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环控系统解决了飞机座舱的供气、调温和增压问题,座舱的压力制度按3个阶段进行。通过典型的飞机环控系统故障,对座舱压力调节机理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座舱压力调节过程,分析了导致飞行员耳膜疼痛、座舱压力持续下降的原因,提出了预防故障发生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战斗机座舱内气动噪声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降低座舱气动噪声提供分析方法及数据。方法以某型机的座舱为研究对象,利用CFD流场分析方法对某型机的座舱外表面瞬态压力场进行分析和提取,作为舱内声场分析的外部激励,利用声学边界元方法计算得到座舱内部声场分布和声压大小,以及结构参数与舱内噪声的关系。结果某型机舱内声场的声压在500 Hz以下的低频段最大,且声压随频率的增加而降低,在2500 Hz以后趋于平缓,座舱内飞行员头部位置最大声压112 d B。后舱飞行员右耳位置声压,多数情况下大于前舱飞行员头部声压。结论分析结果表明,某型机后舱透明件的外表面受固定的空中受油管导致的湍流和进气道内的脉动压力,是座舱内噪声的主要来源。要降低舱内噪声,除了优化外形设计外,通过声传递向量分析,有目的地对结构参数进行调整,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形成合理的座舱装配工艺方案,提高装配质量和效率,并能在设计阶段发现座舱装配工艺方案存在的问题。方法 通过分析座舱结构特征和装配特点,并基于DELMIA数字化制造仿真平台,对载人离心机座舱的装配信息进行构建与分析。运用干涉和碰撞检查,结合人机功效模块,对座舱装配过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 座舱装配仿真是验证其装配工艺方案是否合理的有效手段,通过座舱装配仿真,提前发现了装配工艺方案存在装配动态干涉、可达性和可视性等问题。结论 数字化装配技术可以帮助设计人员预先发现装配工艺方案的不足,改进装配工艺方案,验证装备工艺方案的可行性,为实际装配提供指导,进而可极大地提高装配效率,缩短装备研制周期。  相似文献   

4.
气相色谱的电子压力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调节气相色谱仪器的诸多性能时,电子压力控制技术能精确控制载气流速,文章叙述了电子压力控制技术在上色谱中应用的基本原理,并以农药样品分析为例介绍了它在进样和柱分离时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郭爱清 《环境工程》2006,24(2):81-83
本项目对立式循环流动系统内气体压力、流量变化的调节控制方法,通风机的能量消耗等实际工程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其研究成果可以用于其他工程设计项目,对提高我国通风除尘系统的设计质量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海上低渗气井测试资料品质差造成试井解释结果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问题,提出了井口监测压力分析技术。该技术以井口监测压力为研究对象,在关井压力恢复测试时,建立井口监测压力实时诊断曲线,对井口监测压力进行实时分析,从而确定实时关井压力恢复测试资料的质量和恢复测试时间。井口监测压力分析技术成功应用于崖城M气田M9低渗气井,大大地提高了试井解释精度,最大限度地节约了测试时间,且降低了测试作业成本,提高了生产实效。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径向辗环的力能参数的计算方法。认为径向辗环是一种特殊的压力轧制,用上限理论导出了径向辗压力的计算公式;根据塑性变形中移位体积所消耗的能量导出了辗环扭矩的计算公式;用摩擦圆代换法导出了型槽侧面摩擦力矩的计算公式;以环件变形扩大产生塑性铰链的理论,导出了压力辊(抱辊)力矩;在综合分析各项力矩的基础上,给出了径向辗环电机功率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了实例计算,和实测值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以正挤压为例 ,利用塑性变形问题的主应力解法 ,推导了单位挤压力的理论计算公式。并就影响挤压力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区域水资源压力分析评价方法综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区域水资源压力分析是区域水资源评价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明确水资源压力的概念、梳理水资源压力评价方法,是水资源压力研究及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前提。论文基于国内外水资源压力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分析了水资源压力的内涵,介绍了水资源压力评价的常用方法,从计算原理、过程以及应用等方面对水资源压力评价方法进行了概述和对比分析。同时,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应用需求,展望了未来水资源压力研究的方向和重点问题,提出应当增加对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水质与水量耦合以及季节性因素的衡量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改进流量可调燃气发生器的调节精度,引入燃气发生器压力闭环控制,针对流量可调燃气发生器压力闭环控制特点,在压力闭环中引入了模糊积分控制,此控制算法响应速度快,超调量较小,不同工况及长时间工作下系统仍然有较好的动态特性。 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舱门结构振动特性对舱室声场特性的影响与控制方法。方法基于声固耦合分析方法,对典型舱门结构的振动声辐射特性进行仿真分析,研究材料、板厚以及阻尼层对舱门结构声辐射特性的影响规律。建立舱室声学分析模型,分析舱门结构振动对舱室声学环境的影响。结果计算了典型舱门结构的固有频率和声辐射特性,舱门结构在固有频率处容易辐射出较大的噪声能量。通过分析舱室典型位置声压频率响应可知,声压峰值频率以舱室模态频率为主,且响应最大值出现在舱门结构频率和舱室模态频率重合处。仿真分析结果显示,采用在舱门表面增加约束阻尼层的降噪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舱室噪声。结论舱门结构振动模态频率与舱室声学模态频率的重合产生较大的共鸣噪声。在舱门上增加约束阻尼层是一种简易且有效的舱室噪声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2.
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 and other pollutants present in both smoking and nonsmoking cabin sections during commercial passenger flights on DC-10 aircraft were determined on four, 5-h smoking flights.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nicotine, 3-ethenylpyridine, CO2, CO, NOx, NO2, O3, PM2.5 and 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 particles during a flight were determined with a briefcase sampling system. Concentrations of nicotine, 3-ethenylpyridine and CO as well as temperature, humidity and pressure were determined as a function of time during the flight. A model to predict penetration of 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 from the smoking to the nonsmoking section of the passenger cabin under a variety of flight conditions is derived from the data.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设计研制舱室湿度调节系统,用于开展装甲车辆舱室热舒适性测试与评价技术研究。方法通过任务计算机设定实验任务,并将湿度目标值通过RS485总线传输给PLC控制器,由PLC控制器控制加湿机和除湿机工作,同时由湿度传感器对舱室内的湿度进行实施监控,达到目标值后,进行加湿和除湿的动态控制。结果该系统可实现20%~95%舱内湿度调节。结论为开展装甲车辆舱室湿热环境研究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4.
卫星热试验舱内污染监测及烘烤出气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卫星热试验过程中采取烘烤出气措施后舱体内部污染状况分析,为卫星试验过程中污染控制工作提供有效方法。方法使用石英晶体微量天平(QCM)及真空度测试系统,对星内污染沉积量与真空度进行实时监测,比较卫星高温静置工况前后沉积量与真空度测试量值的变化。结果整个热试验过程中星内污染出气沉积量为1.8×10-5g/cm2,高温静置工况星内污染出气沉积量为5.67×10-6g/cm2,高温静置工况开始前星内真空度为2.9×10-2Pa,第一次高温循环工况开始时星内真空度为2.3×10-3Pa。结论整个高温静置工况星内污染出气沉积量约占整个热试验过程中的30%,且使得星内真空度由10-2Pa的量级降低到10-3Pa的量级,因此高温静置烘烤措施能够有效去除卫星材料出气污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控制主减速器结构声,进一步实现直升机舱内降噪。方法 在主减支撑结构上进行吸振设计,从根源上抑制齿轮振动向机身传播。基于某直升机,利用传递矩阵法,建立支撑结构/吸振器的动力学模型,进一步结合有限元法建立支撑结构/舱段结构/声场的声振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验证该技术的中高频减振和降噪性能。在此基础上,分析吸振频率、质量和阻尼对支撑结构振动传递特性的影响规律。根据某直升机的降噪需求,设计得到一组满足需求的样例参数,并开展声振耦合仿真分析。结果 在主减支撑结构上附加总质量为4 kg的吸振器结构,即可实现舱内目标频率降噪超过35 dB。结论 主减支撑结构吸振设计可有效控制舱内中高频主减结构声。  相似文献   

16.
构建符合研究地点实际生态环境状况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合理的进行评价的基础,也是政府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构建了SPR概念模型,提出了基于该模型的城市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建立SPR概念模型、实地调研、环境问题及成因辨识、指标体系初建、问卷调查及指标筛选等5个基本步骤。所建的指标体系可反映研究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现状水平、产生诱因和调控力度。以焦作为例,描述了该方法的应用。结果为:经实地调研及问卷调查,率定出9个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形成每个环境问题的2个主要成因;根据SPR模型,确定表征每个环境问题成因的状态层、压力层及响应层指标,共计74个;就合理性、数据可得性等设计问卷征求专家意见后,最终建立了包含43个指标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为未来焦作市生态安全评价和调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科学高效的环境监管体系的构建是防范突发环境风险的前提和关键,本文对突发性环境事件进行需求分析,提出构建完善的环境监管体系的可行性建议。从法律法规的支撑,各级协调与指挥机构的建立,应急救援资源的储备,监控预警网络的优化以及监管模式的完善的角度,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把各个环节有机联系,实现事态有效控制,减少事故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灾后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原环境对军用越野汽车性能的影响,提出提高军用越野汽车高原环境适应性的技术措施。方法简要介绍高原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条件特点,通过高原实地试验分析高原环境条件对军用越野汽车动力性能、经济性能、起动性能、热平衡和制动等性能的影响规律和影响机理。结果针对军用越野汽车的动力系统、底盘系统和驾驶室人-机环境等,提出了采用高压共轨燃油喷射、可调高增压、低气压低温起动、热平衡控制、四轮转向、悬架增强、辅助制动、轮胎中央充放气以及驾驶室高原人-机工程等提高军用越野汽车高原环境适应性的技术对策和建议。结论为提高军用越野汽车高原环境适应性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一种舰载方舱的建设构想,在兵器发射前先进行规定时间的温湿度环境贮存处理,再进行实弹发射试验。舰载方舱连同军舰能够形成海上环境试验场的发射阵地,配合海上相关测量设备,能够完成对水中兵器实弹在经过温湿度贮存处理后实际使用性能的环境适应性考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