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性西瓜皮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对Pb (Ⅱ)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以西瓜皮为原料,使用硫化铵[(NH42S]对其改性制备生物炭(MBC),用于对Pb (Ⅱ)进行吸附.探究了溶液pH、吸附时间、吸附剂添加量、Pb (Ⅱ)初始质量浓度和离子强度等因素对Pb (Ⅱ)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饱和吸附时间为5 h,吸附反应的最佳pH为6,当Pb (Ⅱ)初始质量浓度1000 mg·L-1,吸附剂添加量为2.0 g·L-1时,MBC对Pb (Ⅱ)的最大吸附量可达97.63 mg·g-1,明显高于未改性西瓜皮生物炭(BC)对Pb (Ⅱ)的吸附量.改性西瓜皮生物炭对Pb (Ⅱ)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证明吸附以单分子层化学吸附为主.使用氢氧化钠溶液对吸附Pb (Ⅱ)之后的MBC进行解吸来研究MBC的可重复使用性,在第六次循环中吸附量仍达64.74 mg·g-1.采用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氮吸附(BET)、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X射线衍射(XRD)和Zeta电位对吸附剂进行表征分析,发现吸附机制主要是MBC含氧和MBC含硫基团通过络合作用和沉淀作用来吸附Pb (Ⅱ).因此,硫化铵改性西瓜皮生物炭可以作为一种高效的Pb (Ⅱ)吸附剂.  相似文献   

2.
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了KOH改性污泥生物炭(SB-KOH)的制备条件,研究了各因素之间对生物炭吸附性能的交互影响,并且探讨了KOH强化生物炭吸附能力的机制.同时,研究了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及pH对SB-KOH吸附Pb(Ⅱ)的影响,探讨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KOH浸渍浓度是最显著因素,较高浸渍浓度有利于提高SB-KOH的吸附性能;增加KOH浸渍浓度和升高热解温度可以协同提高SB-KOH的吸附性能;最佳制备条件为2.5 mol·L-1的KOH浸渍浓度、7 h的浸渍时间、631 ℃的热解温度和44 min的热解时间.KOH改性后的污泥生物炭表面粗糙, 比表面积增大,微孔数量增加,SB-KOH的比表面积为141.22 m2·g-1,是原污泥生物炭(SB,5.93 m2·g-1)的24倍,改性后的生物炭碱性提高、K元素含量增加.SB-KOH吸附Pb(Ⅱ)是以化学吸附为主的多分子层混合吸附,膜扩散是主要的速率控制步骤,增加溶液pH、提高温度可促进吸附.吸附机制涉及矿物沉淀(Qmp)、离子交换(Qie)、含氧官能团的络合(Qoc)和金属π键结合(Q),不同吸附机理的贡献顺序为:Qmp(143.5 mg·g-1)>Qie(39.67 mg·g-1)>Qoc(8.56 mg·g-1)>Q(1.65 mg·g-1),KOH改性强化了生物炭对Pb(Ⅱ)的矿物沉淀和离子交换吸附量.本研究丰富了KOH改性污泥生物炭的制备理论,阐明了SB-KOH吸附Pb(Ⅱ)吸附机理及其影响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岳薇  李大鹏  吴玲予  王璐  汤尧禹  朱企  黄勇 《环境科学》2022,43(10):4697-4705
为实现污水中磷和工业废弃物粉煤灰的资源化利用,通过表面沉淀法将纳米CaO2负载于粉煤灰(FA)表面以及孔隙中,制备出一种高效除磷的复合材料(CaO2@FA).结果表明,粉煤灰表面负载CaO2后,其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比表面积增加至4.641 m2 ·g-1,总孔容增大至0.025 cm3 ·g-1;CaO2@FA对磷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其最大吸附容量为185.776 mg ·g-1(20℃),吸附机制为化学沉淀,主要是形成羟基磷酸钙.CaO2@FA复合材料对磷的富集效率显著高于粉煤灰,并随着投加量增加,对磷的富集效率增加.共存离子中HCO3-和CO32-对复合材料吸附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当CaO2@FA复合材料投加量为2.0 g ·L-1时,对生活污水中磷的富集率可达93%,回收沉淀物中的有效磷含量达到1.658 mg ·g-1.土壤改良实验表明,加入回收的沉淀物可使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增加102.9%,该复合材料回收100 mg磷酸盐的运行成本则低至0.76元.  相似文献   

4.
魏红  赵江娟  景立明  钮金芬  付冉  董雯 《环境科学》2023,44(12):6811-6822
采用NaHCO3活化荞麦皮生物炭,优化得到生物炭0.25N-BC[m(NaHCO3):m(荞麦皮)=0.25:1],通过SEM、BET、XRD、Raman、FTIR和XPS等方法进行表征,分析NaHCO3对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影响,探究其对非离子型碘代X射线造影剂碘帕醇(IPM)的吸附性能和机制.结果表明,与荞麦皮生物炭相比(BC),NaHCO3活化生物炭的结构缺陷程度更高(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别由480.40 m2·g-1和0.29 cm3·g-1增至572.83 m2·g-1和0.40 cm3·g-1,ID/IG是BC的1.22倍),表面含碳和含氧官能团数量发生显著变化,极性增强[(N+O)/C由0.15增至0.24],能够有效吸附IPM,0.25N-BC对IPM最大吸附量达到74.94 mg·g-1,是BC (7.88 mg·g-1)的9.51倍.拟二级吸附动力学和Langmuir、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可很好地拟合0.25N-BC对IPM的吸附,吸附过程主要以化学吸附和单层、非均质多层吸附为主;孔隙填充、氢键、π—π和n—π相互作用是0.25N-BC吸附IPM的主要机制.对比不同碱[KOH、Na2CO3、NaHCO3、KHCO3和Ca (HCO32]活化荞麦皮生物炭对IPM的吸附,0.25N-BC吸附效率高,达到吸附平衡时间短,能有效去除实际水体(二沉池出水和湖水)中IPM的残留,并具有良好的循环使用性能,吸附-解吸3次后对IPM的去除率仍保持在74.91%.研究表明NaHCO3活化荞麦皮生物炭是一种绿色有效,可持续去除含碘有机物的优良吸附剂.  相似文献   

5.
采用液相还原法将纳米零价铁(nZVI)均匀负载在纳米活性氧化铝(γ-Al2O3)表面和孔道内壁上,制备出磁性纳米零价铁/活性氧化铝复合材料(nZVI/γ-Al2O3)并对其进行了表征,模拟了5种典型重金属离子Zn(Ⅱ)、Cu(Ⅱ)、Cd(Ⅱ)、Cr(Ⅲ)、Mn(Ⅱ)在nZVI/γ-Al2O3上的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并研究了多元重金属离子体系中竞争吸附和协同吸附行为.结果表明,磁性纳米零价铁负载在纳米活性氧化铝上,不仅克服了因体积效应和表面界面效应所导致的nZVI颗粒团聚,而且使nZVI仍处于稳定的高表面能状态.nZVI/γ-Al2O3复合材料兼具高表面积、高还原性和高表面活性,其对Zn(Ⅱ)、Cu(Ⅱ)、Cd(Ⅱ)、Cr(Ⅲ)、Mn(Ⅱ)离子表现出了良好的吸附性能,单一重金属离子的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53.0、74.9、114.7、99.1、42.9 mg·g-1.在多元重金属离子体系中5种重金属离子存在竞争吸附和协同吸附作用.当pH为6.67,吸附剂投加量为0.5 g·L-1,各重金属离子初始浓度为10 mg·L-1时,300 min内Cr(Ⅲ)、Cu(Ⅱ)、Zn(Ⅱ)、Mn(Ⅱ)的去除率分别高达99.9%、99.9%、99.9%、81.7%,处理后Cr(Ⅲ)、Cu(Ⅱ)、Zn(Ⅱ)平衡浓度均低于检出限,Mn(Ⅱ)和Cd(Ⅱ)平衡浓度分别为1.9 mg·L-1和6.4 mg·L-1;在多元体系下Zn(Ⅱ)与其他金属离子存在协同吸附,但Cd(Ⅱ)与其他重金属离子存在竞争吸附,其去除率仅为37.7%.因此,nZVI/γ-Al2O3复合吸附材料用于去除废水中典型重金属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改性污泥基生物炭的性质与重金属吸附效果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为提高污泥基生物炭在高钙溶液体系中对重金属阳离子的吸附能力,将Fe2O3、MnO2、ZnO与市政污泥以质量比1 ∶10(以过渡金属元素质量计)混合共热解,制备改性生物炭;表征改性生物炭的组成、官能团分布和表面性质,考察其对典型重金属阳离子Cd2+的吸附效果.过渡金属氧化物可促进污泥的热解,改性生物炭的H/C原子比均低于0.31,碳链裂解脱氢更彻底.改性生物炭中Fe、Mn保留较好,分别主要以单质和氧化物形态存在;而Zn流失较多.改性生物炭中的孔隙以介孔为主,平均孔径约3.8 nm,比表面积在50 m2·g-1以上.初始浓度约200 mg·L-1的Cd2+溶液中,Ca2+初始浓度从0 mg·L-1升高到约200 mg·L-1,Fe改性生物炭对Cd2+的吸附容量从43.17 mg·g-1降至27.88 mg·g-1,但仍较未改性生物炭高10 mg·g-1以上,在含钙溶液体系中表现出了对Cd2+更强的吸附性能.Fe2O3较MnO2和ZnO对市政污泥基生物炭吸附重金属的强化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FeMnNi-LDHs对水中As(Ⅲ)的吸附性能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稳定和高效地去除地下水中的As(Ⅲ)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的全球性问题.本研究以Fe、Mn和Ni这3种元素作为层板阳离子,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出三金属层状双氢氧化物FeMnNi-LDHs,利用XRD、TEM、FT-IR和XPS等技术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探讨其对水中As(Ⅲ)的吸附去除能力与机制.结果表明,FeMnNi-LDHs具有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典型特征峰,峰型尖锐,结晶度高,TEM图像也显示有明显的层状结构.其对As(Ⅲ)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等温吸附曲线符合Freundlich等温方程,45℃时最大吸附量为240.86 mg·g-1,明显高于其他层状双氢氧化物.在pH为2~9范围内,FeMnNi-LDHs对As(Ⅲ)均有较好的吸附效果.水中共存PO43-和CO32-离子对As(Ⅲ)存在竞争吸附,而NO3-、Cd2+和Pb2+影响较小.其去除吸附机制主要为氧化、离子交换和配位络合,其中Mn在As(Ⅲ)的氧化过程中有重要贡献.制备出的FeMnNi-LDHs对水中As(Ⅲ)的吸附去除和毒性控制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利用共沉淀和水热法于生物炭(BC250、BC350、BC450、BC550和BC650)负载CuFeO2,得到的复合材料对水中四环素(TC)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CuFeO2与BC450质量比为2 :1的CuFeO2改性生物炭(CuFeO2/BC450=2 :1)对TC的吸附性能最强.TC于CuFeO2/BC450=2 :1的吸附符合颗粒内扩散模型,表明吸附是界面和孔隙扩散控制的过程.在中性pH、298 K下,CuFeO2/BC450=2 :1对TC的Langmuir最大吸附量为82.8 mg ·g-1,远大于BC450的13.7 mg ·g-1和CuFeO2的14.8 mg ·g-1.热力学结果表明,CuFeO2/BC450=2 :1对TC的吸附是自发和吸热过程.随pH增加,CuFeO2/BC450=2 :1对TC的吸附去除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中性条件时效果最佳.CuFeO2/BC450=2 :1对TC的强吸附得益于CuFeO2负载对材料孔隙结构的改善、比表面积的增大和表面官能团、电荷属性的改变.研究结果为净化抗生素污染提供了一种高效的磁性吸附剂.  相似文献   

9.
磁性高交联纳米吸附树脂的合成及其对酚类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其文  王圃 《环境科学学报》2021,41(8):3235-3242
采用油酸双层包覆Fe3O4纳米粒子,然后进行共聚和交联反应,制备出耐酸性的磁性高交联纳米吸附树脂YQ-3.YQ-3树脂的比表面积为653.5 m2·g-1,平均孔径为4.12 nm,磁化强度为1.72 emμ·g-1,具有超顺磁性.苯酚(PN)、对苯二酚(HN)、对硝基苯酚(PNP)在YQ-3上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主要通过疏水和 π-π作用进行吸附.3种酚的饱和吸附量顺序为PNP>PN>HN,与其疏水性顺序一致.准一级动力学和颗粒内模型适合拟合YQ-3对酚的吸附,由于YQ-3磁性树脂具有较小的粒径和丰富的中-大孔隙,其动力学速率比传统超高交联树脂更快.  相似文献   

10.
KOH活化小麦秸秆生物炭对废水中四环素的高效去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化是提高生物炭吸附性能的重要手段.以小麦秸秆为研究对象,KOH为活化剂,制备KOH活化生物炭(K-BC),同时制备原状生物炭(BC)作为对照.对生物炭进行比表面积和孔径、元素分析、XPS、FTIR、Raman、XRD和pHpzc等表征,考察KOH活化对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影响,并探究生物炭对水体中四环素的吸附性能和机制.结果表明,KOH活化之后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可达996.4 m2·g-1和0.45 cm3·g-1.KOH活化会制造更多的碳结构缺陷,影响生物炭的官能团和表面电性.拟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生物炭吸附四环素的过程.环境温度升高能提高生物炭对四环素的吸附量.K-BC吸附四环素是自发、吸热和无序度增加的过程.K-BC对四环素的最大吸附量理论可达到491.19 mg·g-1(实验温度为45℃).结合吸附后生物炭的Raman、FTIR和XPS表征,发现孔隙填充和π-π作用是K-BC吸附四环素的主要机制,氢键和络合作用也发挥重要作用.此外,K-BC还具有良好的循环使用性能.综上所述,KOH活化小麦秸秆生物炭是有效和可行的,可用于废水中四环素的去除.  相似文献   

11.
对陶粒、石英砂和砾石这3种人工湿地基质材料进行了氨氮(NH4+-N)吸附特性研究.通过扫描电镜和BET比表面积分析仪对材料进行表征分析,发现陶粒表面相比石英砂和砾石更为粗糙,内部孔隙也较发达,陶粒(18.97 m2·g-1)比表面积高于石英砂和砾石.在纯氨氮溶液和模拟污水厂出水一级B标准的混合溶液中,3种基质对NH4+-N的吸附能力均表现为:陶粒>砾石>石英砂.陶粒对NH4+-N的饱和吸附容量在混合溶液中最大(63.55 mg·g-1).陶粒对NH4+-N的吸附过程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在纯氨氮溶液中R2为0.99、在混合溶液中R2为0.98).在纯氨氮溶液中运用Freundlich和Langmuir模型对等温吸附试验结果进行拟合,发现Freundlich模型(R2=0.93)描述陶粒的吸附特性比Langmuir模型更为精确(R2为0.93),表明陶粒对NH4+-N的吸附为多层吸附.综上所述,陶粒的吸附容量较强,在混合溶液中吸附容量较纯氨氮溶液增大了31%,适用于作为人工湿地基质填料.  相似文献   

12.
污泥基吸附剂被广泛用于水和土壤中各种污染物的治理,是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以酸性矿山废水(AMD)污泥为骨料,玉米秸秆为还原剂,膨润土为载体,采用固相还原法制备污泥复合材料,并比较了不同原料配比和不同煅烧温度制备的复合材料吸附As (Ⅴ)的性能,探究了溶液pH、吸附剂投加量和竞争离子等对材料吸附As (Ⅴ)的影响,使用SEM-EDS、XRD、FT-IR、BET和XPS等分析技术对材料性能进行表征,探讨其吸附机制.结果表明,在900℃时AMD污泥:玉米秸秆:膨润土=2 :1 :1制备出的材料吸附As (Ⅴ)效果最好,材料表面生成大量Fe3O4、Fe2 O3和Fe0颗粒.该材料对As (Ⅴ)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最大吸附容量为164.5mg ·g-1,比原始AMD污泥提高了4.4倍.静电吸附、含氧官能团络合作用、铁氧化层的吸附和Fe0释放出Fe2+/Fe3+形成Fe (OH)2/Fe (OH)3,与砷酸盐的共沉淀等是复合材料吸附As (Ⅴ)的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吴盈秋  夏鹏  李远  王学江 《环境科学》2022,43(12):5667-5675
通过使用镁改性硅藻土回收废水中的氮磷营养素,优化制备了一种复合材料(D-MAP),并将其用于废水中重金属Pb2+和Zn2+的去除.研究探讨了材料投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溶液初始pH等因素对Pb2+和Zn2+在D-MAP上吸附的影响.D-MAP吸附去除Pb2+和Zn2+的最优条件为:D-MAP投加量分别为0.25 g·L-1和0.30 g·L-1,Pb2+和Zn2+初始浓度分别为300 mg·L-1和60 mg·L-1,溶液初始pH为5.0.在此条件下,其对Pb2+和Zn2+去除率分别可达78.67%和89.66%.动力学和热力学的结果表明,D-MAP对Pb2+和Zn2+的吸附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其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模型描述,吸附是自发吸热的过程.Langmuir等温拟合结果指出,D-MAP对Pb2+和Zn2+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901.0 mg·g-1和206.2 mg·g-1.使用SEM/EDS、XRD和FT-IR等手段对吸附Pb2+和Zn2+前后的吸附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D-MAP是一种鸟粪石-硅藻土复合材料,可通过与Pb2+和Zn2+生成Pb10(PO46(OH)2和Zn3(PO42·2H2 O去除废水中Pb2+和Zn2+.D-MAP对Pb2+和Zn2+的去除效果随着pH的增加而增加,且最终产物形态随pH不同产生变化.  相似文献   

14.
通过悬浮粒子浸涂法将合成的γ-Al2O3纳米粒子固载于316L多孔不锈钢表面以吸附水溶液中的Cr(VI)和Cd(Ⅱ).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测试结果表明,γ相的Al2O3纳米粒子均匀地涂在了316L多孔不锈钢基体上,膜体表面沉积厚度约为20 μm.该膜对单一Cr(VI)和Cd(Ⅱ)吸附的最佳pH分别为3.0~4.0和8.0~9.0,吸附均符合动力学准二级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最大吸附量分别为0.603 mg·g-1和0.399 mg·g-1.本研究可为水体中的高毒性重金属Cr(VI)和Cd(Ⅱ)去除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采用超声辅助-水热法将聚乙烯亚胺(PEI)成功接枝到玉米芯生物炭表面,制备了PEI改性生物炭材料(PBC),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积分析仪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等方法对其表征.结果表明,虽然PEI通过CN、C-N和离子键与生物炭表面的活性基团链接,但制备的PBC材料仍保持原生炭的无定型结构和形貌,且比表面积高达928.1 m2·g-1.同时,还研究了PBC的吸附性能和热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机制,属于微孔单层吸附过程,而且随温度的降低,吸附量增大,在10、20和30℃时,饱和吸附量(Qm)分别为6.47、4.75和2.64 mmol·g-1.此外,PBC重复利用性能良好,容易实现热再生,即使循环利用10次,吸附性能也无显著变化(p>0.05),且穿透吸附量(QB)保持在2.6~2.7 mmol·g-1.  相似文献   

16.
纳米磁性磷酸二氢钙对Cd的吸附、回收与再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Ca(H2PO42、铁盐与亚铁盐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制备成纳米磁性材料Ca(H2PO42@Fe3O4(NMCDP),研究其对Cd2+的吸附、回收与再生效果.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显示,NMCDP粒径约60 nm,稳定性良好,饱和磁化强度为30.9 emu·g-1.吸附动力学表明,NMCDP对Cd2+的吸附1 h之内即可达到平衡,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热力学表明,NMCDP对Cd2+的吸附符合Langmuir与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最大吸附量为142.50 mg·g-1.在pH值由2增加到3时,吸附量随溶液初始pH值的升高而增加,当pH值大于3后,逐渐保持稳定;溶液中共存离子Na+、Mg2+、Cu2+对材料吸附Cd2+均有一定的影响,影响程度Cu2+ > Mg2+ > Na+.采用0.01 mol·L-1 HCl与EDTA-Na2均可解吸出部分吸附的Cd2+,以EDTA-Na2解吸率较高,达到68%,从而实现NMCDP的再生.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针对混合气体选择性分离和二氧化碳捕获等问题,在小分子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三氟乙酸的作用下控制纵向生长,通过金属铜离子与卟啉配体的自组装形成花状二维金属有机框架材料(2D Flower-like Cu-TCPP),进一步冷冻干燥获得低密度纯2D Flower-like Cu-TCPP气凝胶.元素含量分析显示,2D Flower-like Cu-TCPP可以充分暴露金属活性位点,克服传统三维纳米材料内部位点难以被利用的缺点;比表面积(BET)分析显示,2D Flower-like Cu-TCPP比表面积为321.92 m2·g-1,主要孔道尺寸分布在1.8 nm左右.由于充分暴露出金属活性位点Cu-O-Cu,对CO2、N2和CH4表现出优异的吸附分离性能.根据Langmuir吸附等温线拟合得到,CO2、CH4和N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7.357、2.852、2.002 mmol·g-1.CO2/N2、CO2/CH4和CH4/N2的最大分离系数分别为9.86、2.52和4.00.2D Flower-like Cu-TCPP在碳捕获、混合气体选择性分离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原水砷污染问题严重威胁饮用水水质安全,随着生活饮用水标准的提高,致使多地饮用水中砷超标问题突显.本研究利用CeO2半导体的光催化活性及CeO2和Fe3O4对As(V)的强亲和力,合成了双组份磁性CeO2-Fe3O4复合材料,并采用SEM、XRD、BET和VSM等手段进行表征,考察复合材料的光催化/吸附除砷效果;研究了初始pH值、共存离子等因素对吸附除砷效果的影响;采用等温吸附模型、吸附动力学模型等手段进行吸附特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光催化过程中,·OH和·O2-为主要的活性氧化物种.在紫外照射下,As(Ⅲ)能完全被氧化为毒性较低的As(V),同时将As(V)高效吸附于CeO2-Fe3O4粒子表面.在中性条件下,CeO2-Fe3O4粒子对砷的饱和吸附量为122.19 mg·g-1.共存离子Cl-和SO42-对As(V)的吸附没有显著影响,而CO32-、SiO32-和PO43-与As(V)存在明显的竞争吸附,使As(V)的吸附去除效果明显降低.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模拟分别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表明As(V)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导.CeO2-Fe3O4复合吸附剂可快速实现固液分离,容易再生且重复利用性较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衡水湖沉积物营养盐形态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嘉雯  魏健  刘利  王俭  朱元荣  段亮 《环境科学》2020,41(12):5389-5399
以衡水湖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3月采集具有代表性的11个点位的表层沉积物,对衡水湖沉积物中碳、氮和磷营养盐进行形态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衡水湖沉积物中有机质(TOC)含量为93.226 mg·g-1,其含量较高,导致潜在氮源释放风险可能较高.总氮(TN)含量为1.850 mg·g-1,属中度污染;氮形态含量及其占TN比依次为:残渣态氮(Res-N,0.973 mg·g-1,52.57%) > 弱酸可提取态氮(WAEF-N,0.531 mg·g-1,28.69%) > 强氧化剂可提取态氮(SOEF-N,0.208 mg·g-1,11.23%) > 离子交换态氮(IEF-N,0.088 mg·g-1,4.77%) > 强碱可提取态氮(SAEF-N,0.051 mg·g-1,2.75%),进一步表明衡水湖沉积物氮释放风险相对较高.总磷(TP)含量为1.020 mg·g-1,其中无机磷(IP)含量为0.839 mg·g-1,占TP含量的82.27%,属中度污染;磷形态含量及占IP比依次为:钙结合态磷(Ca-P,0.440 mg·g-1,52.44%) > 残渣磷(Res-P,0.200 mg·g-1,23.84%) > 可还原态磷和金属氧化物结合态磷(Fe-P和Al-P,0.169 mg·g-1,20.14%) > 弱吸附态磷(NH4Cl-P,0.030 mg·g-1,3.58%),总体而言,衡水湖沉积物磷释放风险相对较低.基于C/N、C/P和N/P特征分析表明,衡水湖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是来自陆生禾本科和莎草科陆生高等植物,沉积物中磷主要受陆源输入的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衡水湖沉积物中碳、氮和磷之间相关性较弱,三者的来源可能不同;各形态磷之间的相关性强于各形态氮,可能表明各形态磷具有很好的同源性,而各形态氮来源多样且复杂.通过有机指数与有机氮评价湖区污染状况表明,衡水湖沉积物营养盐污染程度严重,达到Ⅳ级标准,建议对沉积物中氮潜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  相似文献   

20.
以酸性矿山废水生成的铁絮体和秸秆生物炭为原料,采用化学改性和紫外辐射联用技术制备改性生物炭,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改性条件,同时利用FTIR、SEM和BET等方法对吸附材料的形貌特征、孔隙结构及其表面化学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改性使吸附材料比表面积增大,吸附位点增多,在25℃、pH为7时,吸附材料改性后比表面积为295.71 m2·g-1,对Pb(II)的拟合吸附量可达278 mg·g-1.改性材料对Pb(II)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主要为单分子层吸附,受化学吸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