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燃气替代燃煤对改善兰州市空气质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兰州市自然环境条件的介绍,分析了兰州市大气污染主要是由于燃煤造成的.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能够减少燃煤造成的大气污染.通过燃气替代燃煤,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兰州市空气质量状况.运用环境经济政策的理论,分析了"煤改气"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兰州市城区大气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兰州市2002~2009年的城区大气污染物监测结果,分别对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3种主要大气污染物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其现状特征和变化规律,揭示了兰州市城区大气污染的现状及时间分布特征,并对兰州市城区大气污染的成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兰州市城区河道表层沉积物磁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博  夏敦胜  余晔  王丽  田世丽 《环境科学》2010,31(8):1740-1748
通过系统的环境磁学测定,分析了兰州市城区河道表层沉积物的磁学性质及其对城市污染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兰州市城区河道表层沉积物样品磁性特征以亚铁磁性矿物的磁铁矿为主导,同时存在少量赤铁矿和针铁矿贡献.根据参数χFD、χARM、χFD/MS和χARM/MS所指示的人为活动排放物对不同河段沉积物的贡献量将兰州市河流分为3类:末端集中型(排洪沟、寺儿沟、鱼儿沟、水磨沟),源头集中型(七里河、烂泥沟),影响较小型(罗锅沟、大沙沟).与有机质测量结果比较发现,兰州市河道沉积物样品有机质含量与超顺磁颗粒及单畴晶粒具有十分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了细颗粒磁性矿物对有机碳的富集作用,显示了超顺磁颗粒及单畴颗粒含量作为兰州市城区河道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含量的代用指标具有良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兰州市大气主要污染物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解兰州市大气污染现状,评价其环境质量和健康风险,选择兰州市污染较重的西固区和污染较轻的榆中县为研究区域,定位监测并分析颗粒物、SO2和NOx等大气主要污染物的分布特征,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指数法评价兰州市大气污染现状,重点分析颗粒物的构成特征和健康风险. 结果表明:兰州市大气污染物分布呈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特点;大气颗粒物MMD(质量中值直径)在3.2~7.9 μm之间,属细颗粒型;西固区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及污染水平普遍高于榆中县,其中位于西固区的西固第二小学采样点污染较为严重,污染水平为五级,需要采取控制措施;兰州市15 m大气高度PM10的健康风险高于30和1.5 m,兰州市PM2.5和PM10的健康风险属于可接受风险范围.   相似文献   

5.
王剑锋  肖伟 《环境保护》2007,(1B):49-51
作为我国西部的工业城市,兰州市QDP的快速增长和其脆弱的生态环境间的矛盾日益显著。作为实现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重要手段,兰州市对其环境管理系统进行了改进和创新。目前兰州市的城市环境管理系统WebGIS和传统的GIS相比,有访问范围更广泛、独立性更强、成本更低廉、操作更简便等优点。本文详细论述了兰州市的环境管理地理信息系统。针对目前WebGIS体系功能不够完善的问题,重点研究了几个新模块,并与美国ESRI公司的ARCIMS进行了整合,开发出一套针对城市环保部门环境专题应用的空间辅助决策系统,引导环境业务管理人员的形象思维,拓宽思路和视野,以利于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根据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水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选取兰州市地表水为研究对象,对兰州市地表水(黄河岸门桥断面)2009年-2014年全年各项水质平均值进行水环境质量评价,更加综合的评价兰州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及主要污染物,科学的分析兰州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兰州市地表水2009年-2014年环境质量呈日益改善的状态,2009年-2010年兰州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属于V类,2010年-2014年兰州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属于Ⅰ类,水体中主要污染物为总氮.  相似文献   

7.
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结合兰州市AQI(空气质量指数)及常规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数据,模拟研究了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以兰州市为受点的大气污染物输送特征.通过聚类分析确定了抵达兰州市气团的主要输送途径和每类路径所对应的污染物质量浓度特征,并利用受体模型PSCF(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和CWT(权重浓度轨迹分析法),分析了大气污染区域传输对兰州市空气质量的影响,探讨了影响兰州市空气质量的污染物输送来源和可能的潜在源区.结果表明,在影响兰州市的气流轨迹中,污染轨迹多来自兰州市以西和以北方向,污染轨迹约占总轨迹的39.52%,说明外部污染物的输入对兰州市空气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其中,第3类轨迹(对应来向为西)的气团对兰州市的空气质量有较大的影响,该类轨迹虽仅占总轨迹的15.21%,但其中污染轨迹数占56.76%,是影响兰州市空气质量的主要传输路径;第4类轨迹(对应来向为东南)的气团最为清洁.研究显示,对兰州市空气质量影响最大的强潜在源区主要分布在青海共和盆地、兰州市本地及周边区域,中等强度潜在源区为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及甘肃省河西走廊等地区.   相似文献   

8.
兰州市表土黑碳分布特征与来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兰州市城市表土中黑碳(Black Carbon,简称BC)的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在兰州市主城区(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和西固区)道路沿线绿化带采集了95个表层(0~5 cm)土壤样品,并使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其黑碳含量.结果表明:兰州市表土黑碳含量在1.02~74.27g·kg~(-1)之间,黑碳含量空间分布表现为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工厂周围和交通密集区.进一步分析发现,黑碳与有机碳(Organic Carbon,简称OC)比值(BC/OC)的平均值为0.34;黑碳与有机碳含量及砷(As)、铜(Cu)、铅(Pb)、锌(Zn)等重金属元素含量显著相关.研究表明,兰州市表土中黑碳主要来源于本地交通排放和局部工业活动过程中化石燃料燃烧和工业粉尘沉积.  相似文献   

9.
基于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现实需求,以兰州市为例,通过区域开发生态风险传递过程分析,构建黄土丘陵沟壑区区域开发生态风险评价框架,结合自然生态风险、开发生态风险和生态重要性,定量评价黄土丘陵沟壑区开发利用综合生态风险并识别其空间分布特征,最后结合丘陵地区建设用地适宜性,权衡黄土丘陵沟壑等未利用地的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结果表明:兰州市综合生态风险以中、低等级为主;兰州市二类未利用地占比最大,为51.67%;一类未利用地在海拔相对较低的皋兰县北部、永登县庄浪河以东集中分布,占总面积的37.45%.权衡兰州市综合生态风险与未利用地开发适宜性,一、二类用地的综合生态风险以1级低风险为主.其中,一类用地集中连片度高,坡度、海拔等自然本底相对较好,是未来未利用地综合开发建设优先选择区域;二类用地因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开发难度大,开发成本高,可以作为后备土地开发资源选择性开发.  相似文献   

10.
SO_2对兰州市主要绿化树种形态症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气污染是兰州市面临的最严峻环境问题之一,依据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应特性来选择城市绿化树种是减轻大气污染的重要途径。对兰州市6种常见的绿化树种进行SO2静态人工熏气实验,观察其形态症状变化。结果表明:臭椿、大叶黄杨、毛白杨对SO2具有很好的抗性,国槐对SO2具有中等抗性,圆柏、雪松可作为SO2污染的指示性植物。研究结果可为兰州市的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分别对兰州市农村的主要污染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其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揭示了其基本状况。最后结合兰州市具体情况提出了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或者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弃物.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也在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若垃圾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就会制约兰州市的发展.在对兰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兰州市生活垃圾的特性,提出兰州市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办法:兰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应当推行分类收集制度,由目前单一的卫生填埋处理走向资源化综合处理.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兰州市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及处置现状的详细调查,深入分析了兰州市工业固体废物的污染特征以及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兰州市经济发展承受能力,对工业固体废物的增长趋势进行了预测;并针对兰州市当前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处理状况和工业结构特征,从立法、执法、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兰州市PM_(10)污染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利用2001年1月~2007年12月兰州市空气质量日报数据,结合时间尺度分离法,分析研究了兰州市PM10污染的年、季变化特征、年变化趋势及其成因.结果表明,2001年以来兰州市PM10污染有所减轻,年日均PM10浓度由2001年的236μg.m-3下降为2007年的127μg.m-3,空气质量为优、良的天数增加了1.3倍,但年平均PM10浓度仍超过国家二级标准,超标率为25%;PM10污染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半年的11月、12月和1~4月PM10浓度较高,月平均最大值和次大值分别出现在12月(271μg.m-3)和3月(245μg.m-3),5~10月PM10浓度较低,基本维持在150μg.m-3以下;61.2%的中度污染和50.6%的重度污染发生在冬季,67.4%的优良天数出现在夏季和秋季;2001~2007年,兰州市PM10浓度每年下降12.6%与兰州市烟、粉尘年排放量变化趋势一致;由于沙尘、浮尘天气造成的自然尘排放量的年际变化对PM10浓度年际变化趋势的贡献约为21%,而局地气象条件的扰动对PM10浓度年际变化的影响很小.近年来兰州市PM10污染状况的改善主要是由本地污染物排放量的减少造成的,同时也受沙尘、浮尘天气年际变化的影响,要长期有效地改善兰州市大气环境质量,不仅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本地减排措施,还应考虑周围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兰州市大气重污染气象成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0  
兰州市曾经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重度空气污染特征明显.根据兰州市环境保护局公布的大气污染数据及气象局的气象观测数据,采用时间序列法和相关统计方法对兰州市2002—2011年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API)大于200的大气重污染特征进行研究,并探析了其气象学成因.结果表明,静稳型重污染发生天数约占重污染发生总天数的77%,而沙尘型重污染只占23%.静稳型重污染是兰州市最主要的大气重污染类型,它往往存在PM10、SO2和NO2三种污染物同步累积的过程,持续时间长,主要发生在冬季;而沙尘型重污染持续时间短,由于外来高浓度沙尘输送的影响,PM10浓度会急剧升高,而SO2和NO2浓度则会明显下降(SO2、NO2浓度明显低于静稳型重污染),几乎都发生在春季.对它们的成因分析表明:静稳型重污染的气象学成因主要是风速小,稳定能量大,大气环境稳定度大,不利于湍流扩散,本地源污染物持续积累造成;沙尘型重污染气象学成因主要是春季气候干燥,相对湿度低,造成大风沙尘天气,给兰州市输送大量沙尘颗粒形成大气重污染.此研究结果可为兰州市大气重污染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FHWA的兰州市道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美国道路交通噪声污染预测模型(FHWA)和国内学者在该方面的大量研究成果,选择兰州市主、次干道共计52条、142个监测点的建模采样数据,并应用统计学原理分析了影响道路交通噪声的各个因子与道路交通噪声的相关性,最终得出了符合兰州市道路交通特征的噪声污染统计预测模型.随后通过兰州市15个监测点的预测与实测对比验证后发现二者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此模型可应用在兰州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的预测评价中.  相似文献   

17.
区域环境影响后评估既不同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也不同于单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后评估,而作为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参与,在区域环境影响后评估中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以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域环境影响后评估公众参与为例,介绍了区域环境影响后评估公众参与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阐述了对区域环境影响后评估公众参与的理解和体会.  相似文献   

18.
兰州市街道尘埃磁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兰州市是全球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为城市颗粒物污染研究的理想场所.分析了兰州市街道尘埃样品的磁学参数(包括磁化率、无磁滞磁化率、等温剩磁、磁滞回线和热磁曲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兰州市街道尘埃中磁性矿物含量较高,主要磁性矿物是铁磁矿、磁赤铁矿和赤铁矿,并伴有少量顺磁性矿物;磁性矿物粒度主要是准单畴(PSD);市区污染春季较夏季严重,春季高频率的强沙尘暴可能带来了更多的磁性矿物;兰州市污染物的沉积和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气象条件和地形地貌格局的影响,市区每个盆地东端高于其它地区;兰州市污染以人为活动产物为主,人为活动贡献约为81.9%,其中包含交通约22.6%的贡献,自然降尘贡献约为18.1%;特殊的地形和气象条件,使得兰州市区的大气环境容量比平原城市的环境容量小得多,进而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  相似文献   

19.
不同污染区对绿化树种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兰州市大气污染的情况,选择兰州市的主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对叶片中的脯氨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并且运用Statistica6.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树种在不同污染区的脯氨酸含量不同,存在极显著性的差异,同一污染区的各种绿化植物的脯氨酸含量也存在显著性的差异.5种绿化树种的抗污染能力为杨树>小叶黄杨>椿树>国槐>圆柏,兰州市7个污染区的污染程度为兰炼厂区>兰化厂区>橡胶厂>西关>西站>交大>兴隆山.研究结果可以为兰州市的大气污染治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0.
兰州市近年空气质量有所好转,频繁出现"兰州蓝"现象.本文利用兰州市2013—2018年空气污染物实时监测数据,分析了兰州市空气污染特征、潜在来源和成因.结果表明,2013—2018年兰州市SO2、PM2.5和PM10浓度呈下降趋势,NO2、CO和O3浓度呈上升趋势,PM2.5和PM10是兰州市的主要污染物,其值远远高于标准限值.大气污染物与气象参数的关系表明,较低的一次污染物与较高的风速相关,二次污染物O3其较低的浓度值与较低的温度有关.从后向轨迹模型分析来看,新疆塔克拉玛干及周围的戈壁沙漠、内蒙古高原和西部青海地区是春季、秋季和冬季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区,兰州东南部周边地区是夏季的主要源区和秋季的次要源区.初步分析了当地污染物排放和气象条件的影响,由于严格的排放控制,空气质量的改善可能与污染物排放量的减少有关,而气象条件的贡献并不明显,具体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