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货车司机的走马人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璎洛 《安全与健康》2009,(10):14-18
我国历史上大规模动用直升机参与救灾是在2008年初的南方冰雪灾害和“5.12”四川大地震…… 2008年初的南方冰雪灾害,波及20省(区),造成十多个机场、多条高速公路关闭,京广铁路主干线和许多铁路路段及国道停运,由此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面对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危害程度高的这场历史罕见的灾害,军方出动大批直升机展开救援……  相似文献   

2.
今年1月10日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出现了建国以来罕见的雪凝冻雨极端天气。这次灾害天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大,给电力、交通运输带来极大破坏,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3.
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它在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维护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变化大,致使铁路灾害事故频繁发生。为了确保铁路的安全营运,我们有必要针对铁路系统的运行流程,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技术防范体系。本文就我国铁路安防系统的特性及其市场前景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我国公路交通防抗极端天气灾害的应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极端天气事件将变得更加频繁和剧烈,为了提高我国公路交通防抗极端天气灾害的应急能力,采用分析对比和调查研究的方法,探讨我国公路交通在防抗2008年南方大雪灾中的应急管理工作与处置技术,研究国内外目前应对极端天气的成功经验。结果表明:我国公路交通防抗极端天气灾害主要在组织机构、责任机制、信息渠道和处置技术等方面存在问题。通过提出我国公路交通防抗极端天气应急处置的具体流程,可以迅速控制、减轻和消除公路交通极端天气引起的危害,及时恢复公路交通正常通行。  相似文献   

5.
<正>2007年12月21日美国暴雪后20天,2008年1月10日续发了中国南方50年一遇的冰雪冻灾。同样,2009年11月中国暴雪灾害前,美国刚刚发生过暴雪。两地相继遭遇暴雪是偶然还是有一定的关联呢?2009年  相似文献   

6.
从南方雪灾谈我国应急管理的未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宏伟 《安全》2008,29(3):1-5
2008年新年伊始,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建国以来罕见的低温、雨雪和冰冻天气,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这场灾害导致灾区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的破坏,对中国煤电油运的综合保障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打乱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秩序。我们必须科学地认识此次灾害的性质与特点,认真汲取经验和教训,提高我国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7.
城市应急能力建设是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城市应急能力建设重“硬件”轻“软件”,导致在城市灾害应对过程中效果不佳。选取受2016年南方洪涝影响严重的武汉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城市内涝灾害治理过程中应急“软能力”的现状及功能进行剖析,提出在制度适应、风险管理以及理念协调等方面的重构思想,并论述城市应急“软能力”的提升路径:建立健全防灾导向的城市规划制度,推进协同导向的城市灾害风险管理,加强完善教育导向的城市灾害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九州搜索     
南方6省区:受灾人口近2150万经济损失约174亿元据民政部公布的消息,截至6月27日16时统计,南方6省(区)共有2147.4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164人,失踪68人,紧急转移安置187.3万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73.9亿元。  相似文献   

9.
经应急管理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卫生健康委、统计局、气象局、银保监会、粮储局、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和政治工作部、红十字会总会、国铁集团等国家减灾委成员单位会商核定,2020年,我国气候年景偏差,主汛期南方地区遭遇1998年以来最重汛情,自然灾害以洪涝、地质灾害、风雹、台风灾害为主,地震、干旱、低温冷冻、雪灾、森林草原火灾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  相似文献   

10.
我国南方冰雪灾害的特征与城市救灾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对2008年初中国南方所发生的冰雪灾害的损失、影响和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该次灾害具有受灾范围的全面性、灾害过程的发展性和救灾行动的艰难性等特征,阐明冰雪灾害在城市会造成停电停水、交通瘫痪和通讯中断等严重灾情,进而引发断油断粮、物价飞涨和人心恐慌等综合性灾害。通过冰雪灾害对城市救灾行动的总结,指出冰雪灾害给城市政府的深刻启示在于城市规模的急速扩张必须同时加强防灾救灾的软硬件建设,并提出城市必须采取持久开展防灾救灾知识宜传教育、大力加强防灾救灾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制订各类灾害的专业性应急预案和努力构建协同联动救灾机制等对策,有效提升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1.
当前西部大开发序幕已打开,“两会”已成热点,似乎到西部淘金去已成为一种时尚。笔者作为中国科协减灾专家,建议应有些冷思考。我以为西部大开发作为历史性的壮举,重在要有创新及观念的大转变。安全减灾作为一种国策及保障手段必须走在西部开发前面,忽略安全减灾规划战略的开发行动迟早要招致悲惨的后果。 一、西部大开发需从认识灾情开始 总体讲中国西部处于大陆西北灾害带及青藏高原灾害带之中,具体又包括黄土高原严重灾害区、川滇山地灾害区、蒙缰灾害区、青藏灾害区等。西北地区是有特殊自然条件的地理单元,干旱、少雨、多风及沙…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南方地区已进入主汛期,北方地区很快也要进入主汛期,全国防汛抗旱工作进入关键时期。针对近期全国局部地区降雨强度大、灾害损失重的严峻局面,6月9日下午,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主持召开国家防总防汛抗旱紧急会商会,传达和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总总指挥回良玉近期对防汛抗旱救灾工作做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分析总结前一阶段汛情、旱情和灾情,对下阶段的防汛抗旱工作做出安排和部署。  相似文献   

13.
时事     
<正>国务院:森林草原防火强化防控能力3月1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会上强调,目前全国各地陆续进入春季森林草原防火紧要期,南方部分省区持续高温干旱,正处于高森林火险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石公股份公司中国石化西南成品油管道工程总投资35.3亿元,是“十五”重点工程之一,被称为“东油西送”工程。该工程于2003年9月19日开工,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决策的一项战略性工程,管道线路全长1691公里,东起广东茂名,西至云南昆明,途经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省区37个市县。其中广西境内线路长781公里,居四省区之首。  相似文献   

15.
2008年的春运,是不平凡的。由于我国南方部份地区遭遇寒雨冻雪天气,人民遭受了较大灾害。来宾中兴汽运公司全体同仁在送走了不平凡的“春运”后,又迎来新的使命—迎接奥运,这是中华民族的使命,也是时代的使命。但是举办奥运会不仅是一次机遇,更是一次挑战,举办得是否合平时代的要求,是否成功,  相似文献   

16.
1 雷电酿成大危害 雷电是一种常见的大气中的放电现象。雷电灾害系遭受直击雷、感应雷和雷电波侵入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联合国公布的最严重的10大白然灾害中,雷电灾害被称之为“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  相似文献   

17.
<正>5月份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多次出现强降雨过程,多省市暴雨倾城、水漫街面、要道阻塞,一座座城市仿佛浸泡在水中。洪水灾害正威胁着许多地区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学习、掌握洪涝灾害逃生自救知识和技能,是积极应对洪涝灾害,保  相似文献   

18.
邓萱 《安全》2012,33(4):4-7
正近年来,突发事件日益呈现出跨区域的特点,如2008年的南方冰雪灾害、三聚氰胺事件以及甲型H1N1流感事件等,危害程度远远超出单个部门和区域的应对能力,构建跨区域、跨部门的应急协作机制势在必行。作为一种跨政府的应急合作互助机制,欧盟民防机制可为我国提供借鉴。1民防机制的由来"911"事件后,美国向欧盟施加了大量的政治压力,促使欧盟提高打击恐怖主义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冯瑾 《劳动保护》2007,(4):42-44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第二大产煤省区,全区煤矿点多、面广,而且有相当一批煤矿是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地方小煤矿,矿难事故时有发生。从2005年3月起,内蒙古自治区就对全区煤矿进行了整顿。《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  相似文献   

20.
2008年1月中旬以来,我国南方一些地区遭受了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上海、江苏、浙江、湖南等20个省、市、自治区不同程度受灾。发生了大面积停电、停运,大批旅客、物资滞留,有的地区甚至停水、缺粮,受灾人数过亿,群众生活困难。据有关报道,截止到2月下旬,全国范围电网因灾害停运电力线共35,710条,停运变电站2,007座。1,662家景区暂时关闭,824家景区受灾。死亡129人,失踪4人。因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1,516.5亿元。面对灾害,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总动员,开展了大规模的抗灾救灾斗争,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认真总结这场突发的自然灾害,就能更好地应对今后可能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同时,我们看到在这场冰雪灾害中也暴露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个体防护问题。下面,本文就冰雪灾害中个体防护问题,谈几点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