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者评刊     
正@王珂:《保护环境需要道德自觉和法治红线》—文写得好。环境法治是环境道德的保障.环境道德与环境法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铺平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魏银华:《饮食的道德选择》说明,改变饮食习惯也是一种环保行为。素食一天.减少碳排放4.1公斤.相当于180  相似文献   

2.
《绿叶》2016,(11)
在我国"五位一体"的治国方略中,已把实现"美丽中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美丽中国"既含有国家自然环境之美,又含有国家精神及社会发展之美。就前者而言,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环境之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有机内容和重要任务。"美"就是"绿"满山川原野,"绿"是"美"的底色和谐。只有广袤国土披绿,美才有本色,生态文明才有根基。归根结蒂,生态文明是自然、人与社会,及自然与社会保持共生共荣、和谐共存。而发展木本粮油产业,就是实现生态文明和经济绿色增长的重大绿色工程。  相似文献   

3.
关于加强环保工作与构建和谐青海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爱珍 《青海环境》2005,15(2):47-49,56
构建和谐社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谋求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理念。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和严重破坏,都会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紧张,从而引发人与社会的矛盾。良好的环境和生态秩序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是人类向往和追求的目标。经济繁荣、社会文明与环境优化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因此,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4.
“四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四个文明”协调发展,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就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不相冲突并且相互促进。只有“四个文明”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四个文明”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5.
中华传统儒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儒家以仁德出发"亲亲,仁民而爱物"的生态伦理观,以及儒家的"天人合一"辩证思想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宇宙万物和谐共生,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6月5日,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青海省人民政府在西宁共同举办2021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中宣部副部长傅华出席并讲话,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建军致辞,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信长星讲话,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主持,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吉狄马加出席。今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旨在进一步提升全社会践行生态文明意识,促进全社会形成自觉行动,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相似文献   

7.
正从儿童视角构建课程、整合主题,融合学科;结合日常校园生活组织活动践行环保,引导学生形成生态文明的意识和价值取向;开展社会实践与服务,实现生态课程与德育实践的对接。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它能够超越狭隘的个体、家庭、国家和民族的界限,成为引领人类社会进步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一致的精神力量,是一种优秀的人类核心道德。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18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6月5日,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在六五环境日主场活动讲话中说:希望人人都成为绿色  相似文献   

9.
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以这样的方式提出来,是将以往的工作方法上升到了全党理论的高度,这是前所未有的.面对当前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尖锐化,要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多元化治理方式共同作用,环境法治与善治便是两种主要的治理方式.本文论述了善治与法治结合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实现善治和法治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正开展"生态友好型企业"建设将是"十四五"乃至未来一个阶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美丽"经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动力。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小康社会的根本遵循。作为民族兴盛的重大战略部署,生态  相似文献   

11.
李佩霖 《四川环境》2024,(1):122-127
大食物观是生态文明思想的延续,其在宏观层面反映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在中观层面契合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在微观层面依赖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贯彻大食物观与生态文明建设密不可分,当前作为大食物观外部支撑的农业生态现状不容乐观,农业生态法治保护面临困境。对此,应以严密法治观搭建起四梁八柱,改善农业生态,保障大食物观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2.
环境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依法治国思想以及生态文明思想的有机结合,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其实质为,以法律为重要手段对环境突出问题进行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习近平环境法治思想的内涵包括:党的领导是实现环境法治的前提,环境治理的法律化制度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严密的环境法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现代环境道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支撑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2023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主题,本期邀请生态文学作家、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李青松、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卢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王利华分别从文学、哲学与历史的角度来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文明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党的十七大也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环境法治.本文站在完善环境立法的角度,从生态文明的內涵及价值取向、我国环境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完善环境立法的建议等方面做简单论述,以期逐步落实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基本要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之一[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2]。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3]。  相似文献   

16.
《绿叶》2021,(1)
正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7.
正青岛南仲小学始建于1947年,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精良。近年来,学校站在关注儿童健康成长、尊重儿童和谐发展的高度,深入理解"绿色教育"的核心内涵——追求学生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学校以"和雅育人"为文化引领,以创建"国际生态学校"为契机,打造和谐优美的和美校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绿色环保教育活动,先后创建了"青岛市环境友好学校""山东省绿色学校""全国环境教育示范学校""2015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学校"。  相似文献   

18.
青海是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生态法治文化建设对青海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具有助力作用。文章立足于青海生态法治的现状和问题,分析了青海在迎接生态法治文化建设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从完善生态法律法规、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提高人民群众生态法治意识、塑造良好的生态法治文化环境四个方面提出了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黄晓云 《绿叶》2011,(1):63-68
生态文明是建立在人与人关系和谐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调整理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我国特殊的体制环境下形成的强国家—弱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对生态文明建设必然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应当是强国家—强社会模式下的正和博弈关系。因此,要加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应在增强国家能力的同时,努力加强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0.
王如松 《绿色视野》2008,(12):17-18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在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是天人关系的文明,体现在人与环境关系的体制合理、决策科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活俭朴、行为自觉、公众参与和系统和谐,展现一种竞生、共生、再生、自生的生态风尚。生态文明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以知识经济和生态技术为标志,是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包括认知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