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适当各污染物的“基准”浓度情况下,用水质污染物的实测浓度相对值替代水质污染损害率公式中的浓度监测值,并采用遗传算法优化公式中的参数,得到了与污染物的特性无关,对多种水质污染物统一适用的水质污染损害率和污染 害指数公式。提出用广义要在子赋权新方法计算水的南污染损害综合指数。该方法用于水质综合评价的物理意义明确、计算简单、使用方便,具有普适性、可比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长江,嘉陵江重庆段水质现状评价与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隶属度加权综合平均水质级别法和三参量评价指数法对长江嘉陵江重庆干流段的平均水质进行了现状评价,同时利用一维水质模型和二维水质数学模型对干流平均水质和城区段的岸边水质进行了模拟计算,提出了未来两江可能出现的水质问题以及防治污染需要重点控制的污染物。  相似文献   

3.
工业废水中含有多种多样的有毒有害污染物,仅用CODcr,BOD5等常规水质指标不能客观、准确地评价废水的水质安全性.提出了由常规水质指标、特征水质指标和综合生物毒性指标构成的工业废水水质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生物毒性检测技术及其在工业废水评价中的应用,指出利用综合生物毒性进行废水水质安全性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建议将水...  相似文献   

4.
枣庄市峄城大沙河水质模型的研究枣庄市环保局沈清文,晋文全河流水质模型是描述水体中污染物随时间和空间迁移转化规律的数学方程,它的建立可为河流中污染物排放与河水水质提供定量的关系,从而为评价和选择污染控制方案,制定水质目标等提供科学依据。在研究枣庄市峄城...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佳木斯地区地表水水质污染情况,并对主要污染物进行了动态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6.
基于开阔海域围填海的特殊性,已有的水质影响评价定量方法较难直接应用。本文通过水动力因子分析确定污染物扩散条件,根据水质现状、围填面积和规划利用方式确定水质压力。基于上述污染物扩散条件和水质压力参数,以水质影响程度等级作为评价结果,设计了半定量评价矩阵对福建省湾外围填海规划的10个围填区进行了水质影响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其中有1个围填区水质影响程度较大,其余围填区水质影响程度均在中等以下。此外,水质影响程度评价结果可同时为湾外围填海规划决策者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案例应用表明:该半定量方法可以推广应用于决策型的、影响机制复杂、不确定性较强的人类活动的水质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乌金塘水库水质富营养化现状调查与评价,表明乌金塘水库水质已达到中-富营养化,并且有向富营养发展的趋势,揭示了水库水质营养化污染物及其来源,从而提高了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从水库多年平均水质理化性质、代表性监测点水质指标、有机污染物等方面系统分析研究了北方某大型水库的水质状况。在系统分析水温、p H、营养盐、重金属及有毒物质等多年平均基本理化性质及水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水库代表性监测点进行了水质指标和有机污染物状况分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利用额尔齐斯河2010年监测数据进行水质评价。用模糊综合评级法对水质状况进行评价,判断水质级别;用主成分分析法判断主要污染物类型,确定各污染物的主要贡献率。并将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与单项指标评价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在水质评价中水质级别判断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水质主要污染物判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用两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对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较准确。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3—2017年大鹏湾近岸海域的水质监测结果,采用单因子质量指数评价法、综合质量指数法和富营养化评价法对大鹏湾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大鹏湾海域水质达标率为100%,水质均符合各功能区管理类别,但主要污染物无机氮仍然偏高。分析原因为深圳市大部分入海河流污染整治工作正在推进过程中,河流入海污染物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1.
用化学逐级分离法对大连近海沉积物中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进行分离,考察了盐度和压力对沉积物中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附几种毒性有机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组分几种毒性有机物的吸附能力随盐度的升高线性递增;而无机组分的吸附能力随盐度的升高线减。升高压了沉积物中2组分对毒性有机物的吸附能力。但随压力的升高,吸附能力增加的幅度降低。吸附系数与压力之间的关系可用指数方程描述。  相似文献   

12.
城市自来水光催化氧化深度净化效果   总被引:54,自引:1,他引:54  
在玻璃纤维网上制得TiO2催化膜.用相应的固定膜光催化氧化装置进行了城市自来水的深度净化研究.GC/MS分析表明,在水中输入能量87W/L的低光照强度下,经1h的处理,自来水中有机物总量去除率在60%以上.19种优先污染物有5种消失,另21种有害物质中10种浓度降至仪器检测限以下.与此同时,水中各种有机物的浓度均显著下降.中间产物中基本不含有害的物质.光催化氧化对城市自来水中有机污染物有令人满意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实施流域水资源有效保护,从技术管理层面分析流域水资源共享过程中标准体系的构成与作用。对现阶段实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水标准中涵盖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对称性分析,指出标准体系中存在的技术风险以及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混排存在的管理风险。以松花江流域中某化工厂排水为实例进行有机污染物成份检测,发现了标准体系对污染物监控存在的疏漏。提出从人体健康角度完善排水和水环境质量标准,从流域水资源共享角度对排水和给水设施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从水资源安全保障角度建立流域有机污染物优先控制名单。  相似文献   

14.
总有机碳(TOC)相对于化学需氧量(COD)能够更全面地反映水体中有机物的污染程度,而且TOC测定仪操作简单,数据准确,用TOC监测代替COD监测有利于实现监测仪器化、自动化。通过对地表水中有机污染物的COD与TOC监测数据的相关性研究,建立了二者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和理论值范围方程,为地表水的TOC监测代替COD监测提供了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15.
腐植质与有机污染物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腐殖质的结构特性、与有机污染物的结合性质以及腐殖质对有机污染物毒性和生物可利用率的影响。已有的研究表明:腐殖质与有机污染物的结合能力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腐殖质的结构、腐殖质的分子量和浓度、有机物的结构、水环境条件以及光化学降解作用等;腐殖质的存在通常降低了有机污染物的毒性,但在少数情况下例外,其推测性的机理还有待于实验进一步验证;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率不仅与腐殖质的浓度和组成有关,还受水体PH值的影响。本文同时对腐殖质的结构和多样性的研究、腐殖质对极性有机污染物的迁移、毒性和生物可利用率的研究、腐殖质增强某些有机物毒性的机理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小清河沿岸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优先排序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提出了对区域性有机污染物优先排序和风险分类的定量评价方法———密切值法。该方法以反映污染物的毒性、暴露水平和化学性质的6项参数为指标,对小清河沿岸地下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了优先排序和风险分类。   相似文献   

17.
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水质特性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对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主要有机污染物、水质影响因素及水质特性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低温低浊水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低温低浊水处理的难题,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 工艺对松花江冬季原水进行处理试验研究,考察MBR工艺对浑浊度和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膜过滤周期.试验结果表明,MBR工艺对浑浊度的去除率在90%以上,出水浑浊度低于1NTU.对高锰酸盐指数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可达40%~50%和30%~45%.膜过滤周期较长,可达60~70 h.投加PAC可提高对有机物的去除率,但对膜过滤性能的影响不显著.MBR工艺可有效处理低温低浊水,出水水质优于常规工艺出水水质.在原水有机物污染严重时,可投加PAC形成PAC-MBR组合工艺,增强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9.
预臭氧化对MF膜处理黄浦江水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预臭氧化处理黄浦江原水后进行微滤(MF)膜过滤试验,考察预臭氧化对有机物的作用,进而考察其对MF膜过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投量在0.5~3.0 mg/L范围内时,臭氧对DOC的去除率最高仅为10%,而对UV254的去除率最高可达71%.随着臭氧投量的增加,相对分子质量在2×103~7×103的有机物逐渐减少,而相对分子质量<0.5×103的有机物则几乎没有改变.臭氧可把部分疏水性有机物氧化成亲水性有机物,只有很少部分转变成无机物,这种有机物组成结构的改变影响了膜过滤阻力,进而改善了膜透水通量的效果.臭氧投量在0.5~3.0 mg/L范围内,存在一个最佳的臭氧投量1.5 mg/L,使膜通量达到最大值.这主要是由于在该臭氧投量下,臭氧化对有机物的组成结构的改变使膜过滤阻力达到最小.  相似文献   

20.
半导体光催化氧化有机物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72,自引:0,他引:72  
就半导体光催化氧化法的机理,光催化对有机物的氧化能力,提高光催化剂催化活性的途径及固定相光催化的进展等几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述,并提出了光催化氧化法今后的研究方向。可以预见,光催化氧化将会成为新型有效的水处理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