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探究不同初始浓度诺氟沙星对地下水反硝化过程中NO3--N和NO2--N降解的影响,选取以乙酸钠为电子供体,硝酸盐为电子受体驯化的反硝化细菌进行厌氧反硝化批实验研究,从反硝化细菌生长特性和反硝化酶活性等方面揭示诺氟沙星对反硝化过程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浓度为10 μg·L-1和100 μg·L-1的诺氟沙星对反硝化细菌的生长及NO3--N降解均有抑制作用,100 μg·L-1诺氟沙星对NO3--N降解的抑制程度更大,抑制率为77.3%;且100 μg·L-1诺氟沙星减少了NO2--N积累,最大积累量降低了67.9%.诺氟沙星初始浓度大于10 μg·L-1时抑制了硝酸盐还原酶活性,在此过程中,亚硝酸盐还原酶活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强.反硝化酶活性与NO3--N及NO2--N降解规律相符.因此,诺氟沙星对反硝化酶活性的控制作用是其影响反硝化过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Acinetobacter junii WZ17脱氮效果良好,为确定其脱氮特性及动力学过程,利用“样条插值法”研究了菌株生长阶段,并采用Logistic模型和修正的Gompertz模型对菌株生长及氮素去除过程进行拟合,结合反硝化过程中间产物,分析菌株脱氮途径.结果显示,菌株WZ17以NH4+-N、NO3--N和NO2--N唯一氮源时,生长适应期分别为2.89、3.13和3.13 h,最大去除速率分别为8.47、5.76和5.18 mg·L-1·h-1,生长和底物去除过程分别符合Logistic模型(R2>0.9)和修正的Gompertz模型(R2>0.9).硝化过程中,NO3--N和NO2--N的积累量仅为0.13和0.14 mg·L-1,反硝化过程中,NO2--N的积累量为1.55 mg·L-1.“样条插值法”的运用可以准确地划分菌株WZ17的生长阶段,菌株WZ17对NH4+-N、NO3--N和NO2--N均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反硝化途径为NO3--N→NO2--N→NxOy.  相似文献   

3.
赵丹  于德爽  李津  汪晓晨 《环境科学学报》2013,33(11):3007-3016
从稳定运行的ASBR厌氧氨氧化反应器中分离筛选出一株在缺氧和好氧条件下均具有高效反硝化能力的菌株ZD8,该菌株为假单胞属(Pseudomonas sp.),大小2 μm×0.25 μm,无鞭毛和芽孢.实验结果表明,缺氧条件下,ZD8最适合的碳源为柠檬酸钠;当C/N为10时,具有最佳的反硝化效果.菌株ZD8在缺氧条件下不具有硝化能力.在好氧条件下菌株ZD8获得最佳反硝化效果的C/N为22,最适合pH范围是7.2~9.9.菌株ZD8在好氧条件下具有高效的异养硝化能力,NH4+-N平均去除速率为8.3 mg·L-1·h-1.当以KNO3为氮源时ZD8的反硝化速率为13.1 mg·L-1·h-1;而以NaNO2为氮源时,其反硝化速率为6.98 mg·L-1·h-1.在同时存在NH4+-N和NO3--N或NH4+-N和NO2--N的系统中,菌株ZD8均首先利用NH4+-N发生硝化作用,NH4+-N的存在对反硝化具有抑制作用,并且NH4+-N对NO2--N的反硝化抑制作用更强;在同时存在NO3--N和NO2--N的系统中,菌株ZD8优先利用NO3--N进行好氧反硝化脱氮.  相似文献   

4.
土壤中氧化亚氮(N2O)的释放量占全球N2O释放总量的60%.其中,稻田土壤是N2O最主要的释放源.反硝化过程是稻田土壤N2O生成的主要微生物过程之一.本研究选取广东韶关稻田垂向土壤(0~100 cm)为研究对象,通过乙炔抑制剂法测定了N2O产生潜势和反硝化潜势,并利用针对特异性功能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分析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和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显示:0~1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N2O产生潜势最高,可达(0.020±0.0035)μg·g-1·h-1.反硝化功能基因中,nirK基因的丰度峰值((1.51±0.0015)×108 copies·g-1)出现在0~10 cm深度,而nosZ和nirS基因的丰度峰值((4.29±0.0015)×107 copies·g-1和(8.86±0.0010)×107 copies·g-1)均出现在10~20 cm深度.稻田垂向土壤中N2O产生潜势和相关的反硝化功能基因(nosZ、nirK和nirS)丰度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其中在所有深度的土壤样品中nirK基因的丰度均高于nirS.基于nirK基因的高通量测序结果发现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的相对丰度最高(44.06%±6.14%,n=6).相关性分析表明,稻田土壤中N2O产生潜势与环境因子(TN、TC和含水率)、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以及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罗河杆菌属(Rhodanobacter)和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的相对丰度呈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稻田土壤中环境因子和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影响了N2O产生潜势的垂向分布.  相似文献   

5.
生物膜系统中部分反硝化实现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oving-bed biofilm reactor,MBBR)为例,考察生物膜系统中部分反硝化NO2--N积累特性,并通过耦合厌氧氨氧化验证生物膜系统中部分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partial denitrification with 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PD+ANAMMOX)工艺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C/N为3.0,填充率为20%的条件下,经过40 d的富集培养,实现部分反硝化,NO2--N积累率达(69.38±3.53)%;接种生物膜NO3--N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NAR)活性为0.03 μmol·(min·mg)-1,NO2--N还原酶(nitrite reductase,NIR)活性为0.18 μmol·(min·mg)-1,富集培养后生物膜NAR活性增至0.45 μmol·(min·mg)-1,NIR活性降至0.02 μmol·(min·mg)-1,从酶学角度验证了部分反硝化实现;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Thauera属从0.3%增加至37.27%,在微生物群落中占主导地位,该菌属被认为是部分反硝化过程的主要功能菌.随后与厌氧氨氧化耦合,出水总氮达(6.41±1.50) mg·L-1,总氮去除率达(88.16±2.71)%,证明了生物膜系统中PD+ANAMMOX的可行性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污水处理厂冬季生物脱氮效率低、出水水质不达标的问题,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1株耐低温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株Glutamicibacter sp.WS1.采用PCR技术扩增该菌株的脱氮功能基因,研究其对不同氮源的低温脱氮效能,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环境因子对其低温好氧反硝化性能的影响,并利用氮平衡解析其氮代谢路径.结果表明,菌株WS1含有氮代谢相关的功能基因amoAnapAnirSnirK;在15℃低温条件下,菌株WS1在以NH4+-N、NO3--N、NO2--N+NO3--N和NH4+-N+NO3--N为氮源时,对各无机氮的去除率分别为100%、98.10%、99.87%+100%和100%+94.92%;菌株WS1的最佳反硝化条件:柠檬酸钠为碳源、C/N为16、pH为8、ρ(DO)为4.5~6.8 mg ·L-1和温度为30℃;在低温(15℃)和低C/N (10)条件下,菌株WS1对NO3--N的去除率达到92.50%;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好氧反硝化和同化作用是菌株WS1去除不同氮源底物的主要途径,其中大部分的无机氮(47%~56%)通过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好氧反硝化作用转化为了气态氮.菌株WS1在低温污水脱氮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深水水库沉积物微生物功能特征及利用价值,于2019年在实验室对小湾水库表层沉积物微生物进行了驯化分离,并分析了其中一株细菌的脱氮效率.结果表明,分离出的细菌XW731经鉴定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是一种贫营养型好氧反硝化菌;在分别以NH4+-N、NO3--N和NO2--N为唯一氮源时,该菌对NH4+-N、NO3--N和NO2--N去除率分别为33.6%、68.5%和9.1%;以NH4+-N和NO3--N为氮源时,对NH4+-N和NO3--N去除率分别为66.4%、89.6%,同步硝化反硝化能力更强.将该菌投加到两种城市微污染水体后测试表明,该菌对城市河道水体的NH4+-N和NO3--N去除率分别为38.3%和42.4%,对城市降雨水体的NH4+-N和NO3--N去除率分别为22.2%和7.7%.  相似文献   

8.
采用SBR-ASBR组合工艺处理实际生活污水,SBR中考察缺氧/好氧时间比及温度对部分亚硝化(partial nitritation,PN)的作用,ASBR中研究COD/NO2--N(C/N)对厌氧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协同反硝化脱氮除碳的影响.①控制温度为25℃,在缺氧/好氧时间比为30 min:30 min,单周期交替3次时,NO2--N积累率(NiAR)于第22 d为98.06%,比亚硝态氮产生速率(SNiPR,以N/VSS计)为0.28g·(g·d)-1,同步硝化反硝化去除的TN和COD分别为12.29 mg·L-1和110.36mg·L-1.②在缺氧/好氧时间比为30 min:30 min下,温度为15℃时,丝状菌大量繁殖,污泥活性和沉降性变差;温度为30℃时,NH4+-N转化为NO2--N比例为86.83%,造成出水NH4+-N浓度过低,不能为厌氧氨氧化提供合适基质浓度;温度为25℃时,出水NH4+-N和NO2--N浓度分别为31.58 mg·L-1和35.04mg·L-1,匹配厌氧氨氧化基质比.③组合工艺脱氮性能良好,出水TN、NH4+-N和COD浓度分别稳定在13.13、4.83和69.96mg·L-1,去除率分别为83.10%、93.64%和75.11%.调节ASBR进水C/N为2.5、2.0和1.5时,C/N为2.0时厌氧氨氧化协同反硝化脱氮除碳性能最佳,出水NH4+-N、NO2--N、NO3--N和COD分别为0.09、0.25、1.04和32.73mg·L-1.  相似文献   

9.
左富民  郑蕊  隋倩雯  钟慧  陈彦霖  魏源送 《环境科学》2021,42(11):5472-5480
以两类中试反应器(SBR,116.6 m3,活性污泥法和SBBR,64.8 m3,泥膜法)为对象,接种猪场废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通过控制DO、曝气方式为主和外加NaNO2为辅的亚硝酸盐调控策略,考察不同反应器在启动一体式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combined partial nitritation and ANAMMOX,CPNA)工艺过程中NO2--N浓度对ANAMMOX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运行条件下,泥膜共生的SBBR更适于短程硝化的快速启动.尽管受到NO2--N抑制(100~129 mg ·L-1,共计7 d),但SBR在第39 d成功启动了ANAMMOX工艺,其TNRR和TNRE分别为0.069 kg ·(m3 ·d)-1和23.3%,而长达17 d的NO2--N抑制(129~286 mg ·L-1)则对SBBR中ANAMMOX菌活性造成了难以恢复的影响.外加NaNO2后,SBR在第77 d成功启动了CPNA工艺,TNRR和TNRE分别从第51 d的0.070 kg ·(m3 ·d)-1和16.0%迅速提高至第77 d的0.336 kg ·(m3 ·d)-1和52.2%,ANAMMOX菌的活性也由最初的0.012 kg ·(kg ·d)-1快速升高至第77 d的0.307 kg ·(kg ·d)-1;SBR中AOB和ANAMMOX菌的基因拷贝数浓度由最初的8.06×106 copies ·mL-1和4.42×104 copies ·mL-1分别增长至第77 d的1.02×109 copies ·mL-1和1.77×107 copies ·mL-1,表明以调控DO和曝气方式为主,辅以外加NaNO2的亚硝酸盐调控策略可有效实现反应器中AOB和ANAMMOX菌的快速增长.合理的NO2--N调控是CPNA工艺快速启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不同水文情景下白洋淀水体好氧反硝化菌群的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基于水质调查和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了水体水质因子分析、好氧反硝化菌群α多样性分析、物种组成和网络分析.结果表明,白洋淀水体呈弱碱性,丰水期水体T最高,DO最低,冰封期T最低,DO最高.白洋淀水体在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和冰封期下NH4+-N、NO2--N、NO3 --N、TN、高锰酸盐指数、Fe和Mn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1),其中TP在不同水文情景下不存在显著差异(P > 0.05).不同水文情景下水体中最大的细菌门类为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较高的属为MagnetospirillumAeromonasPseudomonasAzospirillumBradyrhizobium.此外,好氧反硝化菌群的α多样性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01),冰封期菌群丰富度最高,枯水期和冰封期菌群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最高.经RDA、Mantel分析,菌群的水质驱动因子在不同水文情景下有所差异,枯水期菌群的水质驱动因子为pH、NO3--N、NO2--N和高锰酸盐指数,丰水期菌群的驱动因子为pH、T、DO、NO2--N和TP,平水期的驱动因子为NO2--N、Fe和高锰酸盐指数,冰封期菌群的驱动因子为NO3--N和NO2--N.网络分析表明与水质驱动因子相关的物种存在时间差异,枯水期与水质驱动因子相关的属为MagnetospirillumAeromonasAzoarcus,与丰水期相关的属为MagnetospirillumPseudomonasAeromonas,与平水期相关的属为MagnetospirillumPseudomonasLimnohabitans,与冰封期相关的属为MagnetospirillumAzoarcusPseudomonas.不同水文情景关键水质因子(主要是T、DO、NO3--N和高锰酸盐指数)与好氧反硝化菌群之间的关联关系,随着时间演变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综上,通过对不同水文情景下白洋淀水体好氧反硝化菌群演变特征及环境因子驱动机制进行研究,可为认识天然环境中好氧反硝化菌群演变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使用乙炔抑制法对天津市不同污染特征代表性的城市内河南运河、北塘排污河以及城郊东丽区自然河流底部沉积物的反硝化速率和潜力及其冬(3月)夏(8月)季节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夏、冬两季天津市不同污染特征的河流沉积物反硝化速率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p0.05)。夏季排污河沉积物的反硝化速率明显高于较清洁河流,而冬季相反;2)就全年数据来看,各河流沉积物夏季反硝化速率高于冬季,其中北塘排污河表现出最大的季节差异;3)北塘排污河沉积物相较另外两条河流具有较高的反硝化潜力;4)各样点河流沉积物反硝化速率及潜力基本表现为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相关性分析发现河流沉积物反硝化速率与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p0.05),因此天津市不同类型河流沉积物有机碳或是影响反硝化过程,导致时空差异的重要因素。天津市河流沉积物反硝化潜力是反硝化速率的1.50~22.8倍,且排污河沉积物脱氮潜力较清洁河流大。  相似文献   

12.
传统反硝化工艺是非常有效的废水脱氮技术,具有反应快、效率高等优点,但受废水中有机碳源浓度影响较大.废水中碳源不足不能满足生物反硝化脱氮的需求且会导致总氮(TN)去除率偏低,而投加外源有机碳源会提高处理成本,极易造成二次污染,因而传统反硝化工艺对低碳氮比(C/N)废水脱氮处理具有一定局限性.铁型反硝化脱氮技术作为自养反硝...  相似文献   

13.
好氧反硝化菌Bacillus sp. H2脱氮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从碳源、碳氮比、pH、温度及投菌浓度5个方面对好氧反硝化芽孢杆菌Bacillus sp.H2进行脱氮特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以葡萄糖、乳糖作为碳源时,菌株Bacillus sp.H2的好氧反硝化效率要显著高于以乙醇、酒石酸钾钠、丁二酸钠、醋酸钠作为碳源时的效率,且葡萄糖略高于乳糖;当C/N≥6(质量比)时可进行完...  相似文献   

14.
一株新反硝化菌的鉴定及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厌氧污泥中分离得到一株自养厌氧反硝化细菌,它可以利用还原铁粉脱去污水中的硝氮,同时,废水中的磷也同时得到了脱除。大量试验发现,整个生物反应过程中没有NO2-和NH4+的积累,说明反硝化的产物是N2。通过对该菌株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比较以及鉴定,在Genbank中BLAST后,初步判定它为假单胞菌属,该菌种与Pseudomonas sp.HPC502的同源性达到了99%。  相似文献   

15.
以厌氧氨氧化污泥(AAOB)和各种有机物混合,AAOB分别与异养甲醇反硝化菌和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相混合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多种基质(醇类、糖类)时自养、异养反硝化菌群的活性及其相应的抑制特征.结果表明,醇类有机物对AAOB的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甲醇的抑制性最强,当甲醇为5.48mmol/L时,AAOB活性了损失2/3.而乙酸钠对AAOB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葡萄糖、乳糖和蔗糖等糖类有机物对AAOB的影响较小.此外,试验发现经驯化的甲醇反硝化菌能利用各种醇类完成异养短程反硝化.对于活性污泥,利用乙酸钠实现短程反硝化的能力优于甲醇、乙醇、葡萄糖和乳糖.混合试验中,正丙醇导致AAOB和甲醇反硝化菌混合菌群中AAOB活性下降,并且在与甲醇反硝化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乙酸钠对于AAOB和活性污泥混合菌群中AAOB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采用包埋固定化技术制备了包埋硫铁生物填料(ESI Filler),基于升流式自养反硝化反应器开展动态实验研究,通过改变水力停留时间(HRT)、pH值、溶解氧(DO)等运行条件,探究ESI Filler反应器的脱氮效果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结果表明,当进水硝酸盐氮(NO3--N)浓度为30mg/L,HRT为10h时,NO3--N去除率不断上升至99.80%。当HRT缩短为2.5h时,NO3--N去除率降至61.35%。ESI Filler反应器对pH值和DO的改变具有较高的稳定性,NO3--N平去除率可维持在82.5%以上。但对低温的耐受性较差,当温度从35℃降低至15℃时,NO3--N平均去除率由90.12%降低至68.80%。运行164d后,球体未出现破裂散落的现象,表现出较长的使用寿命。通过扫描电镜发现,填料表面疏松多孔,附着大量杆状细菌,已成为微生物的良好载体。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包埋颗粒中优势菌属为典型的自养反硝化功能菌Thiobacillus,丰度为80.79%。  相似文献   

17.
菌株DA-1被发现能在好氧和厌氧环境中将硝酸盐转化为气态氮。在以NO3-为唯一氮源的条件下研究了碳源、C/N和pH值对菌株DA-1好氧和厌氧反硝化脱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48 h内菌株DA-1的厌氧脱氮效率高于好氧脱氮率;菌株DA-1能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利用乙酸、柠檬酸以及葡萄糖进行细胞增殖和反硝化。在厌氧条件下,三者作为碳源时的反硝化效率分别为(34.04±0.15)%、(22.72±0.32)%和(11.32±0.06)%,均低于好氧条件下的(25.38±0.14)%、(17.52±0.11)%和(8.06±0.01)%。2种条件下均是乙酸为碳源时反硝化效率最高。而丁二酸仅能在厌氧环境中作为电子供体参与反硝化反应。C/N越高越有利于菌株DA-1的厌氧反硝化,当C/N为10时,反硝化效率最高为(35.06±0.19)%。而在好氧条件下,菌株反硝化效率随着C/N的升高,先升高再降低,当C/N为8时,反硝化效率最高;好氧和厌氧脱氮的最适pH值为7.0。体系偏酸或者偏碱都会造成菌株DA-1脱氮效率的降低并出现亚硝酸盐累积。厌氧环境中pH=5.0时累积的亚硝酸盐浓度高达(8.95±2.05)mg/mL。  相似文献   

18.
2种生物反硝化法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砂柱装置,在实验室研究了自养微生物和异养微生物2种生物反硝化方法对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去除效果。自养反硝化反应在以硫作为电子供体的硫/石灰石/细沙反应柱中进行,异养反硝化反应在石灰石/细沙反应柱中进行,进水增加乙醇作为外加碳源。实验结果用以比较2种反硝化方法在硝酸盐去除率、微生物反应动力学和反应产物三者的异同。结果表明,自养反硝化反应中NO3--N去除率达95.4%,异养反硝化反应去除率可达99.3%;分别与Monod微生物0级、1/2级和1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进行拟合,2种反硝化反应均符合1/2级微生物反应动力学,适合用1/2级微生物反应方程描述;在反应结束阶段,自养反硝化主要反应产物SO42-出水浓度低于250mg/L,异养反硝化副产物CH3OO-易成为二次污染源,异养反硝化的反硝化速率明显高于自养反硝化反应。  相似文献   

19.
采用连续流运行方式,将含NO3--N的原水依次通过HABR(复合式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内添加木屑(第1系统)和硫磺颗粒(第2系统)的2个系统,在温度为(25±1)℃的条件下,将NO3--N容积负荷由72g/(m3·d)逐渐提高至80和96g/(m3·d),在不需投加传统型外加碳源的条件下实现了固相异养与单质硫自养的集成反硝化. 结果表明:进水NO3--N容积负荷为96g/(m3·d)时,系统NO3--N总去除率达到99.0%,第1系统和第2系统对NO3--N的去除率贡献各为50.0%;系统出水ρ(CODMn)为5.74~10.05mg/L,ρ(SO42-)为405~870mg/L,并且没有NH4+-N和NO2--N的积累. 第1系统产生的碱度能部分中和第2系统内产生的酸,进水、第1系统、第2系统出水pH分别为7.5、7.5~7.6、6.5~7.2,使硫自养反硝化系统呈现出较强的pH平衡能力,不需外加石灰石调节碱度即可为反硝化细菌提供较适宜的中性生存环境. 系统在pH平衡能力和NO3--N去除效果2个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协同作用,并且通过集成反硝化作用弥补了2个系统单独运行时反硝化过程效率低的缺点,较传统异养型生物反硝化降低了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20.
废水处理工艺中同步硝化/反硝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与传统脱氮工艺相比,同步硝化/反硝化(SND)工艺由于具有可降低能耗,减少基建费用等明显的优点,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广泛查阅近期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的工作,从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发生的机理及工艺控制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并简要介绍了这一课题未来的研究方向。指出反应器溶氧不均、活性污泥絮凝颗粒中缺氯微环境的形成以及某些好氯反硝化菌和异养硝化菌的存在是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的主要原因。同步硝化/反硝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亚硝酸盐的积累现象,部分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很可能是通过亚硝酸盐途径进行的。对于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工艺控制,目前主要通过控镧碳源、活性污泥絮凝颗粒的大小、溶解氯、以及氯化还原电极电位(ORP)进行的。反应中可溶性COD(SCOD)的含量对于反硝化过程的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碳源投加方式的改变,可改善同步硝化/反硝化的效果。絮凝颗粒的密度,尺寸与溶解氯的水平共同影响了絮体内部缺氧微环境的形成:同时在工艺过程中,控制溶解氯水平的变化可以取得较好的脱氮效果。对于氯化还原电极电位(ORP)控制的范围往往取决于污水的性质,同时也可结合其他一些指标(如pH、释放气体中NO浓度)作为综合的控制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