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传统北京烤鸭烤制过程中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特征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徐敏  何万清  聂磊  韩力慧  潘涛  石爱军 《环境科学》2017,38(8):3139-3145
烤鸭是具有北京特色的传统美食之一,制作过程采用果木炭火烤制方式,与其它食物烹饪过程存在明显的差异,国内还未对这类餐饮源的排放特征进行过系统研究,为掌握这类餐饮源排放特征,从而为污染控制提供技术依据,选取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烤鸭店,研究了其烤鸭烤制过程中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传统烤鸭烤制过程中排放的油烟、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醛酮类化合物的基准排放浓度分别为(0.74±0.45)、(15.32±7.93)、(7.60±3.41)和(1.22±0.59)mg·m~(-3);颗粒物排放浓度要远高于油烟排放浓度,VOCs组分构成相对复杂,既包括烷烃、烯烃、芳香烃等VOCs也包括醛酮类、醇类、酯类等含氧VOCs和卤代烃,其中3-甲基呋喃、乙醇和乙酸甲酯的浓度最高;醛酮类化合物的主要组分有乙醛、甲醛和丙烯醛等,其中C1~C3物质占72.27%.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典型餐饮企业油烟中醛酮类化合物污染特征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8  
程婧晨  崔彤  何万清  聂磊  王军玲  潘涛 《环境科学》2015,36(8):2743-2749
醛酮类化合物作为餐饮油烟的组成物质之一,是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中化学反应活性较强的一类物质.但目前国内还没有针对餐饮源醛酮类化合物的排放特征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为进一步明确餐饮源醛酮类化合物排放水平和控制现状,获取城市群餐饮源VOCs排放控制决策依据,本研究选取北京市8家不同类型的餐饮企业,采用涂布2,4-二硝基苯肼(DNPH)的硅胶采样管进行油烟样品采集,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对油烟样品中的醛酮类化合物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按基准风量折算后,8家餐饮企业排放的油烟中醛酮类化合物浓度高低依次是:烤鸭中式烧烤家常菜西式快餐学校食堂中式快餐川菜淮扬菜.餐饮企业油烟中醛酮类化合物(C1~C9)浓度水平范围为115.47~1 035.99μg·m-3.不同类型餐饮企业油烟中醛酮类化合物组分构成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中式餐饮企业醛酮类化合物C1~C3物质所占比例均在40%以上.快餐类餐饮企业醛酮类化合物C4~C9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餐饮企业.从醛酮类化合物控制现状来看,北京市目前主流高压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对醛酮类化合物的去除效果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3.
汽油车非常规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选择3种不同排量的典型汽油车,基于国Ⅲ标准的轻型车排放测试循环,用SKC采样泵和2, 4-DNPH、Tenax TA采样管采集尾气中的非常规污染物,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汽油车排放中醛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组成及含量,同时利用电子低压冲击仪研究了其颗粒物排放的粒径和质量浓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汽油车之间非常规污染物的比排放值有较大差异,3辆汽油车总醛酮比排放量分别为36.44、 16.71、 10.43 mg/km,TVOC分别为155.39、 103.75、 42.29 mg/km.排放的醛酮化合物中甲醛、乙醛、丙烯醛、丙酮和环己酮的检出含量较高,占总醛酮量的77.9%~89.7%,且绝大部分为有毒有害物质;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绝大部分为芳香烃和烷烃,分别占总数的31.6%~39.2%和23.1%~27.9%,其中又以芳香烃类化合物甲苯、二甲苯和苯的检出含量最高,平均占TVOC的16.68%、 16.87%和5.23%;其颗粒物排放以超细颗粒物(<100nm)为主,高速工况下排放的颗粒物明显多于低速和中速工况.  相似文献   

4.
郑州市环境空气中VOCs的空间分布及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州市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以芳香烃、醛酮类、烷烃类为主。各类挥发性有机物的年度平均浓度,芳香烃类为131μg/m3、烷烃类为118μg/m3、酮类为84.3μg/m3。年平均浓度最高的化合物为丙酮(66.2μg/m3)、乙醇(27.5μg/m3)、正十一烷(24.4μg/m3)和甲苯(17.2μg/m3)。挥发性有机物浓度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特征为城市老区和工业区最高,其他各功能区基本持平,但城市间的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分界不明显;高度方向上,40m左右达到浓度峰值;PCA和PMF源解析结果显示,机动车尾气和工业排放为主要污染源,分别占源总量的34%和19%。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安定生活垃圾填埋场VOCs恶臭物质及其臭气强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填埋场重要的恶臭源之一.为了深入了解造成填埋场恶臭的VOCs及其臭气强度情况,在2014年7—8月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气相色谱(GC)-质谱(MS)联用法测定了北京市安定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内各代表性地点的VOCs.共确认了48种化合物,包括烷烃、烯烃、芳香烃、环烷烃、萜类、酯类、醛酮类、卤代烃、醇类及含硫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烷烃的种类最多,达到13种,其次是芳香烃,为9种.以内标法和外标法相结合测定了其中35种物质的含量,发现浓度在0.05~40 mg·m~(-3)之间.在厂区入口和作业面浓度最高的VOC是2,2,4,6,6-五甲基庚烷,在沼气干管是甲苯.从实际经验和臭气强度出发,建立了一种恶臭物质筛选方法,即首先以检出频次和各地点浓度比值筛选出可能的恶臭物质,然后由臭气强度确定最终的恶臭物质.筛选结果表明,填埋场内的恶臭VOCs是对伞花烃、对二甲苯、乙苯、甲苯和邻二甲苯,其中对伞花烃和对二甲苯对恶臭贡献尤为显著.这些恶臭VOCs浓度之间呈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这些物质均来源于填埋场内生活垃圾的降解过程.  相似文献   

6.
采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方法,对某炼油企业污水处理厂废水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指纹图谱解析,共鉴别出VOCs 215种,主要包括烷烃、烯烃、芳香烃、醇、酮;浓度最高的VOCs为苯、甲苯,由于其具有致癌作用,应当作为重点管控和治理对象;甲硫醇、乙硫醇、二硫化碳含量虽然低,但由于其嗅域值较低且具有恶臭气味,是污水处理厂气味感官的主要来源。对整个污水处理流程中的VOCs组分种类和浓度进行分析可知,逸散量较大的为低分子量的烷烃、烯烃、醇类等组分;停留较为持久的是酮类、芳香烃类、含硫化合物类。为减少炼化企业VOCs排放,管控废水输送、处置过程中VOCs的无组织排放,应对隔油、气浮、生化环节加设密封罩,并对挥发性有机物成分进行收集及处理。  相似文献   

7.
翟增秀  孟洁  王亘  翟友存  曹阳  邹克华 《环境科学》2018,39(8):3557-3562
为研究有机溶剂使用企业挥发性恶臭有机物排放特征以及识别各企业恶臭特征物质,测定了南方某工业区内典型溶剂使用企业挥发性恶臭有机物(VOCs)的排放成分.结果表明,不同企业间物质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同一企业不同工艺流程物质组成也存在一定差异,汽车制造企业:面漆喷涂车间排气筒醇类(21.87%)和酯类(21.62%)是重要的VOCs排放种类;面涂烘干车间芳香烃(41.14%)排放比例最高.电子元件生产企业:喷涂排气筒酯类(67.99%)是重要的VOC排放种类.涂料生产企业:两家涂料企业酯类物质排放比例均是最高,但1号涂料企业芳香烃(24.37%)排放比例较高,2号涂料企业酮类(18.88%)排放比例较高.印刷企业主要是醇类物质(99.32%).制冷设备生产企业:烷烃排放比例最高(83.01%).结合物质浓度和阈稀释倍数,初步识别酯类(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异丁酯)、芳香烃(甲苯、乙苯、苯乙烯)、醇酮类(乙醇、甲基异丁酮、2-丁酮)为有机溶剂使用企业恶臭特征物质.  相似文献   

8.
李莹莹  李想  陈建民 《环境科学》2011,32(12):3588-3592
利用自制玻璃生态罩,研究植物挥发性有机物(BVOC)的释放机制.在紫外光诱导条件下,BVOC经历一系列的光氧化反应,最终产生了二次有机气溶胶(SOA).运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目标植物(驱蚊草)释放出的BVOC进行采样分析,共检测出7种主要化合物,其中主要为单萜类、倍半萜类、醇类和酮类物质.研究发现,在紫外光的照射下,这些BVOC可以发生光氧化反应转化为SOA.利用串联差分淌度分析仪(TDMA)测定SOA的粒径分布和SOA颗粒物的吸湿性.结果表明粒径范围大致是50~320 nm,吸湿性研究发现这些SOA具有吸湿性,生长因子可以从1.05增长到1.11.  相似文献   

9.
徐亮  邵岩  夏孟婧  刘心怡  李振山 《环境工程》2019,37(10):168-173
采用Hungate厌氧滚管技术,从生活垃圾填埋场中分离纯化出1株厌氧水解菌,接种于酪蛋白底物中进行水解发酵实验,研究其发酵产物(挥发性有机酸醇)和主要类别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筛选出的菌株为Sporanaerobacter acetigenes,其可生长温度为20~45℃(最适为37℃),可生长p H为5. 0~9. 0(最适为8. 0)。8种发酵产物中,乙酸的占比最高(为39. 0%),且发酵产物浓度变化曲线呈现出2种类型:Monod型和S型,后者是一种新发现的浓度变化曲线类型。确认了44种VOCs,包括脂类、含硫化合物、烷烃、醇类、烯烃、酸类、萜类、脂环烃、含氮化合物、酮类和芳香烃11类,其中10种VOCs在填埋场现场监测中也有发现。实验发现主要恶臭污染物类别随着降解时间而发生变化:降解前期(0~60 h),主要恶臭污染物类别是脂类和烷烃,变化规律为显著升高后迅速下降,最后保持稳定;降解中后期(60 h之后),主要恶臭污染物类别是脂类、醇类和含硫化合物,其中醇类和含硫化合物浓度变化规律为慢速升高。蛋白质底物的单独降解实验,为掌握混合垃圾组分降解和产VOCs规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江宁区家具企业集中区三个月上下风向挥发性有机物实测数据并结合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挥发性有机物夏季监测的相关要求,通过对PAMS及醛酮类数据分析,发现该集中区VOCs排放水平低现行相关标准中规定的限值。通过对挥发性有机物中不同组份的构成情况并析,发现间、对二甲苯和丙烷是PAMS的主要组分,甲醛、乙醛和丙酮是醛酮类物质的主要组分。通过研究,对该集中区因家具制造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总体排放水平有一定的了解,为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溯源及相关管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