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受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委托,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作为“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项目的牵头单位,已经着手与参加单位一起进行该项目的准备工作,并为此在1986年9月下旬召集了工作会议讨论有关事项。 该研究以资源-资源生态-资源经济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应用资源系统综合平衡的研究方法,在三个层次(各类资源之间的平衡关系、农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的匹配关系,单产潜  相似文献   

2.
对自然资源的无序开发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制约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资源承载力是描述地区发展受自然资源限制的重要工具,也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基于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县级统计数据,定量计算水、土和生态等资源承载力,并根据定量评价结果构建资源承载力监测体系并应用于“一江两河”地区。研究结果表明:(1)“一江两河”地区人粮关系趋于紧张,部分地区人口—粮食—土地矛盾突出,76.5%的县土地资源承载力下降,83.3%的县土地资源承载指数增长;“一江两河”地区各县(市、区)水资源承载力远大于实际人口,承载指数均小于0.05,但77.8%的县水资源承载力下降,县域承载指数均增长;各县生态承载力增长,承载指数下降,部分县处于生态赤字状态。(2)“一江两河”地区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由生态承载力转变为土地资源承载力。2000—2015年,在“一江两河”地区资源承载力处于临界超载或超载的县中,对资源承载状态影响最大的资源承载力由生态承载力逐步转变为土地资源承载力。(3)“一江两河”地区资源承载力等级逐渐提升,可能带来的危害或负面影响程度降低。2000—2015年,资源承载力为三级(中度负载)及以下等级的县由15个(83.3%)降至3个(16.7%)。资源承载力长效监测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明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科学利用区域自然资源,促进地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土地作为一种特殊资源,本身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而且是环境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生态资源.农业生产实际上是土地资源的分配过程,土地的配置结构反映了农业的分配结构.因此,坚持土地作为资源、资产和劳动对象三者统一,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指导农业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仅从大农业生态平衡角度对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杭嘉湖地区具有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是全省轻纺原料和许多著名特产的生产基地,尤以蚕桑生产著称。以桐乡县为例,1982年旱地种植业产值达4560万元,相当于该年全县粮食年产值的49.5%,其中81%来自蚕桑生产。经过当地人民千百年来的辛勤劳动,形成了这一优良和高效益的农业生态系统。可是,近年来,由于无节制地发展砖瓦生产,使该地区的土地资源蒙受很大损失,良性农业结构和生产条件受到威胁。1982年由于砖瓦生产引起  相似文献   

5.
“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项目研究方法概论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土地资源能否生产足够的食物供养未来人口的问题益发受到关注,作为回答这一问题的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研究也就应运而生。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受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委托主持了“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项目。该项目的研究内容分解为5个基本层次,确定2000年和2025年为研究的时间尺度,并探讨了无具体时间尺度的理想承载力。该项研究以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划分的9个土地潜力区为基础,以资源—资源生态—资源经济科学原理为指导,以综合、协调、持续性原则为特色,力图从PRED(资源、环境、人口、发展)的相互关系出发,回答我国土地资源在不同时期可以供养多少人口,提高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可能性与途径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姜海  陈磊 《自然资源学报》2021,36(9):2424-2436
从县域出发,深化主体功能区概念应用,探究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效率及其管制策略对深化我国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主体功能区与土地资源空间配置理论关系,借助C-D生产函数考察江苏赣榆主体功能区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效率,并差别化提出管制策略。研究表明,主体功能区建设实质是“以地为本”,功能区划理念下土地资源空间配置应遵循边际净收益相等的转化度,具有增进用地效率、减少自发优势竞争效率损失的可能。对赣榆区研究发现,不同主体功能区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数量存在过量配置,具有帕累托改进空间,其根源在于现行土地计划管理缺乏弹性机制调节指标,造成实际落地中的空间错配。因此,赣榆区应从全区统筹主体功能定位,协调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其中优化开发区“革新土地空间结构,转变经济与产业发展方式”、重点开发区“助力城镇工业化进程,确保土地资源利用效益”、限制开发区“着力粮经产品安全,创新农业生产用地经营模式”、禁止开发区“划定生态空间红线,探索农旅生态用地结构布局”。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镇化迅速蚕食宝贵的耕地资源和乡村聚落,保护基本农田、保护乡村、保护农业空间的需求迫在眉睫。新一轮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中,针对“农业空间”只重视基本农田和粮食生产的不足,旨在构建“优势农业空间”划定的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为保护农林牧副渔大农业空间、全农业领域生产者和特色、重点农村地区奠定基础。(1)在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以外,开展全域、全要素的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生产适宜性评价,识别农业生产适宜区和不适宜区;(2)基于高产稳产、规模经营和集中连片三原则,进一步细化评价重要经济作物适宜区、地域特色农产品适宜区等;(3)在此基础上,结合特色村落、重大农业基础设施要素识别优势农业空间。该技术框架在沈阳和温州市县“双评价”中取得了科学实用的评价成果,为我国正在展开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8.
赵羿 《自然资源学报》1990,5(3):263-270
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取决于土地利用强度是否与土壤生产潜力相适宜。土地利用强度等级与土壤生产潜力级别的一致性是一地区土地利用合理性的标志。依据作物系统编制的农业土地利用系统图较传统的土地覆盖图有更大的实用性。可利用该图与土壤生产潜力图迭加制成的农业资源分区图来分析1978—1987年渥太华市郊土地利用的合理性。结果指出,渥太华市郊土地利用方式基本上是合理的,变化趋势也是适宜的,但同时有不足之处,建议当地市政当局对某些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做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9.
土地承载力是人地关系的基础表征,开展土地承载力评价可以为实施农业空间治理、制定农业发展政策等提供参考。以西藏自治区为例,基于人体每日所需热量、蛋白质和脂肪评价土地的现实承载力及其变化。评价结果表明:(1)西藏自治区土地承载指数从2004-2016年一直维持在80.66%~89.84%之间,处于平衡有余状态。(2)未来西藏自治区土地承载指数将会持续保持在87.5%之上,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态势,在2032年达到峰值,届时土地承载指数将会超过92.56%;此后将会持续下降,在2050年将低于90%。以土地承载力评价为基础,根据未来食物消费需求变化和西藏自治区的自然条件,提出不增加农牧业开发强度,保持农牧业生产空间规模稳定,并逐步优化调整农牧业发展结构,适度降低粮食种植面积,在适宜地区扩大蔬菜、瓜果种植,以及发展草牧业经济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鲁西北平原约53000平方公里,占山东省面积的34.6%;占黄淮海面积的20%。建国以来至70年代,鲁西北平原的农业生产随着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虽有较大发展,但总的来说,粮食生产发展速度不快,增长幅度不大;棉田面积变动大,产量很不稳定。最低年与最高年相比,差28倍!因此,当前迫切需要根据鲁西北平原土地资源的现状,合理的布局农业,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潜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对于鲁西北平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1.
王枫  董玉祥 《自然资源学报》2015,30(10):1698-1713
开展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是土地多功能利用的基础性工作。论文在土地利用功能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三维度理念的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投影法和障碍度模型,对1990、2000和2010年广州市土地利用多功能动态及其障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 1990—2010年广州市土地利用总功能缓慢提升,土地利用功能之间的协调性逐渐减弱,土地利用功能日趋多元化,重心由环境功能转变为社会功能;② 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由缓慢提升跃入快速提升阶段,环境功能则由快速提升跌入缓慢提升阶段;③ 农业生产和资源供给功能出现持续退化与下降,环境净化功能先降后升,其他子功能得到了不同幅度的改善与提高;④ 影响土地利用总功能的障碍因子类别、数目及障碍度都处于动态变化中,历年障碍因子总体上由经济密度等经济类向废污水排放强度等环境资源类转变。研究结果可为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提供方法基础和科学依据,并为未来广州市土地多功能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在快速城市化及城乡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城市边缘区农户家庭的耕地利用功能较传统方式已发生根本转变,农业劳动力的农地生存依赖性弱化、生计多元促进土地转出市场活跃。论文以武汉、成都及苏州1 022户农户调查数据为实证,分析城市边缘区农户家庭耕地利用功能对土地转出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1)城市边缘区农户家庭的耕地利用在食物生产、经济贡献及养老就业等传统功能上明显弱化,在满足家庭成员未来选择及后代馈赠需求等功能有所增强,且存在地区差异。2)城市边缘区农户土地转出意愿强烈,转出率达59.39%,土地转出存在地区差异。苏州乡镇经济发达、农民非农收入比例高,农户土地转出意愿最强烈、转出市场也最活跃;而武汉、成都作为中西部的典型城市,城市边缘区农户的土地转出决策相对滞后。3)整体而言,农户家庭耕地利用功能对土地转出意愿及行为均具有负向影响,表明家庭耕地功能依赖性愈强、土地转出决策越弱。建议健全农村社会及养老保障体系,强化城市边缘区耕地资源产权及生态环境建设,促进耕地资源养老保障及选择馈赠功能的释放,确保农田生计依赖性弱化的农民依托市场转出土地,实现农地资源优化配置、适宜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土地开发潜力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藏高原土地辽阔 ,地势高寒 ,农林牧各类土地资源的质量与数量很不平衡 ,开发潜力不一。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产水平 ;加强草场建设 ,提高畜产商品率 ;禁伐和保护天然林,积极发展经济果木与林下资源的生产 ,乃是高原土地合理开发 ,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实施可持续战略,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是一个核心问题.通过对萧山土地资源的分析与评估,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为目标的技术措施,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藏“一江两河”流域中部地区是自治区工农业经济最集中发达的地区,畜牧业生产在本区农业经济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本文阐述了本区草地的资源状况,生产力特点及草地的分布规律。研究发现:本区草地面积525.4万ha,草地类型较复杂,垂直分布明显,牧草组成较丰富,营养价值较高。但草地生产力水平较低,平均产草量为1275-1350kg/ha。从草地资源的水平分布格局看,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差异,雅鲁藏布江以北占63%以上。从时间分布看,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其冬季的草地现存量仅为秋季的10-30%,但本区饲草饲料构成、分布格局与畜牧业生产是相协调的,构成了一个相对匹配的草地畜牧业整体。  相似文献   

16.
GIS地形分析技术在小范围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形特征通过对光、水、热三个基本要素的重新分配影响了农业生产条件。山区土地利用规划需要着重考虑地形因素的影响。本文研究了元阳县杨系河流域海拔、坡度、坡向与该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关系,并探讨在GIS支持下,在流域土地利用规划中以地形为主导因子进行分析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引言成功的农业生产,对于满足膨胀的世界人口对食物的日益增长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这种需求以及对农作物和动物饲养管理的研究,已经导致对世界许多地区的土地的更充分的利用。而这又对地球的自然资源造成了压力,从而要求增加使用人造肥料和动物饲料,以使农业生产取得最佳结果。农民的基本资源就是土壤,土壤既是植物根生长的基质,又是养分的供给者。  相似文献   

18.
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耕地细碎化会导致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土地利用可持续性下降、耕地撂荒增多等多种农业问题,土地整治是当前中国改善耕地细碎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探索适宜的土地整治计量模型以解决耕地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基于多目标线性规划,从工程设计、权属调整、地块分配三方面构建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并选取典型土地整治项目进行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模型优化,案例区农业生产消耗降低了20.41%、地块平均规模增大了53.72%、户均地块数降低了34.92%,平均耕作距离减小了68.17%,可促进耕地细碎化问题的改善,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研究对丰富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方法,推动耕地细碎化问题解决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总结了俄罗斯波罗的海地区当前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并对农业的严峻形势及其所带来的经济、人口和生态后果给予了特别关注。由于环境差异和联邦政府有关区域政策的侧重点不同,波罗的海地区的农村人口和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尽管以前的农业土地不再使用,但该地区的生态进展并不都是积极的。农业的发展需要依据地理特征优化土地利用的政策建议。根据现有农业类型中的地域差异,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具体的项目建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取决于土地利用强度是否与土壤生产潜力相适宜。土地利用强度等级与土壤生产潜力级别的一致性是一地区土地利用合理性的标志。依据作物系统编制的农业土地利用系统图较传统的土地覆盖图有更大的实用性。可利用该图与土壤生产潜力图迭加制成的农业资源分区图来分析1978—1987年渥太华市郊土地利用的合理性。结果指出,渥太华市郊土地利用方式基本上是合理的,变化趋势也是适宜的,但同时有不足之处,建议当地市政当局对某些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做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