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滇地区是中国大陆最显著的地震活动区域之一。结合该地区20世纪以来的地震数据,通过三元、四元和五元可公度计算、可公度系图谱构建及蝴蝶结构图分析,结果表明,在未来十年内的2015年和2017年前后川滇地区均有可能发生≥7.1级强烈地震,其中2015年的灾害信号最强。该研究旨在丰富可公度方法的灾害趋势判断案例,同时希望能为川滇地区地震灾害的监测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西宁及邻区1900年以来M≥5.0、1970年至今ML≥3.0地震进行了分析,得到了该区5级以上中强地震的活动规律,认为研究区近2~3年内地震活动处于相对平静期,具备发生M5~6级中强地震的条件,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3.
对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5级以上地震的月相效应进行了分析,表明该区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月相效应;分别对华东、安徽地区1970年以来4.5级和4级以上地震的月相调制比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华东MS5.5级、安徽MS5.5级以上地震活动受月相调制作用显著,分别提出了华东地区MS≥5.5级及安徽地区MS≥5.0级地震发生前月相调制比的定量预测指标,它对这两个区域大震的发生具有中、短期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东大别地区层析成像研究结果,对研究区重大地震事件的深部地壳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霍山地区的2次MS≥6.0级地震在深部地壳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1970年以来的12次MS≥4.0地震在25 km深度的地壳速度结构特征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5.
利用最大熵原理对安徽及华东地区中小地震活动水平进行统计预测,结果显示:安徽地区一年之内一般会发生Ms≥2.5地震,有可能发生Ms≥3.0地震,然而发生Ms≥3.5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华东地区一年内一般会发生Ms≥3.5地震,有可能发生Ms≥4.0级地震,但发生Ms≥4.5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6.
地震与优生     
目前,我国大陆地震活动正处于本世纪以来第5个高潮期,具有中强震连发的特征。据统计,自1988年至1997年底,我国大陆及邻近地区已发生7级以上(含7级)大地震15次(其中8次发生于我国境内)。专家们分析出目前我国地震高潮期的具体地区:云南和新疆为“主体活动区”;青海和东南沿海是“参与活动区”;四川、西藏等地自1988年以来虽多次发生6级以上强震,但7级以上大地震尚未发生,将根据其震情的发展确定其活动期类型。根据世界历史地震活动程度统计,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2次8级以上特大地震,18~20次7级以上大地震。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国家,也是中地震活动水  相似文献   

7.
对青海北部及邻近地区1976年以来ML≥3.0地震进行了分析,得到了该区5级以上中强地震的活动规律,认为研究区内地震活动正处于第四个活跃期,下一次中强地震发生在柴达木地震带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8.
以华北地区和三河—平谷8级地震构造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华北历史地震目录和现代中小地震目录,在地震目录完整性分析的基础上,基于G-R关系用最小二乘法对华北地区与三河—平谷地区的b值和复发周期进行时间扫描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和三河—平谷地区b值自1976年唐山地震以来趋于稳定,分别为0.67和0.82;而华北地区和三河—平谷地区的7、8级地震复发周期自1976年唐山地震以来逐渐增大,直到2015年分别在50、200年和5000、35000年以上,这说明三河—平谷地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地震活动处于平静期。  相似文献   

9.
新疆乌恰地震 1985年8月23日新疆乌恰地震是成功迁址重建的启示例。20世纪这里已发生里氏4.7级以上地震百余次。6级~7级地震10多次。乌恰老县城地基是粉细砂层,抗震性能较差。1986年按国务院决定开始新址搬迁,1989年完成了全部搬迁,1990年4月17日乌恰西南6.4级地震、1993年12月1日发生6.2级地震、1996年3月19日阿图什发生6.9级地震,所有这些均未对乌恰新城有影响,这是一个成功的搬迁的典例。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安阳及邻区研究范围内,地震台网所能接收到的 S-P≤25.0 秒的所有台站记录到的ML≥2.0级地震的P波到时和 S 波到时进行了波速比计算,并对研究区域内 5 次中强地震前波速比变化作了空间演化图。从 2001年5月到现在波速比空间演化特征来看,明显出现了低值异常集中区和高低值异常交替区。从时间序列演化特征来看,波速比始终处于低于平均值1.70 以下。根据我们以往对研究区域内波速比的研究和对比分析,在未来24个月,研究区域存在发生 ML≥5.5 级±0.5 级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2004年12月26日和2005年3月29日在印尼苏门答腊北部分别发生8.7级和8.5级强烈地震后,对江苏地区前兆体应变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在这两次地震的震后都记录到了显著的异常,且异常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本文列出这些异常并浅析,以期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印尼大震对我国未来地震趋势的影响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949-2014年京津冀地区霜雪低温灾害资料的收集整理,应用数理统计和小波分析法对这一时期京津冀地区霜雪低温灾害的等级、时空分布特征、周期规律以及与ENSO事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49-2014年京津冀地区霜雪低温灾害共发生114次,其中1级、2级、3级霜雪低温灾害的发生频次分别为28次、53次、33次;灾害的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9-1976年,第二阶段为1977-1998年,第三阶段为1999-2014年,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霜雪低温灾害发生频次较少,第一阶段以1级和2级灾害为主、第三阶段以2级和3级灾害为主,第二阶段霜雪低温灾害发生频次较高,以2级和3级灾害为主;小波分析得出,灾害存在着4个明显的主周期,即7a、13a、24a、38a左右的周期;拉尼娜事件与京津冀地区霜雪低温灾害的发生关系较显著.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以来中国洪涝灾害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莹  尹义星  陈兴伟 《自然资源学报》2011,26(12):2110-2120
基于1880年以来全国洪灾灾情、耕地面积以及东部地区年降水量数据,采用EMD分解、MK趋势和突变检验与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洪涝灾害的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①19世纪末、20世纪50-60年代和20世纪末这3个时间段,是多世纪以来中国洪灾最剧烈的时期;其中19世纪末和20世纪50-60年代的洪灾剧烈期均对应降水丰沛期,而20世纪末的洪灾剧烈期降水并不十分丰沛。②中国洪灾存在多尺度特征,主要周期有2.7 a、5.2 a的年际变化、9.9 a的年代际和20.5 a、51.6 a的几十年际变化等;东部地区年降水量与洪灾变化周期对应关系较好。③从东部近50 a来年降水量变化来看,20世纪八九十年代洪灾上升并不是降水量增加的结果。降水强度增加、极值降水事件增多可能是其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水土流失加剧、湖泊围垦等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此外,水利投资强度的变化对近50 a洪灾变化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19年8月20日,海南省三亚市天涯区连续发生两次有感地震.为研究本次地震的控震断裂及琼南地区未来的地震危险性,综合分析了琼南地区历史地震活动特征和主要断裂的构造活动特征.结果表明:近EW向九所-水断裂在琼南地区起主要控震作用,沿断裂带小型地震频繁而密集发生.震中周边的NW向乐东-田独断裂较其他方向断裂活动时代最新,...  相似文献   

15.
对地磁垂直分量日变低点位移异常与1988年以来祁连山西段ML≥5.0级地震相对应的震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和地磁低点位移异常都有其独特之处并与其构造活动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6.
印尼8.7级和8.5级强震后江苏体应变同震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12月26日和2005年3月29日在印尼苏门答腊北部分别发生8.7级和8.5级强烈地震后,对江苏地区前兆体应变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在这两次地震的震后都记录到了显的异常,且异常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本列出这些异常并浅析,以期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印尼大震对我国未来地震趋势的影响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发生在农村地区,据统计,1992~2005年14年间云南省发生的56次5.0级以上地震,有53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农村地区,即95%的地震极灾区分布在农村地区.本文阐述了地震灾害对农村地区的影响,分析了农村地区成灾的原因,提出了地震灾害的防御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采用1964—2013年廊坊市9个气象站的气温观测资料,分析廊坊市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Morlet小波变化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廊坊市日平均、日最高、日最低气温进行周期分析和突变检验。结果表明:(1)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高温极值变暖趋势显著,年际增长率分别为0.38℃/10a、0.28℃/10a、0.38℃/10a、0.36℃/10a;(2)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高温极值、低温极值和高温日数均具有4~6a的短周期、9a的较长周期和一个年代际的长周期;(3)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高温极值、低温极值和高温日数均存在一个显著突变;(4)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高温极值、低温极值和高温日数在空间分布上均呈现南高北低趋势。  相似文献   

19.
使用1982~2014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最优插值1/4度逐日海温分析资料,分析西北太平洋极端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事件的变化特征,探讨极端SST事件与ENSO(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极端高温事件的频率明显增大,20世纪80年代为2~5 a一遇,20世纪90年代为1~4 a一遇,21世纪以来,除2004和2011年外,其余年份均有发生。极端高温发生天数呈线性增加趋势,增长速率为30 d/10 a。单次极端高温事件持续时间逐渐增长,增长速率为0.56 d/次,且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也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分别为0.032℃/次和0.049℃/次。相反的是,极端低温事件的频率明显减小,1982~2000年为1~2 a一遇,21世纪以来,发生次数明显减少。极端低温发生天数和单次事件的持续时间均明显减少,减少速率分别为-27 d/10 a和-1.6 d/次。单次极端低温事件的平均温度和最低温度呈线性上升趋势,增长速率分别为0.0087℃/次和0.017℃/次。极端高温事件呈现1~4 a和4~7 a周期的高低频震荡,低温事件呈现多尺度周期变化,主周期尺度为3~4 a。Nino 3.4区下半年ENSO指数与西北太平洋极端高温呈显著负相关,与极端低温事件呈显著正相关。意味着在La Ni?a年份,极端高温事件更容易发生。反之,在El Ni?o年份,极端低温事件容易发生。  相似文献   

20.
楚雄中强震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0年姚安5.9、6.5级地震以来,楚雄区域中强地震活动呈现频次高、强度大、范围广的现象。通过对楚雄区域中强地震活动进行研究,得出以楚雄-南华地震带为活动主体的楚雄区域中强地震活跃,楚雄地震带南段和北段6.0级以上地震活动存在互相呼应、相继活动的现象;20世纪,云南7.0级强震活动时段,楚雄区域中强地震在时、空、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