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民防苑》2006,(5)
战争、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灾难给人民群众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灾难过后,其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许还能弥补,然而对人员造成的伤亡后果往往再也无法弥补了。灾难中死亡者不能复生、留下的生理残疾也将相伴灾民终生,此外还有给灾民留下的心灵创伤(心理创伤)也许会对他们终生造  相似文献   

2.
降雨型泥石流是影响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灾害类型,震后几年已经给灾区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以白沙河流域为例,对比研究了汶川地震前后泥石流临界雨量条件,震后临界雨量比震前日雨量降低约36.0%~48.8%,小时雨强降低约20.3~52.2%;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5种雨量数据组合条件下的泥石流预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与气象部门紧密结合的当日降雨量泥石流预报等级,对于震后泥石流预测预报研究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2008年5月12日,是所有中国人永远铭记的日子。当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解放军、武警、消防、医护、专业救援队等各种救援人员迅速奔赴灾区开展各种营救工作。而从事救援工作的这些人员,每天面对灾难场面和危险的境地,许多人都会出现情绪和情感上的压力或心理创伤,如何积极适时地为灾后救援人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地震灾区现场区域环境条件复杂,人员密集程度高,具有雷电灾害防御能力弱、群众防雷避险常识淡薄、防雷设施亟待完善的特点,特别是在雷电高发季节,雷击易造成群体性雷电灾害事件。本文以2014年云南昭通鲁甸6.5级地震灾区为例,在进行现场勘察、闪电监测资料综合分析和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开展地震灾区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探讨不同类型的雷击损害风险对灾区可能造成的影响,针对灾区雷电灾害隐患突出的严峻形势,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及建议,为有效防御和减少雷电灾害对地震灾区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公共安全隐患提供技术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一场破坏巨大的地震灾难,像一把利剑在中国健康的躯体上刺了一刀。为了真实见证灾民的生活困难和近距离聆听他们的抗灾故事,地震10天后,由普洱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组织的作家采风组赴宁洱见证灾区……  相似文献   

6.
李良勇 《民防苑》2009,(5):10-13
“5.12”四川8级特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夺去了无数生命、摧毁了无数家园,令世界震惊、举国同悲。但我们的国家没有被震倒,人民没有被压垮,党中央、国务院号召下的全民抗震救灾行动,惊天地、泣鬼神,生动体现了新时期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观念、非凡的执政能力和空前的民族团结精神。根据市政府指令,  相似文献   

7.
大地震后,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在灾区选择比较安全的过渡房安置点建设场地,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本文以四川省汶川8.0级大地震后灾区群众快速安置为背景,论述了选择过渡房安置点场地必须考虑的地震问题,并提出了处理地震断层、地表裂缝、砂土液化、坍塌等实际问题的方案;利用强余震的预测结果,分析了这些灾害对场地可能造成的危害;同时对可能潜在的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供安置点规划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8.
2021年3月11日是东日本9.0级大地震十周年.地震造成了日本战后最大的人员伤亡和前所未有的经济损失,造成日本经济发展的持续倒退,对日本社会造成了巨大的阴影.特大地震灾难的发生及影响远远超越了现有的许多科学认知.笔者震后曾两次深入地震灾区调研,目睹了大地震造成的满目疮痍,感受了大地震对日本社会的冲击和影响.十年来与很...  相似文献   

9.
2022 年 9 月 5 日 12 时 57 分,四川省泸定县发生 6.8 级地震。受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本次地震对灾区公路交通网络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破坏,给震后应急救援工作带来了较大阻碍,极大地考验了灾区交通网络的应急服务能力。本文介绍了灾区交通网络的概况及其地震破坏情况,建立了路网应急服务能力评价方法,并将单位时间到达重点救援目标的最大交通量作为其评价指标。以本次地震灾区的交通网络为例,结合交通网络应急抢通过程的考察数据,对交通网络应急服务能力的下降及其恢复过程进行了分析,对灾区交通网络地震韧性进行了定性讨论,以期为交通网络的地震韧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杭东 《防灾博览》2011,(5):62-69
人类总会遭遇一些突如其来的灾难,如地震、海啸、洪水、飓风等。这些灾难带给我们巨大的损失,也带给我们深深地思索。每每看到那些让人触目惊心的灾区现场画面.无不让人垂泪揪心。然而,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在灾难面前人类从来就没有低过头,而是奋起抗争。抗灾救灾是一个国家政府的职责,从各国应对抗灾救灾的反应和态度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出该国的文明程度、综合国力以及不同的民族素质和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1.
正2021年3月11日是东日本9.0级大地震十周年。地震造成了日本战后最大的人员伤亡和前所未有的经济损失,造成日本经济发展的持续倒退,对日本社会造成了巨大的阴影。特大地震灾难的发生及影响远远超越了现有的许多科学认知。笔者震后曾两次深入地震灾区调研,目睹了大地震造成的满目疮痍,感受了大地震对日本社会的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云南175个历史强震的等震线图、云南数字等震线模型和云南1:400万活动断裂资料,对常规正圆法灾区范围量化与数字等震线模型灾区范围量化得到的云南宁洱6.4级地震灾区范围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地震等震线长轴方向与活动断裂的关系。结果表明,灾害地震的灾区范围用等震线模型来量化比常规用正圆来量化更加符合地震的客观情况。  相似文献   

13.
心系人民     
党中央、国务院一贯十分重视、关心防震减灾工作。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师发生6.8级地震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地震灾区探望、慰问受灾人民群众(左图)。4月8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视察中国地震局,并听取了工作汇报(下图)。  相似文献   

14.
魏庆 《防灾博览》2010,(1):42-43
<正>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地震给人类造成的灾难是难以估量的。地震预测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宏伟的科学研究目标。如能同时准确地预测出未来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无疑可以拯救数以万计生活在地震危险区的人民  相似文献   

15.
在汶川8.0级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共用作用下,地震灾区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灾后3年灾区重建任务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方面,对生态环境重建的投入不足,以及灾区高碳化产业结构,造成灾区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灾区生态系统出现弱均衡现象,严重影响灾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灾区生态弱均衡可防可控,通过在灾区树立低碳均衡发展思想,制定灾区生态低碳发展路径;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调整灾区产业结构;推行退耕还林政策,发展林木产业,推进生态农业低碳建设;构建森林碳汇示范基地,实施低碳生态战略,推动灾区生态系统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灾区开放政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论述了在我国实行灾区开放政策的重要意义,并以我国唐山、澜沧-耿马地震、原苏联亚美尼亚地震的震后救灾活动为例,以实行不同对外开放政策的效果对比,说明实行灾区开放政策的必要性;用通讯调查的结果和国际救灾组织及主要援助国对外救援情况,反映实行灾区开放政策的可行性。最后,提出灾情开放、救灾开放、灾害的考察研究开放和灾区重建开放的四项灾区开放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 一、问题的提出提出这个问题是基于以下事实: 1.地震构造与现代构造研究的重大进展灾害对科学的挑战,往往导致科学的进步。例如1966—1976年期间,我国发生了一系列大地震事件,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人们向地震科学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一般讲,地震是活动断裂的产物。然而,经历了上述大地震事件之后,我国著名地震构造专家丁国瑜教授作出了新的回答,地震断层有两类,一类是与已有的老断裂一致的,即各种活动断层,它  相似文献   

18.
选择芦山地震灾区为研究区,以滑坡灾害为研究对象,在GIS技术的支持下进行了芦山地震灾区滑坡灾害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评价研究。首先,选择坡向、坡度、地层岩性、断裂带、河流冲刷作用、地震烈度和降水量7个影响因子建立了芦山地震灾区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提取研究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林地覆盖率、建筑覆盖率、道路密度和滑坡灾害影响区6个指标因子建立了滑坡灾害易损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然后,分别应用信息量模型和贡献权重迭加模型,进行了芦山地震灾区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进而开展了基于GIS的芦山地震灾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价,最后应用自然断点法进行了滑坡灾害风险度区划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面积分别为102.43 km2和3529.65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0.24%和8.25%,其灾害分布密度分别为20.50个/100 km2和2.38个/100 km2(均大于芦山地震灾区的平均值,尤其是高风险区)。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的分布主要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是人类经济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与实地调研结果对比发现,研究结果基本符合芦山地震灾区的实际情况,可以为芦山地震灾区恢复重建、聚落搬迁和人口分布再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地壳突发性放气与水灾行为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由于1994年9月14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孕震应力场作用而引起大面积突发性放气,导致1994年第24号台风行为不规律的机制。地震本身可给人类造成灾难,而在某些条件下也可能引起其它灾难。  相似文献   

20.
全国防灾减灾日的由来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17923人失踪。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为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追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弘扬团结抗灾的精神。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