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市环保局根据世博园区的布局和园区规划,结合全市已有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在因区内设立由位于世博浦东和浦西片区的两个固定式多要素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两个集成式自动监测箱(或零排放移动监测车)以及3个悬挂式微型交通站共同组成的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实时监控世博园区的环境质量情况,确保各项环境保障措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为保障上海世博会空气质量,开发了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警联动系统.系统由区域数据共享、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和应急联动等4个子系统构成,采用自动质量控制检查、多模式集合预报、秸秆焚烧火点判定、预警联动机制研究、GIS自动化处理和表达等关键技术.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实时监控和预测了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发布了5次大气...  相似文献   

3.
南京亚青会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南京市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对2013年8月及亚青会期间空气质量状况进行评价与分析,并结合采取的临时管控措施及气象条件状况,分析空气质量变化的相关原因。结果表明,8月份南京市空气质量均达到良的等级,亚青会期间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多项污染物浓度达到一级标准,且同比上年明显下降,这一方面与针对工业点源、机动车流动源及扬尘面源采取了临时管控措施,一定程度降低污染排放有关;另一方面与亚青会期间的气象条件有利于污染物扩散有关。  相似文献   

4.
利用南京市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对2013年8月及亚青会期间空气质量状况进行评价与分析,并结合采取的临时管控措施及气象条件状况,分析空气质量变化的相关原因。结果表明,8月份南京市空气质量均达到良的等级,亚青会期间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多项污染物浓度达到一级标准,且同比上年明显下降,这一方面与针对工业点源、机动车流动源及扬尘面源采取了临时管控措施,一定程度降低污染排放有关;另一方面与亚青会期间的气象条件有利于污染物扩散有关。  相似文献   

5.
长三角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警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刘娟 《中国环境监测》2012,28(4):135-140
世博会期间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和数据共享平台的成功搭建和有效运行,为探索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警长期合作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需要建立全方位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和数据资源共享系统、源排放清单、开发区域多模式集合预报系统,构建区域多层面运作机制和会商制度,建设一批专业技术和复合型人才队伍。区域不同层面有效的管理体制机制的保障是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警体系的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6.
根据南京青奥会空气质量保障目标,建立了青奥会环境空气质量保障监测体系。青奥会期间,实时监控了区域空气质量状况,科学预测了空气质量未来变化趋势,成功发布了大气污染预警,启动了应急联动措施,为青奥会空气质量保障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滨海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特征,为污染精准管控和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科学参考,以沿海重要中心城市青岛市为研究区域,基于青岛市9个国控空气监测点位监测结果,对2013—2019年青岛市6项空气污染物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归纳青岛市空气质量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9年,青岛市空气质量超标,超标指标为颗粒物;青岛市2014年空气质量最差,2018年空气质量最好;2013—2019年,青岛市O3浓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余5项污染物浓度呈下降趋势;青岛市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是PM2.5,其次是O3;青岛市空气质量冬季差于其他季节,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等人为活动使空气质量变差。  相似文献   

8.
对南通市区2022年4月初因疫情防控采取全区域静态管理期间的空气质量进行分析,以气象参数、臭氧前体物VOCs和NOx作为分析对象。结果表明:此次污染过程的主导因素是高温、强辐射、低湿和偏南风的气象条件。南通市区处于VOCs控制区,高温、强辐射使得VOCs挥发性增强,浓度升高。偏南方向的苏通园区和能达公园VOCs浓度较高且升幅较大,源解析结果表明这2个点位涂料溶剂使用占比升幅更高,既容易受附近石化和储油库影响,也容易受偏南风向的污染输送影响。据初步统计,静态管理期间南通市区停工数量为80%左右,污染期间NO2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沿江一带,长江南岸的张家港和常熟地区存在多家高排放企业,在偏南风下,张家港和常熟的污染物极易输送至南通市区。基于空气质量模型WRF-CAMx的O3和PM2.5来源解析结果显示,静态管理期间外来输送明显,占比为68.7%~84.7%。污染期间的船舶排放和二次转化贡献也不容忽视。建议南通市应重点加强工业、油气挥发和涂料溶剂源减排,同时加强区域联防联控,以便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9.
上海世博会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警联动系统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陆涛 《中国环境监测》2013,29(1):141-146
围绕2010年上海世博会空气质量保障目标,开发了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警联动系统.系统主要由区域数据共享、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和应急联动等4个子系统构成,运用了自动质量控制检查、多模式集合预报、秸秆焚烧火点判定、预警联动机制研究、GIS自动化处理和表达等关键技术.在世博会期间,实时监控了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状况,科学预测了空气质量未来变化趋势,成功发布了5次大气污染预警,启动了应急联动措施,为世博空气质量保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同时,该系统也是一次跨行政区解决区域性空气污染问题的有益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用后向轨迹模式研究上海市PM2.5来源分布及传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后向轨迹模型,结合上海 PM2.5的浓度数据计算了2012年6月27日-2013年6月26日以上海为起始点的后向轨迹,并通过轨迹相关的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来源区域对上海 PM2.5浓度的贡献影响。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的排放对上海的贡献最为显著;苏北、山东等地区的排放对上海也有较明显的贡献;来自海面的贡献总体低于大陆。所采用的轨迹多元回归分析法为 PM2.5的来源分布及传输特征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G20峰会)期间长三角区域臭氧(O3)变化特征,评估管控措施对O3浓度的影响,利用2016年8月10日至9月20日杭州及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气象数据以及排放清单数据,分析了O3和NO2浓度及气象条件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了不同管控区域不同保障时期O3浓度的时空变化和O3敏感控制区的改变。结果表明:峰会保障期间对于一次排放污染物和细颗粒物的管控措施效果明显,但核心区的O3质量浓度高于严控区和管控区,分别高出11. 2、9. 2μg/m^3。日间的NOx管控导致O3日变化幅度增高接近50μg/m^3。在峰会保障期间,卫星数据和站点观测结果显示核心区O3由VOCs控制区转为NOx-VOCs协同控制区,整个长三角区域的O3生成对于NOx排放量更为敏感。管控措施越强,核心区的O3生成对于NOx排放越敏感,且O3浓度与NOx浓度的相关性越强。对NOx和VOCs的协同控制降低排放,是关系O3浓度管控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京杭运河苏州段经过的行政区的重点监控企业和污水处理厂的污染物排放情况统计分析,结果表明:754家重点监控企业涉及十多个行业,其中化学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排放量较高,分别为17 057 t、1 261.5 t、32.89 t、1.467 t。等标污染负荷比统计得出,吴江区、吴中区、高新区为重点监控区域,氨氮、化学需氧量、挥发酚、石油类为重点监控污染物,纺织印染、化工生产、电子产品信息制造、金属制造为重点监控行业。46家污水处理厂出口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的年排放量分别为17 614 t、1 252 t、2 761.9 t、107.7 t,排放量较高且直接排入运河,也应将其划为重点监管区域。  相似文献   

13.
空气质量数值模型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空气质量模型的发展历程、空气质量数值模型构建的关键技术以及应用研究。指出了目前空气质量数值预报及应用主要面临气象条件,尤其是大气边界层模拟、大气污染物排放源和大气物理化学过程等问题。提出,应当通过规范化制作和完善排放源清单数据,建立统一的排放源分析标准,提高排放源数据的准确性;多向发展观测手段,加大监测密度和频率,并进行实验室化学分析,提出适合我国的大气物理化学机制。就空气质量模式而言,对模式方案进行优化,以及使用气象、卫星资料同化等技术手段,将其与观测相结合,构建监测与预报系统相结合的统一体系,应用于多平台。  相似文献   

14.
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对47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2005年上半年空气质量分析表明,与2004年相比,空气质量整体有所提高;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增加的城市有28个,天数相同的城市有6个,天数减少的城市有13个。空气质量全都为二级及好于二级的城市有7个;90%以上天数空气质量为二级及好于二级的城市有27个,占总数的57.4%,比2004年增加17.0%。二级及好于二级空气质量天数比2004年同期增加20%以上的城市有3个。  相似文献   

15.
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对47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2004年1至11月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分析表明:与2003年同期相比,空气质量整体略有提高;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比例增加的城市有22个,天数减少的城市有19个。空气质量全都为二级及好于二级的城市有7个,分别为海口、北海、珠海、桂林、湛江、汕头和厦门;90%以上天数空气质量为二级及好于二级的城市有21个,占总数的44.7%,比去年同期减少2.1%。  相似文献   

16.
常州市臭氧污染传输路径和潜在源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和HYSPLIT4模式,计算了2013—2015年常州市臭氧(O_3)超标日的气流后向轨迹。结合聚类分析方法和常州市PM2.5、PM10、SO2、NO2、O_3数据,分析了O_3超标日不同类型气团来源对各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并利用引入权重因子后的潜在污染源贡献函数分析了影响常州市O_3超标的潜在污染源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常州市O_3超标期间易受到东南和西南方向气流影响,其中从东海和黄海途经浙江东北部、上海、江苏南部等地的东南气流占比达50%以上。自内陆途经黄山-湖州-宜兴到常州的气流对应的O_3平均质量浓度最高,为116μg/m3。自山东经枣庄-宿迁-淮安-泰州-苏州-无锡到常州的气流对应的O_3平均质量浓度最低,为78μg/m3,但该气流对应的SO2和NO2平均值为各聚类中的最高。影响常州市O_3的潜在污染源区主要在常州周边200 km以内的区域,且集中在从南京至上海的长江下游沿线区域和杭州湾区域;其中太湖湖区为重点污染源源区之一。O_3超标日影响常州NO2的潜在污染源区主要集中在江苏南部、浙江东北部和上海3个区域,太湖周边的常州、无锡、苏州和湖州等几个临近城市为潜在的重点污染源区。与影响常州O_3的WPSCF高值区相比,影响NO2的高值区分布范围更大、距离更远。影响常州O_3的潜在污染源区分布,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人为源大气污染物的高排放区域较为一致,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O_3污染与本区域的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冀南地区空气质量变化规律,明确防疫管控措施对空气质量的具体影响及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笔者综合分析了研究区域的常规监测数据和部分大气超级站的PM2.5组分数据。结果表明:疫情防控重点区域石家庄市、邢台市空气质量整体好转,细颗粒物和一次排放气态污染物浓度下降明显,PM2.5来源中燃煤、生物质燃烧源占比上升,机动车尾气源占比下降,体现出交通管制、企业限产和道路工地扬尘管理等环保措施的有效性。疫情防控高风险区域石家庄市藁城区出现了明显的NO2浓度降低、PM2.5污染好转现象,而O3浓度显著升高成为新的特征污染物。结果显示,藁城区综合防疫管控举措对本地一次排放污染物起到了明显抑制作用。疫情防控核心区域藁城区增村镇因实行最严格的封村、限行、停产等措施,人为污染源排放"触底",6项监测指标中除O3浓度同比、环比均大幅度升高外,其他污染物浓度全时段降低,SO2和CO昼夜差距缩小,环境质量明显优于周边乡镇。分析认为大规模持续化学消杀可能对O3浓度升高有影响,此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燃煤电厂烟气排放过程(工况)监控系统的架构,排放过程监控子系统、参数监测子系统和数据采集传输子系统的实现方式,过程监控采集参数选择方法,模型建立步骤与验证方法。结合实际应用,分析如何判定脱硫设施运转正常,烟气参数监测是否正确,并提出了做好过程监控系统工作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8,20(6):F0004-F0004
为发挥污染源在线监控在环境预警、节能减排、污染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污染源在线监控管理运营效能及技术水平,2008年11月8日-9日,《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理事会在厦门召开“污染源在线监控管理与技术高级研讨会”。包括国家总站、上海、天津、江苏、大连、长春、广州、深圳等65个环境监测,  相似文献   

20.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技术,对汽油和柴油、汽油车和柴油车排放气体以及天津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的组成种类及比例进行探析.结果表明,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中主要有机污染物为芳香烃类、烷烃类和烯烃类化合物,其中芳香烃类含量最高;汽油车排放的芳香烃类化合物浓度高于柴油车排放的浓度;机动车尾气对交通区域空气质量的影响高于工厂区(非化工区)、生活小区和公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