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X851200700703实时气溶胶监控器对柴油机排放物中细颗粒物的测定=Measurement of fine particles in diesel emissions using a real-time aerosol monitor[刊,英]/Jiping Zhu…∥J.Air Waste Man-ag.Assoc..-2005,55(7).-978~983国图评价了一种确定柴油机排放物中细颗粒的实时  相似文献   

2.
采用SCR技术降低车用柴油机的NOx排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鹏 《交通环保》2004,25(6):40-42
NOx是车用柴油机排气中的主要有害排放物,机外措施是控制柴油机排放的有效措施,是柴油机排放控制的关键技术。文中重点介绍了降低车用柴油机NOx排放的机外措施之一选择催化还原(SCR)技术。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目前柴油机的应用广泛,但是其排放的尾气严重的污染了环境。利用脉冲电源放电等离子体应用于治理柴油机尾气,具有处理效率高、投资省、运行成本低、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总结了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柴油机排放物后处理领域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4.
柴油机污染物排放后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国内外柴油机主要排放物NOx和微粒的后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最新技术发展动态表明,机内、机外处理技术的组合,是达到未来柴油机排放标准、实现大幅度降低柴油机污染物排放的趋势。分析了各种机外净化技术的特点和存在问题,阐述了燃油含硫量对柴油机排放后处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柴油发动机颗粒排放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柴油机颗粒排放物的产生机理、组成成分及国内外现有的排放法规。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对柴油机颗粒物检测分析方法和毒理学的研究进展,描述了现有分析方法的特点和尾气颗粒物的危害,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为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采用低温燃烧法制备了Na+部分取代La3+的La1-xNaxCo0.5Mn0.5O3系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利用程序升温反应(TPR)技术,对催化剂应用于柴油机常规排放物中的碳微粒(soot)和氮氧化合物(NOx)的同时催化脱除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用减少矿物燃料燃烧产生的 SO_2排放物的方法来处理酸雨问题,已经受到重视。在联邦法规加强控制排放物的地方尤其是这样。减少 SO_2排放物的技术种类很多,在流化床内加石灰层燃烧(简称 FBC)是在燃烧过程中大量减少 SO_2排放物的一种特有方法。自从1970年发现在流化床中加石灰层能使 SO_2排放物下降以来,这种技术即已商业化,已经有许  相似文献   

8.
<正> 前言化学毒物的致癌性早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国际上普遍认为70~90%的癌症与环境中的化学致癌物有关,而多环芳烃(简称 PAH)就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大类。据有关文献报导,苯并(a)芘即 BaP为世界公认最具有代表性的多环芳烃特强致癌物。它一直为各国学者所关注和研究。柴油机排放物中含有大量有毒的多环芳烃、醛、NO、NO_2、SO_2、CO、CO_2等污染物。经细菌和哺乳动物细胞系统的筛选试验表明,柴油机排放粒子有诱变力。  相似文献   

9.
国外动态     
·削减SO_2排放物的新国际 协议将签署· 1994年6月13~14日,削减SO_2排放物的新国际协议将于挪威奥斯陆签署。1994年3月在日内瓦拟定的协议草案要求根据澳大利亚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的酸化和污染扩散计算机模式削减排放物。 该协议拟将排放物削减至确保硫沉积物长期低于临界负荷量。  相似文献   

10.
驶路线、行驶性能和交通条件对油耗和排放物的影响。城市交通导致了高油耗和高排放物。燃料消耗大约比环道行驶高2倍。根据公路类型和技术,与正常行驶相比,燃料消耗增加40%。而且可以断定排放物将增加8倍。行驶性能方面,汽油车辆的影响大于柴油车。交通条件也对油耗和排放物产生了重要影响。城市行驶车辆的燃料消耗将增加20%一45%。高峰时间环道上行驶车辆的油耗和排放物很高,约增加10%和200%之间。图3表5参14(黎宏译)X51 200101403污染区大气中多氯联苯的表征与分布研究初探/孟庆显:’·(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中科院生态环…  相似文献   

11.
柴油机在部分工况采用柴油扩散燃烧 ,另一部分工况则采用柴油引燃醇燃料形成的均质混合气压燃燃烧 .这种组合燃烧利用醇的高汽化潜热和含氧特性 ,达到同时降低柴油机碳烟及氮氧化物 (NOx)排放的目的 ,并可以避免小负荷燃烧醇燃料带来的高醛类排放问题 .在一台 4 85QDI直喷式柴油机上采用上述组合燃烧法进行了试验 ,醇均质混合气经进气管处喷射形成 ,用电控装置控制醇燃料喷入量及其喷入时刻 .试验结果表明 ,与原机相比 ,碳烟和NOx 排放分别可以减少 5 0 %和 30 %以上 ,同时燃料的消耗率也有大幅度降低 .该方法为降低城市车用柴油机的碳烟排放提出一个新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2.
提高柴油/甲醇组合燃烧尾气排放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对原机、柴油/甲醇组合燃烧,以及带氧化催化转化器的柴油/甲醇组合燃烧3种情况下的尾气排放进行了比较和研究.针对柴油/甲醇组合燃烧可以使NOx、烟度大幅度下降,但同时PM、CO和HC的排放浓度与原机相比反而增加的现状,通过加装氧化催化转化器,对废气进行处理后,发现HC、CO和PM排放明显减少.与原机相比,不仅可以实现大幅度降低NOx,而且PM排放也有较大幅度下降.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与原机相比,柴油/甲醇组合燃烧的PM排放中干炭烟(DS)减少,但是可溶有机物(SOF)增加.经过氧化催化转化器处理后,尾气的PM中大量SOF和HC化合物被消除,致使PM的质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3.
DOC+CDPF对生物柴油燃烧颗粒排放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一台满足国五排放法规的车用柴油机为样机,研究加装氧化催化转化器DOC与催化型颗粒捕集器CDPF(DOC+CDPF后处理装置)前后,柴油机燃用B20燃料(燃料含20%体积掺混比的生物柴油)的颗粒排放特性.结果表明,在未加装该后处理装置时,该机排气颗粒数量浓度的粒径分布呈双峰形态,B20燃料的排气颗粒数量浓度的峰值粒径在10nm和50nm附近,纯柴油的排气颗粒数量浓度的峰值粒径在50nm和200nm附近.在颗粒粒径小于120nm的区域,该机燃用B20燃料的排气颗粒数量浓度大于纯柴油.加装该后处理装置后,该机排气颗粒数量浓度的粒径分布呈多峰形态,峰值粒径在10nm、20nm和60nm附近.加装DOC+CDPF后,不论是柴油还是B20燃料,与原机相比,柴油机排气颗粒总数量下降明显,其中60~200nm粒径范围的颗粒数量浓度降幅更为显著.在相同工况下,DOC+CDPF对柴油机燃用B20燃料的颗粒总数量净化效率高于纯柴油.  相似文献   

14.
曾德芳 《环境科学》1996,17(1):63-64
通过在原柴油机消声器的底部注入对柴油机尾气有明显吸收和转化作用的吸烟液,使柴油机尾气通过此消烟消声器时同时得到净化和降噪。在135型柴油机上与原柴油机消声器进行同等条件下的对比试验表明,烟度下降80%,噪声由99dB降至85dB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
柴油发动机的排气后处理技术是柴油发动机技术发展的核心。SCR处理系统是当前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之一,它能有效地去除柴油机排气中的NOx。将SCR处理系统与共轨柴油发动机结合并合理匹配,可满足更高排放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In order to reduce the pollutant emission and alleviate the pressure of petroleum resources shortage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use of clean and renewable alternative fuel for marine engines is a promising option. In this study, a marine diesel engine, which was modified to run in diesel methanol compound combustion (DMCC) mode, was investigated. After the diesel injection parameters were calibrated, and combined with a sample after-treatment device DOC (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 the engine coul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China II legislation. The overall MSP (methanol substitute percent) reached 54.1%. The value of each pollutant emission was much lower than that in China II emission legislation, and there was almost no methanol and formaldehyde emissions. When methanol was injected into the inlet manifold, the intake air temperature decreased a lot, as well as the exhaust gas temperature, which were beneficial to increase engine thermal efficiency and improve engine room environment. Compared with the engine running in pure diesel mode, when the engine ran in diesel/methanol dual fuel mode, the combustion phase was advanced, and the combustion duration became shorter. Therefore, the engine thermal efficiency increased, and fuel consumptio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相似文献   

17.
柴油烃族组分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油烃族组分可影响柴油的理化特性,从而影响柴油机的燃烧过程,进而对排放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针对烃族组分含量不同的14种柴油,开展了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基于试验结果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及回归分析法揭示影响柴油机排放性能的关键组分及作用规律,并得到了柴油机排放与关键组分的经验公式,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排放特性.分析结果表明,总芳烃是影响柴油机排放的关键组分,当其含量介于5%~17%时,可使NO_x、soot(碳烟)、CO、HC排放均处于较低水平.此外,多环芳烃对柴油机排放有重要影响,其中的苊类、苊烯类对NO_x、碳烟、CO排放的影响作用更为显著,而其他烃族组分与柴油机排放的规律性相对较差.不同工况下,柴油机排放规律有所不同,在低负荷下柴油机排放对总芳烃含量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8.
在一台满足国三排放法规要求的重载车用增压中冷电控单体泵柴油机上,将其改造成柴油/甲醇组合燃烧(DMCC)发动机并进行台架试验.利用电控单元控制向进气歧管喷射的甲醇量及其喷射时刻,原柴油机供油系统保持不变.试验主要研究在稳定工况时,不同的负荷以及不同的甲醇对柴油的比例情况下,经催化转化后发动机干炭烟烟度(415烟度)和不透光烟度(439烟度)排放的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燃用现有市售的燃油条件下,与原机相比,相同工况下采用DMCC的干炭烟烟度和不透光烟度都有大幅度的减少.干炭烟的最大降幅达95%,平均降幅达到50%以上.在柴油喷射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甲醇喷射量,干炭烟烟度会持续减小,而不透光烟度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同负荷时的甲醇对柴油替代率为44.88%到56.73%时,不透光烟度存在最低点,并且发动机的烟度排放存在最优值.在同一工况下,随着柴油对甲醇的比例增加,发动机的干炭烟烟度和不透光烟度排放都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9.
柴油甲醇组合燃烧发动机的甲醛排放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一台加装独立的甲醇供给系统的自然吸气柴油机上,采用柴油甲醇组合燃烧模式(DMCC)进行台架试验.利用气相色谱仪分析技术,全面研究并总结了甲醛在不同的发动机工况如转速、负荷、排气温度(改变柴油氧化催化转化器DOC位置)和不同甲醇替代率的情况下的排放规律以及甲醛和未燃碳氢(HC)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显示,DMCC模式下的甲醛排放主要受到负荷、甲醇替代率、排气温度3方面的共同影响.在中等负荷排温在240~380℃之间时,DOC促进甲醛的生成;在高负荷排温在400℃以上时,DOC减少甲醛排放.在同样工况下将DOC位置移近排气歧管对减少甲醛排放有显著的作用.在此情况下,当排气温度超过400℃,DOC后的甲醛排放体积分数降低到(10~15)×10-6左右,与燃用纯柴油的甲醛浓度相近.另外,未燃碳氢和甲醛的转化效率的规律有一定的关联.当排温高于320℃以后,尽管HC迅速下降到比原机还低的水平,但甲醛排放浓度却比较高.当排气温度超过380℃并将DOC位置移近排气歧管,此时,HC与甲醛的排放将同步减少直至接近零排放水平.  相似文献   

20.
机动车排放污染的主要监测方法和手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重点介绍了中国的机动车污染监测方法 (包括怠速法、工况法、汽油机排放污染物测量方法、柴油机自由加速及全负荷烟度测量方法等 ) ,同时简要介绍了欧美及日本机动车排放污染的主要监测方法。另外 ,简述了公路隧道法等机动车排放污染的间接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