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马钢三钢渣厂钢渣为吸收剂,进行了钢渣湿法烟气脱硫工艺的实验研究。通过分析钢渣的组成成分及反应机理,研究了液气比L/G、浆液浓度μ、pH值等主要参数对钢渣湿法脱硫率η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合理的设计和适当的操作,可使钢渣湿法脱硫效率达60%以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以钢渣作为吸收剂利用喷射鼓泡法进行湿法脱硫工艺试验研究,通过分析钢渣脱硫前后的组分变化以及脱硫反应机理,研究不同钢渣乳液浓度、喷射管淹没深度下系统的工艺参数,确定系统最佳的反应条件.当钢渣乳液浓度为25%以上,喷射管淹没深度130 mm,pH为6.6~6.8时,系统脱硫效率可达70%以上.钢渣中参与脱硫反应的成分主要为...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CO2排放大国,水泥、钢铁、化工等高碳排放行业节能降碳势在必行。钢渣碳酸化是利用冶金固废转炉渣吸收捕集温室气体CO2的低碳技术,既可实现CO2捕集消纳,还可通过碳酸化反应实现钢渣的安定化处理,提升钢渣建材制品性能。因此,钢渣碳酸化技术应用前景较为广阔。基于此,详细介绍了国内外钢渣碳酸化技术研究、发展及存在问题,进一步分析了前沿的微生物碳酸化钢渣技术及其应用情况。提出应加强开发低投入、高成效的碳酸化效率提升技术,如钢渣微生物碳酸化技术,在保证碳酸化钢渣凝胶特性的同时,同步提升钢渣碳酸化效率和速率,以具有实现钢渣资源化利用和碳减排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钢渣是炼钢过程排放的固体废弃物,具有年产量大、温度高、化学组成复杂、硬度高和安定性不良等特点。在"双碳"目标下,其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再次受到关注。针对钢渣特点,对国内外钢渣处理利用情况进行综述,指出了现有处理工艺和资源化利用途径存在的问题,并对"双碳"目标下钢渣的资源化利用途径进行探讨,提出钢渣余热回收、熔融钢渣还原改性和CO2捕获是未来钢渣处理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5.
钢渣湿法脱硫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某厂钢渣为吸收剂,以旋流板塔为吸收器,对湿法脱硫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分析钢渣脱硫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以及试验脱硫率随反应过程的变化,提出了钢渣湿法脱硫的反应机理。同时,试验研究了液气比、进气SO_2浓度、浆液浓度等主要参数对脱硫率的影响,以及加添加剂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设计和适当的操作,可使钢渣湿法应用于中低脱硫率(50%~70%)的场合,以取得综合治理、以废治废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以转炉热泼渣、铸余渣、转炉滚筒渣、铁水脱硫渣、电炉热泼渣和电炉滚筒渣作为吸收剂,进行湿法脱硫工艺的实验研究。通过分析钢渣微粉的粒径,钢渣微粉的主要化学成分,以及反应机理,研究钢渣微粉种类、钢渣微粉浆液的质量浓度、液气比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综合考虑实验结果与经济性因素的情况下,适宜工艺参数是铁水脱硫渣微粉作为吸收剂,采样时间为10 min,液气比为15.0 L/m3,钢渣微粉浆液的质量浓度均为5.0%,其脱硫效率可达66.82%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钢渣对油泥热解产物的影响,以京津冀地区典型罐底油泥为研究对象,利用固定床反应器、热重分析仪对油泥热解条件及反应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设计考察了热解终温、升温速率、停留时间和钢渣添加量等对热解产物产率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GC)、气质联用(GC-MS)、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等对热解气体、热解回收油和热解焦表征,并对反应后固体残渣采用磁选的方式回收钢渣及分析物相组成(XRD)。热重分析(TG)表明:添加钢渣有利于油泥失重率增加。热解动力学计算表明,油泥单独热解和添加钢渣的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8.32,7.43 kJ/mol。固定床实验表明:当热解温度为550℃,升温速率为40℃/min,停留时间为30 min时,钢渣添加量为15%时,油泥热解回收油产率最高,达到16.03%。通过17组响应面实验设计,预测回收油产率最高可达16.12%。热解产物分析表明,添加钢渣提高了气体中H2和CH4产量增加,降低了CO2产量。焦油的GC-MS分析表明,添加钢渣提高了焦油中低碳原子数成分含量。这证明了油泥和钢渣协同处置的可行性,可为热态钢渣与油泥的协同处置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
采用铁碳微电解工艺对湿法腈纶废水进行预处理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铁屑、活性炭投加量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铁碳微电解工艺处理初始CODCr为1 076 mgL,CN-浓度为5.50mgL的湿法腈纶废水,当铁碳微电解反应中铁屑和活性炭投加量均为35 gL,反应时间为90 min,初始pH为4.50时,废水中CODCr的去除率在36.0%以上,CN-的去除率超过90%;废水BOD5CODCr由0.39提高到0.56,废水可生化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黄铁矿对放射性核素锝的去除效果,实验室采用元素铼(Re)代替锝(Tc),利用氯化铁(FeCl3)与硫氢化钠(NaHS)反应人工合成黄铁矿(FeS2),并将其应用于还原固定高铼酸根(ReO4-)。实验在不同pH值、有机碳含量条件下进行,对FeS2还原固定高铼酸根的动力学性质进行研究与分析,为硫铁矿处理锝提供了必要的依据。FeS2与高铼酸根的还原反应符合准一级反应,在偏酸性、未加入有机碳的情况下,FeS2还原铼的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白智韬  岳昌盛  邱桂博  彭犇  张梅  郭敏 《环境工程》2018,36(12):171-176
热态钢渣降温过程中,对f-CaO有效消解同时实现钢渣渣性能的协同改善是热态钢渣处置的发展趋势。结合热力学分析与实验研究,利用CO_2、CO_2+水蒸气组合气、空气、空气+水蒸气等组合气体对钢渣进行处理,研究气体对物相组成、水化特性、安定性及胶凝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气氛下对钢渣处理后,通过钢渣化学组成、物相、微观结构分析,发现不同气氛对钢渣中f-CaO的消解能力由大到小排序分别是CO_2+水蒸气>空气+水蒸气>CO_2>空气,且CO_2+水蒸气组合气体通入后,钢渣粉的安定性能显著改善。钢渣复合胶凝材料的凝胶活性指数在3,7 d的强度略有降低,但在28 d对其强度影响不大,因此采用CO_2+水蒸气处理气氛通入热态钢渣,对改善钢渣的组成和性能综合效果最好,且热力学分析和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分析铜渣组成结构和形貌特性的基础上,研究了铜渣与含砷污酸反应行为及脱砷规律,阐明了反应动力学过程,揭示了铜渣除砷机理.结果表明:在铜渣用量为0.2g/mL,反应温度为23℃,反应时间为24h的最优条件下,铜渣的最大去除容量达到25.89mg/g,除砷率达到99.56%,并且除砷后铜渣的砷浸出浓度低于5mg/L的危险废弃物界定限值,属于一般固体废弃物.铜渣除砷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该过程受铁离子释放速度限制,离子交换吸附和化学沉淀方式同步进行实现了砷的脱除,两种方式的结合有利于砷的稳定化.铜渣与污酸反应释放大量的铁离子,通过离子交换吸附与砷酸根离子发生沉淀反应,形成较为稳定的砷酸盐及其衍生化合物,进而达到除砷目的.铜渣表现出优越的除砷性能,为重有色冶炼污酸处置提供了一种高效和低成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电解锰渣作为光催化剂构建非均相类光Fenton体系,采用双酚S为模型化合物,研究了该反应体系中双酚S氧化降解的降解机制及影响因素,并建立了·OH的生成速率模型以及溶解性有机质(DOM)影响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电解锰渣中具有催化效果的铁和锰的质量含量分别为1.49%和2.28%;相比UV、UV/电解锰渣、UV/H2O2和电解锰渣/H2O2体系,电解锰渣/UV/H2O2光Fenton体系对双酚S具有更好的氧化降解效果,双酚S的降解效果与电解锰渣投加量、H2O2浓度呈正相关,与pH值、双酚S初始浓度呈负相关;溶液中析出的Fe和Mn的浓度与pH值呈负相关,且电解锰渣/UV/H2O2氧化体系反应浸出的共存活性金属组分不利于双酚S降解;电子自旋共振和自由基淬灭实验发现电解锰渣/UV/H2O2体系中氧化降解双酚的主要活性物种是·OH.采用异丙醇构建了该体系中·OH的生成速率模型,计算可得·OH的生成速率R·fOH在3.22×10-9~1.1×10-8mol/(L·s)之间,与硝基苯拟合计算出的R·fOH(6.5×10-9mol/(L·s))一致.双酚S降解效率随着DOM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基于自由基稳态动力学理论建立了DOM存在下电解锰渣/UV/H2O2体系中双酚S降解的动力学预测模型,发现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值较好符合,说明DOM主要通过淬灭体系中的·OH影响双酚S的降解.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查了铬渣含水率、温度、反应时间、药渣比对解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铬渣含水率为10%、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10min、水合肼:铬渣=1:100时,六价铬浸出浓度为0.587mg/L,远小于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值。  相似文献   

14.
High phosphorus steel slag and carbonized rice husk are two common wastes characterized by high generation and low secondary use values.Through the reduction of high phosphorus steel slag by biomass,both wastes were fully utilized,thus reducing the negativ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In this study,variables such as temperature,time,and amount of reactants were changed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the reaction of steel slag with carbonized rice husk at high temperatures.The actual amoun...  相似文献   

15.
铬渣应用于烧结炼铁工艺的研究及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烧结工艺对处理固体废物具有良好的适应性。通过用烧结、炼铁工艺 ,能有效地回收和利用铬酸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铬渣中的有效成分 ,并利用其在高温下的氧化还原反应 ,达到解毒目的 ,实现铬渣的资源化和无害化。  相似文献   

16.
为了优化镍转炉渣加压条件下H2SO4选择性浸出Co、Ni、Cu,抑制Fe浸出的工艺,采用响应曲面法的中心组合设计原理,建立影响选择性浸出率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研究浸出温度、c(H2SO4)及液固比及上述因素两两交互作用对提高Co、Ni、Cu浸出率及减少Fe浸出率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浸出温度和c(H2SO4)对浸出率影响最显著,液固比次之. c(H2SO4)越高,Co、Ni、Cu和Fe的浸出率越高,而提高浸出温度有利于降低Fe浸出率. 响应曲面法优化获得的最佳工艺条件:浸出温度为210 ℃、c(H2SO4)为0.38 mol/L、液固比为4.25 mL/g,在该条件下,Co和Ni的浸出率均大于98%,Cu浸出率大于96%,Fe浸出率小于0.4%. 浸出控制参数优化后提高了有价金属的浸出率,同时也降低了Fe浸出率,实现了镍转炉渣中有价金属的回收及其与Fe的高效分离.   相似文献   

17.
水淬渣作吸附剂处理含铜冶炼工业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以水淬渣为吸附剂对含Cu(Ⅱ)的铜冶炼工业废水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在不调节铜冶炼废水pH值的条件下,水淬渣用量为0.05g/mL,作用时间为30min,温度为25℃,Cu(Ⅱ)的去除率达96.91%,处理后的水符合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熔融钢渣池式热闷在新余钢铁钢渣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王纯  钱雷  杨景玲  范永平 《环境工程》2012,30(4):90-92,113
介绍了钢渣池式热闷新工艺应用于新余钢铁集团钢渣处理工程的情况,并将其与原有钢渣处理工艺在处理效果上相对比,发现应用钢渣热闷处理工艺,最大限度地消除钢渣的不稳定因素并实现金属铁与其他连生体的充分解离和尾渣充分利用是钢渣资源化处理利用的最佳途径,采用钢渣热闷处理工艺后钢渣产品中渣钢品位在85%以上,磁选粉铁品位达到40%以上,尾渣铁品位降至1.6%,钢渣中f-CaO含量小于3%,且钢渣粉化效果较好,满足用于生产钢渣微粉的原料要求,为钢渣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9.
从工业废料制取化学建材石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造纸白泥、电石渣及工业废硫酸为原料化学建材石膏的原料二水石膏的工艺条件和影响因素,同时采用废水闭路循环回用工艺流程,防止二次污染的产生。实验表明,将废渣配成10%浓度的浆液与低浓度废硫酸进行反应,控制一定的反应时间及终点PH值可制得含量达90%以上的优质二水石膏。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mprovement of a secondary lead recycling processing plant, giving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generation of lead slag.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using two different industrial rotary furnaces that together produce three different slag types, which depend on charge composition and lead-containing raw material obtained from a lead-acid battery recycling process. First, characterization of three slag types from different batches was performed, and such characterization included chemical, mineralogical, and structural analyses. By analyzing these data and the operational conditions of the process, it was possible to identify certain deficiencies in the recycling process and implement modifications in order to improve it. A reduction of up to 25% in the quantity of slag generated could be achieved with certain charges. In addition to this process improvement, it was possible to reduce the toxicity of the slag produced when processing a charge containing the same proportion of paste and grid as the lead-acid battery. This improvement lessens the overall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he process. By applying this methodology, it was possible to determine some principles of cleaner production in the lead recycling process. So, waste generation could be reduced via improvements in the process and slag characteristics were modified to decrease its toxicity (as determined by lead content in leaching te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