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龙江省山地洪水灾害特点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理分析了黑龙江省山洪灾害的空间分布和其它特点,讨论了造成山洪的成灾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气象(暴雨)是控制黑龙江省山洪灾害的主要自然因素。在此基础上,得出了黑龙江省山洪危险度分布图。指出在高纬度和林区,由于冻土层融化慢和过度采伐,可能加快山洪的形成。最后提出了预防山洪灾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陕西佛坪、宁陕"6.9"山地自然灾害考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6月9日,陕西南部佛坪、宁陕等地因特大暴雨引发了极其强烈的泥石流、山洪等山地自然灾害.本文考察研究了这次泥石流、山洪等山地自然灾害产生的条件,分布与活动特点以及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陆本燕  刘伯权  吴涛  邢国华 《灾害学》2011,26(2):102-106
以"7.23"陕西省商洛市特大暴雨中山阳县校舍为研究对象,在查明山洪、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等造成校舍受损、严重破坏和倒塌的基础上,分析了洪水灾害引起校舍受损的原因。结果表明,特大暴雨是该县滑坡发生的诱发因素,也是部分滑坡转化为泥石流主要因素;建筑场地选择不合理是造成校舍受损、严重破坏和倒塌的关键因素;合理的结构构造是减少灾害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国山洪灾害系统的整体特征及其危险度区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我国山洪灾害系统的整体特征是影响范围广、发生频繁和危害巨大。根据其发生特征,通过综合分析将我国划分为六个山洪灾害特征一致性区域,即西北区、内蒙区、青藏区、中部区、东部平原区和东南区。山洪灾害危险度以中部区最高,东南区次之,西北区和青藏区较低,东部平原区和内蒙区最低。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山洪灾害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省西部是山洪灾害的多发地,暴雨是诱发山洪灾害的直接原因。根据该省气象部门收集的1954—2003年中的226例山洪资料,主要是1980—1987年5—9月该省西部31个气象台站和124个水文站的地面中尺度观测资料,分析了该省山洪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特别是分析了造成该省两部山洪灾害的中尺度雨团的特征,以及中小心度天气系统演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暴雨的特征及天气学分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普查1961-2004年计44年的历史气象资料,对黑龙江省暴雨的降水特点及天气分类作了综述,并对其预报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讨.指出黑龙江省的暴雨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大地形的背风坡对暴雨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在适当的环流配置下,东北冷涡和东北低压是产生暴雨的最主要的高、低空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7.
近年黑龙江省春旱频繁发生的研究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近年来,黑龙江省春旱连年发生,且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受害程度严重的特点.利用30年来的气象资料分析了黑龙江省的降水特征,通过降水、春季湿润系数等分析了近几年的春旱情况,总结了近年春旱发生的特点、时空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农业生产上减灾、抗灾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干旱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003年卫星遥感干旱监测资料和哈尔滨市土壤湿度资料,应用土壤热惯法计算和分析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旱灾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在目前对裸地面进行干旱遥感监测中是定量水平较高的,对裸露土壤湿遥感精度可达到60%,根据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它可以给出土壤干旱的绝对等级。利用这一方法,计算了哈尔滨市12个县(市)不同级别干旱灾害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9.
河北霾分布与地形和风速关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使用河北省81个气象台站的常规观测霾资料,对1961-2008年霾出现的年平均日数分布特征和年代际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河北霾出现频数分布与地形具有密切联系.山麓地区霾平均出现频数显著高于其两侧的平原和山地,山间盆地霾频数显著高于周边地区.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霾出现频数与当地年平均风速和大气污染程度有关.这些结果对于了解河北霾的出现规律及其防治具有积极意义,可供该省某些工厂企业的选址、政府部门的大气环境治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近年低温冷害特征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以生长季5-9月平均温度和的距平值作为低温冷害指标的方法,利用黑龙江省79个站点1971-2006年生长季气温及纬度、海拔高度等资料,计算了各站点的一般低温冷害指示值和严重低温冷害指示值,并分析了黑龙江省低温冷害的分布特征.分析结果显示:黑龙江省1971年以来的36a中出现大范围低温冷害9次;发生低温冷害的频率由南向北逐渐增加,大部地区在20%~40%之间;低温冷害主要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90年代中期以后的10a中,农区基本没有出现低温冷害.  相似文献   

11.
’98重庆市的自然灾害与减灾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刁承泰  葛永军  陶陶  谭青 《灾害学》1999,14(3):42-45
1998 年夏季, 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自然灾害。地处长江上游之尾的重庆市,其灾情以山洪和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坡地灾害并发为主, 具有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的特殊性。作者分析了重庆市灾情的严重性, 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分析了灾害成因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坡地灾害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厄尔尼诺事件对黑龙江省春夏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实际监测资料,分析了40年中厄尔尼诺(Elnino)现象与黑龙江省降水距平之间的时空变化关系.结果发现,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及前一年,黑龙江省以春季4-6月份少雨干旱与夏秋季7,8月份(除厄尔尼诺年前一年的8月份外)多雨洪涝为主要气候特征;在厄尔尼诺年的下一年,春季4,6月份与秋季8,9月份一般具有少雨干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的凌汛灾害及其区域划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根据黑龙江黑河,嫩江(齐齐哈尔、富拉尔基),佳木斯和哈尔滨四个水文站30多年的冰情观测记录,分析了黑龙江省河流的冰情特点和凌汛灾害,计算了相应河段50年一遇和百年一遇流冰厚度极值。最后对黑龙江省河流冰情、凌汛灾害进行了区域划分,为相关的冰工程设计提供了科学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农业旱灾的形成是降水不足或不均与农业生产系统脆弱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承灾体脆弱性的高低会起到“放大“或“缩小“灾情的作用,因此降低承灾体的脆弱性是抗灾减灾的主要和有效途径.选择湖南省鼎城区为研究区,通过分析灾前期-灾中期旱灾的形成过程及其与承灾体脆弱性的关系,分别针对轻度干旱和中重度干旱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求和法对水田-水稻农业生产系统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区的承灾体脆弱性分布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脆弱度由高至低排序为西北岗地区、南部低山/丘陵区、中部平原/岗地区、东北湖/平原区,这一分析结果与实际灾情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通过分析脆弱性分布规律和变化原因,发现地形和灌溉分别是影响灾前期和灾中期承灾体脆弱性的最重要因素,进而提出了具体的减灾防灾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61-2018年黑龙江省61个站冬季逐日平均气温资料,以连续5 d日平均气温正距平超过1倍标准差为标准,对黑龙江省冬季异常暖事件进行了判断,并按照0.3个标准差将其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异常暖气候事件。分析表明黑龙江省在58年间冬季共发生35次异常暖气候事件,累计天数270 d。异常暖气候事件发生有较明显的周期性变化,1961-1986年和2009-2018年为低发期、1987-2008年为高发期。71.4%的异常暖事件发生在1986年后,说明异常暖事件的频繁发生对1980年代中后期该省冬季气温显著升高有直接贡献。1961-2018年该省冬季发生一级、二级、三级异常暖气候事件分别为9次、10次、16次。研究月尺度同期环流指数异常与黑龙江省异常暖气候事件的关系,发现北半球极涡面积异常偏小、极涡强度异常偏强、东亚槽强度异常偏弱和北极涛动异常正位相与异常暖气候事件发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为今后黑龙江省冬季异常暖气候事件的预测提供了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决策树的黑龙江省旱耕地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决策树和EOS/MODIS数据,参考黑龙江省的农事活动和农作物发育期数据,对该省旱耕地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利用MODIS较高时间分辨率的特点,提取该省植被物候信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对旱耕地分布及面积的定量描述;由于黑龙江省的干湿冷暖差异较大,按气候特征分区进行旱耕地判识的效果较好,总体精度可达到85.27%,Kappa系数0.8415。该项研究可为黑龙江省旱耕地面积数据的及时获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刘传正  肖锐铧 《灾害学》2021,(2):130-133,150
1980年6月3日,湖北省远安县盐池河磷矿发生大规模山崩,造成284人死亡。该文分析认为,山崩是在地形、岩性、构造、采矿和降雨多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大规模磷矿采空区的悬板张拉作用是山体顶部开裂的主要因素,顺倾软弱带的强度弱化是开裂山体滑移的根本原因。通过建立盐池河山崩地质模型和力学模型,结合变形监测资料分析,建立了顺倾山体开裂力学判据和开裂后山体滑移力学判据。从减灾文化建设角度,探讨了当事人、管理干部和技术专家在盐池河山崩灾难防范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和防灾启示,可为闻者戒。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梅汛期降水与洪涝灾害的长期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梅汛期降水是引发浙江省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应用相关分析,对浙江省境内57个气象观测站29年来(1971-1999)梅汛期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论述了省内不同地区梅汛期降水的长期变化规律.分析发现,这一时期的梅汛期降水明显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并有着6年和3-4年的显著周期,这说明梅汛期降水可能与ENSO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最后,探讨了梅汛期降水异常与洪涝灾害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是一对互为影响、互为关联的矛盾统一体。地质灾害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下孕育发展的,它的发生受到其所处地质环境的制约。反过来,地质灾害对地质环境又具有改造作用,经常会导致产生新的、更大的地质灾害,形成恶性循环,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好地质环境是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是互利的,灾害的防治是环境质量的保证,环境条件的改善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灾害的发生或降低灾害的程度和频度。如此同步进行可有效防灾,有效保护环境。分析了黑龙江省地质灾害概况和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探讨了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该省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和地质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及减灾工作现状,提出了今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对堆积物的粒度进行分析,可以为研究火山泥石流的形成机制、数值模拟等提供参考数据。为了对长白山天池火山泥石流堆积物进行研究,在二道白河镇附近对长白山天池的古火山泥石流进行了勘察,取了2组共12个火山泥石流堆积物样品。对第1组进行了粒度参数法分析,得到了火山泥石流堆积物的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和峰度,认为长白山天池火山泥石流堆积物的分选较差,沉积以粗组分为主。基于从第2组6个样品的分析可以推断,长白山天池火山泥石流主要为稀性泥石流,泥石流堆积物粒度分布较不均匀,分选较差,粒度分布接近正态分布。研究表明,粒度参数分析和结构维数计算相结合可以很好地了解火山泥石流堆积物的分选性、粒度分布情况、泥石流的类型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