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据国内外有关资料报道,人体周血中性粒细胞核突与恶性肿瘤有密切关系。而恶性肿瘤与环境污染有关也是众所周知的.但有关环境污染与中性粒细胞核突关系的研究,国外尚未见报道.国内只有陈丽玑等作过初步报道,并认为环境污染越严重,人的中性粒细胞核突率越高。为进一步探讨中性粒细胞核突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以发现人体因持续接触小剂量有害物质而引起的慢性损害,并找出一种能快速、简易、直接检测污染物损害人体健康的早期生物学指标的方法,我们对湖北省鸭儿湖氧化塘周围6个村357例农民的中性粒细胞核突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2.
环境污染损害人体健康一直受到世人瞩目,其中,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尤其受到关注,世界十大环境污染事件中就有两起是重金属污染损害人体健康--水俣病事件和富山痛痛病事件.  相似文献   

3.
王彬 《环境科学》1989,10(1):86-88
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已有过许多研究,肺癌与大气污染的关系亦有报道。沙市大气监测于1978年开始进行,为找出本市大气污染与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关系,将1981—1985年的大气监测资料与同年间恶性肿瘤发病情况作对照分析,并对两者间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环境污染致人体健康损害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健康损害赔偿立法显得尤为迫切.该文通过分析环境污染健康损害案例的特点、中国目前环境污染致人身健康损害案例赔偿情况现状及环境污染健康损害赔偿内容及其标准、赔偿过程存在的难点等,提出了完善环境污染健康损害赔偿方面的建议,包括建立环境健康法规体系、建立环境污染导致健康损害专门鉴定机构及制度、保证赔偿金来源等,为新形势下环境污染导致健康损害赔偿立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是新时代环保工作的重要领域,是公众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环境司法案件审理公平合理的迫切需求.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即可以使环境私益损害得到足额赔偿,有利于环境公益损害赔偿的推动,又能通过提高环境污染成本,促使企业和地方加大环保投入,从而降低环境污染突发事故风险.该文简要概述了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的基本概念,并从其发展历程和存在问题等方面探讨中国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的研究进展,最后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如何构建环境污染损害评估司法鉴定管理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导致的人身、财产及环境资源损害问题日益显现,环境污染损害评估结论作为环境污染事件损害的量化结果,已经成为处理环境问题以及司法解决涉及环境案件的技术依据或定案根据.目前我国环境污染损害评估工作尚未适用统一的评估鉴定技术方法、技术标准与程序等,而作为证据的评估结论在诉讼过程中又面临质证与认定问题,有时还要接受权威专家的质疑.如何保障环境污染损害评估司法鉴定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可信性已成为影响经济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因素之一.为解决这些问题,亟需将环境污染损害评估工作纳入国家司法鉴定体系,实行统一的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并建立专业性的司法鉴定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7.
从构建国家环境与健康技术管理体系出发,提出构建省级环境与健康监测评估体系。运用环境系统工程的思想,确定对人体、生态环境构成健康风险的污染因子优先开展监测、评估。提出环境健康标准体系,并建立与之对应的环境与健康监测系统、信息系统、技术系统、法律系统、经济系统和产业系统等。提出为开展环境与健康影响的研究,应首先开展环境污染健康效应调查方法、环境污染监测布点与健康调查监测布点及数据的关联与处理、典型区域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及生态环境的健康损害风险评估方法、特征污染物暴露反应关系模型及健康效应剂量一反应关系等研究工作,借以为开展以人体健康指标特征为基础的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国家环境保护局于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八日在武汉市召开了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工作座谈会,经过讨论,提出了环境与健康工作“七·五”规划和为了实现规划目标而安排的科研课题.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以人类为主体并赖以生存的外环境.有关环境与健康的工作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环境管理工作就是运用立法、经济、技术等各种手段,控制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使人类能够在良好  相似文献   

9.
环境污染损失的经济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污染损失的经济计量方法 环境污染对社会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很大的损害。对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害,可以进行经济计量并以货币形式来表示各种损害的程度,即将环境污染损失进行货币化计量,这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它的重要性在于能使人们定量地认识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和环境政策的有效性,同时也可为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信息支持。而环境污染损失的经济计量又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需要大量的统计与监测资料和科研工作为基础。下面介绍目前国内外在实践中常用的4种环境污染损失经济计量方法以及国内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并讨论在真实储蓄概念框架下所应考虑的环境污染损失。  相似文献   

10.
<正>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分析是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污染控制费用-效益分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包括大气、水质、放射性、农药、食品和噪声等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这些影响具有多因子、低浓度、多途径长时间等影响。同时构成了定量分析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损失的困难。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失分析内容有:(1)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之间的效应关系(简称污染健康效应)分析;(2)由环境污染造成人体健康损失的经济分析(简称健康损失分析)。应该指出,无论是国内和国外,污染健康效应和健康损失分析都是很不成熟的。笔者在此作了探讨分析,并剖析了某市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失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苏州河非点源污染的总量控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模拟试验修正非点源污染模型;利用GIS技术建立非点源污染信息数据库,并对研究区域和苏州河进行网格和河网概化;以CODCr为控制因子,根据各断面的水环境目标,计算其水环境容量,以确定其削减量.结果表明,为达到苏州河2010年总量控制目标,各种非点源污染均须不同程度地削减,以村镇用地和畜禽养殖的污染负荷削减为主,村镇和鱼塘的单位网格削减量较高.最后提出非点源污染的总量控制对策,寻求目标总量控制和容量总量控制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2.
南水北调中线源头区蓄水前土壤氮磷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集南水北调中线源头区(高程170m以下)19个村庄的43个土壤样品,分析了丹江口水库淅川县蓄水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有机质、总氮、硝态氮、铵态氮和总磷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总氮含量介于18.15~185.98mg/kg之间,硝态氮介于5.75~77.96mg/kg之间,铵态氮介于5.72~26.38mg/kg之间,总磷介于37.98~147.32mg/kg之间,有机质介于7.19~45.32g/kg之间;研究区土壤氮素、总磷和有机质含量受地形及地理位置影响较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总氮、硝态氮及有机质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总磷和铵态氮含量差异性不明显,有机质含量大小依次为村庄>水稻田>池塘>消落带>旱地>林地,总氮含量大小依次为水稻田>村庄>池塘>消落带>旱地>林地,硝态氮含量大小依次为村庄>池塘>消落带>旱地>水稻田>林地;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与总氮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r=0.837, P<0.01),铵态氮含量与有机质、总氮呈显著正相关性(分别为r=0.455, P<0.05;r =0.434, P<0.05),而这三者与硝态氮之间相关性不明显;土壤总磷与有机质、总氮、硝态氮、铵态氮含量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选择地处苏北平原农区的淮安市所有15510个自然村和872414户农户全样本入户调查数据为分析对象,采用占比统计法和GIS空间分析,对村民居住空间特征与迁居意愿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在村落层面,平均规模小,单村独户多且村落分散,多数自然村远离镇区,近一半自然村位居“九靠近一滞洪”区域内。该格局是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因素综合影响形成的。(2)在住房层面,农村老旧住房比例高,全市40%农户在城乡同时拥有住房,但在城镇拥有住房率与到城区距离呈负相关,而农村住房空关率则呈现相反的空间格局。(3)在迁居意愿方面,54.1%的农户愿意集中居住且多意向实物安置,较低补偿标准和不便务农是不愿迁居的主要原因;移居城镇是货币安置农户的主要去向,留村和入镇集中居住是实物安置农户的主要去向。在迁居意向农户中,近90%选择政府统建方式,近80%愿意有偿退出宅基地和流转承包地。(4)村民居住空间特征和迁居意愿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两者之间存有内在联系且均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华北稳定塘氧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溶解氧(DO)是氧化塘内有机物降解的主要动力,本文介绍了华北稳定塘中的妤氧塘和强化塘进行污水妤氧处理所需氧的来源主要是浮游藻类光合放氧。在春季和秋季藻类产的氧可占水体溶解氧总来源的80%左右,氧的消耗是以“水呼吸”耗氧为主,“泥呼吸”耗氧为次。从氧平衡的角度阐述了各塘有机物降解与藻类产氧、生物耗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华北低平原区淡水资源短缺,坑塘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重要。明确坑塘蓄水在不同降水年型下作为灌溉水源的保障能力,研究该区域降水与地表坑塘蓄水的响应关系,对于农业多水源联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华北低平原区河北省南皮县为研究区,通过Cl-和稳定同位素平衡法,计算了南皮县雨季降水对坑塘水的补给份额,并基于2013—2015年间的3期Landsat TM遥感数据,采用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提取坑塘信息,分析不同降水年型下南皮县坑塘的蓄水能力及灌溉潜力。结果表明:坑塘蓄水除了接受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接受降水的补给,丰水年雨季降水对微小型、中小型坑塘的补给比例约占74.3%~86.0%,对大型坑塘的补给比例不足30%;坑塘主要以小于0.5 hm2的微小型坑塘为主,不同面积等级的坑塘数量及蓄水面积与降水的变化是一致的;其中,平水年、枯水年和丰水年坑塘蓄水量分别为1.49×107、0.84×107、1.90×107 m3,随年降水量增大而增多。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坑塘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浮床水蕹菜对养殖水体中营养物的去除效果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研究浮床水蕹菜对池塘养殖水质的改善效果,于2007年6月至11月,在6个2000m2的标准养殖池塘进行了中试研究.3个池塘放养常规鱼类和部分名优鱼类,并利用浮床技术在水面上种植200m2的水蕹菜(Ipomoea aquatica),另外3个池塘放养相同重量的常规鱼类作为对照塘.实验结果显示,种植塘的渔产量为1467k...  相似文献   

17.
采用光合细菌控制水体中亚硝酸盐的研究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分离筛选到一株利用亚硝酸盐的光合细菌。试验结果表明,当亚硝酸盐浓度在0.01 ̄5.0mmol/L时,该菌株在7d时间内能去除80%以上的亚硝酸盐,该菌株去除亚硝酸盐的最适碳源是乙酸和乳酸。在养殖池塘中施用该菌株制成的菌剂,池塘中亚硝酸盐浓度下降50%-80%。  相似文献   

18.
李玉凤  刘红玉  刘军志  娄彩荣  王娟 《环境科学》2018,39(11):4999-5006
多水塘系统在滞留和降解农业面源污染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不同景观结构特征的多水塘系统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截留率也存在差异.本文针对多水塘系统的功能及特点,选择4个不同景观结构的小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分析降雨前后多水塘系统水环境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氮元素的截留情况,并揭示其截留率与水塘系统景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雨前水塘水体中总氮(TN)浓度的变化范围在1. 32~6. 32 mg·L~(-1)之间,雨后TN质量浓度增加到2. 8~16. 99 mg·L~(-1)之间,其中,硝氮(NO_3~--N)占TN的质量分数为20%~74%;(2)多水塘系统对TN、NO_3~--N和氨氮(NH_4~+-N)的平均截留率分别为50. 09%、48. 71%和52. 75%;(3)小流域1中的水塘系统对氮的截留率最低,平均次降水过程中小流域2中的水塘系统对氮的截留量最低,仅为56. 10kg,远低于小流域4中水塘系统对氮的截留量324. 43kg;(4)多水塘系统对氮的截留率受到水塘个数、面积及水塘与水塘之间沟渠密度的影响,其中沟渠密度对氮截留率的影响最大.本研究结果可为农村多水塘系统的管理及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农田水利设施抗旱效果评估:基于全国7省(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煌  王金霞  黄季焜 《自然资源学报》2012,27(10):1656-1665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薄弱被认为是导致灾情日益严重的重要原因。研究目的是评估不同农田水利设施在粮食生产中的抗旱效果。基于全国7省(市)、 123村和1 162户农户的大规模实地调研数据,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计量经济学模型,定量分析了农田水利设施的抗旱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最近5 a内,有1/3的农户受旱灾而减产,减产25%以上的农户占到22%;大中型水库、 水池和水泵的抗旱作用显著高于河流引水渠道,文章对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