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基于2013年夏、秋季和2014年春季黄渤海海域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叶绿素a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温度、盐度、pH值、溶解无机氮、硅酸盐、磷酸盐).结果表明:2013年夏、秋季和2014年春季,黄渤海海水中叶绿素a含量范围分别是0.918~9.287,1.477~6.435,1.837~5.966mg/L,平均浓度分别为3.527,3.467,3.524mg/L;夏季和春季叶绿素a含量略高,秋季叶绿素a含量最低且变化范围较小;渤海海域叶绿素a分布具有明显区域特征,其分布基本呈近岸高、中部海域低的分布趋势;将水质参数作为自变量输入支持向量机(SVM)中,GA-SVM算法拟合效果(R20.9)和精确度(MSE0.01)较好,不同水质参数对海水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相对重要性具有季节差异,夏季,对海水叶绿素a含量影响最重要是磷酸盐和温度;秋季,对于海水叶绿素a含量影响最重要是硅酸盐和盐度;春季,对于海水叶绿素a含量影响最重要的是盐度和溶解无机氮.所有调查季节,对于海水叶绿素a含量影响最重要的是盐度和磷酸盐.综合参数影响重要性,表明陆源输入是黄渤海海域叶绿素a含量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山东近岸海域2020年7月-8月表层海水pH、温度、盐度、叶绿素a、溶解氧等数据,研究了夏季山东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H的分布特征及受控因素。结果表明:2020年夏季,山东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H范围为7.76~8.62,平均值为8.12±0.11;莱州湾pH最高,渤海湾pH最低,在不同区域环境条件下pH的受控因素存在差异;夏季,渤海湾表层pH受径流引起的水团混合以及微生物对有机质的矿化分解的影响显著;由陆源营养盐输入引起的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增强,是控制夏季莱州湾表层海水pH的主要因素;烟威北部海域pH受黄海冷水团影响明显,由温度、盐度控制的碳酸盐解离平衡过程对pH也产生影响;南黄海近岸海域pH除受黄海冷水团的影响外,部分区域还受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珠江口海域丰水期的表观耗氧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珠江口海域2004~2005年丰水期的3次调查资料(水温、盐度、溶解氧、pH值、叶绿素a、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活性磷酸盐和活性硅酸盐)研究表明,珠江口海域表观耗氧量(AOu)变化范围比较大,AOU的平均值为112μmol/L,总体上处于氧亏损状态,北部区域的AOU较大,底层高于表层,表层海水的AOU没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但底层海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明显。表层及2005年4月底层海水的AOU与海水pH值、盐度和营养盐含量的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1年5月~2013年11月莱州湾海域表层海水中石油类污染状况进行的现场调查,研究分析了莱州湾表层海水中石油类的平面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1~2013年,莱州湾表层海水中石油类的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009~0.101mg/L、0.00875~0.0879mg/L和0.0118~0.0687mg/L,石油类含量总体年际变化不大,但2011年与2012年、2013年呈现不同的季节变化,2011年夏季(8月)高于春季(5月),而2012年~2013年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5月 >8月 >10月 >11月)。从石油类的平面分布来看,基本呈现近岸高、湾中部及湾口低的特点,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小清河口和黄河口等河口附近海域。  相似文献   

5.
对云阳县2007—2014年降水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大气降水量、pH值的年际变化和月际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云阳县降水pH值年均值范围为4.84~5.39,月均值范围为4.20~6.36;酸雨最多出现在冬季,春、秋季次之,夏季相对较轻;SO_4~(2-)/NO_3~-为5.27,表明云阳县的酸雨属于硫酸型污染。  相似文献   

6.
采集山东半岛附近海域表层海水样品,分析137Cs分布特征,并结合东中国海137Cs比活度数据,探讨影响表层海水137Cs分布的因素。结果表明:(1)山东半岛附近海域表层海水137Cs比活度在0.60±0.18~1.21±0.19 Bq/m3之间,平均值为0.90±0.17 Bq/m3。沿岸137Cs比活度较离岸小,主要受沿岸流影响。(2)东中国海各海域137Cs空间分布受大气不均匀沉降,沿岸流,河流冲淡水等因素影响;随时间变化,整个东中国海表层137Cs活度降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对东中国海影响不大。(3)渤海表层137Cs海水析出速率为0.046/a,高于黄海(0.032/a)和东海(0.027/a),与较高的颗粒物质吸附能力和水体横纵向混合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7.
基于已建立的DMS广义可加混合模型(GAMM),采用东海现场实测数据和卫星遥感海表温度(SST)和局地校正叶绿素a(Chl-a)v5.0(LMCv5.0)数据,获得1998-2020年共23年的东海表层DMS数据集,分析了东海表层海水DMS浓度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海表层海水DMS年平均浓度为2.67nmol/L,呈现外海低、近岸高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春夏季浓度较高,秋冬季浓度偏低.根据所获得的23年的数据,东海表层海水DMS浓度年际变化具有明显空间差异性,近岸呈现明显先上升后降低的年际变化特征,而外海的年际变化不明显.春、夏两季东海表层海水DMS浓度空间分布差异主要受Chl-a影响,秋、冬两季其差异主要受Chl-a和SST协同作用的影响.Chl-a是影响长江口及邻近海域DMS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SST是影响苏北沿岸DMS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河流输入的营养盐可能是长江口DMS的影响因素.春季(冬季)海表风速和长江口DMS存在相似(相反)年际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夏季风水汽输送对云南夏季旱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1961-2002年逐月再分析资料(ERA-40),计算夏季80°E~130°E, 0°~35°N区域内水汽通量及其散度,并使用EOF分解和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云南夏季水汽通量及其散度的时空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云南夏季风降水有两支水汽来源,最强一支来自越赤道气流转向后在孟加拉湾北上形成西南水汽输送,其水汽源地为印度洋、孟加拉湾,反映南亚季风对云南的影响;另一支为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风气流,其源地是西太平洋、南海,反映东亚季风对云南的影响;云南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通道是南亚夏季风水汽输送。夏季风水汽通量矢量的第一特征向量分布型大致呈反气旋式水汽输送,对应云南夏季降水的一致偏多;水汽通量矢量场第二特征向量的分布大致为气旋式水汽输送,对应云南夏季降水偏少;第三特征向量为气旋式-反气旋式,造成云南夏季降水南北分布差异,反映云南夏季降水的南北差异。第一模态的水汽通量有很强的年际变化,在年代际变化上13~15 a周期较为显著,在年际变化上2~3 a的周期较显著;1960年以来水汽通量呈减少趋势为-0.105 kg(m·s)-1/a。第二模态的水汽通量呈增加趋势,为0.566 kg(m·s)-1/a,在年代际变化上11~15 a周期最为显著,从1970年代中期后水汽通量呈2~3 a的周期振荡。夏季异常旱涝年与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地区的西南水汽输送的强度及位置有关,并且对流层中层的水汽输送起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4年夏季中国第6次北极科考获得的连续表层海水叶绿素a浓度、温度和盐度数据,研究东海至楚科奇海表层海水叶绿素a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海至白令海以南太平洋海域叶绿素a浓度平均值2.767 mg/m~3,变化范围0.386~8.642 mg/m~3,变化趋势由西南至东北先增加后减少,白令海至楚科奇海海域叶绿素a浓度平均值1.166 mg/m~3,变化范围0.06~8.283 mg/m~3,变化趋势由南至北递减。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浮游植物生长来说,东海至白令海以南太平洋海域夏季过高的温度和光照水平是不利因素,盐度影响很小,白令海至楚科奇海海域较低的盐度水平则是不利因素,温度和光照水平影响很小。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营养盐水平则是跟研究海域洋流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南纵向岭谷区近百年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对纵向岭谷地区近百年来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区年降水量、夏季降水量和冬季降水量第一种主要分布型式呈现出一致偏多(或偏少)的特征。由于受地形阻隔、通道及地形抬升影响,岭谷地区年和夏季降水量以元江-红河流域为界,东部降水量空间分布减小,西部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增加,其中心在澜沧江、怒江流域摆动,具有经向分布特征;冬季岭谷地区雨量具有纬向分布特征。近百年的降水量变化,年际变化最显著,周期变化主要集中在3.5年以下的高频振荡时域内,其次是年代际变化,最后是气候态的变化,但冬季的气候态变化并不明显;年降水分布第二模态的气候态变化是3个不同时段中最明显的,其次是夏季降水分布的第二种模态。  相似文献   

11.
收集了渤海海域自1952年有赤潮发生记录以来长达65a的相关资料,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究了该海域赤潮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其危害程度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渤海赤潮发生最频繁的区域为渤海湾北部、辽东湾西部和东部的海域;渤海共发生赤潮189次,其中影响面积超过1000km2的有21次;2000年以后,赤潮发生频率在明显增加;在6、7和8月份赤潮发生次数最多,分别占总次数的26%、22%和21%;由夜光藻、中肋骨条藻和原甲藻引发的赤潮次数分别为65、11和10次;发生在渤海湾西部、辽东湾西部以及黄河口海域的赤潮对海洋生态危害最大.首次以可视化的方法全方位展现和认识了渤海海域65a来赤潮发生的范围、分布与特点,实现了对该地区发生赤潮信息的整合与处理.这一方法对其他海域赤潮研究亦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利用GC-MS对2014年5月和8月渤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16种优先控制PAHs含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5月和8月PAHs的分布特征和分子组成,分析了渤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污染水平、主要来源、潜在毒性和生物效应。研究表明,渤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16种PAHs5月份含量范围为(88.5~187.7)10-9,平均含量为125.210-9,8月份含量范围为(99.6~199.3)10-9,平均含量为126.510-9;沉积物PAHs为中~低度污染水平,季节变化不明显,潜在生物效应很小;致癌PAHs潜在毒性处于中低水平。沉积物中PAHs以低环为主,高值区集中在辽东湾西南部以及金州湾和普兰店湾附近海域;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判定沉积物中PAHs为石油来源和燃烧来源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3.
东海区北部小黄鱼生殖群体分布及与水团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3~2005年每年4月东海区北部小黄鱼CPUE、海水温度和盐度数据,分析了春季小黄鱼分布与水团间关系。结果表明,2003~2005年每年4月小黄鱼的平均CPUE分别为4.72、3.47和1.96 kg/h;小黄鱼的主要分布区可分为4个海域:A,黄海南部近海;B,黄、东海交界海域;C,长江口外海域;D,东海中北部海域;小黄鱼最适生存的底层温度为10~14℃,底层盐度为32~34.3;研究海域内底层水团包括:东海北部底层冷水团、黄海水团、黄-东海混合水团以及东海混合水团;分布区C内的小黄鱼主要位于东海混合水团和黄-东海混合水团的交汇处,其它3个分布区内的小黄鱼都是在东海北部底层冷水团与其它水团的交汇处。  相似文献   

14.
凌欣  韩雪 《海洋环境科学》2021,40(6):970-974, 980
渤海是半封闭型内海,陆源污染是渤海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以海洋本身为空间范围进行污染防治仍是末端控制的方法。以陆海统筹和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理论为基础,将渤海污染防治的空间范围延展到入海河流,构建流域?河口?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机制,实行海陆一体化的污染防治战略,有利于解决渤海的环境问题。流域?河口?渤海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机制可以从污染防治协调管理、总量控制、科学规划和生态补偿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5.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issolved Pb, Hg, Cd, Cu and As in the Bohai Sea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lected dissolved heavy metals were analyzed during large scale surveys from August 12 to 25,2003 in the Bohai Sea.Dissolved Pb was the only element with average concentrations higher than the grade-one sea water quality standard of China.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issolved Pb in surface water was similar to those of Cd,Cu and As,where the isopleths generally indicated decreasing values from the bays to the central areas.Only for Hg did the high concentrations not only appear in Liaodong Bay,Bohai Bay and Laizhou Bay,but also in the Central Area,viz.not only in inshore but also in offshore areas.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dissolved Pb,Cd,Cu and As were largely uniform,while that of dissolved Hg increased with depth.We infer that the input of pollutants from land wa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 for the detected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dissolved heavy metals, followed by the dynamics of sea water,release from bottom sediments and biochemical processes.Comparing with historical data,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dissolved heavy metals appear to decline in recent years.  相似文献   

16.
黄、渤海区沉积物中磷的分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冯强  刘素美  张经 《海洋环境科学》2001,20(2):24-27,41
对1998年9月和1999年5月的渤海航次、1998年5月南黄海航次、1999年8月北黄海航次所采集的表层和柱状沉积物样品中总磷和无机磷的含量及分布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黄、渤海沉积物无机磷占总磷的70%-80%,以无机磷为主,有机磷次之。受海流及陆地河流注入的影响,渤海海区沉积物中无机磷的总磷含量的最大值出现在黄河口附近,而黄海海区沉积物中无机磷和总磷含量的最大值出现在南黄海的西南部;整个黄、渤海海区无机磷和总磷含量的最小值则出现在山东半岛的成山头附近与朝鲜半岛西海岸之间的海区。由于海流作用及生物扰动,所采集的柱状样品中磷的含量产生了一定的波动,但总体趋势还是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含量略高,向下销有减小。  相似文献   

17.
SeawaterintrusionincoastalareasofYellowSeaandBohaiSeaShengXuebin;SunJianzhong;DaiZhaohua(ResearchCenterforEco-EnvironmentalSe...  相似文献   

18.
为识别影响渤海鳀鱼产卵场分布的关键因素并预测产卵场的未来变迁,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方法,建立了渤海鳀鱼产卵场分布的GWR回归模型,分析了鳀鱼鱼卵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而结合海表温度、盐度变化趋势,预测了未来渤海鳀鱼产卵场空间分布的变迁.结果表明,表层海水的温度、硅酸盐浓度、盐度和海水深度是对鳀鱼产卵场分布贡献较大的因素,其回归系数平均值依次为1.296、-1.133、-0.374和0.521,在未来海表温度、盐度变化情景下,一方面,渤海鳀鱼产卵场总面积将呈现缩小的趋势,最大可收缩为现有面积的47%,特别是渤海湾东北部鳀鱼产卵场明显收缩;另一方面,鳀鱼产卵场的密集区会发生迁移,如在辽东湾将出现新的产卵场密集区.GWR方法可以识别变量的空间非平稳性,应用其预测鳀鱼产卵场的未来变迁,可为渤海生态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河口是连接陆地和海洋的关键通道,每年地表径流通过河口向陆架边缘海输入大量溶解无机碳,导致其碳源汇格局发生改变。本文分析了渤海夏季28条入海河流关键碳循环参数分布特征,估算了主要入海河流夏季溶解无机碳直接输入通量,莱州湾、辽东湾及渤海湾的溶解无机碳直接输入通量分别为0.66 TgC、0.44 TgC、0.17 TgC,直接汇入莱州湾的溶解无机碳通量超过50%,主要贡献来自黄河,另外,汇入辽东湾的大辽河及双台子河贡献了渤海河流溶解无机碳直接输入通量的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