距离-咬节区分法的灵敏性.  相似文献   

10.
大熊猫以低营养高纤维的竹子作为主要食物来源,但其消化系统结构保留了肉食动物的特点,不具备消化纤维素的能力,因此肠道菌群对其消化纤维素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不同季节亚成体大熊猫肠道微生物结构的变化及其与肠道纤维素消化能力的内在联系,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4只亚成体大熊猫肠道细菌和真菌多样性的季节差异,并检测不同季节的肠道纤维素酶活性.结果发现不同季节亚成体大熊猫肠道细菌、真菌结构和丰富度存在较大差异.复杂的肠道微生物组成,特别是优势细菌结构主要决定了亚成体大熊猫消化利用纤维素的能力.冬季(2月)肠道微生物结构较复杂,微生物丰富度也相对较高,细菌的优势度高于其他季节.秋季(11月)和冬季(2月),亚成体大熊猫的纤维素酶活性较高,冬季纤维素酶活性约为其他季节的5倍.亚成体大熊猫的纤维素酶活与其肠道优势细菌Streptococcus丰度的季节变化具有相似的趋势,相关性系数为0.582,是大熊猫分解利用纤维素的重要贡献者.因此,亚成体大熊猫不同季节的肠道微生物结构演变对其纤维素消化具有重要影响.(图3表6参28)  相似文献   

1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评估对衡量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域中的四川省宝兴县为例,利用当量因子法,评估县域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较宝兴县大熊猫栖息地、蜂桶寨保护区与全县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差异,并通过敏感性系数(CS),对评估结果的合理性进行验证.结果显示:(1)2010年宝兴县大熊猫栖息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52.46亿元,占总价值的62.73%;(2)蜂桶寨保护区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高出全县平均水平327.95元/hm~2,宝兴县大熊猫栖息地略低于蜂桶寨保护区,为27 221.72元/hm~2;(3)各土地利用类型敏感性系数均小于1,评估结果可信.本研究表明已设立的蜂桶寨保护区覆盖面有限,无法使宝兴县大熊猫栖息地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若以大熊猫栖息地规划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以62.03%的县域面积保护全县80.93%的森林资源,将更有利于保护大熊猫栖息地的完整性和原真性;研究结果对其他地区国家公园的规划和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图4表4参39)  相似文献   

12.
收集并测定了8只圈养大熊猫的12个粘液样品的营养成分含量,包括水分、粗蛋白(CP)、粗脂肪(CF)、6种维生素(VA、VE、VD、VB1、VB2和VB6)以及4种微量元素(Fe、Zn、Cu和Mn).结果表明,大熊猫排泄的粘液营养物质含量丰富,尤其是含有很高的蛋白质、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粘液排泄频繁和排泄量大的大熊猫将从粘液排泄中损失很多的营养物质.因此,一方面必须给粘液排泄频繁和排泄量大的大熊猫补充营养,另一方面有必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降低大熊猫的粘液排泄量及其频率.表4参5  相似文献   

13.
采用固定样方法和定位观察法连续测定了2003~2007年间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野化培训圈内及其附近区域的拐棍竹无性系种群数量和生长发育特性等参数,运用收获法与非破坏性重量估测法建立了不同龄级和残桩的竹子种群和分株生物量估测模型,进而利用最佳模型计算并评估了野化培训大熊猫采食和人为砍伐对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生物量和植株个体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环境条件、种群密度、生长发育特征和种群生物量等基本相似的基础上,大熊猫采食和人为砍伐不仅降低实验期间的竹子生物生产力,而且影响到后期阶段实验种群的恢复与发展.大熊猫采食样方中的竹子种群生物量虽然较对照样方低,就竹笋生物量而言,约为对照的57.79%,这与野化培训圈的面积较小、竹种单一而使采食比重(67.07%)较大有关,但其各龄级植株个体生物量均能达到大熊猫的取食利用标准(仅2004年生竹除外),具有持续供给大熊猫食物资源的潜力;而人为砍伐措施与大熊猫采食相比,影响效果极为强烈,它严重降低了拐棍竹无性系的种群生物量,尤其是竹笋重量更是如此,仅为对照样方的14.69%,且植株个体鲜重远低于大熊猫的觅食条件.因此,竹笋和无性系植株的生物量是大熊猫采食标准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大熊猫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3只大熊猫的头部、背部和腿部等10个肌肉样品中17种氨基酸(AA)含量,并分析了各样品AA与Lys含量的比值.结果表明:对同一只大熊猫,不同部位的肌肉样品中各AA含量无明显差异;对同一个肌肉样品,17种AA含量比较,Glu含量最高,Asp、Arg、Lys、Leu、Ala、Gly、Val、Pro、Thr、Phe等含量较高;不同年龄大熊猫肌肉AA含量有差异,除极少数AA外,未成熟雄性大熊猫肌肉AA含量高于成熟和老龄雌性大熊猫,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成熟雌性大熊猫肌肉中,除Pro外,其余所有AA含量与其年龄无显著差异(P>0.05);除极少数AA外,不同年龄、性别大熊猫肌肉样品中各AA与Lys含量的比值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大熊猫幼仔口腔分泌物中检出聚团肠杆菌和微球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熊猫在圈养条件下 ,配种难、受孕难、幼仔成活更难已众所周知[1,2 ] .本文报告了一只患病大熊猫幼仔的静脉血、尿液和粪便的常规检测和细菌学分离、鉴定 ,并从该幼仔口腔分泌物中检出聚团肠杆菌和微球菌的结果 .以为大熊猫幼仔疾病的检测、诊断和治疗积累基础资料 .1 实验室检查大熊猫幼仔一只 ,1998年 9月出生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初生重 110 g左右 ,出生第 3天 ,出现体温间隙性增高 ,拉血便 ,食欲减少 ,烦躁不安 ,精神状态较差 .1.1 常规检查用卡介苗注射用的针头采集颈静脉血作血常规检验 ,其结果 :白细胞总数 :2 3.6× 10 9/…  相似文献   

16.
栖息地景观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种群的结构和分布.利用"3S"技术和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以凉山山系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野外调查资料和ETM影像为数据源对大熊猫栖息地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凉山山系有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为356798.4hm2,占研究区面积的29%;因栖息地受各种长短期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使其适合大熊猫栖息的面积为177157hm2,占栖息地总面积的49.65%;大熊猫主要栖息的寒温性针叶阔叶混交林面积最大,斑块连接性最好,平均斑块面积最大为75.67hm2,构成景观基质;相比之下,温性落叶阔叶灌丛、竹林景观破碎严重,平均斑块分维数仅为1.02和1.03;虽然强烈的人类活动使栖息地景观丰富度高,不同景观类型离散分布且形状平整,但山系景观整体趋于完整,破碎化不严重.如果不能有效控制人类活动和现有公路的运行,凉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就会被分割成5块,大熊猫灭绝的风险就会加大,因此亟需加强该区域的保护管理力度.图3表7参18  相似文献   

17.
佛坪三官庙地区大熊猫种群数量的DNA指纹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同位素标记大熊猫基因指纹探针F2ZGP96060801,以秦岭南坡中段佛坪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三官庙范围内采集的大熊猫粪便样品作材料,进行了DNA指纹检测.(1)在相同或不同时间、领域采得的粪便样品,显现出相同或不同的DNA指纹图谱,达到个体认定的目的,进一步表明了大熊猫的尽量新鲜的粪便,可以作为DNA指纹分析材料,进行野生种群数量调查.(2)根据检测21个粪便样品的结果,无误地认定了三官庙地区有13只大熊猫个体.其中有3个家系.(3)大熊猫粪便样品的DNA指纹图,通过微机识别的个体数,准确可靠,能获得大熊猫在野外的真实个体数量.  相似文献   

18.
卧龙大熊猫人工育幼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回顾了大熊猫人工育幼的历史,总结了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在大熊猫人工育幼研究领域的发展。1991年全人工育幼使1只大熊猫弃仔存活160d,但之后连续几年人工育幼失败;1998年成功地将一只弃仔人工哺育2mo后,给不会带仔的母兽培训其带仔。1999年将2个双胞胎及1个三胞胎中的2仔通过人工育幼与母兽交替哺育存活,同时将2只自野外抢救回来的大熊猫幼仔人工哺育存活。创造了1a人工哺育8只幼仔存活的世界记录,大大提高了大熊猫幼仔的存活率。大熊猫人工育幼技术的关键在于;适宜的育幼环境,幼仔免疫力的获得,人工乳的配制,幼兽的疾病防治及正确的饲喂方式。现将卧龙大熊猫庆大熊猫人工育幼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总结如下。图2表2参6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放牧家畜影响野生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主食竹资源的内在驱动因素,以便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根据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野生大熊猫与放牧家畜的随机样地调查资料,从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方面,分析了它们利用生境的异同。结果表明:从植物群落特征来看,乔木层物种丰度、灌木层盖度、主食竹的种群特征(盖度、密度、地径和株高)等指标,野生大熊猫与放牧家畜之间具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野生大熊猫利用生境的乔木层物种丰度17.38株,灌木层盖度75.31%,主食竹的盖度为56.32%、种群密度48.87 culms·m-2、地径6.03 mm和株高143.48 cm,放牧家畜利用生境的乔木层物种丰度29株,灌木层盖度93.20%,主食竹的盖度为89.20%、种群密度66.54 culms·m-2、地径3.82 mm和株高59.68 cm,而其余指标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就木本植物的物种组成特征而言,大熊猫利用生境的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科属种数量都多于放牧家畜生境,前者为乔木层17科25属41种、灌木层29科49属91种,后者乔木层9科10属14种、...  相似文献   

20.
圈养亚成体大熊猫日粮粗蛋白表观消化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7只1.5-4.7岁的亚成体大熊猫对23种日粮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ADCP),结果为37.86%-83.70%。分析表明,对1.5-2.5岁的大熊猫,粗纤维采食量与ADCP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图1);对2.5-4.7岁的大熊猫。粗纤维采食量与ADCP没有明显相关关系(表3)。对1.5-2.5岁大熊猫,随竹粗蛋白占总粗蛋白比值升高,ADCP呈下降趋势(图2);2.5-4.7岁的大熊猫,ADCP随竹粗蛋白比例升高而呈上升趋势(图3);不同大熊猫ADCP还有个体差异。图3表3参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