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考虑了引发地质灾害发生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选用了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气候植被条件、人为条件、地质灾害规模、分布密度、活动频次、险情这8个因素作为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法的评价因子,对东港区的地质灾害进行易发定量评价,将东港区划分为地质灾害高、中、低和非易发区四个等级。  相似文献   

2.
基于ArcGIS信息量模型的神农溪流域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三峡库区神农溪流域地质灾害发育,本文首先在深入分析流域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的基础上,编制了神农溪流域地质灾害分布图;然后基于信息量模型,确定了影响神农溪流域地质灾害发育各个因子及其信息量值,并结合实际条件对负信息量值进行了修正,同时利用ArcGIS的叠加分析完成了神农溪流域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最后辅以专家打分模型对该分区图进行了修正。结果表明信息量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调查情况基本吻合,该研究结果对提高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和预测精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区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及危险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认真分析北京地区地质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基础上,对泥石流、采空塌陷以及崩滑塌等突发性灾害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研究和探讨.采用袭扰系数法,对区内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预测,圈定出突发性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影响地质灾害演变趋势的降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地震活动以及区域岩组结构等因素进行了综合评判,并依据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划结果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综合评判结果,对其演变的危险程度进行了评价,将北京地区划分出突发性地质灾害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以及低风险区.这对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减灾防灾、资源开发、环境整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河南省新密市城市总体规划区为例,结合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特征,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评估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河岸塌岸、地面不均匀沉陷。在此基础上,结合规划建设用地分类,进行了城市总体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并进行了规划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出在城市总体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规划建设用地类别的变化将可能5I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变化,地质灾害危险性与规划建设用地适宜性并不总是“危险性大区——适宜性差”“危险性中等区——基本适宜”这样简单的对应关系,评估成果一般难以满足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以岱山县衢山镇为研究区,以斜坡单元为评价单元,在重点分析地质环境条件与地质灾害相关性的基础上,筛选影响地质灾害易发性的主要参评因子,构建评价模型,并完成指标因子的分析与量化,并借助层次分析法和综合危险指数法确定易发性的综合评分,进而划定易发程度等级和修编易发程度分区.评价模型的构建过程可为海岛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提供...  相似文献   

6.
在总结湖南省资兴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基于GIS分别采用专家经验的综合危险性指数法和层次分析的综合危险性指数法对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采用层次分析法与专家经验法分区结果大体上一致,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层次分析法提高了评价因子灾害点密度的权值比重,更充分地考虑了历史现状对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影响。层次分析法除了将易发区划分为低、中、高易发区外,还指出了极高易发区。专家经验—综合易发指数法对于权重的确定完全是人为的,误差偏大,而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是定性与定量的结合,结果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7.
江西某核电站选址地质灾害研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江西某核电站选址及附近详细的地质灾害调查,结合拟选场地的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对地质灾害发育特征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并进行了地质灾害预测;重点是覆盖岩溶区地面塌陷的易发性研究,根据岩溶地面塌陷产生的地质条件和诱发影响因素,采用了定性~半定量判别法评价岩溶地面塌陷的易发性;并针对核电站工程建设布局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建议;为工程建设选址提供地质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东南沿海地区常年受台风暴雨袭扰,地质灾害频发。以泰顺县仕阳镇为研究区,综合考虑台风暴雨型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从地形条件、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3个方面,选取坡度、坡向、坡形、地形起伏度、断层、工程地质岩组、松散层厚度、土地开发强度和公路切坡9个影响因子,基于ArcGIS斜坡单元数据模型,耦合确定性系数(CF)与层次分析模型(AHP)对乡镇尺度的小面域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根据耦合模型的评价结果,将仕阳镇地质灾害易发性等级分为极高易发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4个级别,并利用地质灾害点在各易发等级下的分布和成功率曲线对耦合模型的评价精度进行检验。经检验,认为耦合模型的评价分区结果合理,评价精度为84.6%。  相似文献   

9.
以某山地城市为例,在充分了解当地城市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参考相关技术标准,构建规划区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模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土地功能布局图进行空间分析,获取相关评价数据;依托专家智库,参照规划目标,对规划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预测,从而实现规划区地质灾害易损性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进行可视化表达。结果显示,规划区内,高易损区占总面积的33.86%;中易损区占总面积的28.87%;低易损区总面积的37.00%。其中,高易损区主要分布于:(1)旅游服务组团中部、北部的住宅区,以及南部的服务区;(2)高校教育组团的住宿区和部分教学区;(3)工业园组团的职工住宿区。依照评价结果,结合当地地质条件,对规划区地质灾害防范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性评价的基础,是地质灾害调查研究的重点内容,其结果可以有效地指导地方政府的防灾减灾工作。厦门市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为崩塌和滑坡,根据其发育特征,选取地形坡度、地面高程、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岩组、年平均降雨量、土地利用与人类活动、道路7大影响因素作为研究区崩塌和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评价因子,采用信息量法并结合GIS技术对厦门市崩塌和滑坡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可为厦门市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根据影响区域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因素、地形因素、诱发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工作区上选取典型线路开展地质灾害发生发育状况调查,根据调查成果总结规律,提取影响因子,建立区域地质灾害评价指标体系,对典型线路穿越的评价试验区进行地质灾害区域评价,验证线路成果应用于区域地质灾害评价的可行性,对于调查人员无法涉足、遥感技术难以应用的地区的地质灾害的评价工作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三峡库区典型滑坡--赵树岭滑坡为例,采取滑坡堆积体中松散岩土体试样和库水试样在室内进行水-岩相互作用试验,在不同饱水时间下对溶液进行离子测试和松散岩土体扫描电镜(SEM)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分析库水中离子浓度的变化和松散岩土体的细观结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松散岩土体与库水的相互作用主要有离子交换、溶蚀、吸附作用;水-岩相互作用对土样细观结构存在影响,且随着饱水时间的增长,松散岩土体试样的结构由斑块状结构向絮状结构、凝块状结构发展,出现溶洞式架空孔隙,孔隙度明显增大,团粒化程度不断降低,最终导致结构强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3.
基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喆  何政伟  伍文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35(4):179-183,205
":5.12"汶川地震诱发了都江堰市许多新的地质灾害,恢复重建工作不断遭遇一系列复杂的地质环境问题。文章根据重灾区都江堰市震后地质地理环境特征,优选出坡度、震后地质灾害密度、工程岩组、线性构造密度、土地利用现状、河网密度等6个评价指标,建立分级标准;利用GIS技术对空间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功能,结合数理统计的方法原理,对都江堰市进行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危险性定量评价。经过精度验证,结果显示震后都江堰市地质灾害高危险区和较高危险区占土地总面积的15.8%,主要位于"5.12"特大地震发震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的前山推覆构造带上;地质灾害中等危险区分布较广,占总面积的15.8%;地质灾害低危险区和较低危险区分布最广,占总面积的68.4%,主要分布在坡度平缓、植被发育、坚硬或半坚硬的岩组地区,将评价结果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镇用地布局、农村集中居住区点位叠加,科学准确地揭示出研究区震后建设用地区域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从空间上对建设用地的安全布局进行了预警,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布局规划方案提供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总被引:258,自引:10,他引:258  
本文分析了土地利用系统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特点,阐述了土地利用的持续性是土地利用适宜性在时间上的扩展,从生态、经济和社会3方面建立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主导因素也不同,从田块-农场-流域或景观-区域或国家-全球,土地利用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约束因素分别是农业技术-微观经济-生态因子-宏观经济和社会因子-宏观生态因子,依据这一特点,提出了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初步探讨了无公害蔬菜种植生产基地的环境评价体系,分析了基地污染因素的来源和对蔬菜造成的危害。给出了环境评价因子的监测方法和评价指标,对无公害蔬菜种植生产基地的选址、环境评价、认证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 The fuzzy synthetic evaluation for water quality assessment of nature water resource has been studied and put into practice extensively in recent years (Qin, 2003; Liang and Jiang, 2002; Zhu and Lv et al., 1994). By using the fuzzy mathematic…  相似文献   

17.
王帅  李婷 《装备环境工程》2021,18(2):108-114
目的为有效解决战场电磁环境复杂度定量评估问题,针对战场电磁环境复杂度评估特性提出一种多级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方法该方法以层次分析法和灰色综合评价作为理论基础,对战场电磁环境的电磁辐射、电磁适应能力和电磁干扰要素进行考察,建立目标层、指标层、准则层五级评价指标体系。结果选取11种评价指标,采用和法原理和熵权法计算其综合权重,采用专家打分法建立了评价指标矩阵,应用灰色评价理论开展综合评价,结合指标权重得出量化评价数值。结论该方法具有普适性,能够适用不同指标评价,评价过程也可以结合具体试验数据,能够为开展战场电磁环境复杂度评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内河普遍遭到污染的问题,在分析影响内河水质因素的基础上,选取BOD5(五日生化需氧量)、CODcr(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挥发酚、NH3-N(氨氮)、总磷等6个主要因素作为评价因子,建立了城市内河水质评价的投影寻踪分析模型,采用人口迁移算法对评价模型进行优化,并将该模型应用于南宁市10条内河水质的评价与排序。研究表明,用投影寻踪回归分析法进行水质评价,避免了传统评价方法由于主观原因造成的误差,评价结果合理可信、方法简单,为我国城市内河水质的评价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由于浅层地下水的污染以及承压水的开采,导致受到污染的浅层地下水越流补给深层承压水,增大了承压含水层受到污染的风险,如何评价承压含水层受到污染的可能性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根据承压含水层受污染的特点将承压含水层脆弱性分为固有脆弱性和扰动脆弱性两个方面,同时根据脆弱性大小具有相对性这一特性,将研究区内承压含水层各脆弱性评价指标归一化,根据信息熵反映实测数据的效用值计算评价指标权重,而后加权求和得到反映脆弱性的综合指数,从而避免了构建脆弱性分级和定额的主观性。以济宁市承压含水层脆弱性评价为例,对评价方法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通过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该方法具有概念清晰、操作简便等特点,对无法建立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和溶质运移模型的地区开展承压含水层脆弱性评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高萌  王金柱  林义 《装备环境工程》2013,10(6):127-130,151
目的解决在制导弹药系统可靠性分析过程中,评价指标具有模糊性和评价因素多的问题。方法提出了一种模糊综合评价法与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度分析(FMECA)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建立因素集、备择集、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集、评价矩阵。结果对失效模式影响及严酷度分析中的定性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化,找到了自动导引头的薄弱环节。结论该方法是科学、准确的,克服了难以给出有效准确分析结果的问题,为提高制导弹药可靠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