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公认的传统能源的可行性替代品,可燃冰开采利用日益明朗化,让人们有理由期待并见证新能源应用领域的又一里程碑。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的俗称,它既指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笼形结晶化合物,也包括那些由天然气与水在同样环境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由于高压和低温两项条件缺一不可,可燃冰只有在深海底和冻土区才能保持稳定状态。在海洋中,可燃冰主要储存在海底之下1000米范围内,分布面积达4000万平方千米,  相似文献   

2.
正6月28日,中国宣称首次从南中海地层中的可燃冰开采出天然气,实施此工程的突破对全球能源供应格局具有巨大的意义,英国广播公司网站(BBC.COM)对此作了专题报道。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的地层中形成的水状结晶物质,它储存于高层冰冻层中,其有机物质在高压低温的作用下使天然气(其中98%是甲烷)与水化合成固体坚冰,这种可直接燃烧的燃料是一种新类型能源,一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后可释  相似文献   

3.
<正>5月18日,在距离祖国大陆300多公里的我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蓝鲸一号"海上钻井平台,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宣布,我国进行的首次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实现连续7天19个小时的稳定产气,取得历史性突破。可燃冰试采宣告成功。  相似文献   

4.
世人瞩目中国可燃冰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楠 《环境》2009,(2):48-51
不久前,两则有关中国可燃冰的消息引起人们的关注。一是新华网发布的“南海北部可燃冰储量达185亿吨油当量”;二是《21世纪经济报道》称,“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项目已通过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组织的审查,此举意味着中国已将可燃冰研究列入国家战略。由于近几十年来经济快速增长推动能源消费呈几何式跳跃增长,并由能源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大国,因此中国能源政策一直受到国际舆论的关注。此次中国进军可燃冰的消息,自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5.
<正>一、概述谈到能源,人们立即想到的是可燃烧的煤、石油,很少有人会想到晶莹剔透的冰。然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发现了一种可以燃烧的冰。这种冰在地质上称为天然气水合物,是由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固态物质,外貌极像冰雪。在全球能源日趋短缺的急迫形势下,可燃冰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6.
正对于一年多来频繁造访的雾霾再次光临,媒体似乎已经习惯了,只是略作预报和简单描述而已。的确,对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再做过多解释显然是多余的,人们从之前铺天盖地的报道中早已做到耳熟能详。而对于雾霾的治理,人们也清楚地知道根本之道是降低化石能源消费,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这就意味着从根本上变革中国现有能源结构,完成以清洁能源为主的绿色变革。正是在此背景下,人们将目光瞄向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同时,对"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  相似文献   

7.
杨伟利 《环境》2007,(10):44-46
2007年5月1日凌晨,中国南海北部发现可燃冰,此次发现的重大意义在于首次拿到了未融化的可燃冰固体样品,样品的出水,预示着我国长达9年寻找可燃冰的历程有了阶段性成果.另一重大意义同样值得惊喜,此次出水的几个样品纯度很高,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可燃冰储量不但惊人,其纯度也相当高.  相似文献   

8.
谢庆裕 《环境》2013,(4):50-53
在紧迫的空气污染治理压力倒逼下,天然气逐渐成为国内陶瓷、氧化铝、水泥、玻璃等领域工业燃料的新选择。然而,持续扩大的天然气需求与供应能力的矛盾日益凸显,高昂的气价也让许多企业望而却步,难以承受。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如何清洁用煤可能成为破题的关键。中国科学院近日公布了"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最新研究结果指出,机动车排放和燃煤污染是导致今年城市雾霾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国家环保部发布的《颗粒物污  相似文献   

9.
2017年冬季北方一些地区出现天然气供应紧张情况。本文从价格视角出发对"气荒"原因进行初步分析,从天然气产业链、利益主体、民用气价格倒挂、交叉补贴和特许经营等方面开展分析研究。研究认为,"气荒"背后折射出的价格机制缺陷和利益主体博弈值得反思:一是天然气产业链复杂,利益主体对价格诉求不一;二是居民用气价格长期倒挂,交叉补贴之下燃气企业缺乏"保民"动力;三是特许经营制度也成为"气荒"原因之一。应处理好市场机制与价格调控的关系,理顺天然气价格机制,建立和完善保民供气保运转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正>最新发布的《2019中国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明年我国天然气市场将继续保持供应紧平衡局面。天然气供应能力将提升,基本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但在"煤改气"等政策推动下,部分地区需求增速超过基础设施建设增速,需求高峰期仍将存在供应紧张形势。去年冬天我国天然气供应频频告急,今冬气荒会否重现?国际油价起起落落,明年走势如何?大型炼油化工装置纷纷投产,市场竞争如何演化? 12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