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三氯生(TCS)作为药物和个人护理品(PPCPs)中常见的抗菌剂,在水环境中存在与聚苯乙烯微塑料(PS-MPs)复合污染的生态健康风险.本研究旨在探究0.1、5、20 μm PS-MPs吸附TCS在蝌蚪体内累积情况,以及对蝌蚪毒性的作用.结果表明,PS-MPs吸附TCS在蝌蚪体内的积累能力依次为:TCS+5 μm PS组>TCS+20 μm PS组>TCS+0.1 μm PS组,累积量分别为3.27、1.8 mg·g-1、无累积效应.值得注意的是,蝌蚪经不同粒径PS-MPs(2 mg·L-1)、TCS(1 μg·L-1)单独及复合暴露7 d后,各实验组脂质代谢水平均表现出丙酮酸含量增加(p<0.05)、甘油三酯含量降低(p<0.05)的趋势.复合组中TCS+0.1 μm PS组蝌蚪体内丙酮酸(Pyruvate)含量上升水平最显著(p<0.05);TCS+20 μm PS组蝌蚪体内甘油三酯(TG)含量下降水平最显著(p<0.05),这可能与脂代谢调控基因ppar-αcpt1-β表达水平显著提升有关(p<0.05).此外,PS-MPs、TCS单一和复合暴露 还会增加蝌蚪体内CAT、SOD酶活性.与脂质代谢结果不同的是,复合组中TCS+5 μm PS组蝌蚪体内CAT、SOD酶活性上升最显著(p<0.05),这可能与调控基因cat、sod表达水平显著提升有关(p<0.05).研究表明,复合暴露组对蝌蚪生理水平的影响高于单一暴露组,而不同复合处理组对蝌蚪脂质代谢水平和抗氧化水平影响具有差异,该结果可为评估微塑料(MPs)吸附亲脂性污染物对水生动物的毒性效应和生态风险提供 信息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宁夏第三排水沟中药物和个人护理品(PPCPs)的污染特征与潜在生态风险,采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第三排水沟中14种PPCPs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14种PPCPs在第三排水沟和汇入水样中均有所检出,总浓度范围分别为117.74~1947.64 ng·L-1和63.94~4509.39 ng·L-1.排水沟中吉非罗齐(GEM)、咖啡因(CAF)、阿伏苯宗(BM-DBM)、二苯甲酮-3(BP-3)、3-(4-甲基苯亚甲基)-樟脑(4-MBC)和避蚊胺(DEET)的检出率均达到100%.药物中检出浓度最高的是GEM (7.78~721.84 ng·L-1),其次是CAF (41.74~246.86 ng·L-1);个人护理品中检出浓度最高的是DEET (3.17~219.91 ng·L-1),其次是BP-3(56.92~150.14 ng·L-1).不同采样点的PPCPs浓度呈现一定的空间差异,PPCPs总浓度在流经平罗县城后猛然增加,并在该段处达到最大,随后呈现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4-MBC与COD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IBU、XMTD、TCC和TCS与NH4+-N呈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5),DIC、BF、CBZ和DEET与TN呈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5),表明PPCPs浓度和水质指标密切相关.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DIC、IBU、GEM、CBZ、CAF和BP-3具有高风险,BM-DBM、TCC和TCS具有中等风险.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干扰异常敏感,可以反映土壤的健康状况.人类活动导致高寒泥炭土壤面临退化风险,生产力下降、碳汇功能丧失,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藏猪放牧是我国高海拔藏区一种特有的放牧方式,是导致高寒草甸土壤退化的重要干扰因素之一.应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分析了藏猪放牧干扰和对照(无藏猪放牧)条件下的滇西北高寒草甸泥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对干扰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藏猪放牧导致土壤微生物α多样性显著降低,且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高寒草甸泥炭土壤的主要优势菌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与门水平相比,干扰前后土壤微生物在属水平上的差异更明显,其中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薄层菌属(Hymenobacter)的相对丰度在干扰后的土壤中显著增加,而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和红游动菌属(Rhodoplanes)则显著降低.Venn图分析进一步发现,干扰与对照土壤样品中分别有71和136个核心OTU.干扰条件下的土壤特有微生物主要包括伯克霍德氏菌(Burkholderiales)、假单胞菌(Pseudomonadales)、鞘脂单胞菌(Sphingomonadales)等,这些微生物主要聚集在目水平,可以作为干扰条件下的指示微生物.CCA排序表明,硝化螺菌属和红游动菌属的微生物对含水率、速效磷、有机质等土壤环境变量的响应较为敏感.该研究结果为揭示高寒草甸泥炭土壤退化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4.
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还草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究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本文以宁南山区玉米农地为对照,人工柠条地和天然草地为退耕还林还草的处理,利用Illumina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MiSeq对土壤细菌的16S rRNA V3~V4可变区进行测序,研究3种植被下土壤细菌的α多样性、物种组成和丰富度,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探讨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3种土壤样品中共检测到细菌29门,76纲,135目,250科,375属,682种,主要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主要的优势菌纲为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酸杆菌纲(Acidobacteria)、β-变形菌纲(β-Proteobacteria)、嗜热油菌纲(Thermoleophilia)、芽单胞菌纲(Gemmatimonadetes)、杆菌纲(Bacilli)、δ-变形菌纲(δ-Proteobacteria).与耕地相比,林地的优势菌主要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草地的是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柠条林地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最高.通过RDA分析发现,影响本研究区域土壤细菌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子是全氮和有机质.研究表明通过退耕还林与还草工程明显地改善了土壤肥力和环境状况,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组成.  相似文献   

5.
许天峰  马嫣  郑军  蒋友凌 《环境科学学报》2021,41(11):4353-4365
于2019年11月1日-12月4日在南京北郊对气溶胶光学特性进行观测研究,使用三波长光声黑碳光谱仪(PASS-3)对气溶胶吸收系数βabs和散射系数βsca进行了实时在线观测.结果表明,532 nm处的βabsβsca平均值分别为(31.58±16.84)Mm-1和(168.46±127.09)Mm-1,均低于南京以往的观测值.βabsβsca的日变化呈双峰型,早晚高峰均与交通排放有关.除早晚高峰以外,βsca在13:00-14:00略有回升,这与二次气溶胶的生成有关.本次观测期间气溶胶吸收系数和散射系数在风向为东风、东南风和西风时易出现高值,东风、东南风时受到本地排放的影响,西风时受到外地污染物传输的影响,气溶胶的消光物质主要集中在细粒子上.对观测期间典型污染过程的分析表明,高湿度、低风速的不利扩散条件下本地污染排放与西北向污染气团传输的叠加,使得气溶胶吸收系数和散射系数出现连续高值.吸收系数主要受交通排放影响,而工业源和交通源排放的SO2、NOx等气态污染物经过大气光化学氧化或液相氧化形成的二次气溶胶及其吸湿增长是导致散射系数增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南四湖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李红莉  李国刚  杨帆  高虹  宫正宇  朱晨  连军 《环境科学》2007,28(7):1590-1594
通过对采集于南四湖湖区的沉积物柱状样品中有机氯农药(OCPs)和多氯联苯(PCBs)同系物的GC-ECD定量分析测定,并结合210Pb同位素定年分析,重建了南四湖湖区有机污染物的污染史.结果表明,样品中OCPs、HCHs、DDTs和PCB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64~17.9、0.66~12.5、0.24~2.99和7.84~42.8 ng·g-1.柱状沉积物的沉积速率为0.330 cm·a-1,平均沉积通量为0.237 g·(cm2·a)-1,所采集的样品沉积时间为1899~2000年.OCPs和PCBs分别在1960和1970年左右出现浓度峰值,随后含量逐渐下降.污染物来源分析表明,HCHs来源于新的工业HCH和林丹2种工业品,HCH和DDT污染主要源于历史上的使用;PCBs主要来自于造纸漂白过程和焚烧炉排放.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除β-HCH、γ-HCH和艾氏剂3种污染物在14~16 cm附近、对应沉积时间为1960年左右测试数据略高于风险水平低值,其余污染物的所有数据均低于风险水平低值.整体而言,南四湖柱状沉积物中的OCPs和PCBs含量属于低生态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7.
16S rRNA高通量测序研究集雨窖水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20,自引:15,他引:5  
为探究集雨窖水中细菌多样性及功能与主要水质因子之间关系,应用16S rRNA基因-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和比较了不同类型集雨水窖中窖水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通过提取4组样品基因组DNA,对16S rRNA V4区测序,共获得用于物种分类的OTU 1605条,涵盖了22门、42纲、71目、115科、146属的细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表明,窖水具有很高的细菌多样性,不同样品多样性存在差异,细菌优势菌群分布呈现出大量的稀有种和少数常见种的模式.菌群分类发现,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细菌门(Actin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OD1是主要的细菌菌门,其相对丰度占群落的87.1%~94.8%;放线菌门的放线细菌纲(Actinobacteria)、酸微菌纲(Acidimicrobiia),拟杆菌门的噬纤维菌纲(Cytophagia)、黄杆菌纲(Flavobacteriia)、鞘脂杆菌纲(Sphingobacteriia),变形菌门中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纲(β-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疣微菌门丰收神菌纲(Opitutae)、疣微菌纲(Verrucomicrobiae)、Pedosphaerae,OD1的ZB2为纲层次上的优势菌;红细菌属(Rhodobacter)、脱氮单孢菌属(Dechloromona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丛毛单孢菌属(Comamonas)、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嗜氢菌属(Hydrogenophaga)等优势菌属大多数为具有脱氮除磷功能的反硝化菌和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RDA分析表明,不同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有着明显的不同,即第Ⅱ簇内的菌属主要与反映窖水有机物含量的指标UV254、高锰酸盐指数、BOD5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第Ⅲ簇内的菌属主要与反映窖水氮、磷水平的指标TN、NO2--N、NO3--N、TP、NH4+-N显著正相关,体现了生态功能的簇内相似性及簇间差异性.研究结果加深了对窖水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认识,为深入研究窖水细菌多样性及功能与水质因子之间关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内分泌干扰物控制优先性分析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隋倩  黄俊  余刚 《环境科学》2009,30(2):384-390
基于已报道的中国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出水中内分泌干扰物的浓度,分别在以出水最大浓度为背景的极端情景和以出水中位浓度为背景的一般情景下,计算和分析了工业化学品、农药、天然雌激素、药物4类共32种内分泌干扰物的生态风险商和雌二醇当量浓度.结果表明,在极端情景下,分别有12种和9种物质具有生态风险和内分泌干扰性;其中,分别有6种和5种物质在一般情景下也具有生态风险和内分泌干扰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评分和排序得出在中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应当优先控制的4种污染物为炔雌醇、雌酮、壬基酚、双酚A.  相似文献   

9.
徐瑶瑶  王锐  金鑫  石烜  王岩  金鹏康 《环境科学》2021,42(6):2937-2945
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分布研究较多,但是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时ARGs丰度变化特性研究尚存不足.为此,本研究构建了印染废水循环利用系统,采用16S rDNA技术分析印染废水循环利用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表征ARGs丰度变化趋势.循环初期,活性污泥中共检出9大类52种ARGs,其中β-内酰胺类(β-lactam)抗性基因的相对丰度最高.循环过程中,芳烃类污染物浓度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升高,β-内酰胺类抗性基因丰度则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第100 d,上升61.85%).与此同时,与ARGs相关的Firmicutes、Actinobacteria和Cyanobacteria的丰度显著下降(降幅分别为84.66%、64.38%和85.15%).超过21种ARGs受到芳烃类污染物富集的显著影响,其中,6种ARGs与芳烃类污染物的浓度变化极显著正相关,6种极显著负相关.这些结果表明,ARGs的丰度变化受微生物群落和芳烃类污染物的影响,在印染废水循环利用过程中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本研究揭示了印染废水循环利用过程中芳烃类污染物的富集与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对ARGs的影响,对印染工业废水循环利用降低抗生素抗性基因对环境的污染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秸秆还田对黄淮海平原潮土真菌群落的影响,开展连续10 a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NF)、单施化肥(NPK)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NPKS)这3个处理,通过网络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揭示真菌群落对土壤肥力、酶活性和小麦产量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NPKS处理土壤有机质(SOM)较NPK处理和NF处理分别升高9.20%和34.75%,碱解氮(AN)升高12.03%和39.17%,脱氢酶(DHA)升高37.21%和50.91%,β-葡糖苷酶(β-GC)升高17.29%和73.48%,小麦增产16.22%和125.53%.不同施肥处理真菌α-多样性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却导致β-多样性出现明显分异.冗余分析表明,速效磷(AP)、SOM和AN是潮土真菌群落组成变化的主要调控因素.差异物种分析表明,NF处理富集了MortierellaAspergillusCeriporiaAcremonium等具有溶磷/解钾功能的物种,以及LeohumicolaHyalodendriella等植物共生菌;NPK处理中SarocladiumFusariumFusicolla等植物病原菌丰度显著升高;NPKS处理则激发了PseudogymnoascusSchizothecium等抑病菌生长,并提高TrichocladiumLobulomyces等秸秆降解物种丰度.网络分析发现整个网络由4个主要模块组成,其中模块2物种累积丰度在NPKS处理显著升高,且与DHA和β-GC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进一步表明小麦产量主要受SOM直接正向调控,而模块2物种可通过正向调节DHA和β-GC,间接影响SOM和小麦产量.综上所述,黄淮海平原潮土区秸秆还田可通过调节真菌种间互作关系,刺激特定物种集群生长,抑制病原菌活性,提高土壤酶活性,促进SOM累积,最终获得作物高产.  相似文献   

11.
12.
邕江南宁市区段表层沉积物典型抗生素污染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超声提取、固相萃取和HPLC-MS/MS分析方法对邕江南宁市区段沉积物典型抗生素污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和甲氧苄氨嘧啶10种抗生素中共检出9种,抗生素总浓度范围为1.08~30.84ng/g(均值5.84ng/g).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检出率达100%,为邕江的主要抗生素污染物,平均含量为1.14ng/g,分布上呈现邕江下游>中游>上游的趋势;磺胺和甲氧苄氨嘧啶类抗生素检出率为43%.其中磺胺类抗生素平均含量低于0.06ng/g,甲氧苄氨嘧啶(TMP)平均含量为1.00ng/g,分布上则为上游>下游>中游.来源分析表明生活污水及医疗废水的排放是下游沉积物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而畜禽和水产养殖则是上游磺胺和甲氧苄氨嘧啶污染的主要来源.总体来说,与国内外河流相比,邕江抗生素含量尚处于较低水平,但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Newly discovered fossil material of the enigmatic cetartiodactyl Bugtitherium grandincisivum from the upper Oligocene of the Bugti Member of the Chitarwata Formation in the Bugti Hills (Balochistan, Pakistan) is reported. These new specimens consist of two fragmentary muzzles (one preserving the first incisors and belonging to a juvenile) and a fragmentary right mandible with m3. The morphologies of the anterior dentition and m3 provided by these new specimens confirm the validity of the genus Bugtitherium and advocate probable anthracotheriid affinity for the genus rather than entelodontid or suoid affinities, but do not definitively close the debate about Bugtitherium’s familial affinities within Cetartiodactyla. Although still poorly documented, this large-sized anthracotheriid-like cetartiodactyl is a possible key form for understanding the early evolution of hippos, and, in turn, the ancestry of whales, because of both its morphological similarities with hippos and primitive Paleogene whales and its Tethysian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14.
15.
16.
珠三角新会地区表层土壤硒、氟、碘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珠江三角洲新会地区西江、潭江下游的三江、睦州、古井三镇土壤为主要研究对象,测试分析所采集的1 567件表层土壤样品全氮(N)、有机碳(Org.C)、pH等理化指标和二氧化硅(SiO_2)、三氧化二铝(Al_2O_3)、硒(Se)、氟(F)、碘(I) 5种元素组分含量,以及60件稻谷样的硒(Se)含量。重点探讨了研究区Se、F、I的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等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呈现强酸性-酸性,Se、F、I的含量均值分别为0. 50 mg/kg、617. 39 mg/kg、3. 57 mg/kg,Se、F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I低于全国土壤背景值; Se、F、I均与Al_2O_3、Org.C以及pH相关,F与Se不相关,F与I负相关。Se、F、I的含量、分布等地球化学特征受地层控制:不同成土母质中,基岩区和花岗岩区Se、I含量较高;第四纪沉积区F含量较高。推测Se和I主要源于燕山期的火山活动,F主要源于三角洲的沉积作用。总体上研究区土壤呈现足硒、富硒,碘适量,氟过剩的特征,稻谷富硒率也高,具备开发天然富硒农产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张杨  杨洋  江平  邓红蒂  祁帆  李强  常献伟  程鹏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11):3005-3018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新认知,是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建立一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研究范式为目的,系统剖析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论与应用在基础探索、快速发展和多元繁荣三个阶段的研究重点与特征;再次审视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内涵、阐明了概念新认知、基本特征、人与生命共同体关系;最后提出面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问题—目标—时空策略—目的”的实施路径,及构建以自然资源监测监管体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体系、法律法规体系等为主的制度体系,进而提升其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构建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CASS工艺中污染物的去除机理,介绍了当前CASS工艺自控系统对DO、污泥回流和滗水过程的控制现状.指出污染物浓度控制、反应时间控制和流量控制等3种控制方案的优缺点,强调应以第1种控制为主,并充分利用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新成果,实现对污水处理过程的自动控制.最后展望了智能控制在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IntroductionRiparian systems are aquatic-terrestrial ecotones withunique biotic , biophysical and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Gregory, 1991 ; Naiman, 1997 ; Wiens , 2002) and areshaped by fluvial geomorphic processes . Riparian plantcommunities perform an i…  相似文献   

20.
利用全国地球化学基准计划在滇黔桂岩溶区35个点位采集的70件河漫滩表、深层土壤样品,分析了As、Cd、Cr、Cu、Hg、Ni、Pb和Zn 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探究了重金属来源、污染状况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大部分均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在滇东南地区含量最高,桂西北地区最低.表层土壤Cd、Hg明显富集,As、Cr、Cu、Ni与深层土壤含量相当;As、Cd、Hg、Pb、Zn在农田、菜地中明显高于深层土壤,Cr、Cu和Ni在各类土地中与深层土壤相当.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表层土壤中Cd、Cr、Cu、Ni受地质背景控制,As、Pb、Zn既与地质背景有关,也受人为活动影响,Hg受人为活动影响较严重;深层土壤中Cd、Cr、Cu、Ni、Cr、Zn继承了区域母岩特征,As、Hg和Pb受地质背景和人为活动双重影响.地累积指数法和富集因子法污染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河漫滩表层土壤中Cd、Hg污染较重,As、Cr、Cu、Ni、Pb、Zn大部分为轻度污染或无污染.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高低顺序依次为Hg > Cd > As > Cu > Ni > Pb > Cr > Zn,Cd和Hg的生态风险指数之和占综合指数的82.43%,生态风险最高;滇东南地区重金属潜在风险综合指数最高,具重度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