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王丽娜  王恒山 《灾害学》2010,25(2):103-107
近年来的统计分析表明,人群拥挤踩踏事故逐步上升为大型公共聚集场所的主要人为事故灾害类型之一。为了防止这类事故带来的危害,需要从理论高度开展对人群拥挤踩踏事故的承载体人群的运行系统的研究。国内外关于人群拥挤事故的研究方法很多,但至今还未找到较为完善、科学和经济的方法。因此提出将尖点突变理论引入到人群拥挤模型中,建立人群拥挤的尖点突变模型。实证分析表明,用突变模型得出的结论与数据拟合得出的结果大体一致,这说明突变理论应用于此领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大型公共场所人群拥挤踩踏事故机理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的事故灾害统计分析表明人群拥挤踩踏事故已逐步成为大型公共聚集场所的主要人为事故灾害类型之一.与火灾等常见人为事故灾害不同,人群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极其突然,社会影响重大.从人群拥挤踩踏事故的致因机理及承载体人群的运动规律开展相关研究,基于风险理论、事故突变等理论方法提出了人群拥挤踩踏事故风险(四阶段)理论,并构建了理论模型,对理论模型中的参数求解进行了阐述.人群拥挤踩踏事故风险理论研究可以为揭示人群聚集相关事故成因机制及形成演变规律提供一些有益的尝试及参考,其中的相关理论模型可供大型建筑(如奥运赛场)性能化设计、人群安全疏散及管理等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3.
大型社会活动事故风险管理程序与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活动特性、人群类别、环境因素、场地类型和组织管理等对大型社会活动事故风险的影响,论述了大型社会活动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与方法,提出了大型社会活动风险控制的范围和措施。以某园艺博览会为实例,介绍了大型社会活动事故风险管理应用的全过程,并选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事故风险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4.
人群拥挤事故与避灾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彬  江见鲸 《灾害学》1996,11(4):89-93
在现代社会中,大量的人群集中在一起是常见的事情。通常情况下,大量的人群集中并不会引起严重的问题,但有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控制与管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常会造成较大的人员死伤。本交通过对本世纪的若干起人群拥挤事故的调查,分析了该类事故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5.
叶明海  嵇方 《灾害学》2006,21(4):108-113
分析了我国大型社会活动安全事故的成因,研究了组织、环境、设备、人等因素在大型社会活动安全事故中的作用,得出了大型社会活动安全事故成因机理,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大型社会活动安全事故预警模型的组织、监控系统,并规范了各组织的职责,最终设计了大型社会活动安全事故预警系统的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6.
陈鹏  石少冲  王钢强 《灾害学》2016,(4):181-184
目前关于公共环境下的密集人群踩踏事故预警更多的是从人群的流量和密集度等特征的识别来进行风险的预警,缺乏对事故整体的系统性考虑。本文基于密集人群聚集踩踏事故的机理,建立了基于人群风险监测、风险分析、风险预警/处置等技术手段的密集人群踩踏事故预警系统。该系统的构建将有利于提高公安部门大型活动的应急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内外因为高层建筑发生火灾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的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尽管国家十分重视对高层建筑的安全管理,也制定了规章制度,但高层建筑的火灾防范、扑救形势依然相当严峻。  相似文献   

8.
沙特阿拉伯麦加朝勤者,月12日 在参加宗教活动时发生拥挤踩踏事 件,造成近干人死伤。拥挤的朝觐者~~  相似文献   

9.
人群疏散中"非适应性"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田玉敏 《灾害学》2006,21(2):114-120
本文从人与人的相互作用和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对人群疏散中“非适应性”行为的理论、计算机模型、模拟原理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以具体实例说明了Building Exodus软件在人群疏散模拟分析中的具体应用,为完善该研究方向的计算机模型和促进软件的开发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文章得出的结论是:“非适应”人群行为的研究需要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建立人群中个人行为与社会行为的理论框架.“非适应”人群行为的研究方法必须与紧急情况相结合,而紧急情况是一个由多个人员组成的复杂系统,大量人群环境的模拟需要涉及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环境下大型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旋喷桩加固法”处理该类地基事故的策略,详细分析了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的成因,对地基处理设计、施工参数确定及施工控制等进行了讨论。实际应用表明,采用该方法处理由多因素造成的地基事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地铁车站人员疏散离散时间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疏散时间对于保证地铁车站这类复杂建筑结构内人群的安全至关重要,本文借鉴群集流动理论建立了用于计算地铁车站人群移动时间的疏散离散时间模型(EDTM),模型中的人群流动系数取值不同于传统计算公式中的常量,依据的是经典的车站人群密度与速度函数关系式。将此模型用于某地铁车站站台层,求解楼梯出口疏散人数与时间的关系,并与Building EXODUS疏散软件的模拟结果以及传统地铁车站疏散时间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EDTM计算结果与EXODUS疏散模拟结果非常接近,且比传统公式计算更为精确和符合实际情况。该计算模型可以为地铁车站人群疏散时间计算、建筑出口性能化设计,以及地铁车站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提供更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火灾中人群疏散延迟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玉敏 《灾害学》2007,22(4):95-99
火灾中人员的疏散时间主要包括疏散前的延迟时间和在通道上的疏散时间。对疏散延迟时间的分布及其对疏散时间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利用Building Exodus软件对实际工程进行了模拟,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这些结论对于修正传统疏散时间的工程计算方法、制定合理的人群管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程鹏  袁长顺  张新法 《灾害学》2004,19(1):81-86
通过对“两山一湖“区域生态系统的分析,认识到影响该区域生态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破坏、毁林垦种、外来物种入侵、森林火灾等;提出了保护森林资源、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行退耕还林、推广水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物种保护、预防松材线虫病和森林火灾、建立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火灾中的人员疏散是个复杂的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传统的人员疏散可靠度分析常常忽略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更准确地计算出火灾中人员疏散的可靠度,本文以某地铁车站为例,借助人员疏散仿真软件buildingEXODUS与火灾模拟程序FDS,分别得到人员所需安全疏散时间(RSET)和可利用安全疏散时间(ASET)。在此基础上,构造人员安全疏散极限状态方程,利用一次二阶矩理论求得安全疏散可靠概率。由于能够较好地反映疏散过程中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采用本文提出的可靠度分析方法能够得到更合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针对电力企业局域网络中断频繁的问题,采用双机容错方式、安装计算机病毒防护工具、进行网络流量控制和系统安全控制等措施,解决了中断频繁的问题。应用结果表明:经过优化后的局域网信息交换流畅,系统安全得到保障,为电力企业生产、办公的正常、有序进行提供了有效平台。  相似文献   

16.
建筑物中的人群疏散受到灾场环境、建筑结构以及人员本身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明确这些因素的影响机理与程度对人群的疏散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借助仿真软件buildingEXODUS,以某地铁车站为例,定量地研究了人员行走速度等参数对人群平均等待时间和人群平均行走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参数对人群疏散的影响存在着差别.即使是相同的参数,在不同类型的建筑中,其影响程度也可能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出口涌流能力、疏散人数、行走速度和疏散准备时间四个对整体疏散时间影响显著的参数,通过对上述参数的控制,可以提高人群疏散的安全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电力企业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存在的问题,对其现状进行分析,采用数据分析及采集技术开发了电力企业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监视平台,并成功应用于宁东电网。应用结果表明:电力企业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监视平台提高了二次防护系统对安全防护设备的兼容性,实现了安全防护设备实现了远程实时监控功能,由于不需改变现有调度数据网的结构,大大减少了厂站接入层的建设投资,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role of social protection programmes in contributing to people's resilience to climate risks. Drawing from desk‐based and empirical studies in Ethiopia, Kenya and Uganda, it finds that social transfers make a strong contribution to the capacity of individuals and households to absorb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climate‐related shocks and stresses. They do so through the provision of reliable, national social safety net systems—even when these are not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address climate risks. Social protection can also increase the anticipatory capacity of national disaster response systems through scalability mechanisms, or pre‐emptively through linkages to early action and early warning mechanisms. Critical knowledge gaps remain in terms of programmes’ contributions to the adaptive capacity required for long‐term resilience. The findings offer insights beyond social protection on the importance of robust, national administrative systems as a key foundation to support people's resilience to climate ris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