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掌握污染源排放特征及其空间差异,是在流域尺度提升水污染治理水平的重要基础.该研究分别从污染源的活动水平(简称“活动水平”)、污染物产生、污染物去除和污染物排放4个方面选取了28个指标,对黄河流域60个市州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特征开展了现状评价和聚类分析.采用污染分布的地理集中度指数表征各市州污染集聚格局,并利用空间分析模型Global Moran's I和Gi*指数判断污染排放的空间集聚趋势与冷热点地区.结果表明:按照水污染排放特征的差异,黄河流域不同地区在水污染格局上可划分为高排放强度区、高排放绩效区、污染集聚区和低排放绩效区;水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发展格局分布一致,上游、中游到下游地区呈现明显的阶梯型分布,上游地区单位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排放绩效低,下游地区区域性污染集聚效应明显;山西省、河南省和山东省沿黄城市在空间上表现为区域性连片污染集聚,集中分布在晋中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针对当前黄河流域水污染排放特征和空间集聚格局,建议制定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策略,加强中下游城市群的污染协同控制.   相似文献   

2.
为摸清成渝地区工业大气污染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关键影响因素,构建了2013—2019年成渝地区社会经济和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数据库,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冷热点分析方法,解析了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时空演化格局,并采用对数平均迪氏(LMDI)分解模型探究关键驱动因素. 结果显示:①成渝地区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整体呈明显下降趋势,高排放城市减少,低排放城市增多,高排放区由大面积圈层式分布逐渐向成都平原经济区南部区域和川南经济区北部区域零星式分布转变. ②成渝地区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状态,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且空间关联程度呈增大趋势. 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空间分布趋于极化,且呈现明显的“西热-东冷”分异格局. ③经济发展始终是不同阶段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增量的首要驱动因素,生产技术进步与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是减排的主要控制因素,高排放-低减排城市需注重工业生产技术和末端治理技术的提升. 产业结构调整对减排的贡献受区域产业发展政策的影响,工业内部结构效应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具有促进作用,与近年来钢铁、水泥、玻璃、陶瓷等传统重工业行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逐年提升有关.   相似文献   

3.
资源环境综合绩效评估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项基础工作.在传统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中,各种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绩效的权重相等,导致综合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受到影响.针对该问题,通过构建投影指标函数和采用遗传算法对投影方向进行优化,提出了基于投影寻踪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评估方法,并应用于2007年中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资源环境绩效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资源环境绩效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特征,因此必须合理调整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该方法的权重取值较为客观和科学,评估结果合理,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环境影响评价区域限批是指当某一地区出现超过国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未完成国家确定的环境质量目标的情况时,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作出暂停审批其新增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行政措施.环评区域限批是一种抽象的行政行为,而非行政处罚.区域限批制度在于直接有效地治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行业企业,同时也可以间接地打击“地方保护主义”,为转变地方政府“唯GDP至上”而忽视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政绩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26个省会城市2004~2013年的样本数据,从环境健康、生态保护、资源与能源利用、环境治理等4个方面开展研究,构建了包括4项二级指标、12项三级指标和26项四级指标在内的城市综合环境绩效指标体系。研究发现,大部分城市的综合环境绩效历年差异明显,东、中、西部的环境绩效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文章认为应该进一步优化环境绩效指标体系,充分体现区域差异特点,通过实施城市综合环境绩效考核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也是重要的能源大省,资源型城市多,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产业结构以资源能源消耗型为主,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大,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污染治理欠账多.  相似文献   

7.
刍议总量控制约束下排污收费费率的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剑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2):13-15,21
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政策框架下,要实现社会生产最大化,就必须提高排污企业和行业的排放绩效.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只对污染物排放当量收费而没有考虑污染物排放绩效,这一政策在改善企业环境行为方面的作用尚未发挥到极致.将排放绩效指标引入排污收费制度,鼓励排放绩效高的企业发展,抑制排放绩效低的企业发展,将使排污收费政策的作用从对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转变为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下对环境容量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污染物排放量在各生产者之间的有效分配实现社会生产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研究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大气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关系,分析广东省"十一五"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可达性,同时探讨实现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对策.要在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前提下,实现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必须从经济、能源和污染治理三个方面同时着手,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1-2010年环境和经济统计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总量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排污强度逐年下降;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是其排放重点源区;工业化水平、石油开采与加工、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工业行业资源利用效率以及污染源数量是影响近年来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因素。长远来看,延伸石化行业产业链、提高高附加值产品产量和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有效发挥产业规模集聚和污染集中治理效益,是控制区域石油污染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城市是我国减污降碳最主要的阵地.对于城市协同推进减污降碳而言,分类施策的思路有助于提升政策措施的精准性和实践效果.基于此,本文在搭建了能源消费侧减污降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两步聚类法将102个地级及以上样本城市划分为4类.通过比较不同类别城市在经济发展、能源消费侧能耗、污染物排放和治理等情况,按照减污降碳协同水平及自身特征分别总结为示范型、潜力型、转型期、粗放型.最后,针对各自优势和短板,重点针对工业、交通、居民生活、污染治理等能源消费侧重点领域提出了减污降碳协同“一类一策”任务路径.  相似文献   

11.
论文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了考虑环境约束的中国资源型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并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差异进行分解研究.研究发现:第一,多数资源型城市处于非效率状态,不同类别城市间效率差异明显,并且这种差异并未随时间明显改善;第二,按区域分组,区域内差异是造成全要素能源效率总体差异的主因,其中,中部区域组内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最重要因素;第三,按规划综合分类分组,各群组内部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因,其中,成熟型组内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最重要因素;第四,按资源类型分组,各群组内部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因,其中,煤炭类组内差异与综合类组内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最为重要的前两位因素.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论文探讨了相关的含义.  相似文献   

12.
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效率是区域发展质量和人地协调程度的综合体现。采用TOPSIS法测度2003—2017年黄河流域37个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效率,借助泰尔指数、全局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利用面板Tobit回归模型探寻关键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总体上以2007年为分水岭,先平稳、后上升;不同城市生态效率的增速和增幅差异较大,下游城市明显高于中、上游城市,再生型城市明显高于成长、成熟和衰退型城市。 (2)城市间生态效率差异大小先略微下降、后持续上升;生态效率空间格局由随机分布向集聚分布演变,低值集聚区从山西、河南交界处向山西中、北部移动,高值集聚区分布具有空间粘性,一直位于下游山东境内。(3)产业转型、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完善和区位条件对生态效率改善具有显著正向驱动作用,外向型经济、资源依赖和环境规制抑制生态效率提高,城镇化、工业化和外资利用对生态效率演变的影响不显著;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改善的主要驱动因素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13.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with which natural resources are utilized is an indispensable for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arbon neutrality. By analyzing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energy, water, and land, we established a comprehensive natural resourc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ndex (NRUEI). We then calculated the 2016 index for 165 cities in China, and investigated what caused it to vary. We found three main results: (1) the NRUEI varied greatly across China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urban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EUE), water utilization efficiency (WUE) and l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LUE); (2) the NRUEI showe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a city's population size, economy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and the level of urban social development (GDP per capita); (3) cities in East China have the highest natural resourc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while cities in Northeast China have the lowest.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hina's increasing urban development is associated with rising natural resourc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and that the city's endow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at efficiency. Furth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terminants of a city's NRUEI differed in large and small cities. Lastly,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improving EUE is key for improving NRUEI in urban China, and different efficiencies can be improved intertwined. A major takeaway of this study is that there is great potential for improving natural resourc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n Chinese cities and we include city-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efficiency improvements.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114个地级资源型城市2011—2018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测算各资源型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指数,并利用系统GMM模型、静态面板门限模型和动态面板门限模型,探讨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对中国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2011—2018年中国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总体向好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极差扩大现象,且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态势;(2)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对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3)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对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受到城市低碳生活基础设施水平的调节和制约,存在门限效应。基于实证研究结果进一步分析了相应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5.
黄清子  马亮 《中国环境科学》2021,41(7):3453-3462
基于2013~2018年我国资源型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变系数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分析环境规制对资源诅咒的破解效果以及经由技术、结构、外贸对资源诅咒的破解路径.研究发现,衰退型、再生型资源城市的环境规制有利于破除资源诅咒;提升技术水平是破解资源诅咒的主要方式;成长型资源城市的环境规制不利于技术提升;成熟型资源城市的环境规制呈现促进资源产业占比的趋势;衰退型资源城市的环境规制加剧了资源产业对其他行业的挤出;再生型资源城市的环境规制尚不能通过优化产业与贸易结构实现显著的经济促增效果.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多数产品评价中缺少对环保因素考虑的现状,构建由环境、资源、能源和经济指标组成的产品绿色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基于层次分析法和布氏矩阵的产品绿色评价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绿色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布氏矩阵对产品设计方案进行综合绿色评价,评选出环保性能最优的产品方案,进而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并通过车载冰箱绿色评价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资源型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为清晰认识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存在的问题以及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十位专家就当前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困境与突破路径等研究前沿进行访谈,访谈结果表明: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了巨大成绩,但距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距离,突出表现在经济发展仍未能摆脱资源依赖的发展路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要素集聚偏弱和碳减排目标下资源型城市的内、外部均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新时期需要重新认识资源型城市的作用和地位,提升资源型城市保障国家资源能源安全的能力;在深刻把握传统资源禀赋概念内涵基础上实现对新资源体系的再认知,注意挖掘新资源,充实资源型城市研究的新知识体系;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条件,分类施策,因地制宜推动资源型城市的创新发展;要继续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就业的能力,并充分重视就业机会的创造和培育;要加快探索绿色、高效的转型发展道路,同步实现“存量”的绿色化和“增量”的绿色性;要综合考虑资源型城市开发基础和要素资源条件,从传统的“增长和扩张型”转变为“高效增长与精明收缩结合型”发展模式;要整合新数据与新技术方法科学/智...  相似文献   

18.
绿色发展是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的重要体现。通过构建绿色发展效率评价体系,基于MinDs模型、泰尔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测算2001—2019年西部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分析其驱动因素。结论如下:(1)西部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以2015年为界,呈“先升后降”变化,西北、广西的资源型城市整体上升,西南和内蒙古的资源型城市近年呈下降趋势,成长型城市发展较为稳定,成熟型和再生型城市2017年后下降明显,衰退型城市呈上升趋势;(2)西部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表现为极低和极高区间数量少、中间得分数量多的正态分布特征;(3)绿色发展效率空间非均衡的问题较为严重,其中,西北与西南地区的成熟型城市的变化是导致绿色发展效率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4)经济发展、城市化、城市规模和技术创新能够显著提升西部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不同空间范围和不同生命周期下的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驱动因素各有特点。研究对提升西部各类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和Malmquist指数方法,构建了涵盖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大原则的指标体系,分析了我国城市2013~2017年生活垃圾管理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资源化率对管理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效率较高,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2013~2017年管理效率未得到有效提高,技术进步不足是生活垃圾管理效率的主要限制因素.不同类别城市的生活垃圾管理效率差异明显.北京、深圳、南京、青岛、重庆这些城市管理高效而且管理效率持续提高,其他城市管理效率仍有待提高.提高资源化率对管理效率提升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研究最后提出,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交流,推动技术创新发展,权衡社会经济和环境目标,实施差异化管理等建议,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可持续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