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催化燃烧法是常用的有害废气处理方法之一,但其应用于航天发射场偏二甲肼废气处理尚属首例,因其与原先的水吸收法和活性炭吸附法等几种方法相比较,原理上有根本的区别,特别是具有一系列特殊的优点,可供其他行业的废气处理借鉴。  相似文献   

2.
邹建国  钟秦 《环境工程》2005,23(3):35-37
利用天然凹凸棒石粘土制备成的吸收液,用于柴油机废气的净化过程。柴油机废气在喷射反应器中经凹凸棒石粘土溶液吸收脱除其中的碳烟颗粒物及其它污染物质而净化。实验表明该吸收液具有胶体特性,对碳烟颗粒物有较强的亲合力。在实验条件下,废气中的碳烟脱除率可达71 .3% ,NOX 的脱除率为80 . 4 % ,HC和SO2 等有害气体的脱除率均高于90 % ,气体出口温度从2 0 0~2 5 0℃下降到约5 5℃,气相阻力为3 5kPa。  相似文献   

3.
有机废气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有机废气处理问题,是当前工业废气处理的难点、热点问题。本文详细介绍了热破坏法、吸收法、吸附法、生物法、光分解法、脉冲电晕法等有机废气的处理技术,并对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4.
上海自动化仪表一厂为了处理电镀含氰废气,设计研制了新式小型夹网式废气净化装置,获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该装置设计新颖,占地小,效率高,同时还可用于其它废气的处理。该装置工作流程为,风机将含氰废气吸入管道,并首先送进第一级人字形塑料纱窗阻挡层,再进入人字形海棉阻挡层。设置在二级阻挡层上方二则的液体喷射孔,喷出吸收液,使塑料纱窗和泡沫海棉的细小孔隙间都沾有水滴或水膜,由于含氰气体必须通过小孔,穿过水滴或水膜排出,乃与吸收液充分接触、反应,从而达到治理含氰废气的目的。吸收液分别为水、氢氧化  相似文献   

5.
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技术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技术的发展问题,首先介绍了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技术,主要包括利用燃烧法处理挥发性有机废气,如利用直接燃烧法、催化燃烧法处理挥发性有机废气、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废气和吸附法处理挥发性有机废气,探讨了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技术进展以及应用,主要探讨了微波催化氧化技术、活性炭纤维治理技术和生物治理技术,并介绍了在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中的应用、纳米材料净化技术的应用和膜基吸收净化技术在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X701200600833凹凸棒石粘土净化柴油机废气的研究/邹建国(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环境工程/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2005,23(3).-35~37环图X-26利用天然凹凸棒石粘土制备成的吸收液,用于柴油机废气的净化过程。柴油机废气在喷射反应器中经凹凸棒石粘土溶液吸收脱除其中的碳烟颗粒物及其它污染物质而净化。实验表明该吸收液具有胶体特性,对碳烟颗粒物有较强的亲合力。在实验条件下,废气中的碳烟脱除率可达71.3%,NOx的脱除率为80.4%,HC和SO2等有害气体的脱除率均高于90%,气体出口温度从200~250℃降到约55℃,气相阻力为3.5kPa。图4表3参9X7…  相似文献   

7.
下喷射自吸吸收在氯化生产废气处理工艺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喷射自吸吸收在氯化生产废气处理中的应用。采用喷射泵代替引风机 ,与降膜吸收器串联 ,克服了淹塔、负压低的弊端 ,提高了氯化氢吸收率 ;回收次品盐酸浓度达 31%。  相似文献   

8.
来安县磷肥厂是生产普钙磷肥有近10年历史的企业,生产规模为年产1.2万t普钙磷肥,生产旺季最高日产量为80t,该厂原拥有一套水喷淋吸收废气中氟化物的治理装置,净化效率仅为69.7%,后采用二室一塔加三次除沫洗涤吸收流程,废气经两个串联的双轴技水轮吸收室.拔水轮不停转动把清理水喷成雾状,废气与液体充分混合吸收,没有被吸收的废气连同气沫,经挡板除沫器(除沫进人喷射塔.喷射塔的喷射段通过锥形布水器的作用,使喷液形成水帘而较均匀分布在喷杯四周.中部吸收段废气与液体充分混合.下部为分离段,采用气液并流,气相中的粉尘…  相似文献   

9.
四氧化二氮废气处理问题一直是困扰科研工作者的难题。开展了发泡法吸收四氧化二氮废气的试验研究,通过利用泡沫剂与吸收剂作用生成的致密泡沫层,实现了对四氧化二氮废气的多层覆盖吸收,并通过筛选吸收剂、泡沫剂和起泡方式,确定了四氧化二氮废气吸收系统的组合液配方,建立了四氧化二氮废气处理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分别进行了测定,从而得出四氧化二氮废气吸收系统的吸收率和亚硝酸盐氮的排放量,据此可综合评判四氧化二氮废气吸收系统整体的吸收效果。结果表明:该新方法应用于实际四氧化二氮废气的吸收,在敞口简易装置下,四氧化二氮废气的吸收率仍可达93%以上,亚硝酸盐氮的排放量低于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的排放标准限值(200μg/L),可切实解决四氧化二氮废气的危害问题。  相似文献   

10.
描述了炼油企业储罐逸散废气恶臭污染常用处理技术,如吸附法、碱吸收法、氧化法等,进而介绍了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发的新型技术——低温油品吸收法,可使储罐废气中硫化物排放减少到1mg/m3以下,烃类物质90%以上达到回收。  相似文献   

11.
生物技术在有机废气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生物法净化有机废气主要有生物吸收法、生物滤池和生物滴滤池等几种形式,与传统的有机废气处理方法相比,生物技术具有费用低,处理效率高,安全性好及无二次污染等特点。在德国、荷兰、日本及北美等国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硫化氢废气常规净化方式有吸附法以及氧化法和吸收法三种。目前,新技术的研发使得硫化氢废气处理有了生物法、电化法以及臭氧氧化法等几种,本文相信论述了生物法净化工艺。生物法净化工艺主要针对浓度较大的硫化氢废气,不仅无副产物且操作简单没有形成二次污染,发展前景较为广阔。  相似文献   

13.
硫磺回收尾气炉焚烧有害气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炼油厂有害废气进行焚烧处理是防止环境污染及恶臭的重要手段,就脱硫醇尾气,碱渣处理装置含酚废气及氨水无出路时气氨等有害废气,利用硫磺回收装置尾气炉进行焚烧处理取得成功,从而证明硫磺回收尾气炉具有无害化处理各种有害气体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硫化氢的净化技术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评述了硫化氢废气的各类净化方法及最新的研究进展。硫化氢废气常规净化的方法有氧化法、吸收法、吸附法等,目前净化硫化氢废气的主要新技术,包括生物法、臭氧氧化法、电化学法和电子束照微波分解法。重点论述了生物法和电化学法净化工艺,生物法主要用于低浓度大气量的硫化氢废气的处理,具有设备简单、运行费用低,较少形成二次污染等优点;电化学法具有处理效率高、操作简便、不产生副产物或二次污染物等优点。这两种方法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是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有毒气体净化就是使用一些物理或化学手段把有害成份从空气中分离出来,以达到净化的目的。目前国内外净化废气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一是固体吸附法,二是燃烧净化法,三是液体吸收法,四是冷凝回收法。而燃  相似文献   

16.
含氟废气的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搪瓷的瓷釉熔制过程中,由于冰晶石和萤石等原料热分解产生的氟化氢、四氟化硅有害气体不但使生产工人和附近居民的健康受到严重危害,而且也污染了城市环境。为此,西安搪瓷厂采用喷淋吸收法,对琅粉制过程中产生的含氟废气进行治理。该法所需设备简单、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吸收法对车间苯系物等工业异味气体的处理效果,以甲苯为例,通过模拟吸收实验比较了不同吸收剂组合对甲苯废气的吸收效率,优化了吸收条件,确定了薄荷精油的添加比例。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在12组吸收剂中,以4%BDO的吸收效果最好,对甲苯废气吸收浓度达到43.87 mg/L;确定了最佳的甲苯进气流量为0.2 L/min、吸收时间为30 min;薄荷精油对甲苯废气的吸收效果不理想,但加入到其它吸收剂中能改善吸收剂气味,与水基BDO的适宜配比为1∶99。该研究为企业甲苯废气实际吸收处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用空气-硝酸活性炭-碱吸收法净化NOx废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龙醒 《环境科学》1992,13(1):12-54
本文研究淀粉法生产草酸过程中排放的NO_x废气的处理。先用空气做氧化剂,提高废气中NO_x的氧化度,并经水吸收,可产生13%硝酸,其后在催化剂存在下,用此酸反复喷淋吸收NO_x,使NO_x转化为41%的硝酸。此酸可回收作为淀粉法生产草酸的原料。本文还研究了影响喷淋吸收的因素,如喷淋吸收剂的温度、浓度和喷淋速度以及催化剂品种、粒径大小,并得出喷淋吸收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9.
空调生产有机废气治理工艺设计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简单介绍了化学吸收法处理空调生产有机废气的工艺流程、主要单元设备和工艺设计参数以及该工艺系统的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20.
尝试对酸洗废气中NOx处理工艺进行改进研究,提出了喷雾预处理+二级吸收法工艺,从工艺流程、工艺原理、试验结果等方面阐述了该工艺的可行性。本研究可为酸洗废气中NOx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