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两会"期间,我关注了政协委员梁从诫"关于尽快建立健全环保公益诉讼制度"的提案。在提案中,他呼吁国家通过立法,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对污染破坏环境者提起诉讼的权利。我认为,这是一项对环境保护工作十分有益和及时的建议,它反映了环境法学界和民间环境保护组织的心声。  相似文献   

2.
说梁从诫是中国环保民间第一人,名副其实,毫不为过。在当今中国近2000个民间环保组织中,梁从诫创建的"自然之友",是中国第一家、也是影响最大的一家。可以说,"自然之友"就是梁从诫的代名词。梁从诫影响着中国民间环保的一个时代,一个民间环保肇始的创业时代。上世纪80年代,梁从诫在《百科知识》杂志社工作时,一份来  相似文献   

3.
《绿叶》2016,(1)
2015年12月,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了对新《环境保护法》生效后第一起环境公益诉讼案的终审判决,环保组织胜诉。实践又一次表明,环境保护离不开公众参与。正如自然之友的创始人梁从诫先生所说"真心实意、身体力行"。这也是我们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第一案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很多政协委员就环保问题提交了自己的提案。其中,以赵忠祥、陈建功、牛文元、梁从诫等4位委员的提案最具代表性。本刊记者专访了4位理论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就这4个提案,他们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绿叶》2005,(6)
6月23日,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梁从诫、敬一丹与台湾“荒野保护协会”理事长李维文等一行,参加了由“自然之友”与额尔古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额尔古纳生态高层研讨会”。这是我国首次由环保NGO发起、与地方政府共同举办的研讨当地经济发展的高层会议。国家环保部门官员,来自全国各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专家、学者及环保NGO代表、环保实业家近百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图为梁从诫(左三)在会议上发言。  相似文献   

6.
在今年的两会上,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万鄂湘向大会提交了有关公益诉讼的提案,呼吁建立环保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7.
正自然之友从成立至今,一直致力于开展环境教育工作。早期,创始人梁从诫先生受邀或主动联系,举办了多次演讲活动,将环保理念传递给更多人。环保NGO的出现既是全社会环保意识觉醒、提升的结果,同时,也是推动全社会环保意识提升的重要力量。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环保活动,组织各类环保公益培训,让环境保护的理念为更多人所知,并且激发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采取行动,践行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做绿色公民。  相似文献   

8.
小军 《环境教育》2004,(6):42-43
梁从诫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的研究生,其祖父是“变法”的重要人物梁启超,父亲是中国建筑史学的奠基人梁思成,母亲林微因是品貌超群的一代才女。然而梁从诫对自己的出身很淡漠,他说:“如果说我从祖父和父母身上继承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正是出于责任感,他投身环保。  相似文献   

9.
新《环保法》第五十八条对于环境公益诉讼有了明确界定,今年1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解释》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起诉主体、受理条件、办理程序、责任方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明确,环境公益诉讼立案难、执行难的问题预计会逐步得到解决。"民事诉讼法、新环保法、《解释》中都有针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专门章节,这样‘三位一体’,环境公益诉讼今后没有了制度上的障碍。"刘林说道。刘林,安徽高  相似文献   

10.
周训芳 《绿叶》2014,(7):30-36
民事诉讼程序本质上以解决私权纠纷为目的,《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的实施将面临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立案难的问题,而环保法庭并不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的有效途径。从技术层面看,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立案难的最基础原因是《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没有列举生态环境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案由。法院应当主动适应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新形势,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新类型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纳入民事案件案由体系,并完善相应的立案机制,为《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的实施扫清司法障碍。  相似文献   

11.
要闻     
《环境教育》2015,(Z1):66-67
<正>社会组织可提起环境污染诉讼立案受理难、证据收集难、判决执行难……环保公益诉讼有法可依但有法难依的窘境有望缓解。1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社会组织可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可跨行政区划管辖,同一污染环境行为的个人私益诉讼可搭公益诉讼便车。该司法解释6日起施行。《北京晨报》外来物种入侵我国形势严峻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我国已成为遭受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国际上最具威胁性  相似文献   

12.
《绿色视野》2013,(1):14-15
2012年12月9日,安徽省首届环保社团组织会议一结束。一位学生向自然之友副总干事张赫赫索要联系方式时,张赫赫随手掏出了一张已用过的普通打印纸、背面还有铅字的名片。面对大家的疑惑,张赫赫很淡定地解释说,"这是继承自然之友创始人梁从诫先生的理念,我们一直提倡环保和废纸再利用。"  相似文献   

13.
在环境保护行政监管领域,如何通过引入和确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有效矫正环保领域的"政府失灵"一直是公益诉讼的热点。随着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检察机关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已有理论与实践基础,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检察机关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应紧跟改革新动向,在诉权行使、受案范围、诉讼请求的确定等方面加以完善,并加快试点工作进程。  相似文献   

14.
维权动态     
毛涛 《环境教育》2010,(8):49-49
<正>1.环境公益诉讼研讨会举行据《检察日报》2010年7月4日报道,山东省即墨市检察院与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近日联手举办"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公益诉讼"学术研讨  相似文献   

15.
维权动态     
毛涛 《环境教育》2010,(5):57-57
<正>法学专家关注环境公益诉讼据《贵州新闻》报道,2009年9月29日至30日,由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主办,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承办的环境司法实务研讨会在红枫湖举行,国际国内专家和环保法官齐聚贵阳,共同把脉环保法庭和环境公益诉  相似文献   

16.
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大背景下,环境公益诉讼备受关注。无论是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还是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环境保护法》,均首次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予以确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应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2015年7月2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外公布了《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试点方案》,环境公益诉讼迎来新的篇章。但是,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虽优势明显,却任重道远,相关制度与机制仍在试点与完善之中。因此,本文就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以对此问题做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7.
张宝 《绿色视野》2011,(6):41-44
自2007年贵阳、无锡等地设立环保法庭、允许环保机关等提起公益诉讼以来,环保机关的原告资格问题就一直处于争议之中,理论界反对的声音占了上风,而实务界多持赞同态度。昆明先是允许环保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后来则又以“公益诉讼制度本身就是司法对行政执法的补充,行政机关可能成为不履行法定职责之诉的被告”为由对环保机关予以排除。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新环保法将环境公益诉讼主体限定为符合特定资质的环保社会组织。但是我国环保组织发展历程和现状表现出了一定的特殊性,与域外环保组织不尽相同。我国"自上而下"发展的环保组织存在缺乏社会基础,组织活动受到行政因素影响,"社会性"不明显等问题。在引入环境公益诉讼并赋予环保组织诉讼权利的同时,对我国本土环保组织的实际状况进行理性分析,是完善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正>2017年上半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近期10起环境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其中,中华环保联合会诉江苏省江阴市梁平生猪专业合作社等养殖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位列其中。这是唯一一起涉及畜禽污染的公益诉讼案件,业内专家对此评价称"这是一份十分负责的判决"。  相似文献   

20.
在28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她的允许,不能砍伐一棵树;在她工作的市政府所在地,找不到围墙;被许多落后地区奉若神仙的投资商,在她这儿却连连碰壁;在她的引领下,一个边陲小城迈出了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步伐……著名环保人士梁从诫说:"如果中国有十分之一的市长像她这样,中国的生态环境就会有非常大的改观。" 她,就是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市长钱瑞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